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①

    这是一种完全正确的对待感觉的观点。

    (1)感觉是有它的被动的一面的,不管人们如何由此进一步发展到主观唯心论或别的什么。我们发觉我们被决定,——我发觉我受了决

    ①“论灵魂”

    ,第二卷,第五章。

…… 383

    0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定,或者说,为外界所决定;至于是主观地或是客观地被决定,这是没有分别的,——在两种情形中,都包含有被动性这一环节。莱布尼兹的单子是一个与此相反的观念;单子是一,是一个原子、一个个体,在本身里面发展出一切;每个单子、我的手指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在其中一切自身发展其自身,——不与其他的单了发生任何关系。这看起来是主张最高的唯心论的自由。但以为我之中的一切都是从我自己发展出来,这种设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就是这样,那在我自己之中发展出来的东西,也仍是一种被动的东西、不自由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承认了这个被动性的环节,并不就因此落后于唯心论;感觉,就一方面来说,永远是被动的。最坏的是那种唯心论,它认为精神的被动性或主动性系于所与的特定内容是内在的抑是外在的。——仿佛感觉里面也有自由似的;其实感觉乃是局限性的范围。

    (2)当感觉、光、颜色、视、听等等东西是从理念的立场被把握时,那又是另一回答了:因为此时就会表明,它们乃是由理念的自身规定所建立的。

    但是,当我作为个别的主体而存在时,又是另一回事,此时,理念在我之中只是对我这个个别的人而存在;其中就有有限性、被动性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继续谈下去说:“一般说来,区别就在于可能性有双重意义;例如,我们会说一个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战士,又说一个成人能够成为战士”

    (后者具有成为战士的有效的能力)

    ;“感觉者的性质是这样的:被感觉者”

    (不是事物)

    ,实际上是怎样,感觉者就在可能性上是怎样,因此感觉者乃是被动的,因为它不是〔与其对象〕相同的“

    (和它自身不处于

…… 384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183

    统一中)

    ;“但是在获得了印象之后,”即感觉了之后,“就成为相同的,而且和对象变成同一。”在感觉之后,感觉的对象。。。。

    变成相同,而成为和感觉者一样。这是反作用,是主动的采纳,——是接受性中的主动性,这是把感觉里面的被动性扬弃的主动性。这样,它就成为和自己一样;虽然它好像是受到一种影响才成为那样,它却建立了这种和自己的等同性。

    主观唯心论说:没有什么外物,它们只是我们自身的规定物。

    就感觉的情形来说,这是应该承认的。在感觉活动中,我是被动的,感觉是主观的;它是我自身里面的存在、情况、规定性,而不是自由。不论感觉是外在的,还是在我之中的,都没有什么关系,总之,感觉存在着;活动只是在于把这个被。。。

    动的内容变成为它自己的东西。

    在讨论感觉时,亚里士多德①用了那一个著名的比喻,这。。

    个比喻常常引起许多误解;因为人们把它理解错了。他是这样说的:“感觉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要它的质料。

    在感觉里面,只有形式达到我们而没有质料。当我们作实际活动时,例如当我们饮食的时候,情形就不一样。在实践里面,一般地我们是作为个别的个体而活动的,而且是作为在一定的存在里面的个体,本身就是一个物质的一定的存在,——我们与物质发生关系,而且是以一种物质的方式发生关系。只有当我们是物质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这样做;这就是说,我们的物质的存在进入活动中。在理论活动中,我们却不是作为个体、作为感性的东西、作为物质来对付物质

    ①“论灵魂”

    ,第二卷,第一二章。

…… 385

    2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的。

    影响作用则正是假定物质的接触;反之在采纳形式时,物质则是被除开了的,不再是一种对物质的积极的关系,物质不再是一种积极的、能够作出反抗的东西。形式是作为共相的对象;因此,在感觉中我们只对形式发生关系,把它采纳过来而不要物质,正如蜡块只把带印的金戒指的印记接纳到自己身上,不取黄金本身,而只纯粹取其形式。“因此我们一般地把感觉称为感性印象,在这个比喻后面,一方面隐藏着一种粗糙的表象,一方面很不确定,缺乏任何概念。我们不应该死抓住这种比喻。这不外是一个形象化的例子,企图用它来说明在被动性里面感觉的被动性只是相对于纯形式而言,企图说明这个形式在灵魂里面找到了一个位置,——而且,它之如此,并不像带印戒指的形式对于蜡块的关系那样;也不是像在化学反应里面那样,”在质料上,一物为他物所渗透,“——或者说,亚里士多德又指出,”因此,植物就不会感觉。“

    人们老是粗野地停留在比喻的粗糙状态中。当人们单纯抓住这个比喻并拿它转而应用于灵魂上面时,人们就说:灵魂的情形和蜡块一样,——表象、感觉,一切都只是印进灵魂里面去的;灵魂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

    ,它是空白的,外物在它上面加上一个印象,正像带印戒指的质料作用于蜡块的质料一样。于是人们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大部分哲学家那里。当他们举出一个威性的例子想说明某种东西时,每个人都懂得这个例子,把那个比喻的内容的所有各方面都接受过来,——好像这个威性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一切都同样适用于那种精神的关系似

…… 386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383

    的。第一,在蜡块的比喻中,有关系的只是这一方面:在感觉中只有形式被采纳,只有形式对于感觉的主体才存在,只有这个形式达到了主体;比喻只在这一点上。构成这个例子和灵魂的情形之间的区别的主要情况,却被忽略了。没有人。。。。

    想到:在那个例子中,刚好是事实上蜡块并没有采纳带印戒指的形式;这个印记仍然是一个外在的图形,是蜡块上的一个形状,却绝不是它的本质的形式。要是这个形式是它的本质的形式,那么它就会不再是蜡块了。

    反之,在灵魂那里,灵魂是把形式本身吸进了灵魂自己的实质之中,消化了它,以致灵魂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乃是所有感觉对象的总和;正如上面所说过的,如果斧头是一个自然物而斧性是其规定中的形式,那么这个形式就会是斧头的灵魂了。蜡块的例子中所表现的相似之点不过是:只有形式达到灵魂;第二,但是这个比喻却是毫不牵涉到这一点,即带印戒指的形式对于蜡块是而且仍然是外在的,灵魂和蜡块一样,本身没有什么形式。

    灵魂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被动的蜡块而从外面获得种种规定。

    灵魂是形式,形式是普遍的东西,而普遍的东西的采纳,是和蜡块采纳他物的形式不一样的。采纳同样是灵魂的一种活动;感觉者被烙上印象之后,它就扬弃了被动性,同时脱离被动性。——亚里士多德①说,“精神保持自身以对抗质料,”——并不是像化学物品一样;就是说,它抗拒属于质料的东西,排开它,而只与形式发生关系。在感觉里面,灵魂当然是被动的;但是它把外面的物体的形式变成它自己的东

    ①“论灵魂”

    ,第三卷,第四章。

…… 387

    4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西,——它与这一抽象的环节相同一,只因为它本身就是共相。

    (绝不应该恭维感觉,并在下面这一点上建立一种唯心论的思想,即没有什么东西从外面来到我们这里,如像费希特那样,认为当他穿起外衣或者仅只看看外衣时,他是部分地制作了这外衣。

    个别事物在感觉中乃是意识的个别性的范围;个别性在其中可以以一个事物的方式而存在着,也可以以其他事物的方式而存在着,而它的个别性乃在于其他的东西乃是对它而存在的。)

    感觉活动的这种性质,他①以下面的话来进一步加以解释,对于感觉活动的这种统一性及其矛盾,他信口说出了许多深刻而有启发性的对意识的本性的见解。

    “每一个感觉器官采纳了感觉对象而抛弃其质料。因此,如果感觉对象被移去了,感觉和表象还是在器官里面。被感觉和感觉,两者的效果是同一的;不过它们的存在却不是同一的。例如,实在的声音和实在的听觉就是如此;那能够听的不是永远听见,那具有声音的不是永远在发出声音。当那具有听的可能性的东西作用着,而那会发出声音的东西也同样在作用着,即两者同时在活动时,就发生了听觉;”这里,并不是有两种效果。

    “运动、作用和被动性都是在那受动作的东西里面”

    (——活动——在那感觉产生于其中的东西之中)

    :“所以这也是必然的:听见和声音的效果都在那具有这种可能性的东西里面,”

    即是在感觉主体里面。

    “因为活动者和推动者的效果是在那被

    ①同上书,第二章。

…… 388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583

    动者里面。“就实存而言,听见和声音是两回事;但它们的根据是同一的。

    “活动性和被动性倒是在那被动的东西里面,而不是在那活动者里面;所以被感觉的东西的效能,乃是在感觉者里面。对于听见和发声,有两个词,对于‘看见’,则没有。

    看见是看见者的活动,而颜色的活动则没有一个名称。

    既然只有一个效果“——不是相同的效果,而是一个效果,不是加烙印那样的活动——,”只有被感觉者和感觉者的同一效果,只就其存在而言才不同;所以,所谓发声和听见,就必须同时停止。“

    只有当两者的效果被设定为同一时,才有感觉。

    看、听、等等,只是一个效果,但就存在而言,听的和被听的则是不同的:发出声音的是一个物体,听的是一个主体;存在是两方面的,但听的本身,则确实是一个,是一个效果。

    我有硬的感觉,那就是说,我的感觉是硬;我发觉我自己被这样规定了。反省宣称:在外边,有一个硬的东西,这个东西和我的手指是两回事。我所见的是红的,反省就说,那边有一个红的东西;但实际只是一回事:——我的眼睛、我所见的就是红色和那个东西。这个区别和这个统一性是问题的中心;对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以最有力的方式予以指出,而且坚定地把握住它。意识的反省乃是事后对主观和客观的区分;感觉活动则正是同一性的形式,是这个割裂的消除,是超越主观和客观之分的,——主观和客观是一种后来的反省。

    那简单者,真正的灵魂或自我,在感觉活动里面,乃是差别的统一性。

    “再者,感觉者是在器官里面,感觉者区分每个感觉的对象,如白、黑等等。

    但那分开的东西,白和甜,作

…… 389

    683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为分开的、漠不相干的环节,却不可能予以区别,“——不可能这样去表象:那是甜的、单独存在的、没有对立的;”而却是:两者都必须呈现于同一主体,被它所认知。因此,这个主体就必须规定其一和其他是有所不同的。这个被区分的东西并且不能够是在不同的地方或时间,而必须是不被分开的,并且在不分开的时间里面的。

    但当一个东西是不可分开“

    (僵化了的一)

    ,“并在不可分的时间里面时,却不可能把相反的运动归属给这同一个东西。

    尽管甜的性质是这样影响感觉,苦则以正相反的方式影响感觉,白又以另一种方式,但区分者就数目说并不是断开的,并且就时间说也是不可分的,不过就存在说,则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个东西就可能性而言乃是可分的,也是不可分的,并且是正相反对的;但就实存而言,就不能如此,因为就其效果而言,它是可分的,〔因此不能同时是白又是黑〕。

    ①感觉和思维正像某些人称为点的东西一样;点就其为一而言,〔乃是不可分的〕,①而就其为二而言,却也是可分的。“理性是同一灵魂的理性。

    “就其为不可分的而言,判断的主体乃是一;而同时,就其为可分的而言,它又不是一;因为它同时把同一个记号使用了两次。就其使用两次而言,它就以界限来区别二者,它们就被分开;但就其为一而言,它乃是在同一时间里面下一个判断的。”

    一定的感觉、内容乃是属于意识的本性的。

    感觉是一个一定的感觉,虽则感觉主体是在一种统一性里面拥有不同的感觉在自己面前的,——是可分又不可分的。同样地,关于时间方面,我们

    ①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一九三页增补。——译者

…… 390

    三 亚里士多德精神哲学783

    也谈到不同的时间的点。从一方面说,“现在”相当于空间的点;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分割,包含着未来和过去,同时是别一个又是同一个。它是同一个,在同一关系里面同时是分割又是结合;在时间的点里面,这两者是同一的。同样地;感觉也是一,同时又是分割。另外一个例子是数目:一和二是不同的,而同时,在两者里面,一也是作为一而被使用和设定的。

    丙 从感觉问题,亚里士多德转到思维方面来,在这里,他变成真正思辨的。他说,“思维不是被动的,”它简直就是主动的,①“它采纳形式,而且按其可能性而言,它就是形式。”

    被思维的东西,当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