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猎明-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

 ̄下〃√

 ̄载〃√

 ̄网〃√

高原点头,“都是阶级姐妹,受苦百姓,我高原做不来那种龌龊事。”

不日,小红带着高夫人的赏赐过来了,一共三千两银子,还有一些衣服和珠宝。三千两银子中还包括骑兵队每人一两银子的奖励,落到高原手还剩两千二百两,加上珠宝,这可是一大笔财富。不知不觉中,高原居然成了一个大财主。

小红笑嘻嘻地盯着高原:“高原,夫人的赏赐可都是我挑的,全是上品。你看这衣服,还是我依照你身材改的。说说,怎么感谢我?”这话刚一说出口,她“啊!”一声掩住嘴,脸红红的。

高原忙从那堆珠宝中挑出一对碧玉镯子递过去,“这个是女人的,我用不着,给你了。”

“谁要你的东西,说笑而已。”小红一撇嘴,突然翻脸,“高原你当我什么人,也图你的财物。”提起镯子扔到地上,摔了个粉碎,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

这个小女孩子的刁钻和善变让高原大为头疼,他不明白自己又在什么地方得罪她了。

就这样,高原成为这支有着八百人的骑兵队伍的军官。说起来,他顶着的这个亲军率标后威武将军的头衔还是挺吓人的。与李双喜这样闯军名将同级。而像李双喜这样的威武将军,按规定可是能够带上万人队伍的。

实际上,在二打开封前,闯军的每个将军都带两万多人,全军上下总共三十来万,编制庞大到超乎高原这个来自热兵器时代的军人的想象。

只是为了朱仙镇大战的胜利,李自成这才去芜存精,将队伍缩编成六万左右。一个果毅将军也不过带两千多精兵。

高原一下子成为八百骑兵的统领,地位炙手可热。就任那天,许多军中将领都来祝贺,也让高原认识了不少传说中的闯军名将。

不过,说起来也奇怪,作为他的顶头上司刘宗敏却没有来。这让高原很是纳闷,后来才听说,这支骑兵本来属于刘宗敏,现在给了高原,他有些不高兴。

高原本就是一个很粗疏的人,也不怎么放在心上。军人嘛,只要带好并,打胜仗就够了,乱七八糟的事情想都不应该去想。

闯军伙食还算不错,一人一天一斤小米二两白面,十天吃一次肉,当然,若有缴获,另当别论。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军饷,所有收入全靠缴获,伙食由军队全包。对于这点,高原也不觉得怎么样,若抱着发财的目的,他也不会来军队了。再说了,军队士兵大多流动作战,拿了钱也没什么用处。

因为没有根据地,又有三年不征税的政策,起义军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打土豪分浮财。政策很对,可高原还是有点不明白,地主老财终究有限,打掉了,粮食和军饷又从什么地方去弄。再说,就算是红军在江西建立根据地时也没有免税一说。闯王这么弄,固然能够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戴,但经济形势却将日益恶化。

这些都不是高原所能考虑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将这支队伍带出来,以便在将来的朱仙镇再建功勋。

目前这八百人都是闯军精锐,却因伤亡太大,编制已经彻底混乱了。要想将他们拧成一股绳,就得重新编制。

高原对古代军队的编成方式一窍不通,也不打算在这上面多花时间。当然,后世的三三制也不适用,与时俱进才是王道。

何不弄一个新鲜的。

高原回想起古时游牧民族的编制,那一套就很简洁使用。队伍按照十进制编成,十人队上是百人队,百人队上是千人队。千夫人长下面领导百夫长,百夫长下面是十个十夫长。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式的结构,简单使用。若弄些太复杂的东西出来,这群农民出身的战士也搞不明白。

至于这样编制的好出,高原自己都不明白,不过,既然历史上这东西存在多年,自然有他的道理。

高原自任千夫长,王滔、黄镇等人也做了百夫长。倒不是他特意照顾这些老兄弟,这几人最能领会自己的战术意图,让他们带兵,能少废许多口舌。

任命一下来,高原将新名单报了上去,闯王看到这不伦不类的要求,一笑点头,答应了。不过,高夫人心细,在这些百夫长的职位前还是冠上了都尉之类的官职。

整个部队的架子搭建起来,高原自然是最高领导,下面是王滔、黄镇、黄大牛、应宝等八个百夫长。

几个家伙当了高级将领,心中欢喜,跑过来感谢高原。

黄镇道:“蛮子叔,还是自己家人够意思,俺黄镇以前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天,如果能再赏下些金银就好了。”

高原正色:“我们参加起义军可不是为升官发财的,至于高夫人奖励下来的金银可不属于我高原一个人,日后还要派上大用场。”

“夫人都赏赐给你了,怎么还不是你的?”

高原:“这钱属于全骑兵部队。”

黄镇嘟囔,“就没见过你这样当官的。”

高原:“官兵平等,我军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区别。”

众人都傻了眼睛,黄镇没好气道:“你是长辈,又是官长,你说了算。”

整个骑兵部队一共八百一十三人,共分为八个百人队,剩余十三人做了高原亲兵。

新官上任的第一步就是清点人数,任命军官。

清理完人员和装备,高原让所有人带着马匹穿好军装到操场列队,搞一个就职仪式。命令下去老半天,队伍才乱糟糟地跑过来,人仰马翻,好不热闹,马不太听话,在操场上乱叫乱跳,死活不听骑兵的指挥。各百夫长、十夫长又叫又骂,弄了半天,才勉强让大家排成一个方阵。

但所有人尤自说个不停。

却见,操场上已经留了一地马粪,还有几个士兵被马踢了,捂着肚子蹲在地上不住叫唤。

高原看得心中恼火,这样的队伍打顺风仗还可以,真遇到恶战,只怕不能就要出大问题。

关键是大家的骑术太差,与马匹没建立起默契。一个骑兵若不能如臂使指地驾御马匹,马匹不但不能成为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反成为一种束缚。

不过,士兵们的装备十分精良,全身铁甲,手持两把雁翎刀。自从上次通许大战之后,众人都体会到使用长枪的不便,全换上了腰刀。身下的马匹也是强壮的蒙古马,是明军精锐骑兵的坐骑。

至于士兵们,更是高大健壮,脸上有种与同时代人不一样的红光。说起来,这八百人在起义军中也算是百战之士,身体条件和战斗力都是全军之冠。最重要的是,这些人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敌人的鲜血,目光中都带着凶狠的光芒,同攻打李子寨时的后军士兵简直是天壤之别。

高原点点头,心道:马好,装备好,士卒精锐。是块好铁,好好锻打,必成好钢。

对此,他有着无比的信心。

站在高台上,高原清了清嗓子,“请大家安静。”

还是闹。

高原又喊了几声,下面的人还是在说话,让他烦恼地抓了抓脑袋,不知该怎么办。

黄镇大怒,扯着嗓子大骂,“都他妈安静,将军要训话,再闹都砍了。”

众人这才闭上嘴。

高原这才提气道:“各位,我先宣布一个决定,从即日起,所有将士都必须整天坐在马背上。在马背上吃饭,在马背上睡觉。直到将马术练好为止。”既然众人和马没有默契,何不让他们同马一起同吃同睡。要想学好骑术,人和马建立感情是第一步。

哄一声,所有的人又闹起来,还真没听说过这么练兵的。

“安静,都安静,各百夫长、十夫长约束好队伍。”黄镇又开始大喊。

王滔也不多说,冲上去对着自己手下的一个十夫长就是一鞭,“你怎么带兵的?”

在各级军官的约束下,队伍又安静下来。一个士兵小声说:“将军,如果撒尿呢?”

高原一笑,“坐在马背上就不能撒尿吗?从今天开始,我也同大家一样在马背上吃住,等下我就示范一下怎么在马背上解决拉屎撒尿。”

众人都笑起来,感觉这个军官虽然打起仗来让人害怕,其实人停不错的,没有其他军官那样傲气。又听说他是陕西老乡,哎,还是自己人贴心啊!

“好了,我再宣布一项决定。”高原笑笑。

这下所有的人都同时安静下来。

高原:“各位,从现在起,我军实行军饷制,每人每月一两银子军饷。按月按人头足额发放。以后若有缴获,统一交工,作为预备金,用于大家福利。”

高原这项命令一下,又引起一阵轰动。起义军走一地吃一地,虽然吃喝由军队全包,但却没有饷银一说,要想发财全靠抢劫富户。问题是,像他们这种骑兵,根本就没有去打土豪的机会。主力部队日常所担任的作战和警戒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分散下地方的机会。

因此,许多人在进了骑兵部队之后就没拿过一两银子,士气很是不高,有的人甚至托关系想调去做步兵。

高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军队若穷到没钱的地步,还谈什么尊严。在这个时代,骑兵相当于后世的装甲集团军,是军中绝对的主力。主力就该有主力的样子,就该同步兵不一样。虽然对金钱高原很不放在心上,但若让骑兵也像步兵一样下地方去镇压土豪,搞钱,还谈什么尊严,谈什么骄傲。

骑兵就应该是一个骄傲的兵种。

一拍手,应宝带着人抬了两个大筐出来,“当!”一声,扔在地上,里面正是高夫人赏给高原的两千多两银子。

高原:“等下,各队百夫长过来领军饷。”

看到真金白银,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第二章 天下大势

朱仙镇原野。

“呼!”

红色大旗展开,上面是一个斗大的“高”字。正是标准的魏碑,端庄严谨,与柞绸旗面红黑相应,威风凛凛到不可一世。

“不许乱,放慢速度,排好队列。”掌旗的黄大牛扯开喉咙大吼。后面几百骑排着队不紧不慢地跟在高原之后。

队伍从容不迫,一排排次第前进,整齐得像一块豆腐。座下的马匹因为不满意这速度,恼怒地打着响鼻。各队队长骑着马在队伍中穿梭,遇到有人不听指挥或者马匹控制不好,就是一鞭子抽下去,口中大声喝骂。

高原在最前面,浑身铁甲,铁盔下那张面无表情的脸上全是汗水。不但如此,身上也是火辣辣的,涂上黑漆的盔甲最大限度的吸收太阳能,里面的小气候热得让人如同浸在热水里面。

天气好象更热了,这才早春二月。义军兵士虽然大多同这个时代的人一样瘦弱矮小,但闯王的中权亲军却集中了军中精华,清一色剽健壮汉,吃穿用度比起一般人好上许多,黄米白面管饱。如此,这群纯粹的北方汉子更是热得难耐。

这样奇怪的天气就算在温室效应明显的后世也不多见,抬头一看,万里无云,亮得晃眼。

不管怎么说,崇祯十五年的天气从正月十五开始就越发地显得不正常。寒冷的冬天、炎热的春天,世界好象只有两个季节,一冷一热,反复循环。像此的天下局势一样冰火两重天。

先说张献忠。

老张本在四川一带活动,后来被明军赶到湖北与河南交界地带,势力也是大减,形势汲汲可危。不过,老张打仗很有一手,在大范围的运动战中还一度攻下襄阳,活活将的明朝名臣督师杨嗣昌气死。

杨嗣昌一死,等接任督师位置的丁启睿一到,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丁启睿来就任的时候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手下只有杨嗣昌留下的两万人,成分也是十分复杂,其中,左良玉军占大部,还有若干川军、土司兵。要靠这点兵力去同河南李自成硬碰硬几乎是个必死的结局。

丁启睿是个典型的明朝官僚,欺上瞒下的功夫一流。既然朝廷派他过来是为剿匪,却没有明文规定去剿哪支匪。李自成是匪,张献忠也是匪,打谁都一样。

而这个时候,张献忠确实势单力薄,他占领襄阳之后因为畏惧左良玉,便急度汉水向东,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发展的空间。

正在这个时候,老张的内部却出了问题。罗汝才部同他决裂,投到李自成麾下。老张经过这番折腾,再无力抵抗丁启睿,一路东逃,居然跑到了安徽。丁督师击败张献忠之后志得意满,自信心膨胀,加上各路兵马已至于,兵强马壮,便移兵朱仙镇准备同李自成来个大决战,一劳永逸地解决河南问题。可惜,丁大人大概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没考虑到自己手下五花八门,各地援兵、左良玉军,可都是骄横无礼之辈。连杨嗣昌都搞不定的复杂人事关系,他丁大人要想将他们拧成一股绳,却还没那个能力。

到安徽之后,张献忠痛感没有根据地的痛苦,决意在安徽发展,也出台了许多法令,搞了个小政府,设六部,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帮他管理地方。

由此,老张开始腾飞了。

而东北那边却是另外一种模样。

明和后金的松山之战刚结束。此役,明军损失惨重,被斩杀的明朝官兵多达五万余人,被缴获战马七千匹,甲胄万副。吴三桂等人虽然逃出重围,却已成无兵无将的光杆司令。至于洪承酬大人则被牢牢围在松山,盼星星盼月亮,盼朝廷快点派援兵救命。

此战是明和后金交战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后金已经完全掌握了主动,而明朝已经回天无术了。

围困松山、锦州的后金也是困难重重,天气非常寒冷,后勤也跟不上,为麻痹明朝那个心智不健全的皇帝突然提出议和。

崇祯皇帝本来已经开始组织救援松、锦两地,接到黄太极的议和请求之后思维陷入,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朝廷官僚开始为和、战打起了旷日持久的口水战,一时间,两派相互攻衅,直接上升到人格高度。热闹归热闹,惟独没有人想起困守松山、锦州的士兵。

等朝廷终于决定议和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松山副将夏成德秘密派人往后金大营联络豪格、多铎,打开城门,放后金兵入城。洪承酬等文武官员全数落入敌手。

松山失陷,锦州也就不保。松、锦本为一体,已经坚守锦州大半年的祖大寿也坚持不住开城投降了。

至此,山海关以北的防线被迫退到宁远。

这次大败,并非明军无能,也非将士不勇,实在是朝廷的口水仗太可怕了,国家的元气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官僚们的舌头和私人意气中消耗殆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