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猎明-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永远不要小看了女人的力量,就这样了,你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高原不想在这个问题小同老何纠缠下去。

何长顺愤愤地在地上磕了一个头出去了,口中尤自喃喃道;“女人,女人,简直是乱来。”

事实证明老何还是小看你这个时代的女人,当一个瘦小的女人提着一个巨大的坩埚,将红亮的铜汁灌进模箱里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那一锅铜汁至少有一百斤重,又大又重。在她手里却若三岁婴儿般轻巧。

“老天!”荀宗文小声地叫了起来,“这还是女人吗?”不要说他,就是他身边的几个学生,现在的高原系文吏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平时扛只五六十斤重的米口袋双脚都在打闪,更别说这种坩埚了。荀宗文自认若站战场上遇到这样的女人,只怕还真不是人家的对手。

高原一笑,“老何,女工们干得怎么样?”

老何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好呀,非常好,将军分配过来的女工力气好大,都能当壮汉使。”他最后补充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

高原看了看身边的文官们,心中好笑。震撼了吧?当初我在内蒙古的时候,那些女人更可怕,羊若不听话乱跑,冲上去提起两支后腿直接扛肩上。老家的农村妇女也厉害,挑着一百多斤的煤炭筐子,一口气能爬好几匹大山呢。

中国从来不缺少勤劳善良的女人。

妇女能顶半边天。

现在的陈留缺少男人,既然有这么多能干的女人,何不多组织起来呢?

这次高原给老何的一千个女人都是经过挑选的悍妇,何长顺将她们分别编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一个队长。每个小组从事的工作也不一样,有的人去干冶炼,有的人制造兵器,有的人负责军队的被服和铠甲。劳动量不同,收入也不一样。从每人每天半斤麦子到每人六两不等,队长额外增加一两。

将来等铜钱铸出,高原打算实行工资货币化,每人每月一贯铜钱。

刚开始这些女人还不想过何长顺这里来上班,说地里的活脱不了身。因为缺少男人,地里农活都是女人在做。后来实在是经不起麦子的诱惑加上有有里长保长的思想动员,都说过来做做看。

这些女人也真让人佩服,在老何这里做了一天重体力劳动后,晚上回了家还要忙农活。可以这么说,高原军的后勤全靠这群女人的双手。

冶炼这边干得顺利,开封码头那边也有意使用女装卸工。高原笑笑,“准了。”

铜汁倒进模箱,等了半天,待到里面的铜钱都冷却下来,将箱版分开,里面出现一支对称的摇钱树,左右各八个铜钱。

“就这?”高原有些愕然。

见众人不解,老何笑着指着这颗摇钱树,笑着解释:“这枝干是铜汁注入时留下来的,需要将上面挂的铜钱切下来打磨。而枝干还得扔进炉子里回锅。”

“哦。”众人都恍然大悟道:“长见识了。”

第一箱铜钱很快地切了下来,又被叠在一起串进一根方棍上。方棍下面连着一个转轴,老何坐在前面,脚一踩,方棍带着那一串铜钱飞快地旋转起来,就着一个大磨盘闪出一片星星点点的火花。

刚铸的铜钱有许多毛边,需要打磨抛光。

等这十六枚铜钱打磨完毕,何长顺捧着一堆铜钱跪在高原面前:“将军,荀先生,飞虎钱总算大功告成了。让将军久等,死罪。对,这就是子钱。”

“老何快快请起,你今天可算是立了一件大功,何罪之有?”扶起何长顺后,高原转头对自己的书办道:“赏何长顺白银十两,并享受县丞一级待遇。”

何长顺喜得眼泪都掉出来了,腿一软又跪了下去。

第十二章 夏日

期盼已久的粮食终于从扬州运回来了。

一共有一万石粮食,随船前来粮商回高原说,扬州那边还在加紧收购去年的余粮,眼看着新米就要上市,再不卖就卖不出这么好的价钱。后面大概还有二十万石粮食。

有了这批粮食,困饶高原的饥荒总算得到了初步解决。这些粮食足够所有人吃上十天。这还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粮船。

高原也不要粮商还贷,让他们将就那笔钱运转。虽然贷款是无息,商业税还是要收的。标准按照明朝的统一标准,三十税一。再高,商人们就要开始闹了。随着物资的流通,这个笔看起来不打眼的商业税很快就能变成一笔巨款。

有了粮食,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终于变成了可能。前一段时间,因为营养不良,很多大运动量的军训科目也不敢上。现在高原军所有士兵每天半斤羊奶,一斤粮食,每十天吃一次肉。

这些人都是饿狠了的,大米白面羊奶一催,立即长出肉来,再调养个两个月,应该才能成其为正真的壮士。

同粮船一同前来的还有送布匹和棉花的布商,有送铜铁矿石的铁商,有送猪牛羊的地主。甚至有人划着乌棚船过来,除船上带了两百只锄头外,船后还跟着五千只鸭子。船主就这么一边划船一边放鸭子,历时半个月,活生生将这一大群移动的肉食从浙江送到河南来了。也不用喂它们,只要跟着粮船就有得吃。

高原没预料到江南商人居然有这么大势力,能够调动如此多的物质资进河南。据他所知,从扬州到开封有千里之遥,不要说路上关卡重重,短时间能够调动这么多船只,这么多物资,这么多人手也够让人震撼的了。站在河边看过去,高原心中震撼,“永远不要小看商人的力量,即便关山阻隔,山水迢迢,资本自己会找到出路。”

荀宗文点头。

黄镇很奇怪的问,“将军,这扬州的官吏难道是瞎子,不知道这些东西都是送河南来的吗?这可是资敌呀!”

荀宗文道:“靠漕运吃饭的河工有百万之众,加上家属,千万都不止。还有众多商人、农户。换成你黄镇,敢阻拦吗?”

黄镇默然不语。

明朝的商人虽然身份不高,活动能量却是不小,很多大商人同官府都有勾结,特别是丝绸商和盐商。不但如此,商人又十分抱团,动辄采取暴力手段同官府对抗。到南明时,江南商人甚至出资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

阳光下,满河都是白色的风帆。船夫们的大声地喊着号子,“诶哎”

岸上,全陈留的百姓都欢呼起来。

粮食除留一部分在军队后,其余部分很快地分配到百姓手中。一时间,全开封地区的百姓家里都供上了高原的长生牌位,没有高原的粮食,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饿死人是肯定的。可以说,就在这一刹那,高原变成了所有人的救命恩人。

很快到了三伏天,热得难受。太阳刚猛热烈,将诺大的陈留城晒得像一口大锅。高原本住在陈留县衙,作为整个开封地区的行政中心,统辖着三县一府的高原官邸非常破旧。虽然占地三十亩,但房子却没几间。院子里也没有树,几丛桂花树也十分矮小,被太阳晒得焉头焉脑,叶子上全是黄色灰尘。

花木如此,人亦如此。

整个衙门的人都热得难受,高原早热得亮起了光膀子,却不甚顶事。晚上睡觉的时候简直不敢上床,直接躺在冰凉的石板地上。即便如此,到早晨起床时,地上还是有一个清晰的人形水迹。

当然,他也只敢在自己的书斋里光着,出房门还得老老实实地穿好衣服,否则被荀宗文看见便是一通劝戒,什么“心静自然凉”,什么“为人君者当有人君的体统”,听得高原心中羞愧。他不禁有些好奇,这个荀宗文大热天的还一身长衫,脑袋上的帽子戴得一丝不苟,脚上还蹬着一双厚底布鞋。在案前坐上一整天居然连汗水都不流一滴,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见高原实在热得受不了,莫清好心地提醒,“城西有座火神庙,里面有好多大树,凉快得紧,将军何不搬过去住上一段时间?”

听莫清这么一说,高原一拍额头,“我怎么没想起,热糊涂了,热糊涂了。好,就搬过去办公。”

火神是开封地区有名的大庙,仅次于大相国寺。香火最鼎盛的时候有僧侣三百,庙中有二十来棵巨大的楠木,远远望去如同一片绿云。后来李自成打开封,庙也没烧得差不多了,现在还剩四个大院,三座大殿,一大片僧舍和二十来个秃驴。虽然寺庙被闯军枪了个精光,但那十来棵树却奇迹般地没被李自成砍去做攻城器械。

老实说,高原对和尚恶感甚重,特别是刚进陈留就碰到有人来化缘时。火神庙的方丈叫德喜,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大胖和尚,面白无须,脑门上全是油光。他来见高原时,大说了一通所谓的行善积德之类的话后,开口就向高原要一百石粮食和二十两白银的香油钱。

高原当时连自己的士兵都喂不饱,对开封地区宗教事业兴趣缺缺,一怒之下叫人将这个不开眼的家伙打了出去。

这还不算完。粮食从开封运回陈留之后,高原大笔一挥,征用火神庙一半的土地用做粮仓,算是将德喜和尚得罪到死。

高原转身对卫兵道:“你们几个把我的东西收拾一下,等下我们就搬过去。对了莫清,你去同荀先生说一声,问他去不去?”

莫清兴冲冲地跑去找荀宗文,一会工夫又垂头丧气地回来,说:“将军,以后有这种事再不要叫我去了,又被先生教训了一顿,说是官员都要留在衙门,哪里有跑庙里去办公的,不成体统。”

高原摇摇头,“算了,不去惹他,我们自己去好了。”

莫清,“是,我这就去布置守卫。把和尚都赶出去。”莫清的内卫部队人手增加到两百人,他现在不但担任宪兵头子一职,还兼任三县城一府的警察头子,军纪、治安、刑名一把抓,公检法全干。

“不用,不用,几个和尚而已,难不成还怕了他们不成。再说,庙里没和尚也少了些味道。”

说干就干,很快,高原一行人就到了火神庙,征用了一个小花园。园子很安静,也很阴凉,如果不出意外,整个夏天他都打算在这里过了。

莫清所担心的安全问题根本没由来,这里本就是陈留粮仓所在,对面就是高原的金库,到处都是哨卡,寻常人连边都挨不上。

德喜和尚见高原亲自下榻火神庙,知道是一个接近高原的好机会,接待得十分殷勤。

和尚因为不能沾荤腥,都有一手好厨艺,吃得高原赞不绝口,心中一高兴,让莫清赞助了他一两银子香油钱以为这段时间的伙食费。

高原的屋子很大,一进门就看见一张巨大河南地图,上面标注着这段时间李自成的进军路线。作为闯军的一支,李自成的一举一动高原还是非常关心的。

打败孙传庭后,李自成的身体一日好于一日。便领着军队进攻汝宁。

汝宁府是豫东重镇,东可入南直隶安徽地区,南可俯视湖广。它也是藩王封地,崇王朱由樻就住在这里。当时负责守卫的是保定总督杨文岳,监军孔贞会。

这里是明朝河南境内唯一的一支机动部队,刚同孙传庭血战之后的李自成怕军心不稳,甚至还给高原和高一功下了一到手令,命令二人带着卫所的地方军南下加入进攻序列。

高原也有意识让新兵去战场上见见血,可还没等他动员完军队,汝宁之战就结束了,前后不过一天。他没想到,杨文岳的兵不堪一击到这等程度。

十三日,李自成率老营五军、革左五营、罗汝才部抵达汝宁城下,开始攻城。崇王主张投降,杨文岳不肯。杨文岳和孔会贞亲自登城指挥。第二天,李自成强行攻城,只小半天便拿下了这座大城。

杨文岳和孔会贞全部被俘,杨文岳是个硬汉,见了李自成不但没有求饶反破口大骂。李自成被他骂得心头窝火,索性架起大炮,一炮下去将他轰成碎片。崇王及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乞降。

第十三章 私会

“真不知道是杨文岳也太废物还是李自成太能干?”接到这个消息,高原也只能苦笑。

这只不过是明末的一场普通的战役,除了消灭掉明朝在河南最后一支机动力量,整个河南彻底变成李自成的天下之外,再没有什么可说了。就历史书而言,也不过寥寥几笔。

但一天就拿下汝宁却充分说明了现在的明军战斗力已经低下到何等程度。大战还未开打,城里就有人琢磨着投降。军心不齐,加上力不如人,不败才真是见鬼了。

现在离明朝灭亡还有一年多时间,若再不抓紧,等后金入关,那将是一场大劫难。而高原现在还势单力薄,兵不过五千,地不过三县。要想结束这个乱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时间却是如此的紧迫。

虽然军队都训练完毕,可装备却迟迟没有落实。火枪是买回来了,长矛可以自己造,但铠甲的事情却有些难弄。铁甲是不要想的了,就高原现在手头的这几百具铁甲还是以前从彰德抢回来的。那么,只能给部队装备棉甲了,听老何说,其实造棉甲也很简单的,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至于原料,都还在路上呢,急不得。

特务头子洪强在扬州买了一个大宅院,成立了一家“河南会馆”做为河南商人在扬州的落脚点。对外,洪强以茶叶商人做掩护,带着两个随他而去的副手四下活动,虽然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却也同扬州商人和官吏混得熟了。

等了一段时间也没等到扬州那边有情报传回来,高原有些着急,带信去问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情报部门的人都是吃干饭的吗?

情报部直接对高原负责,连最得高原信任的莫清和荀宗文也无权过问。

洪强回话说实在没有什么好的情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高原听得哭笑不得,在信上说,情报无有大小,也没有主次轻重。只要是消息都能用,大到一州一府的官员调动,小到民间的捕风捉影的谣言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你们情报人员只负责收集,至于分析情报,制定对策还轮不到你们说话。

于是,扬州那边终于有情报回来了,是一份商品的价格表。

高原大大赞扬了这份情报的价值,又说,物价这个情报看起来虽然不大,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物资的流向和产量,以及朝廷的税收和对市场的控制度。很好,就这么做。

与此同时,一批经过简单培训的间谍很快朝四方渗透,只要给他们时间,有价值的情报会越来越多。

到现在为止,到扬州采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