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夜与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香港电影夜与雾-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30章 香港电影2009年回顾思考

每年年初,通常就会收到不用的电影评奖函件提醒,准备又要作一次全年检阅的工作。但电影评审工作往往以奖项为基础,目标就是要定出得失成败——至少在不同奖项中要找出第一所属。当然,奖项是对不同岗位的电影工作从业员的肯定机会,近年由鲍起静到张家辉,都充分说明实干式的努力付出,终会得到回报的全民赞赏。但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有时候现象的探讨反而来得更加有意思。2009年的电影工业于我而言,其实也有几点值得思考。

首先,过去十年八载,香港电影一直被20世纪80年代黄金制作方程式所捆绑的困局,其实仍在延续。由《家有喜事2009》、《大内密探零零狗》到《扑克王》等主流喜剧的经营模式,由衷而言不过大同小异,只不过不断在固有范畴内,寻找局部更新的方法而已。此所以《家有喜事2009》有一半以上的情节已在内地发生,又或是《扑克王》适时地把流行的德州话事啤玩意引入题材,都是类近的努力尝试。那当然是稳中求胜的策略,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而为香港电影寻找更广阔的领域天空,大抵仍要作出更大步的尝试才有黎明的契机。

当然,每年数出的制作大片,由年初吴宇森的《赤壁——决战天下》到年底陈德森的《十月围城》,均属行内行外全民瞩目的“实验作”。“实验”意思固然非形式上的探索,而是大家都在不断诘问: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令香港电影在内地及本港均同时风行?我承认以上为理想化的命题,而且即使不少著名的香港导演(如陈可辛),在访问中也不介意直指香港电影的存没其实已到无足轻重的地步,整个大市场早已肯定是以北向为务,再眷恋什么香港电影的主体性,相信只会沦为不切实际的学究想像。只不过我认为背后除了向内地市场示好的策略外,更重要的是真相为大家也委实摸不清成败得失的手段为何——就今年而言,谢立文的《麦兜响当当》在内地扬威(甚至用上先在内地上映才回流香港的策略),刘镇伟的《机器侠》也在内地有不俗票房,然而同在香港遇上惨痛的滑铁卢。反之最保守及创意久奉的《大内密探零零狗》,竟然在两方均得到受落的肯定——那么依据黄金方程式不是最好的生存策略吗?背后究竟反映出什么问题?我的回应是其实都还是一起瞎子摸鼻,可以做的就是事后孔明的解说,说到底前瞻式的领航例子至少到目前为止仍未出现。

也正因为此,所以2009年香港的本地独立制作,可以说也受益其中,从而得到更多的上映机会。云翔的《永久居留》、翁子光的《明媚时光》、张经纬的《音乐人生》及何宇恒的《心魔》等,某程度都是乘势而上的易帜作品。而张经纬更俨然成为香港文化界版的《海角七号》——同样在港台两地赢尽口碑,当然限于纪录片的类型掣肘,在票房的收益上不可能与《海角七号》相较,但由衷揭橥回归本土正视社会现实情状的殷切关怀倾向。

尤其在社会纷扰,媒体上环绕由高铁触发的世代论争无日无之的大气候中,《音乐人生》所呈现的正好是曲线地交代了第二及第四代人的爱恨纠结——甚至解读成弒父神话也绝无夸饰之词。我被《音乐人生》所深深打动的,正是纪录片文本内的多重阅读空间能量——本来属艺术探求又或是家庭冲突的素材,在透视出香港社会发展背后的黑幕矛盾。当父辈享受社会流动的优良条件而上向流动后,一心企图把香港作为阶级流动的社会,逐步更易为阶级遗传,黄家正突显的矛盾在于眼前面对承接阶级遗传的指令,还是改弦易辙“弒父”自立。他所呈现的更大张力,在于他的优越出身背景,用另一个角度看——他作为音乐天才的历史也是被父亲“制造”出来的,所以才出现更深刻的世代冲击。

我不认为《音乐人生》属什么惊世嫉俗的超凡杰作,但它的确切切实实地提醒了我们——在经济高度蓬勃的背后,委实用不同的借口去掩饰了太多的阴暗角落,而不去理清潜藏的阴影部分,又怎去觅寻重新上路的方向呢?

第31章 香港电影的纯爱根源

作为华语观众,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纯爱电影的认识,其实大体上都是从日本和韩国而来。是的,由日本《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及《借着雨点说爱你》所揭起的纯爱浪潮,基本上在亚洲区已引起轩然大波;加上韩国以《冬日恋曲》来推波助澜,此所以纯爱品牌在21世纪的影像地位,也由是得以确立。

一、纯爱电影的可贵

或许有人说指出中国人从来都不善于谈情说爱,加上表达男女感情上又多迂回曲折的弯角,所以反映于电影世界也好像放手演绎不来。事实上,即使在电影气候一向自由宽松的香港,纯爱电影的数目从来都可谓寥寥可数。不少人近年印象较为深刻的香港纯爱电影,必定会首推2005年尔冬升导演的《早熟》。可是我依稀忆记,好像从来没有人指出过《早熟》其实正是尔冬升于1978年参演的邵氏作品《纯爱》(1978)的异代重构。电影中的富家少女与贫家少年的阶级鸿沟式恋爱故事,正是两出作品的基本情节脉络,而当年最后以殉情作结的苦命鸳鸯尔冬升及余安安(两人在现实中的金童玉女八年爱情长跑,也曾经是一时的美谈),在《早熟》中更变成为由房祖名及薛凯琪顶替。有趣的是,当年的富家女余安安,在《早熟》中则反过来成为薛凯琪的母亲,幸好尔冬升对余安安仍然十分痛惜,所以在《早熟》中的余安安已改变为开明通达的母亲形象,和传统上盲目保守从夫的惯常处理有所出入。

不过尔冬升对《纯爱》的念念不忘,还是昭然若揭。两出作品中的一双小恋人的离家出走场景,所选择的郊外小屋及附近景观,竟然如出一辙,导演心事可谓路人皆见。只不过回到纯爱类型的探讨上,其实相距接近三十年的作品,意识上其实差异并不大,《早熟》被广泛批评为流于保守,未能回应贴近新时代下的代沟症结,此举亦与《纯爱》的缺憾大同小异。简言之,所谓的纯爱电影,焦点矛头往往放在对社会伦理又或是人际交往上的非恋爱元素的探讨上,纯爱不过仅属手段,而从来不是港产纯爱片的目的。

二、直截了当的恋爱

此所以我一直坚持2001年的《初恋嗱喳面》(周惠坤导演),才是新世代真正的纯爱电影。这一出当年的低成本制作,一冒起便夺得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颁发的最佳编剧奖,编剧卓韵芝(芝See菇Bi)到今天已成为进入休息充电状态的顶级电台DJ,时代的急遽变化实在非人力所能控制。今天重看《初恋嗱喳面》,其成功固然有赖一众新晋演员的新鲜感,尤其一对青春实感满溢的姊妹,更加令人怀念。饰演妹妹正是当年初出茅庐的杨丞琳,与今天以造作为尚的“可爱教主”形象,可谓有天壤之别的差异。饰演姊姊的郭善屿,更是千禧年后昙花一现令人充满期待的年轻女演员,可惜她在2001年完成《初恋嗱喳面》及《玻璃,少女。》后,便迅即销声匿迹息影,我深信她将来必会成为香港电影小众影迷心目中的折翼天使。

《初恋嗱喳面》的优胜之处,是毫不回避直探人心,把年轻人初恋的鸡毛蒜皮起伏波折,以平常心的处理方法,予以恰如其分对应年龄来决定轻重比例式的表达。电影极为抗拒成年人对年轻人的指指点点,作为家长身份的曾志伟,也被刻画成事事明理,且对子女一直以朋友式看待的开明父亲,对下一代的一切感情起伏,也只有默默支持及关心了解,而从不会出现从上而下式的家长式训词。另外,创作人最精准的是能够捕捉到初恋的飘浮虚幻感,尤其在选择一双小情人的争拗因由上(先因为周俊伟批评杨丞琳不吃东西因而吵闹,后再因前者与郭善屿谈了一晚通宵长途电话而导演情海翻波),都属于成年人所无法认同乃至理解的“无聊”事项。但这正是创作人尝试把一切问题的源头,重新回归置于“纯爱”基础上而发的努力——是的,不为什么,在物质条件已经富裕至一定程度的社会,恋爱往往已经与外在环境脱钩。我们不再需要为纯爱故事寻找虚造什么可歌可泣的因由(由抗拒父母之命到展现自由意志等),更重要是切切实实让初恋纯爱的真象发声。拍电影的虽然大多为成年人,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捏造下一代的心情景观。

此所以要香港电影捕捉到纯爱心声,首要之务可能是业界创作人的自我心态改造。

第32章 电视演技vs电影演技

数年前娱乐新闻报道,提及马楚成导演在拍《花花型警》时,发觉演员之一的钟嘉欣演技稚嫩,并以电视剧方式的浮夸代入角色中,于是不得不加以严正的批评云云。作为新人的钟嘉欣当然以一脸诚恳的态度,表示由衷受教,而且会努力逐步改善云云。

一、由钟嘉欣的电视剧演技谈起

用电视剧的方式去演绎电影,当然会出现很多问题,电视剧演员往往也有苦自己知——厂景打通天光,全无细节光暗可言;取镜以中景及特写为主,所有表情一定要“谷”上胸部及以上,尤其面部表情要夸张,否则根本引不起观众的注意——肢体语言?反正都不在镜头中,又去执着些什么呢?然而我想用逆向思考的维度去提出疑问,难道马楚成不知道这是一向的恶习成规吗?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导演,其实是有责任好好去活用演员,为他们隐恶扬善,而且逐步去提供给他们进步的机会空间。这方面我想用杜琪峰作例子说明,在他一直为低估的杰作《柔道龙虎榜》(2004)中,正好有驾驭演员的绝佳示范。一是处理应采儿的角色,当年她的演技大抵与钟嘉欣“不遑多让”,但导演聪明的是一直以力度去取代深度来经营她的角色,应采儿穿上高跟鞋在深夜的街头狂奔,几已成为个人表演生涯的重要代表片段之一,可见在名导的操控下,一切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真正要洗掉铅华式的磨炼,是出在老导骨身上的,此所以杜琪峰径言不断要卢海鹏重拍又重拍,目的就是要他的表情一层一层去掉,以期在银幕上仅留下最干脆利落的一面。至于介乎开窍与未开窍之间的郭富城及古天乐,则利用强烈贯彻的身体语言,去规范两人的演出,以协助他们进入分别所属的角色世界中——古天乐永远脚步不稳,以拖着脚步鞋底不离地的方式走路;而郭富城则跳跃不定,总之一定步履轻快为中心。长篇大论去以杜琪峰为例加以解释,想带出一点:教导演员入戏其实是导演极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可看成为导技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置于新人上,恰当的引导更加来得刻不容缓。

二、谁敢低估李司棋?

但电视又是否一定属于演员的冢墓?李司棋在《溏心风暴》中一句“边个系人,边个系鬼,我睇得出……”谁是人,谁是鬼,我看得出……成为一时隽语,更重要是令到新一代的观众对她重新燃起认识的兴趣。司棋姐在最近的访问中,提到终于有人会说:“我哋低估左李司棋!”我们低估了她其实的确言重了,我的意思是司棋姐从来都是演技的保证,又哪有人会轻视她的存在?只不过我坚持认为上一代的重量级演艺人物,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切的接合点,才可以令到下一代的观众同时折服,从而去展开上溯实力派偶像的着魔旅程,对司棋姐来说契机可能就是《溏心风暴》。用歌坛的例子来作对照,没有《伤逝》,叶倩文即使有多出色的唱功都与新一代乐迷有一段距离,就如林子祥现在陷入的困局:所有人都知道他歌艺超群,但就是不断要献唱旧歌而未能重新投入现在进行式的状况。

回到司棋姐的话题——我想说她从来都是有识之士的心头好。试想想她在甘国亮一系列皇牌剧作中,所占的无比重要位置,就知道阿姐地位不容替代。《无双谱》中的美艳鱼仙如果太过偏锋不对你的脾胃,那么雅俗共赏好评如潮的《山水有相逢》又怎会溢出你的记忆之外?司棋姐饰演的梅妹,与黄韵诗句句顶心顶肺的搏火场面,又怎会是鸡毛蒜皮的一句“边个系人,边个系鬼,我睇得出……”可相比!后来马伟豪甚至拿来东施效颦拍成电影版的《山水有相逢》,那当然与原作有天渊之别。

可是我的司棋姐最爱,一定首推1980年的《轮流转》——那才是真正受到双重低估的力作,我的意思是它一方面因为当年被腰斩,所以一直挂上不名誉的印记;而司棋在剧中饰演上海富商的大小姐解文意,也因为角色所赋予的霸气,致令她成为该剧一众女演员中,较为不讨好的一个角色。那是时代的错误,如果今天的观众欣赏《溏心风暴》的大契,我想乘势回家把《轮流传》“煲一煲”,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最佳途阶。

略提《轮流传》中司棋姐一场演绎精准的表现:大家都应该知道《阿飞正传》中旭仔与母亲的故事原型,其实乃源生于《轮流传》。当年解文意的弟弟正是后来的旭仔原型,在一场生母与养母的口角争拗激烈场面前,正是通过解文意的视点来带出一切。她本来与一众好友在大厅看电视闲聊(李琳琳、森森和黄韵诗等人的配合妙到毫巅),在嘻哈吵闹之际保持与翟粤生(李琳琳饰)互不相让的局面。岂料镜头一转,解文意上楼找母亲而发现两人正为私生子的安排而哭闹交加,她又立即进入旁观者的状态,到后来独对弟弟生母(苏杏璇饰),又登时变得不知所措。一场戏的幅度中,由张牙舞爪口没遮拦,先降温为屏气凝神静观其变,到逼至埋身无路可逃尴尬得唯有虚应故事——那就是司棋姐的能耐。

三、黎耀祥的另一例子

此所以谁可以在电视发亮发光,大抵亦有一定的前后因缘可寻,而演员自身的选择其实来得十分重要。过去不少人都抱持一种既定印象,电视是演技的兵工厂,让人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锻炼,但一个演员要真正发光发热,就一定会在电影的大银幕上,电视屏中的一切均不能认真看待。

厚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