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挫、削:动词,表被动。

(60)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愚公移山》)

——感:感动,动词,表被动,这里是“被感动”义。

动词的被动用法,在文言句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例(51);②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例(52);③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成,如例(53);④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例(54);⑤在动词前边加个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如例(55);⑥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例(56);⑦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例(57);⑧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如例(58);⑨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59)、(60)。

(三)形容词

【要点点击】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状态的词。文言中,形容词在语法上的功用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用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描写句的谓语。

文言中,形容词的活用有四种情况: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形容词用作意动。形容词的活用,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辨析,可以从语法功能上去作分析判断。

【示例平台】

1。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文言中,形容词一般用作句子的定语、状语,有时也作描写句的谓语。例如:

(6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贤、小: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臣”、“人”。

(62)不终岁,薄产累尽。(蒲松龄《促织》)

——薄: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产”。

(6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曹刿论战》)

——小大:形容词,作定语,修饰中心词“狱”。之:结构助词。

(64)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三国志·诸葛亮传》)

——暗弱、殷、富:都是形容词,作谓语。

(65)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子臣。”(《史记·项羽本纪》)

——少、长:都是形容词,作谓语。

(66)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柳宗元《黔之驴》)

——大、远:都是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骇”、“遁”。

(6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明: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烛”(名词作动词用,当“照”讲)。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形容词作定语,单音词一般直接附加在中心词的前面(如例61中的“贤臣”、“小人”;例62中的“薄产”);如果形容是多音词,一般在中心词前要加结构助词“之”,中心词是单音词的更是普遍现象(如例63中的“小大之狱”)。

形容词作谓语,其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相同。形容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如例66),有时是名词用作动词(如例67)的。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除一般用作定语、状语、谓语之外,有时也用作名词,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68)将军身被(pī,同“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69)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长、短: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70)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旧:形容词作名词用,作宾语。

(7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梦溪笔谈·活板》)

——薄:形容词作名词用,作主语。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作名词用的形容词,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偏正词组的意义:例68的“坚”“锐”实指坚甲、锐兵;例69的“长”“短”实指长处、短处;例70的“旧”实指交情;例71的“薄”实指薄的胶泥刻字。其中,有的有中心词,有的中心词没有出现。

3。形容词作动词用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

(72)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短:形容词,作动词用,“诋毁”、“说……短处”的意思,作谓语。

(7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记》)

(7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亲、远:形容词,作动词用,当“亲近”、“疏远”讲,作谓语。

(7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蒲松龄:《促织》)

——高:形容词,作动词用,“抬高”的意思,作谓语。

(76)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迹。(蒲松龄:《促织》)

——穷:形容词,作动词用,作谓语。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把作动词的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77)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昂”讲,作谓语。

(78)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弱”、“削弱”讲,作谓语。

(79)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曲: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弯曲”讲,作谓语。

(80)拔剑破之。(《史记·项羽本纪》)

——破:形容词作动词用,使动用法。当“使……破”讲,作谓语。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8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宾语是“我”(代词)。

(82)成以其小,劣之。(蒲松龄《促织》)

——劣: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宾语是代词“之”。

(8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

——两个“毒”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前一个“毒”字带宾语代词“之”,后一个“毒”字宾语承上省略。

在一般情况下,意动词的后面,都带着一个宾语。但是它有时没有宾语,只不过省去罢了。如例(83)。

同一个形容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时是使动词,有时则是意动词,这要根据上下文意来识别。例如同样一个“小”字,是形容词。在《孟子·梁惠王下》:“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句中,“小”是使动词;而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句中,“小”是意动词。两者的用法是不一样的。

(四)数量词

【要点点击】

数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目以及动作次数的词,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数目单位以及动作次数单位的词,两者合起来叫数量词。文言中数量词的语法功用,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主要是用来修饰或说明名词和动词。

文言中,一般情况下只有数词而无量词,翻译应补上量词。数词有时活用作动词用。

【示例平台】

1。数量词的主要作用

文言中,数量词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修饰或说明名词和动词,作句子的定语和状语。例如:

(84)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白居易:《卖炭翁》)

——半匹、一丈:数量词,分别修饰名词“纱”和“绫”。作定语。

(8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一双:数量词,修饰名词“白璧”、“玉斗”,作定语。

(86)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一日一夜:数量词,修饰动词“行”。三百余里:数量词,说明动词“行”的距离。

2。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

文言中,量词不如现代汉语那样发达,一般是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充当句子的定语或状语。例如:

(87)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一: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修饰名词“生彘肩”,作定语。

(88)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狼》)

——一: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修饰名词“狼”,作定语。

(89)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修饰动词“往”,作状语。

(90)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徐光启:《甘薯疏序》)

——三: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直接修饰动词“致”,作状语。

3。数词作动词用

文言中,数词有时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例如:

(91)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一:数词作动词用,“统一”的意思,作谓语。

(9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三国志·诸葛亮传》)

——半:数词作动词用,当“完成一半”讲,它的前面有副词“未”。作谓语。

(93)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史记·项羽本纪》)

——三:数词,作谓语。

(94)盖一岁之犯死者三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数词,作谓语。

【相关链接】

文言中,数量词可以放在它所修饰或说明的名词或动词的前面,如例(84)、(86);也可以放在它们的后面,如例(85)。

数词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句子的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宾语”,这是数词作谓语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数词作谓语的句子,是把数词从状语的地位改变为全句的谓语。这类句子,是把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结构助词“者”字让它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面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如例(93)。

(五)代 词

【要点点击】

代词是代替人物、事件、行为、性状、数量等的词。文言中代词的语法功用,大多是和现代汉语一样,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有些代词,也可以作谓语和状语。

文言中的代词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种。

【示例平台】

1。人称代词

文言中,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其语法功用与现代汉语也相同。例如:

(94)予购三百盆,皆病者。(龚自珍《病梅馆记》)

——予: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

(95)……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两个“予”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在自叙中,第一个作宾语(又是兼语);第二个作主语。

(96)四人者……余弟安国平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余:第一人称代词,作定语。

(97)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个“吾”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在对话中,前两个作定语,第三个作主语。

(98)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

——四个“我”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用在对话中,第一、三两个作宾语,第二个作定语,第四个作主语。

(9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愚公移山》)

——汝: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

(100)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女:第二人称代词,作宾语。

(101)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三个“若”字: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第一个作主语,第二、三两个作定语。

(10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而: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

(10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望告乃翁。(陆游:《示儿》)

——乃: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

(104)秦王恐其璧破,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第三人称代词,在“其破璧”这个句子中作主语。

(105)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项伯,作宾语。

(10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曹刿论战》)

——两个“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作定语。

2。指示代词

按其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与说话者的距离远近、时间的远近以及对象的情况,指示代词一般分为近指、远指、虚指、无指四种。

(107)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斯:指示代词,指代上句所述情况,作主语。

(108)之二虫又何如?(《庄子·逍遥游》)

——之:指示代词,作定语。

(109)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山海经·精卫填海》)

——是: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精卫”,作主语。

(110)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永州八记》)

——兹:指示代词,作定语。

(111)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