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说林若轩是你爷爷吧。”艳阳好奇的问林子。
“你听过这个名字?”林子反问。
“《夜色撩人》和《你心我知》这两首歌前一阵还被人翻唱了。知道这两首歌就应该知道林若轩这个名字啊。还有,这两首歌的词作者叫简韵华。简韵华不会就是你奶奶吧?”艳阳的好奇心更加重了
“连简韵华你都知道?”艳阳的“见识多广”倒让林子惊奇。
于是,艳阳便把从外婆那里听来的八卦告诉林子。
林子说:“林若轩的确是我爷爷,但我奶奶不是简韵华。”
“啊?好让人失望哦。”艳阳不禁叫了起来,完全忘了他们在谈论的不是普通的八卦。在她看来任何情投意合的一对都应该以完美结合作为爱情的终点。否则,就是悲剧。
这时,他们已经到了艳阳的宿舍楼前了。他们两人有些意犹未尽,似乎都愿意沿着这个八卦的思路再继续下去。艳阳是因为好奇。从外婆那里听来的寥寥数语,已经让她对林若轩和简韵华有了好奇心,现在恰巧知道林子是林若轩的后代,更是觉得是可遇而不可求,便想继续打探一些内幕。而林子,这一天正是爷爷的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和艳阳的说到这里,便牵起了他对爷爷的许多思念,于是就想和一个人倾诉一下,而眼前的艳阳正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艳阳并不急于回宿舍,林子也没有转身离去意思。林子便建议,找个地方再聊一会儿。艳阳欣然同意。于是,他们便转身去了学校门口的一家咖啡厅。在那里继续着他们的话题。
关于爷爷的过去,林子那时候知道得并不详尽。只是知道爷爷曾经有过一个妻子和两个儿子。后来爷爷的这个妻子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了大陆,去了香港,以后又去了英国。林子的奶奶比爷爷小二十二岁。爷爷和奶奶成亲之后,便在爷爷朋友的帮助下,从上海碾转到了当时的北平,后来加入了新中国的行列。至于简韵华,家里从来没有提起过。林子是在报纸的回忆文章中,才知道爷爷有过这么一段风流韵事。
到了后来,当各种咨询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前朝旧闻也以不同的渠道发布出来,被人津津乐道。林子才得以知道爷爷年轻时是多么的风流倜傥。
林若轩;生于一九零三年,浙江人氏。早年到英国勤工俭学,先是攻读机械工程,后来却转学音乐理论作曲,并在一家钢琴厂当学徒。1928年秋回国,在杭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音乐。
在杭州,林若轩结识了宜兴望族黎家的大少爷。并由此认识了黎家小姐,黎含仪。黎含仪比林若轩小七岁。天生丽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林若轩对黎家小姐一见钟情,便如痴如迷地恋上了她,以后,就成了黎家的常客。在林若轩为黎家小姐如痴如醉的时侯,黎含仪也为林若轩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不能自拔。然而,黎含仪十三岁时,父亲做主为其定下了一门亲事。男方是绍兴的大家望族金家的长子。在与金家公子订婚前夕,林若轩带着黎含仪私奔了。
他们私奔到了上海,随即登报发表结婚声明。一时轰动了沪,杭,绍兴三地,让黎家和金家蒙受奇耻大辱。为了给金家一个交代,黎父在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发布和黎含仪脱离父女关系的声明。声明一连登了七天,从那以后,黎含仪再没有回过她那深宅大院的娘家。
那时候,他们一个二十五岁,一个十八岁,都是渴望打破束缚,渴望自由的年龄。黎家小姐并没有去时间去体会父亲的悲愤和羞辱,也没有时间细想脱和家庭脱离关系对她意味着什么,就急忙随着林若轩登上了去欧洲的轮船。林若轩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回到了英国。林若轩入伦敦音乐学院音乐系学习西洋音乐的理论与作曲。五年之后,他们回国,这时已有了一个儿子。
回国之后,林若轩进入一间唱片公司兼任音乐部主任,从事创作歌曲并为电影、戏剧配乐。那个时候,正是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个□。林若轩出生于越剧之乡,从小受到民间戏剧音乐的影响。他在江南小调和其他民间艺术中吸取音乐创作的营养,融入了西洋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更是在伴奏方面借鉴了配器手法,创作出来作品优美通俗、脍炙人口。
在这个时候,林若轩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她叫简韵华。是沪江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在唱片公司兼职做一些文字工作。她看上去“十分清纯,一双眼睛生满让人无尽爱怜的忧郁。那种忧郁不是造作而出,也不带矫揉之情,却如一扇明净的窗口,透过它,你可以清澈地看见她的内心世界。”(这是后人八卦时对简的描述)。 林若轩对简韵华特别关爱,甚至不避人耳目地和她独处到深夜。如此一来,便成为他人谈论的话题,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绯闻也迅速地流传。
林若轩对简韵华的爱,注定了是强势的、任性的,他无微不至,狂热浪漫,不管不顾,无论是精神上的交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帮助,深深打动了十九岁的简韵华。这段感情激发了两个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愫,转化为林若轩钢琴上的旋律和简韵华笔下的诗情。造就了林若轩创作的黄金时代。
然而,无论林若轩和简韵华多么情投意合,毕竟林若轩与黎含仪已经有十多年的婚姻了。在他们彼此眷恋而不能自拔的时候,黎含仪正在为林若轩孕育第二个儿子。林若轩迟迟没有决心离婚。林,简之间的绯闻传的沸沸扬扬。黎含仪只是隐忍。她的这种隐忍无疑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同情者。同时也给林若轩和简韵华带来更大的压力。那时候,这样的风流韵事并不少见。由其是在文艺界。都是文人,感情丰富,停妻再娶不是稀奇事。但唯因林若轩当初带着黎含仪私奔太轰动了。只要黎含仪不松口,林若轩就不能不顾情意地抛弃黎含仪。所以他和简韵华的这段恋情也只能拖着。这样一拖数年,到了简韵华二十五岁那年,简家父亲要做主把简韵华嫁人了。林若轩才不顾一切地提出和黎含仪离婚。这么多年,黎含仪的心早已冷了,似乎做好了林若轩提出离婚的准备,她对林若轩只有一句话:“当初,你不顾一切把我从家里带走,我娘家的门早已对我关闭了。现在,你要新人进门,打算如何处置我?”
林若轩和黎含仪的离婚,惊动了当时上海甚至全国的文艺届的同行。黎含仪的雍容大度早已深得人心。所以当时文艺界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站在黎含仪这一边,要为她讨个公道。最后,林若轩以放弃这么多年他所有著作的版权,以及住宅,财富为代价,换取了他的自由之身。但是当他回头委托好友去简家提亲的时候,却吃了闭门羹。简家当时虽然已经败落,但仍有书香门第的遗风。简父是恪守旧礼教传统观念的人,不想终身因为女儿和林若轩的“恋情” 被别人在背后指点。一向软弱又内向的简韵华在此关键时刻屈服于父亲。尽管在她心灵深处仍思念着林若轩,但是这场恋情给她的压力太大。最后,她迫于父命,嫁给一位大学教授做了填房。
那时已经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刚刚有时间作一次深呼吸,便马上又一次陷入了战争。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似乎还来不及恢复往日的繁华,便又进入了新的动荡。黎含仪离婚之后,就变卖家产,去了香港,后来又辗转去了英国 — 那个当初她和林若轩度过人生最美的年华的国度。
而林若轩赔了钱财,又失去了美人,住在上海一间租来的亭子间里,非常潦倒。他的才情,诗意,也似乎随着他的第一次婚姻的结束,成了流水落花。当时陪在他左右的只有唱片公司给他请的私人助理孙锦晖。后来二十一岁的孙锦晖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二岁的林若轩。他们靠着朋友的资助勉强度日。直到,林若轩接到好友唐哲成的邀请信。
唐哲成,比林若轩小三岁,是林若轩在上海时的旧友。他曾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又秘密加入中国□,后赴延安。在他奔赴延安的时候,林若轩曾赞助他一百大洋。新中国成立前夕,唐哲成奉命调到北平,筹建音乐学院,便向林若轩发出了邀请信。于是,林若轩带着年轻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北上投奔新中国去了。
林若轩到了北平之后,一直受到唐哲成照顾。唐家和林家分住在能仁胡同58号的前后院里。然而,虽然同住一个院子,两家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唐哲成是新成立的音乐学院的院长,后来又被当选为是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而林若轩却萎靡消沉。他以往那些被传唱的作品,和新时代格格不入,被视作靡靡之音,是颓靡情调与不作为的精神化身,倍受批判,抨击。唐哲成原来想要林若轩去音乐学院教习音乐理论,但是林若轩自身的情调,风格和自身修养,似乎不再适应这个新的时代,更不合适教育新时代的年轻人。他后来被分在北京文化局下的一个单位,做些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
虽然林家和唐家状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不过两家的情谊却延续下来了
34、前尘往事 (2)
林若轩和唐哲成的友情是从林若轩资助唐哲成一百元大洋开始的。许多年过去了,两个人的政治追求和生活理念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求同存异,两家的情谊却一直保持下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林若轩和唐哲成都受到了的冲击。随后,又都被发配到“五,七”干校里去劳动改造。唐家有一双儿女。儿子唐文远大学毕业,被分到西北偏远地区支援三线建设。女儿跟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也去了外地农村。而林家的儿子从p大大学毕业以后,留校读研究生,后来又留在了p大。七十年代初,中国的政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哲成的境遇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他的政治地位重新恢复后,回到了北京。随即,唐文远也以照顾父母的名誉,被调回北京。那时候,唐文远已经在三线工厂和一同分配在那里的一位女同学结婚了。妻子已身怀六甲。他们回到北京不久,就生下了唐玫。而这个时候,林家也已有了一个孙子,这就是林俊放。林俊放和唐玫相差半岁,都是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家长大。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林俊放的出生给林若轩带来了特别的惊喜。林若轩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没有一个继承了他的音乐方面的才情和灵性。他们最后所从事的职业,也与音乐没有一点儿关系。他留在大陆的儿子选择了数学专业,并且后来在这个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跟随黎含仪去了英国的两个儿子,后来一个做了律师,一个当了医生。也许他们的母亲和孙锦晖一样,吃尽了音乐才子的苦,所以特地让儿子们远离音乐。
而林俊放长得俊俏灵秀,对音乐也极其敏感。小的时候,他啼哭的时候,若是给他听音乐,他便马上停止哭泣,东张西望,寻找音乐的声源。屡试不爽之后,林若轩认为这个孩子非常有音乐天赋,是个可造就之才,把他捧如掌上明珠,
那时家里的那架旧钢琴,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了,上面堆积着一些旧报纸和书籍,而且还曾被来抄家的人狠踢过几脚。林若轩重新拾起他年轻时在英国钢琴厂当学徒时所学的技术,把钢琴整修了一遍。然后,重操旧业,以弹琴为乐,逗孙子开心。从此那架旧钢琴,就成了爷孙俩的玩具。
林俊放五岁的时候,林若轩便开始让孙子学弹钢琴。林若轩自己的钢琴技巧是自学的,并未经过正统训练。于是,他为孙子找了一个专业钢琴老师,每个星期风雨无阻地送林俊放学琴。而在老师指导林俊放的时候,他自己也在旁边一笔一划地记着笔记,然后和孙子一起苦练正确的指法。林俊放七岁那年,林若轩补发了一大笔工资。他就用这个钱给林俊放买了一架新钢琴。
在那个深秋的雨夜,当林俊放和艳阳谈论起爷爷的时候,仍然是一副意难平的样子。他说:“如果,我爷爷能活到我上大学的时候,也许我的人生轨迹就会完全改变。我爷爷是一直希望我学音乐的。”
“你爷爷是什么时候去世的?”艳阳问。
“我十五岁那年,那年我爷爷八十四岁。”
在家里,和林俊放一起弹琴,是爷爷最开心的时候。他们最喜欢一起合作四手联弹。上初中以后,林俊放和爷爷奶奶一起搬去和父母同住。父亲就开始限制他的弹钢琴的时间。林俊放和爷爷一起弹钢琴的机会就非常少了。林俊放十五岁那年,考上了p大附中的高中部。暑假,爷爷便提议他们再联弹一次。在他们成功地联奏完之后,爷爷高兴得象个孩子一样,为自己宝刀不老而得意洋洋。于是爷爷就对林俊放说:“世界虽然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话音刚落,奶奶出现了。于是爷爷又加上了一句:“但归根结底是女人的。”奶奶地出现,扼杀了爷爷想和林俊放再联奏一曲的愿望。林俊放被奶奶催促着去做功课。这一次联弹,就成了林俊放和爷爷的最后一次合作。
“你爷爷好像很听你奶奶的话,他一定很爱你奶奶吧?”艳阳问。
“我爷爷说过,‘男人甘愿服从女人领导,只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他爱这个女人;第二是因为他需要这个女人。’我想爷爷对奶奶的服从,是因为他需要奶奶。爷爷的个人生存能力极差,没有奶奶的照顾,他几乎就是个废人。他离不开奶奶,所以就必须忍受奶奶的牢骚怨言、气使颐指。不过爷爷这个人一生大起大落。大概已经体会到了‘半世浮闲,繁华过眼,不过一掬细纱’的人生真谛。所以对奶奶的坏脾气一直很宽宏大量。”林子说。
“你爷爷不爱你奶奶,对你奶奶只是需要,那你奶奶岂不是很惨?”艳阳不能理解,两个人不是为了爱,只是为了对方的需要,就能在一起生活几十年。
“我爷爷在他的前半生,大概已经把他的才华和爱情都挥霍光了。他的后半生,要求的只是平安生活。不过,这么简单的要求也没有被满足。那时候,每当一有,爷爷以前的作品就会被当作反面典型拿出来批判。往昔五彩缤纷的光环,尴尬的僵成了暗灰色的十字架。家庭不免也跟着受到影响。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