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友谈恋爱已经好几年,因为共同面临租房等问题,男女朋友大多同居,周围的人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同居下来,久而久之结婚的事情就疲塌了。

可是拖到快35就真的不要让身边的那个人再等了。说不定哪天他(她)就不愿意再等了。结婚是一件让人心安的事情。一早解决,省下多少猜疑等待的时间,用来发展一些其他爱好或者事业,不知多好。如果感情稳定的话,那道手续更是诚意和郑重的表示。结了婚,两个人可以开始共同计划财务问题,名正言顺地共同旅行、拜访亲友。在人生的每一阶段符合社会规范,其实也是一种普通的幸福。如果不是还存有什么二心的话,Why not?

古人结了婚连发型都必须改变,让人一看就知婚否;现在在外面大家可以照常做自己的什么先生、什么小姐。有一位标准的香港中环写字楼女士,精致、冷漠、有着20岁的干净容貌和40岁的精明。另有一位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先生,大家应对如常,别人都看不出来他们居然是夫妻。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私人电话,不在家里招呼朋友,只有周末住在一起,有大假期的时候一起去马尔代夫旅游,而且觉得这种生活没有什么不好。所以说现在的人结婚也不再是像古时候,“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么带点悲壮意味的事情了。有点像两个人搭伴儿过日子,大家也还各有自己的圈子和娱乐。所以不用那么恐惧结婚。

Baby流行

结婚,然后顺理成章地要考虑孩子的问题。

最近一两年,Kate Moss、克劳迪亚西弗、凯瑟林泽塔琼斯、维多利亚等等一大批名模、明星纷纷乐于抱着可爱的小baby亮相,一些大牌时装也顺应这个潮流拍摄年轻美丽的母亲和胖胖的婴儿为主题的广告。连自己没有孩子的也流行认养一个或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孤儿,给他们最好的生活和关爱,例如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和妮可基德曼。

婴儿无疑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有了他们,生活变得有乐趣得多。以前,传宗接代是件大过天的事。一连串的孩子生下来,一天吃五顿洗两次,也把可怜的父母操劳成了尿片专家、脾气暴躁的庸俗夫妇。拜社会进步所赐,现在生男生女都是一样。有了纸尿片,婴儿可以睡得更久更香甜。最最重要的是有了可爱的孩子,母亲还可以仍然显得年轻漂亮,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生育下一代毕竟是人类的天性,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回归到更加重视亲情和家庭生活,做一对年轻的父母也是件不错的事情。

现实地说,年纪太大才生育小孩,孩子可能会蠢;四五十岁还在接送孩子上小学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决定要不要小孩

相识了很久的朋友Lily有很多怪癖,例如不能看见有籽儿的东西,西瓜、葡萄之类,否则就会尖叫、抓狂,真是让人搞不懂。另外她还一早决定不生小孩,并且在努力寻找一位和她有共同志向的老公。同事木耳也是一位“不生小孩主义者”。她有一个比她小七岁的弟弟,从小就是她背着弟弟长大,别人在玩的时候她却不得不照顾小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已经工作了几年的木耳现在还要供着刚进大学的弟弟读书。“感觉像自己养了一个孩子一样,烦死了。所以自己再也不要了。”话是这么说,除了代缴学费、生活费,她还是不断地给小弟供应手机、名牌运动服等等一切好东西。还有两个朋友,是小夫妻俩,因为双方都有兄长多人,而且兄长们已经养育了后代,所以自己觉得根本没有繁衍下一代的责任了,父母也不施加压力,俩人乐得游山玩水、自在逍遥。兄弟姐妹就是这些时候用的,家里的责任可以分担。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在期盼最正常、幸福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希望顺顺当当地结了婚、然后养育下一代。可是生活的种类也许是更丰富的。

在20年前,夫妻俩第一年结婚、第二年就生孩子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可是现在,北京等大城市的医院妇产科里,35岁以下的年轻孕妇都很少。大多数夫妻是晚育的。我的很多朋友说:“别人都告诉我如果40岁的时候没有孩子会后悔,所以为了怕40岁后悔,35岁的时候我还是要生小孩。”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十分享受“丁克”家庭的二人生活,坚决不生孩子的极端主义者也不少。

不管要,还是不要,决定要趁早。

婴儿是天使

每个人心里都有天生的父性(母性)。没有婴儿,世界简直会沦亡。20岁的美美看见小婴儿会掐一把,恶作剧的看着小小人儿号啕大哭;28岁的时候她看见小孩子胖胖的小手小脚、巴掌大的小脸还有微笑和眼泪,简直觉得自己的心软得要融化掉。在电梯或者小区花园里遇到五岁以下的小孩子都忍不住蹲下来逗一逗,这时候小孩的父母们总会露出无比自豪和满足的微笑来,多么让人羡慕。到了一定的年龄,繁衍自己后代的愿望就会像春天的野草一样,茂盛地生长起来。

(奇)造化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想想自己体内的一组小小细胞,有一天会组合成一个新的小生命。他(她)会慢慢长大。你可以带他重新看一遍这个世界,把你所知道的东西都告诉给他。他会像你,但是又不全是你。虽然长大之后他也许和你一样有时悲伤有时快乐,也许很平凡,但是在他还是小小人儿的时候无疑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书)如果打算生孩子,尽量要早生。孕妇超过35岁生育,得各种并发症和遭遇其他危险的系数要大得多。有一个记者朋友,他和他老婆本来都是天生逍遥派,有时间就出去旅游。一直到都过了35岁了,不小心怀孕了。俩人一开始还不想要,又吃药又喝酒的。双方的老父老母几乎都快跪到地上给他们磕头了,求他们要这个孩子“继承香火”,这才决定生下来。因为是高龄产妇,什么高血压、糖尿病症状都来了,惊险万分。又因为开始的“折腾”,一直担心孩子有什么毛病。出生的时候只顾得问医生孩子正常不正常,见孩子一切安好一个手指头都不缺,一颗心才放下来。有了孩子之后,宝贝得跟什么似的,每天回家再晚也得跟孩子玩一玩,才放他去睡觉。

(网)现代人的育儿观已经跟上一代人大不一样,觉得如果决定生孩子,就要好好地养大他。自己念了大学,那自己的下一代长大了应该考虑出国留学。小孩从小什么都要最好的,特别是教育问题。不再是以前觉得多生个孩子,多加双筷子、粥里掺加一瓢水那么简单了。所以很多人迟迟不要小孩,是因为不敢要,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稳定,经济基础还不够,或者心态上还没有准备好。其实过来人都说,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生孩子的事情开始想起来觉得不知所措,一旦有了也就有了,顺理成章地就应付过来了。

有了孩子,一个人才真正的成熟起来。变得更有责任心,也更温和。我想父母会从孩子身上得到一种真正的慰藉。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还是很深。在城市里,虽然一般家庭都不太在意生男生女了;但是一定要繁衍自己的后代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觉得这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重大事情,否则人生就不算完满。在祖辈看来,有了儿女是第一重的保障,而有了孙儿孙女是进一步的保障,这才觉得心里塌实下来。所以大城市里常常看见还不定性的小夫妻,和着急坏了的老父母。

可是孩子真的是“保障”吗?现在观念“进化”得这么快,就算你有了儿子女儿,如果儿子观念激进,不打算再繁衍后代怎么办?这太不保险了。就算儿子又生了儿子,再上了一重保险,难保孙子会怎样。

至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代人基本上都不这么考虑了。自己早做打算,弄妥各种社会保险是真的。在城市里生活,又不是靠种地为生,有年轻的壮劳力就可以养活一家人;年轻人大学毕业出来,找到不错的工作已经不易,自己还要疲于应付种种社会艰难,如何还有余力照顾老小。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互相寄托和照顾,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

常常见到芭蕾舞演员出生的母亲从小就送女儿也去学芭蕾;当律师的父亲认为律师是最聪明的人,也是“社会中坚”的职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念法学院,走这条路。很多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特别是如果做母亲的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学跳舞,那么会更加希望女儿替自己完成心愿。这种寄望如果太过了,就会适得其反。如果有了小孩以后的夫妻俩都疲塌下来,像前文已经说过的:每一代人一到35岁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社会价值观变化很快,如果一位母亲崇拜的是毛泽东,要以那种“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那该如何是好,注定会失望。望子成龙的母亲会坚持认为自己那五指粗短的儿子是弹钢琴的天才。电子书,孩子不是这块料还要逼着他努力,迟早孩子会造反。

小小婴儿就是照亮我们生命的天使。只要让他健康、快乐就好。

个人精彩最大化

坚持“不生育主义”的人我想也是有道理的。

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要下的决心恐怕比结婚还要大。现代婚姻已经有点“搭伙过日子”的意思,在中国女人又几乎都自己有工作,在家里的地位并不比丈夫低。可是要生一个孩子,责任太重大了。电影、电视里演绎了太多的生孩子的镜头,无一不是表现孕妇疼得死去活来的场景的,还有湿漉漉、皱巴巴的新生儿,真是血腥。孩子一旦出世,就意味着夫妻中有一方要放弃一些事业追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而做出这种牺牲的通常是妻子。万一你的丈夫工作并不牢靠,你是不是敢安下心来生孩子呢?小小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会不管不顾地天天哭闹,要吃要喝,你会半夜被吵醒,还不得不与尿片、奶瓶打交道。这一切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有的人对生命充满了怀疑。宁可养小猫、小狗做伴儿,虽然喜欢孩子也不愿意生养。这个世界污染这么严重,孩子生出来手脚指头全不全都很难说。一旦生了,就要好好养大他。可是自己是不是能永远那么光明地生活呢?永远能用微笑对待孩子,保护他,让他只看到阳光的一面呢?自己是不是有这个能力都值得怀疑。

还有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足够精彩,他是否还需要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孩子。单说姓王的小生命就成千上万,五百年前同姓都是一家。他们都那么健康、快乐的生长着。你还需要再添加一个也姓王的小孩吗?再说他还不一定有多好。非常成功的人,其子孙通常都是平庸之辈。历史上唯一出了个苏轼一门父子三杰,合适再往下的后人也是泯然众人矣,不再被人知晓。津津乐道的孔子第68代孙、将相后人什么的,简直没有意义。

有一位师姐,夫妻俩都35多了还是下不了生孩子的决心。因为自己还在追求事业上的突破。她算了一笔帐,也不无道理。“现在北京的幼儿园都要1500元一个月,还不是最好的双语幼儿园,否则更贵。好好地养大一个孩子起码要35万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供他留学深造什么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的话,我想孩子会自卑,也会怪我们的。再说将来他长大了还不一定怎么样。这笔钱不如留着自己养老。”的确,有了孩子之后本来还算惬意的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还听什么音乐会,买票的钱不如留着给孩子买奶粉;做了母亲,名牌衣饰也就免了吧,反正也会弄得皱巴巴;一年一度的旅行度假也去不了了,拖家带口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说走就走。上一辈的人也许会觉得这种“牺牲”理所当然,可是现在很多人不这么看。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长大了也有了赚钱的能力,当然首先是要自己活得精彩一点。有余力再兼顾别的。

我觉得不应该恐惧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好。

不过如果你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必须勇敢地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

第三部分 社会关系篇对父母许诺必不可少

最近有一家调查公司对亚洲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做了一项有意思的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的年轻人最普遍的心态是“奋斗”、“竞争”,很多人的最大心愿是赚更多的钱,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让自己的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点比日韩的青年都要突出。普遍富裕的日本青年似乎没有这样的“上进心”,他们更热衷于个人享受,却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

电视台也曾做过一期“残酷”的节目,主题是讨论“爱情是不是真的无价”。认为“爱情有价”的嘉宾真的很坏,他说关键是看这个价钱有多高。如果给你五千块,要求换你的女朋友,你肯定觉得对方是疯子,一口回绝。如果给你五万块呢,也许你还是不会动心。如果是五十万呢,你也许觉得这真是一件事情了,私底下总要考虑一下。如果有人说要给你五千万,条件只是让你放弃你的女朋友,你会不会答应呢?现场的很多参与者一开始表现得“情比金坚”,到这时候开始犹豫了。有的人说自己也许会放弃爱情,理由是有了这五千万,这几乎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赚到的钱,就可以马上让自己辛苦了半辈子的父母过上好日子了。而在场的“女朋友”们一多半早就临阵倒戈了,说既然这位年轻有为的富翁肯出五千万交换自己,那么不但说明他有社会生存的能力,而且说明对自己爱得很深,怎么看都比自己现在的男朋友要好呀。

这真是一个残酷的考验。在这里我们只想说一点,那就是普遍的年轻人都觉得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能够更好地孝敬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做让他们感觉幸福。

也许35岁之前你真的帮不了父母什么忙,那么要善于给他们许诺。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并不多,有许诺也足够让他们幸福的了。

35岁以前条件不够

现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是存在巨大的年轻人迁徙潮。农业人口过剩,农村在向中小城镇化发展;而大量的中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