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想要使口袋有钱,一定要先让你有一个富有的脑袋。因为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决定财富。一个人贫穷,不是口袋贫穷,而是脑袋贫穷。
第64节:谬误14贫穷天注定,是无法去改变的
一个不甘心自己命运的年轻乞丐,总想有一天能够发达起来。可好几年过去了,他还是穷困潦倒。最后,他心灰意冷,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位未卜先知的智者身上。于是,他带上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下来的一笔钱,找到了那位智者。“尊敬的先生,请你指点一下吧!我10余年后会不会还像现在这么穷?”智者稍稍抬头看了一眼乞丐,说:“年轻人,我说出来你不要不高兴,10年之后,你还是像现在这么穷。”乞丐听了非常难过,于是掏出一些钱递给他,恳求智者:“老先生,你再看看我20年后有没有希望?”智者有些感动了,认真地看了看他说:“你二十年后还会这么穷。”乞丐感到更加伤心了。最后,他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跪在智者面前十分虔诚地说:“老先生,我就靠你了,你再给我指点一下吧,我30年后会怎么样呢?”无可奈何的智者只好又看了看乞丐,很同情地说:“你30年后不穷了。”年轻人为之一振,高兴地从地上蹦起来:“哇!我终于有希望了。那么,尊敬的大师,再请问一下,到那时我能有多少钱呢?”“年轻人,你30年后不穷了,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智者拍了拍年轻乞丐的肩膀飘然而去。多么有深意的话啊!其实,人生就是一种习惯,勤奋是一种习惯,懒惰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是一种习惯;富裕是一种习惯,贫穷也是一种习惯……关键是,当你已经习惯于一种角色时,还会有更高的追求吗?思维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改革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机会,是不认识机会或没有事先作准备;不是生意难做,是不会做;不是没有绿洲,是因为心里是一片沙漠;不是没有阳光,是因为总低着头;不是不聪明,是总认为世界上自己最聪明;不是我不行,而是我不学!
第65节:谬误14贫穷天注定,是无法去改变的
面对瞬息万变的21世纪,有智慧的人会先改变他的思想,突破过去一成不变的生活框框;当机会来临时,不但能抓住机会,而且能创造机会。媒体大亨巴拉昂名列法国50大富翁之一,1998年去世前,他留下遗嘱,要用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那些揭开贫穷之谜的人。法国一家报纸刊登了巴拉昂这份遗嘱,公开征集“穷人最缺的是什么”的答案。应征的答案各式各样。绝大多数人认为穷人最缺的金钱。穷人还能缺什么呢?当然是钱了,有了钱就不再是穷人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比如:股票上涨前没有买进,股票疯涨后没有抛出。答案还有穷人最缺少技能、帮助和关心。在48561封来信中,只有一位年仅9岁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对了巴拉昂的秘诀,她说:穷人最缺少的是野心,即成为富人的野心。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甘愿贫穷而导致持久贫穷。生活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步的方法就是拒绝现有,勇敢前行。一个伟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的人想着如何改变现状,才会比现在活的更好,失败的人总在想着如何保持现状,才不致于没饭吃。”试想:一个人连想都不敢想,他能付诸于行动吗?所以,观念不变,你不变;观念在变,你在变。新世纪的竞争,其本质是素质的竞争。素质和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成败,素质和观念决定一个人的财富。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曾经说过:“你可以把我的财富全部拿走,但过不了几年,我还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只有一个人的观念转变了,他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意识,他才有可能去实践,因为观念往往主导了你的行动方向。如果一个人认定了他这一辈子就是要受穷的,那么他就会心安理得的享受他穷的现状了,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也不会去用行动来改变贫穷了。所以说,思维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要想改变穷困,首先就要改变观念。
第66节:谬误14贫穷天注定,是无法去改变的
要有危机感“失业”是21世纪最常见的名词,它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让每一个为自己的命运、财富不敢松懈和逗留。没有危机感的人,将面临更大的危机。为危机做提前准备,就会化危机为转机。一个人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其结果也将像沉迷舒适安逸环境中的青蛙一样,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都煅造一大批富翁。而每一批富翁的锻造,都是当人们不明白时,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人们不理解时,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当人们明白时,他已经成功了;当人们理解时,他已经富有了。”李嘉诚正是因为懂得把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深信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所以,最终才会从一个打工者的位置,一直爬到了香港首富的位置上。动物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抓一群跳蚤放在置有食物的玻璃杯中,再用玻璃盖住。发现每只跳蚤曾不停地奋力往上跳,每一跳都会撞到玻璃盖。一个小时以后,跳蚤依然在跳,因为动物都有学习的本能,撞痛几次以后,跳蚤发现轻一点跳,就不会撞到盖子,跳一半或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可以。三天以后,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掉,观察跳蚤的行为,发现每只跳蚤都还在往上跳,但是没有一只跳蚤会跳到杯外来。这个跳蚤的实验或许可以给人们一个很深的启示,很多人并不是天生就贫穷得一无所有的,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改变现状,只是他们在一种制式生活中过久,逐渐使自己的士气消沉,失去一股奋斗的志气。也失去人生的理想和梦想,而成为“三等人”——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栏目时常呈现这样的画面: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着斑马、羚羊和狮子,每天早晨,羚羊和斑马,睁开眼睛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狮子跑得快,否则,我就可能被吃掉;狮子也在想:我必须追得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和斑马,否则,我就会被饿死。仔细地想一想,成功与失败、富有与贫穷,只是因为这一念之差: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永远要比别人跑得快!世上没有能不能,只有做不做。温州人已经给我们树立了鲜明的榜样:习惯为自己的惰性和悲观而甘愿平庸、清贫者,只是胆怯与退缩的借口,成功者都是在艰难、艰险和敢为人先中产生的!解套心法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自强自立的精神,贫穷不可怕,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难而退或甘愿平庸、贫穷而导致持久贫穷。可怕的是人的目标和意志力不坚定、不顽强。意志上对贫穷的妥协,会导致行为上对改变贫穷的放弃,最终会让贫穷伴随一生。
第67节:谬误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谬误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细细品味一下中国的古籍里关于吃苦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卧薪尝胆。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故事赞扬了他们有吃苦的精神,并且这些人也是通过吃苦达成了成功的目的,但并不是说要以吃多少苦为目的,吃苦只是手段。可以说,我们赞成吃苦,但是不提倡盲目的吃苦,不能为了吃苦就去吃苦,最好的办法是讲究策略地吃苦,把苦干变为巧干,既能多、快、好、省地达到目的,又能让心身少些疲于奔命,那又何尝不是一条坦途呢?能吃苦并不一定能成功在我们的成长生涯中,总会听到不少人在说,只要肯吃苦,就总会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实际上很多人虽然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了一辈子,吃尽苦头不说,到头来还是过着毫不起眼的生活。吃苦确实能够锻炼一个人的意志,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品德。能吃苦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候能否生存的必备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苦难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实现自我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创造未来。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很能吃苦却还是在困苦中度过了一辈子呢?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经历了苦难之后都能激发斗志、奋发进取。对于苦难的承担者来说,要想变得坚强,光能“承担”不行,还必须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
第68节:谬误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白大妈是一个吃苦耐劳的模范人物,在整个村子她家种的地最多,喂的牲畜最多,她整天在田间地里劳作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太阳还没有出来,白大妈已经拿着锄头到了地里,太阳已经落山了,白大妈还在田里。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白大妈家却还是村里最穷的,什么原因呢,因为白大妈不愿意相信科学种田法,科学喂养法,虽然她每天都那么辛苦,也吃了足够多的苦,却因为效率太低,方法不对,依旧是过着辛苦却贫困的日子。更让人费解的是,白大妈似乎已经对这种吃苦习以为常了,并没有想找机会摆脱这种吃苦的日子,所以她这种状态就一直在延续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吃苦的时候,但在这时候,你是接受这样的苦日子,任劳任怨的活着;还是一边吃苦,一边找机会摆脱这种苦日子呢;还是等一旦机会来临,自己也有了足够的条件去应付了,就要从苦日子里抽身出来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长时间能吃苦,会让你适应那种能吃苦的生活,扼杀了你的创造力。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个人要成功,不但要有耐力,还有有机遇,和环境的道理。所以说到底,吃苦与成功有一定联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吃苦耐劳是成功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然条件。生活中的苦本身来就是一个灵活的东西,不同情况当不同对待,如果把苦比作空气稀薄的高原,让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登山,他有可能上去,而对于一个有心脏病的人,这种鼓励则有可能是催命剂。苦就好像是一个砂轮,如果你是一块好钢,会被它磨得越来越锋利;如果你是一块铁,或者一块木头,则有可能被它搞得形销骨立。吃苦不如巧干有这样一句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远远胜于肯干实干。于会是湖北的一个农民,原来他靠种着几亩水稻过日子,虽然天天早起晚归,但是日子却还是捉襟见肘。后来他在农技员的指点下,意识到了不能死死的苦干,而是要巧干。通过科技考察,发现于会家的地很适合种鲜花,于是借了6万元,种植了近4亩地11个品种的大棚鲜花。每个季节都有鲜花上市,销到了全国各地,给于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春节期间,每把鲜切花卖的价格就更高了,每年的夏季,出花率会更高,高峰时每天能出三四百把。种花不仅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为他开辟了一片新的事业发展空间。
第69节:谬误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于会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人,但是吃苦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大的效益,倒是巧干为他开创了的事业。巧干其实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智慧。在工作中,有一些看起来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但他们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他们不是不能吃苦,而是他们不会去找到更适合的方法和门路。所以他们虽然付出了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心血,却还没有巧干的人取得的成就大。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最适合的方法的,如果你能找到这个方法,那么你就可以少吃点苦,而早点摘到胜利的果实。当然,我们提倡巧干,但须注意的是,巧干不等于投机取巧,任何懂得巧干的员工都是十分努力的,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工作的目的又是什么。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融入团队,并且与公司的文化相融合,最终建立起个人的职业品牌,赢得业内的美誉度、忠诚度和知名度。而靠投机取巧是难以赢得信任、取得成功的。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一直用老黄牛和骡子一起耕作,它们耕作得都非常辛苦。一天,骡子对老黄牛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一下好吗?老黄牛却答道:不行啊,我们需要把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太短了。但骡子还是装病了,农夫不知道情还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一连几天过去了,骡子还是装病。第五天,当老黄牛从田地里回来时,骡子问道:今天怎么样?还不错,我认为。老黄牛答道,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骡子又问道:主人说我什么没有?什么也没有对我说,老黄牛说,但是,他停下来和屠夫说了好长时间的话。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说,我们不反对吃苦,但是更提倡巧干,也不提倡投机取巧。
第70节:谬误15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干的时候也别忘了思考我们都看过或听说过驴子推磨的事,驴子背着沉重的套子,一圈一圈地拉磨,辛苦了一辈子,结果永远也走不出那狭小的圈子,而我们世间有多少人也在做着驴子的工作啊。如果驴子懂得思考,也学他的终点就不是这个狭小的圈子了。低头思考,不仅是对终点的期望、渴盼,也是前进过程中的总结、调整和缓冲。是对即将要走的路进行选择和分析,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障碍进行思索和判断,更重要的是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吃苦状态中跳出来,看自己是否是以阶段性的主要目标为中心,看看自己是否是用合适的方法快马加鞭地接近预设的目标。否则,就算你吃再多的苦,也可能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所以苦干的时候也别忘了,或者说,要善于从苦干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不要做整天忙里忙外的机器人,要随时思量自己的所作所为,要在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