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帮助的、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所敲起的警钟。这类知识或学问,只能产生傲视人、傲视人生,高高在上的傲慢性格。

遗憾的是,这种〃知识〃与〃智慧〃的乖离现象,在现代越发显著。帮助制造核武器的爱因斯坦、欧佩海玛这些人为他们的卓越的理性而深感苦恼,这可以生动地说明〃知识〃与〃智慧〃的乖离与矛盾。浮士德发出的根本性的深刻疑问,正包含着这类文明论性质的课题。

论男子汉的生活道路

想要简单概括《浮士德》深邃博大的内容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说到底,我想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第一,它说明美、宗教、爱、政治等等,对人,对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第二,它说明一个男子汉的生活道路应该是怎样的。当然,关于女性方面的可尊敬之处,歌德也是始终重视的,这点后面再叙。

现在先让我们考察男子汉的生活道路。

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契约时,曾说过如下的话:

如果悠然在安乐椅打瞌睡,我就完蛋。

如果轻易为甘言所弄,我迷濛地、以沾沾自喜自居,而且受骗,沉醉在快乐的梦境里,那就可以说,我的末日已经来临。

(悲剧第一部·书斋)

歌德的一生不断燃烧着和青年一样的生气勃勃的活力,他的人生观,充分表现在浮士德的这段话里。这种高贵的觉悟和决心,任何时代,总是那些完成伟大事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那种沉醉于安逸、半途妥协、所谓〃舍难就易〃的态度,是绝不会从中产生出伟大事业来的。

所谓〃却山中贼易,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所谓人生的挫折,在许多情况下,不,可以说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由于和自己内心的魔、自己内心的魔鬼妥协所致。一个男子汉,这种软弱的生活态度是绝对不行的。浮士德说:

〃如果在什么地方一动不动,我就是奴隶。〃〃一时一刻也不停息,继续活动才是个男子汉〃(同前书)。

浮士德还说:

我并不想蜷伏着获得幸福,战栗才是人最深刻的精神领域。

不管世间如何使人忘掉战栗,使人成为无动于衷的生物,只有受战栗感染的人,才能深深感受到无法想象的巨大事物。

(悲剧第二部·黑暗的廊子里)

男子汉是〃一节一节〃地成长的。也可以说是将力量集中到每一点上来。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用这种集中起来的力量克服苦难。——在这点上,如果缺少生命颤抖般的战栗和紧张感,那就绝不会有所成就。

正如浮士德所说的〃最深刻的精神领域〃〃无法想象的东西〃那样,只有深刻地震憾灵魂的战栗,才是形成男子汉的深邃壮阔的人生最大的要素。如果缺少这种〃战栗〃的一瞬,将人生埋没在平庸的安闲当中,那才不能不说是极度寂寞无聊的哩。

这里所说的〃战栗〃,并不是只在那些特殊天分的人身上才能发生的。我年轻时,曾看过黑泽明导演的一部名叫《活下去》的影片。大致的情节是,主人公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地方公务员。他过着惰性的生活,平平淡淡地处理每天的工作。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天,突然宣告他得了癌症。一段时间他陷入绝望的深渊,但不久,他决心采取真正的生活道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贡献给居民期望已久的公园的建设。

对于《活下去》的主人公来说,癌症的宣告,就是他〃战栗〃的瞬间。这的确是不幸的,但是假如没有这次〃战栗〃,那么他的人生恐怕将是以无为徒食、毫无意义而告终吧。

〃战栗〃会使任何人在使命这块原野上发出生机,它就是蕴藏着这样一种起爆的力量的。

浮士德还说过:〃如果在自然面前,以一个男子汉的身分站立起来,那就会感到真正作为人的活着的意义〃(悲剧第二部第五幕·深夜)。

人生有各自的使命与命运。在这个人生激流中,就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男子汉毅然站立起来。假如只是让宿命牵着走,就只能成为软弱的〃丧家犬〃式的一生。浮士德号召人们绝不能如此,要顶着风浪毅然独自站立起来,下定决心像个男子汉那样生活下去。

浮士德还这样说:

〃为了完成前所未有的这个工程,只要有使用千只手的唯一的精神就足够了〃(同前书)。

《浮士德》中另一个登场人物,也倾吐了相类似的意见:

不要堡垒,不要城墙,每个人自己只靠自身的力量。

屹立到底的坚垒,只存在于男子汉的钢铁一般的意志当中。

(悲剧第二部第三幕·浓荫之森)

这些都是在说明:执著的意念是如何的有力和它的重要性。

我曾对某一有识之士所说的话深为感动。他说:〃你要左右事业,不要被事业左右你。〃不管是事业也好,什么也好,对于整个人生,决定它终幕的胜利的,并不是环绕自己周围的环境或条件,而是自己心中的执著意念和牢固的自信心。歌德将它称为〃唯一的精神〃〃男子汉钢铁一般的意志〃,这恐怕是适用于古、今、东、西的真理吧。

真正能说明精诚的一念的例子,可举出年轻时的丰臣秀吉的有名的〃三天完工〃的轶事(《新书·太阁记》,吉川英治著,讲谈社版)。织田信长所居的城堡——清洲城的城壁,遭风雨的侵袭,塌陷了六十多丈。但是,它的修复工程,虽开工了二十天,几乎没有多少进展。

工程迟迟不进,实际是因为掌管工程的官吏,企图反叛,故意拖延所致。看出这个内情的藤吉郎①故意接受挑战,请求织田信长将工程交他掌管。但是,那些工匠头目们,都是老于世故的,而且掌管工程的前任官吏答应如果使工程拖延下去则奖给他们金钱。所以阳奉阴违,迟迟不动。于是秀吉设宴,向他们不慌不忙地说道:〃有的诸侯国兴盛起来,有的灭亡了,这些你们都目睹得很多了。亡国后民众的惨状你们也是知道的。(中略)……实际说来,国的兴亡并不取决于城池。——那么,说到底究竟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你们。领民就是石壁,是城墙、是城壕!——你们修这座城,也许你们认为这是在修别人家的墙,那就大错特错了。你们是在修筑保护你们自身的工事的呀。……〃

①藤吉郎——即丰臣秀吉,他早年曾自称木下藤吉郎。

他的这一声泪俱下的请求,丝毫也不带粉饰,在工匠的头目们之间,传出了呜咽声,他们扔掉酒杯,立刻去赶工程,藤吉郎也浑身泥水地夹杂在他们中间劳动,突击的结果,城壁果然如藤吉郎所应允的三天之内就修好了,保证了清洲城的安全。

藤吉郎这种忠心耿耿为领国的安全着想、为领民着想的一念,终于融化了工匠们冰冷了的心。

可以这样说:人的、尤其是领导的决心和一念之诚,肉眼是看不见的,不,正因为肉眼看不见,才真正是决定一切事物的成否、胜败的真谛。精诚的一念,就会成为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大的因素,如果在这点上出现问题,那么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三日完工〃的故事,告诉我们极其微妙而关键的、而且是致命的、截然不同的二条道路的道理。我们应该注意的、并坚持到底的,正是那种〃唯一的精神〃和〃铁一般的男子汉的决心〃。

女性的成分的价值

浮士德是男性,但根据他的生活道路,也应看到他的女性成分的伟大性,它也是这部诗剧的重要组成要素。

构成《浮士德》第一部中心的是可爱的少女玛甘泪的悲剧。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而玛甘泪也把身心全献给了对浮士德的爱。这样,她虽获得了爱的幸福感,但她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极其巨大。由于她和浮士德的恋爱,使她的母亲、哥哥和自己的婴儿都死掉了,而玛甘泪本人也落得个化为刑场之露。

据一般的看法,据说在这一玛甘泪的悲剧中,浓重地反映了歌德年轻时的恋爱经历。年轻的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读书时期,曾经和距斯特拉斯堡不远的郊区、一个农村里的牧师女儿弗里德里克相爱。根据他这次经验喷溢而出的爱的表现,加上他在那次读书时结识的朋友赫尔德对他的激励,使他的诗思泉涌,连续发表了许多新诗。但是,从另一面说,年轻的天才般的心灵所充溢的力量,不允许他满足于这种牧歌式的爱的小天地里。

最后多半是一种必然的破灭结局,歌德伤害了清纯无垢的弗里德里克,将她抛弃了。但是,这种使一个美丽少女内心深处刻上难以治愈的伤痕这件事,作为一种罪责感,深深残留在歌德心底,经常出现在他以后的作品当中。据说《浮士德》中玛甘泪的悲剧,就是它的表现之一。

这件事的真伪姑且不谈,总之,虽然浮士德一方面深为自己的罪责所苦恼,但他却不顾玛甘泪在狱中不断呼喊〃亨利、亨利〃的叫声,开始走向新的世界。他已经扬弃了小市民性质的恋爱这种〃狭小的天地〃,奔向了足以满足男子汉夙愿的国家大事这一〃广大的天地〃。

如果这部作品只在这个倾向中告终,那么《浮士德》无疑将成为一部只描写男性原理的作品。假如那样,这部作品虽然写出了〃强韧〃的一面,但却必然会失去〃柔情〃或〃情味〃。

事实上,也的确有的评者认为浮士德很像希特勒那样权力意志的化身。

但是,浮士德固然具有这样一个侧面,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使浮士德改变形象的作者的构思:浮士德最后双目失明而死,而救济他死后灵魂的,正是赎罪之女玛甘泪这样一个〃女性的成分〃的象征。

《浮士德》的结尾,用下述的〃合唱〃来结束。

死亡的事物一切都是比喻。

没有达到的,在这里如愿以偿,难以明言的,在这里成为事实,都成就了。

永远的女性,向高迈的苍穹,引导着我们。

(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山谷、树林、荒凉的场所)

这个〃永远的女性〃,另外的译者将它译为〃永远女性的成分〃。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议论:与男性的行动原理相对立的女性的爱护心、与能动相对立的受动、与意志相对立的包容等等——总之,假如失去了这种〃女性的成分〃,那么我们的人生或世界的完成与完结,就可能都不存在了。

歌德重视调和或均衡的这种立场,在他向一个友人无心说的话中,也流露得十分清楚:

〃你说你谴责女性,自己总是在从男性到男性当中摆来摆去。你不应该非难女性,女性是寻求不摇摆的男性的〃(《精力充沛地生活下去》,手冢富雄著,讲谈社版)。

从这段话中,也可以看出歌德的阔大深厚的胸怀。他对女性丝毫没有恶意的嘲讽,而是以极大包容来对待她们,并敦促男性保持男性的特色。真使人感到他那温厚的人生态度。

我曾经听人讲过这样的事:青年们在面临生死的临界状态下,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头脑中浮现出母亲的形象来。说到战争,可以说,那就是男性原理最具有恶魔性质的典型表露。

在被迫落入无以自拔的状态中,不期而然地都会在头脑里想起母亲,这和歌德所说的〃女性的成分〃联系在一起来考虑,这的确是件很值得发人深思的事实。

〃实践〃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圣经》的〃约翰福音〃的开头有这样有名的一句:

〃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可以说这是《圣经》中极其重要的一句话。

在《浮士德》开头,有一个场面描写浮士德正在将拉丁语的《圣经》这一部分译为德文。虽然这段引文稍长,还是请允许我引用如下:

这样写着:〃太初有言〃我停滞在这里。最好请人帮助去译,我不能这样高地评价言语。

我不得不另想译法我的心如果受灵光的照射,或许想出好译法我这样写下:〃太初有意〃正像不该草率下笔一样这第一行必须慎重创造万物,使万物具有生机之意吗?

倒是应这样写:〃太初有力〃但在纸上写着写着,总觉得它不够全面。

感谢神灵的护祐!我突然灵机一动,我安心写下了这一行:〃太初有行。〃

(悲剧第一部·书斋)

既非语言,也非意志,也不是力量,而是行,是行为——

这一改变,可以说是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的作业。我不由得感到这里边有着可说是与东方演绎性相似的、诗人天才的直观。

这点,首先从切近的观点来说,可以说它向我们教示了言语真正意味的〃实践〃的重要性。浮士德,也就是歌德,是位真正的实践主义者。浮士德之所以不满足于闭锁在象牙之塔的学究生活,和恶魔订立下危险的契约,显然是因为浮士德是个实践主义者。话虽如此,但他绝不是那种凡是一切理论均一律加以轻视的行动派。他不能不追求所谓人是什么、爱是什么、宇宙又是什么……这些人生的意义。他是比任何人都更强烈的意识家。正因为如此,浮士德所取向的,是言语真正意味的〃行为〃,是言语真正意味的〃实践〃。

其次,如果将浮士德的这种伟大作业,从思想的观点、宇宙的观点加以考察的话,那么可以说这种取向,是从西方的着想向东方的着想大胆而彻底的转变。

〃太初有言〃所说的〃言〃据说是希腊语的〃logos〃①。

而且这种西方的着想,无论是根据希腊式的传统也好,还是根据犹太式的传统也好,都是由〃logos中心主义〃为基调构筑起来的。也就是说,将永远不变的超越性的实在=logos,定位于生生流转的现象世界的背后,将它作为万物的根源。例如,最初存在着语言(logos)=神这种固定的、超越的实体,将它作为创造主,产生出一切。——这就是西方的思考方式、着想方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①logos——希腊语的语义中,含有〃言语〃〃意义〃〃理性〃几种意思。也可以推衍为存在于万物变化之中的、一定的调和、统一的〃理性的法则〃之意。

浮士德对这点提出异议,而把〃行为〃放在前边。上文提出了〃实践〃这一说法,我想如果使用抽象度更高的说法,〃实践〃也可以说成〃动〃。最初并没有神或logos这样固定性的实体,而是存在着生生流转毫不停息的〃动〃,即宇宙的流动性。

所有的东西组成一个整体,

每一个都彼此活着,起着作用,

(中略)

它从天上到下界,

在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