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主体的命运- 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我的关切》)。由R。赫尔利译。NewYork:Pantheon,1985。

91。“L‘éthiquedusiucidesoicomepratiquededeliberté。”Concordia6(1984)99—116。

91(英译)

“TheEthicsofCareoftheSelfasaPracticeofFredom。”

(《作为自由的实践的自我关切的伦理学》)。载《哲学与社会批评》1984年。

xi卷,第2—3,12—131页。

92。

“WhatisEnlightenment?”

(《什么是启蒙?

》)。由C。波特译,载《福柯选集》,第31—50页。

二、有关福柯的著述

1。

W。

R。阿尔伯里:《M。福柯和黑暗的力量》,1980年,洛恩。

《M。福柯的(性史卷一:导言)评注》,1980年。

2。

W。

R。阿尔伯里和D。

R。奥尔德罗伊德:《依据M。福柯的〈物之序〉,从文艺复兴的矿物研究到历史地质学》,载《英国科学史杂志》卷10,1977年第36期,第187—215页。

3。

R。阿米可:《福柯—德勒泽讨论导言》,载《目的》1973

…… 427

2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年夏,第6期,第101—102页。

《结构主义理论的轮廓和鸿沟》,载《目的》,1973年秋,第70—97页。

《D。勒库尔特的〈马克思主义和认识论:巴歇拉尔、康吉汉、福柯〉评论》载《现代史杂志》1976年第2期,第334—337页。

《对M。福柯的〈戒律与惩罚〉、〈语言、反记忆和实践〉、〈知识意志〉以及J。博里拉尔的(遗忘福柯)的评注》,载《目的》,1978年夏,总第36期,第169—183页。

4。

M。埃米特:《M。福柯的文化相对主义》,载《现代》1967年,总第22期,第1271—1298页。

5。

P。阿里:《关于〈知识意志〉》,载《弧》1977年,总第70期,第27—32页。

6。

J—M。奥泽:《M。福柯,我知道什么?

》。

巴黎,1986年。

7。

J。博里拉尔:《遗忘福柯》。巴黎,1977年。

8。

J。

W。伯诺尔:《生死的彼岸:论福柯的后奥斯威辛伦理》,巴黎,1988年。

9。

R。博对:《自我的权力、政治和统治》,载《批判》1986年8月,总第52期,第898—917页。

10。

C。博纳福:《M。福柯的新兴哲学》,载《艺术与闲暇》,1966年5月25日,第8页。

1。

P。布尔迪厄:《哲学家M。福柯之死:知识的快感》,载《世界根》,1984年6月27日。

12。

P。

L。布朗:《认识论和方法:阿尔都塞、福柯、德里达》,载《文化释义学》,1975年第2期,第147—163页。

13。

G。康吉汉:《论常态与变态》,M。福柯为英译本写

…… 428

附录一 参考书目 383

导言,研究现代科学史。波士顿,1978年。

《意识形态与合理性》,巴黎,1977年。

《科学史与哲学的研究》,第5版,巴黎,1983年。

14。

D。卡罗尔:《考古学的主体或者认识型的统治权》,载《现代语言笔记》1978年,总第93期,第695—722页。

15。

E。卡西欧:《人性的逻辑》,由C。

S。豪译,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年。

16。

J。切里:《20世纪思想:从柏格森到列维—斯特劳斯》,纽约,1975年。

17。

M。卡曾斯和A。赫斯安:《M。福柯》。

伦敦,1984年。

18。

R。德布雷:《法国知识分子的权力》。

巴黎,1979年。

19。

G。德勒泽:《新的档案保管员》。巴黎,1972年。

《新的地图绘制者》,载《解放报》1984年6月26日,第7页。

《福柯》,巴黎,1986年。

20。

J。德里达:《我思与癫狂史》,载《形而上学和道德杂志》,1963年总第68期,第460—494《书写与差异》,巴黎,1967年。

21。

H。

L。德赖弗斯和P。拉比诺:《M。福柯:超越结构主义和释义学》,布赖顿,1982年。

《哈贝马斯和福柯:人类时代是什么?

》,载《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857—872页。

2。

F。埃尔德斯:《反思之水:人类的基本关切》,伦敦,1974年。

23。

B。

C。弗林:《M。福柯与比较文明研究》,载《哲

…… 429

4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学和社会批评与文化释义学之五》,1978年第2期,第145—158页。

24。

C。戈登:《主体的诞生》,载《激进哲学》1977年,第17期,第15—25页。

25。

J—C。盖登:《M。福柯:权力的知识与知识的权力》,载《医学史简报》,1977年,总第51期,第245—27页。

26。

J。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载《新德国批判》,1981年总第22期,第3—14页。

《神话与启蒙的缠绕:重读〈启蒙辩证法〉》,载《新德国批判》1982年总第26期,第13—30页。《交往行为理论》卷一《理性与社会的合理性》,T。麦卡锡译,波士顿,1984年。

《以理性批判为名的人文科学揭密:福柯》,载《争论》1986年总第41期,第70—92页。

27。

D。霍伊:《福柯之后》,载《伦敦书评》,1984年10月1日,第7—9页。

28。

D。雅尼考:《合理性、统治与权力。福柯受到哈贝马斯的批判》,1988年1月,巴黎。

29。

A。克里盖尔:《哲学家M。福柯之死。苦难与容誉》,《费加罗报》1984年6月26日。

30。

C。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I,巴黎,1964年。

《神话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巴黎,1964年。

31。

P。梅杰—波采尔《M。福柯的西方文化考古学。面向一种新的历史科学》,布赖顿,1983年。

32。

A。梅吉尔:《福柯、结构主义和历史的目标》,载

…… 430

附录一 参考书目 583

《现代史杂志》1979年第3期,第451—503页。

3。

J。

G。默奎瓦:《福柯》,伦敦,1985年。

34。

M。默里斯和P。巴顿:《M。福柯,权力,真理,策略》,悉尼,1979年。

35。

K。

P。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伦敦,1957年。

36。

J。雷切曼:《M。福柯:哲学的自由》,纽约,1985年。

37。

R。罗蒂:《超越尼采和马克思》,《伦敦书评》,1981年2月19日,第5—6页。

《所有这一切为了什么?

》《伦敦书评》,1984年5月17日,第3—4页。

《社会科学方法与社会希望》,《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873—897页。

《道德同一性与私人自律》,1988年,呈交巴黎国际福柯哲学会议。

38。

J—P。萨特:《境遇七》,巴黎,1965年。

《萨特答复》,《弧》,1966年总第30期,第87—96页。

39。

A。谢里登:《M。福柯:真理意志》,伦敦,1981年。

40。

B。斯马特:《福柯、马克思主义和批评》,伦敦,1983年。

41。

P。维尼:《最后的福柯与他的伦理学》,《批评》,1986年总第52期,第93—941页。

42。

G。格廷:《M。福柯的科学理性考古学》,CUP,1989年。

43。

H。

V。怀特:《破译福柯:来自地下的报告》,载《历史和理论》,1973年第1期,第23—54页。

4。

I。赖特:《知识分子的自杀》,《时代高级教育增刊》,

…… 431

6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1986年10月24日,第16页。

45。

R。沃思诺等:《文化分析:P。

L。伯杰、M。道格拉斯、M。福柯和J。哈贝马斯的著作》,伦敦,1984年。

46。

D。埃里邦:《福柯》,由弗拉马里翁出版,1989年。

三、其他著述

1。

C。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伦敦,1971年。

2。

亚里斯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奥斯瓦尔德译,纽约,1962年。

3。

E。勒夫特:《尼采的“上帝之死”的来源及其海德格尔对它的理解》,载《观念史杂志》,1984年4—6月第14卷,第2期,第263—276页。

4。

F。

M。科恩福特:《柏拉图的知识理论》,剑桥,1935年。

5。

B。乔伊特:《柏拉图的对话》五卷,第四版,牛津,1953年。

6。

C。达尔文:《物种起源》,伦敦,1964年。

7。

S。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纽约,1961年。

8。

R。笛卡尔:《笛卡尔的哲学著述》,由E。

S。霍尔丹和G。

R。

T。罗斯译,剑桥大学出版社,1954年。

9。

P。费耶阿本德:《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经验主义者——恳求宽容认识论问题,载《科学哲学读物》,由B。。电子书布罗迪编,1970年,第319—342页。

10。

T。

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芝加哥,1970年。

《必要的张力》,芝加哥,1977年。

…… 432

附录一 参考书目 783

1。

N。乔姆斯基:《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纽约,1966年。

12。

M。海德格尔:《在与时间》,J。麦奎里和E。鲁滨逊译,纽约,1962年。

《致人道主义的信》,载由D。

F。克雷编的海德格尔的《基本著述》,纽约,1977年,第189—242页。

《追问技术与其他论文》,由C。利文斯顿译,纽约,197年。

13。

E。胡塞尔:《笛卡尔沉思》,由D。凯恩斯译,海牙,1960年。

14。

I。康德:《纯粹理性批判》,N。

K。史密斯译,纽约,1965年。

15。

M。霍克海默和T。阿多诺:《启蒙辩证法》,J。卡明译,伦敦,1973年。

16。

C。列维—斯特劳斯:《野蛮人的心灵》,伦敦,196年。

17。

M。梅洛—庞蒂:《人道主义的恐怖》,由J。奥尼尔译,波士顿,1969年。

18。

F。尼采:《权力意志》,由W。考夫曼和R。

J。霍林斯德勒译,纽约,1968年。

《悲剧的诞生》,考夫曼译,纽约,1966年。《快乐的科学》,考夫曼译,纽约,1974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考夫曼译,纽约,1966年。

《善恶的彼岸》,考夫曼译,纽约,1966年。

《论道德谱系学》,考夫曼和霍林斯德勒译,纽约,1968年。

19。

R。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新泽西,1979年。

20。

J—P。萨特:《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伦敦,1948年。

《存在与虚无》,伦敦,1957年。

《理性时代》,伦敦,1961

…… 433

8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年。

21。

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艾伦和昂温,伦敦,1930年。

…… 434

附录二 福柯年表

1926年10月15日 出生于法国普瓦提埃一个外科医生家庭里,中学就读于普瓦提埃的国立中等学校,后转入天主教学校。战争的威胁是福柯儿童时代的生存背景、生存框架。

1945年 进入巴黎亨利四世中等学校文科预备班,在那里向J。伊波利特学习了几个月的哲学。

1946年 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习。

1948年 获哲学学士学位。

1949年 获心理学学士学位。

1951年 取得法国大学和中学教师的学衔。

1952年 获得巴黎心理学研究院的心理—病理学证书,50年代初在圣。安娜医院研究心理学。

并因感到精神病科学的幻灭而离开法国。

195—58年 执教于瑞典的乌柏沙拉大学。

1958年 任波兰华沙大学法国中心的主任。

1959年 任汉堡大学法国研究所所长。

1960年 因《古典时代的癫狂史》而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回法国担任克莱蒙—非兰特大学哲学系主任。

…… 435

09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1961年 《古典时代的癫狂史》获得“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奖章。

1962年 升为克莱蒙—非兰特大学哲学教授。

1965年 开始与巴西的民主反对派达成一种长远关系。

1966年 在突尼斯。

1967年6月 被选为南特里哲学教授,当教育部长迟迟没有批准任命时,福柯又回到了突尼斯。

1968年 福柯回国,参与成立文森的实验大学。他负责哲学系。

1969年 获得法兰西学院的“思想体系史”教授席位。

1970年12月2日 发表了法兰西学院的就职讲演“语言的话语”。首次在美国和日本作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