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证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1987年宁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贺兰县文管所在对宏佛塔进维修时,从塔的天宫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绢质彩绘大日如来、菩萨、护法金刚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经版等珍贵文物,证明该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约八百年历史,明、清等朝进行过修葺。现在宏佛塔由贺兰县文物部门派专人管理,接待游客。
第六十三章 韦州密檐——同心康济寺塔
康济寺塔位于宁夏同心县韦州镇的古韦州城东南的康济禅寺废址内,塔建于西夏年间,塔高39。2米,外形呈八角形,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砖塔,时代曾两次增修。康济禅寺逢西夏(1048…1068年)初建盛八百多年,后毁于清朝同治年间。
康济寺塔由塔身、塔座、相轮宝顶三部分组成。塔的底层较高,二层以上被层层密檐平座紧箍向上,逐级收缩,与塔刹宝顶有机结合,形成刚劲有力的抛线外轮廓,显得凝重柔美,体现了我国早期密檐式佛塔的风格。毗邻有覆钵式砖塔一座,高度约为康济寺塔的一半,具有藏式风格。
康济寺塔建筑结构系平地而起密檐式空心砖塔,原为九层,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时,又'文'在原'人'塔上'书'增建'屋'层成为十三层,但保留了该塔原形。明万历九年(1581年)增建的四层毁于地震,在复原时仍保持十三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三次对该塔进行了维修。该塔最后一次整修是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
1984年至1985年宁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组织有关人员对康济寺塔进行加固维修时,从塔中清理出土了佛教、道教的铜质像27尊,以及佛、道教经卷、题记砖等文物。
康济寺塔属佛教文物,而康济禅寺在清朝同治年间,因马化龙反清灭佛,焚寺逐僧,遂使庙宇化为灰烬,仅于古塔独存,以致佛教活动停止至今。现在康济寺塔由同心县文物部门管理。
第六十四章 铁塔
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又称灵感塔、上文寺塔,因外壁镶嵌褐色琉璃砖,远看似铁色,俗称“铁塔”。铁塔建成九百多年,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
铁塔塔身为八角,13层,楼阁式,基座及8棱方池因黄河泛滥埋淤地下。现高55。08米,塔外壁采用28种仿木结构的模制琉璃雕砖砌成,砖上有飞天、五僧、菩萨、麒麟、降龙、伎乐、宝相花等图案50余种;花纹图案包括飞天、降龙、麒麟、座佛、玉佛、菩萨、狮子、伎乐、花奔等,造型优美,精妙生动,具有鲜明的宋代艺术风格。各层出檐以重抄计心五铺作斗拱承托;底层东、西、南、北各辟一闺形门;唯北门设梯道可绕塔心柱盘旋至顶。余3门均为8角小宝。2层以上每层开窗,可登临眺望。内外壁紧密衔接,结构坚固,形成强有力的抗震体,千百年来,历经多次水患、地震、暴风雨、炮击等破坏,仍巍然屹立。整个造型秀丽峻拔,气势宏伟,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塔西有接引佛殿,内置宋、金时代接引铜佛1尊高5。14米,重约12吨,亦属珍品。寺院其它建筑废于清道光年间。建国后,1957年对该塔进行了修葺,增添了避雷设施,每层门洞新设了铁栏杆,塔内第1层增置了照明设备和扶手,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殿内矗立着一尊高大慈悲的站佛,他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俗称接引佛。这尊高大的接引佛象,是宋元时期用全铜铸造的,身高5。4米,重12吨,赤足站立,胸前铸有象征吉祥的万字符号。穿有山水云朵花纹的袈裟法衣。左手禅定在胸,右手下垂指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接引众生到达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最上方有一“光明无量”的匾额。周围四根柱子上写有两副楹联:一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密多心。”一为“四八愿普被群机,决定万修万人去;二五有同生正信,合当一念一如来。”佛象周围的殿壁上绘制有大型壁画“西天极乐世界图”上有佛象七十多樽,图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婀娜多姿的彩女,手托花盘的仙娥,舞姿轻盈的飞天等,锦衣广带,彩绦飘飞,笙箫婉转,鹤舞鹿鸣,一派温馨和谐的天国景象。
铁塔内遏砖砌登道,绕塔心柱盘旋而上,历一百六十八层台阶可至塔顶。登到第五层,可以看到城内景色;登到第七层,可以看到城外原野;登到第九层,可以看到浩瀚奔腾的黄河,领略到黄河号称“天河”的含义;登到第十二层,则祥云缠绕,云雾扑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开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铁塔行云”。诗曰:“浮图千尺十三层,高插云霄客倦登。润彩氤氲疑锦绣,行人迢递见觚棱。半空铁马风摇铎,万朵莲花夜放灯。我昔凭高穿七级,此身烟际欲飞腾。”每当风度云穿时,环挂在塔身檐下的每层八个共一百零四个铁铃悠然而动,叮当作响,更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
第六十五章 飞虹塔
飞虹塔座落在山西洪洞县一座小山顶上的广胜上寺广胜寺内,重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间(1515~1527),为砖砌楼阁式塔,尊为中国琉璃第一塔,八角十三层,通高47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塔身用砖砌,外镶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栏杆、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把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姿,金碧辉煌。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有非常华丽的琉璃藻井。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但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是我国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呈八角型,13级,高47米。外表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装饰。每逢红日高照,碧空万里,此塔五彩缤纷,如同雨后彩虹,故名“飞虹塔”。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第六十六章 白塔
在宜宾城东面的登高山(又名东山)上有座巍然屹立的古塔,名叫白塔。又名东雁塔。位于市江北岸的东山(又名登高山)上。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塔身空心密檐六方圆锥形砖石结构,共八层,高35。8米,边长4。45米,基层直径11。2米。塔门雕龙抱柱;塔座雕负重力士;塔内有梯旋环可通顶端。在塔顶有约六、七平方米平台,可鸟瞰宜宾城及远近山水,是宜宾登高览胜的极好地方。清代诗人杨端,曾写诗道:“竹杖芒鞋兴颇赊,郊原到处听清笳。欲登白塔穷秋望,且泛扁舟荡日斜。山外白云浑似水,江头红树胜于花。归来未觉经行倦,更向河亭问酒家。”白塔于1982年被列为宜宾市重点保护文物,1984年全面进行修茸。塔旁,有登高山城和搞元遗址。距塔数十步,有报恩寺,又称白塔寺,寺内一栋三楹,两侧有厢,颇为幽静。现有部分已毁,旧址沿存。
第六十七章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在北京西直门外一公里处,有1座建筑奇特的塔,这座塔下部是高大的石砌平台,台上矗立着5个形象突出的小塔,这便是我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原是真觉寺的主要建筑。真觉寺创建于明成祖永乐时期,金刚宝座塔则建于明成化九年(1573年)。永乐初年为了放置西域番僧班迪达大国师产的金身五佛像而建立的。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0年)曾进行了一次大修,修缮后改名大正觉寺。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用砖和青白石砌成,内部砌砖,外表甃石。全塔可分宝座和5塔两部分,是仿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的。
宝座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8。60米,东西宽15。73米,高7。70米。并以挑出短檐将座身分作5层,每层四周刻佛龛,龛内各刻坐佛1尊。宝座南北正中有券门1道。南门过室的东西两侧,各有石梯44级,盘旋而上,可到宝座顶上台面。台面四周绕以高66厘米的石栏杆。在金刚宝座顶上,有5座小塔,中央一塔较高约8米多,4角建4个小塔,都是密檐式塔。中央一塔自第一层塔身以上刻出密檐13层。4角的小塔,则为11层,高度较中央一塔约低1米。这5个小塔,即是永乐年间西域番僧班迪达进贡的5躯金佛的塔。5塔的塔身全部雕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整个建筑,造型虽近似印度建筑,结构和雕刻手法则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创作性作品。
第六十八章 大觉寺千佛塔
云南陆良县大觉寺千佛塔,以其塔形对称、线条工整、造型特殊、形态别致闻名于世。
千佛塔原名“诸佛宝塔”。塔基为方形石砌须弥座,四面各有佛龛一个。塔高18米。塔身用砖砌成,共7级,呈六角形,意为“七级浮屠”。从塔基向上逐级收拢,每级为六面,每级以若干小佛龛组成,龛内各嵌陶制释迦牟尼佛像一尊,全塔佛像共1614个,因此得名“千佛塔”或“诸佛宝塔”。佛像身披袈裟,跏趺坐。有的手是莲花合掌,有的手是法界定印。塔顶原置铜锅一口覆盖,塔尖系石雕葫芦,顶端立铜铸金鸡2只,展翅欲飞,当地群众又称此塔为“金鸡塔”。
据专家考证,此塔不是埋葬高僧的“和尚塔”,也不是埋葬佛的遗物或法像、法器、法经的“舍利塔”,而是一座“风水塔”。据《陆良县志》记载:昔日陆良坝区水患频繁,人们以为黑鳌鱼作祟,于是建千佛塔以镇之;又恐仅以塔镇之有失,便于塔顶置金鸡监视,如果鳌鱼欲动,金鸡即啄其眼,使鳌鱼永世不得翻身,如此这般,以求陆良的水患得以根除。
据记载,此寺“创始于元代,重修于万历……”从塔建立到现在已数百年了。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鳌鱼”仍在兴风作浪,陆良的水患无穷。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美好愿望才得以梦想成真。陆良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兴水利建设,疏通河道,排除内涝,昔日泽国变成了鱼米之乡。
据陆良县志记载,此塔建立后,此地曾发生地震18次以上,其中弘治十八年大震,康熙三十一年大震,道光十三年大震,千佛塔毫无倾裂,更无塌毁,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才能。
第九卷 著名的论师与高僧
第六十九章 龙树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自幼聪明异常,过目能诵,道青年时代已经是波罗门教的著名学者,后龙树皈依佛教,成为一带宗师。
龙树向波罗门教徒弘扬佛法,南天竺国王信奉波罗门教,教徒们攻击佛法,于是龙树前往教化,和波罗门教徒发生一场辩论。
波罗门徒们问﹕「人有福乐,世间第一。而佛性又有谁能看得见呢?」「佛性是甚么样子,是大事小?」
龙树说﹕「佛性不大不小,不宽部窄,无福无报,不死不生。」于是在座上出现自在之身,仿佛一轮明月。旦闻法音,不见其相。众人骇然,默然。终于有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对徒众说﹕「这位尊者现出佛性体相,让我等见识。听说修佛者精神专注,进入高深境界,形如满月。佛性的义蕴,现在总算清楚了。」众教徒顿悟前非,都愿出家,以求解脱。
这位年轻人就是「提婆」,龙树是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证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证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的龙树菩萨,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西元一五○年至二五○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成为大乘佛教思想的发端。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着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的。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会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生起;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着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透过鸠摩罗什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大为显扬,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萨为共同的祖师。
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当时,一位当地的大婆罗门'龙树菩萨之父'正苦于膝下无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授记:如果向一百位婆罗门作法宴斋食,就会得到一个儿子。心急如焚的婆罗门赶紧照办,不久,一个男童'龙树菩萨'终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扫兴的是,)相士却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