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我独裁- 第4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照在联军内部的贡献率分给其他国联成员国。

 而中华帝国则只要求了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这两处金矿一共才年产90万盎司的黄金。

第510章 【核子工程】之人工嬗变【二更】

 ~日期:~10月10日~

 【今天第二更】

 作为出力最大的中华帝国,中华帝国则只要求了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这两处金矿,一共才年产90万盎司的黄金。仅仅只要了这两个不怎么起眼儿的金矿,令各国大跌眼镜。

 可以肯定的是,各国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以为中华帝国会至少霸占南非一半的黄金矿区,为此已经做好了打长久谈判战的准备。但中华帝国的意外让步令各国都松口气,尤其是英国得到了最大的金矿区,反而感激其中华帝国来。中华帝国更是趁机宣布此举是为了维护国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和睦友好,对于中华帝国的牺牲,国际舆论也赞美中华帝国的大方,予以高度评价。

 然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此时的约翰内斯堡还不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黄金城,两个埃兰兹兰金矿和赫鲁特弗莱金矿区只开采了一小部分,这时的矿藏专家都认为这里的金矿只能开采几年就会枯竭,只有王辰浩知道,作为黄金城的支柱性招牌,这两个不起眼的小金矿的下面,还有一条连在一起的长122公里,宽17公里,深5公里的巨大金矿脉,而且品质也是全球最高的,必估计黄金储量为1。1万吨,将成为未来五十年内全球最大的金矿。由于跟上面的小矿脉之间隔开了一百多米深的一层砾化岩石才不被发现。

 正因为王辰浩的坚持,中华帝国方面别的不要,只要了这两个小金矿和对整个约翰内斯堡地区的开采权利。没有人知道下面的宝藏,因此就没有人反对。直到多年后,中华帝国的这两个金矿分别发展成年产500万盎司和300万盎司的巨大金矿时,各国才知道那里的巨大财富。后悔的连肠子都青了。

 当然,除了金矿外—军也对钻石矿进行了划分。本来中华帝国方面也没有提出要占大头的意思。各国可能都因为在黄金矿藏分配上不好意思,从而在钻石矿分配上给了中华帝国大头。

 参战的各国组成钻石投资公司,直接垄断南非的钻石开采和切割销售,中华帝国获得了20%的最大股份。其他三十多个国家将剩下的80%的股份分掉。

 当然,南非民国也得到了一些股份。但非常的不满。只不过不敢抗议,因为敌人太多了,一旦惹毛了他们。南非民国将要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国家。等于向全世界宣战,因此南非民国只好吃哑巴亏,期待一个有利的机会才能翻身。

 就这样,国联成员国瓜分了南非的黄金和钻石矿藏资源,同时对南非施行托管十年,十年间联合**将视情况逐步将权利交还给南非民国政府。

 尽管中华帝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隐患。但这并不影响中华帝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华帝国的经济如此强劲增长是资源和科技相结合的产物,融合的美国式的资源爆发和德国式的科技爆发的结果。

 经过三十年的掠夺式扩张。中华帝国的资源发展经济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样科技发展经济的道路也是一路畅通。

 在战前,全球每年只有30%的科学创造和发明属于中华帝国,基本上都是在华外国人发明或者是中华帝国从国外买断得来的成果,华人自己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只占不足10%♀种结果虽然不尽人意,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晚清的**落后对人才的摧残严重,使得刚刚成立没多久的中华帝国没有多少基础可言。

 不过,中华帝国将巨额的战争赔款用于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普及十六年本科教育,设立中华宝星奖等巨额奖金扶植科学研发和技术创造,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高技术人才作为导师来培养华人自己的科研技术团队,三十年磨一剑的苦功终于在战后获得了大爆发。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华帝国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口全部实现义务教育,50岁以上的人口也基本上通过重读、夜校等方式接受义务教育,六十岁以上的人口虽然有大部分只处于识字状态,文化水平最低,但他们基本上都处于退休养老等非工作状态,不对中华帝国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说,中华帝国普及本科教育体制下,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而世界其他国家当中,教育最发达的德国也没有实现义务教育之说,国民教育普及率不过70%而已,且小学文化居多,跟中华帝国的普及本科教育差了个天上地下。

 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超过300个,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博士生培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第二位的德国(1。2万人)。中华帝国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比例是36:4。2:1。与欧洲国家相比,教育最先进的德国不过才达到10个硕士培养1个博士的程度,而中华帝国4。2个硕士就培养出1个博士,从而使得博士生的培养规模较大。加上中华帝国聘请的都是全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们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加上巨额资金支持,使得中华帝国的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毕№外,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在校硕士生已经超过20万,而在行究生超过200万,至于本科、专科生,由于开设的院邢万个,并且普及教育的大形势下,科生的资格考评已经不是那么特别的严格,必估计每年的在喧在1800万人左右。

 中华帝国对于教育的投入是全世界最高的,从最开始阶段的数亿龙币,到光华二十七年时,教育部的财政拨款每年已经高达30亿龙币♀比巨款以前有中央财政直接拨付,不过压力逐年攀升。中央财政已经无法全部解决。为此,从光华二十七年开始。中华帝国将12年义务教育拨款转由地方财政解决。中央财政只负责大学4年义务教育。

 即使这样,庞大的义务教育经费也让帝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吃紧,于是内阁最终出台了新政,向国民解释清楚。教育经费的来源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策略,帝国公民纳税项目中增加子女教育赋税项目。该赋税按公民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年扣除10元作为教育基金,年收入低于龙币120元的公民个人以及家庭总收入低于240龙币则免征该税。

 通过这种方式,中华帝国每年通过收取教育赋税将获得40亿龙币的财政收入。不但可以继续维持义务教育制度。而且多出来的资金滚入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师工资待遇,一举多得。

 正因为中华帝国的庞大义务教育制度,使得中华帝国在二十世纪初期获得了巨大的科研学术成就。

 截止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占据了全世界70%的份额,庞大的知识积累得到了大爆发。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都得以应用到了经济发展当中,成为中华帝国经济强劲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光华二十六年的中华宝星奖项当中。9个领域的13项发明创造当中,华人科学家第一次将其全部包揽,诞生了16位世界级科学巨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华帝国北洋核物理工程实验室的张克林博士。年仅42岁的张克林博士有幸成为居里夫人的首席助手,在核物理工程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克林30岁进入北洋科技物理实验室,最初只担任一个不起眼儿的实验室器材保管员。不过,天天面对物理实验室里的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物理学家们,他虚心学习,很快就成为卢瑟福的助手,并在他的指导下工作。

 光华二十年,当时的卢瑟福刚刚接替汤姆逊担任核子物理实验室主任♀一年,张克林从北洋大学获得了物理硕士学位,并继续在北洋科技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张克林在科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和照相技术,创制了自动计数控制的云雾室照相技术,借助于它来研究宇宙射线得到了许多重要发现。在卢瑟福的指导喜爱,张克林得以跟一批外籍研究人员创立了另具风格的一个宇宙线研究学派,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物理领域。

 很快,张克林的才学得到了居里夫人的认可,当时居里夫人正在主持研究核物理工程,张克林得到上级通知,核物理工程最终必须掌握在国人自己的手里,他得知帝国皇帝陛下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后,在幻想着某一天能够有幸得到皇帝陛下的接见,于是张克林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主动向居里夫人请求工作。居里夫人于是将原子核的人工嬗变的研究交给他。

 人工嬗变就是人工诱发核反应,这本是卢瑟福在1919年发现的现象。光华二十四年,张克林利用他所改进的云雾室拍摄了a劣轰击氮核♀是一个吸能反应,根据质量亏损可以算出q=1。18(mex),这些结果证明了卢瑟福在1919年的分析。原子核的人工嬗变为人造新元素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是放射性元素铀,它是92号元素,而92号以后的化学元素就是通过人工嬗变产生的,现在周期表中已排列了107种元素,随着人们不断的深入研究,更多的新元素必将能通过人工制造出来。正由于张克林在物理领域的杰出贡献,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1926年度的中华宝星物理学奖。

 而张克林的人工嬗变的试验成功,对中华帝国核物理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此中华帝国核子物理的研究进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如何利用这次的人工嬗变吸能反应来控制u235核裂变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从而为核子反应堆的防护设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很快,张克林也单独被王辰浩召见,也让他参与了核武器的研究实验,中华帝国的核武计划也因此迈出了长足的一步。

 > ,

第511512章 空军竞赛再起【万字大更】

 第511~512章空军竞赛再起【万字大更】

 张克林加入中华帝国的核武研究部门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继续利用人工嬗变来寻找适合用作武器级核裂变的新元素。通过人工嬗变方式,张克林继续使用氘来撞击铀系列元素来合成新元素,从中挑选出适合热核反应的元素。

 此时的中华帝国,经过多年的巨额资金投入,天然铀战略储备计划已经执行了二十多年,位于辽东半岛渤海湾的铀矿石囤积基地已经储备了1。2亿吨铀矿石,理论上可以提炼出4。6万吨铀。不过,中华帝国在战前的铀提纯技术上面还不成熟,仅仅能够提炼出浓度4。5%的铀元素,刚刚达到核反应堆所需浓度,而且产能有限,仅仅能够满足实验室研究的日常消耗之用。

 到了战后,中华帝国核子物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器械不断的得到升级和改进,尤其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大功率的离心机陆续研发成功,精度也得到大幅度改良,除了能够为实验室提供大量的高纯度的铀元素外,更可以为帝国铀元素的战略储备提供保障。

 中华帝国经过多年的铀矿石战略储备计划,已经在澳洲建立了大型铀矿开采基地,每年从澳洲运回国内的铀矿石在渤海湾辽东铀浓缩基地进行提炼。至光华二十七年,中华帝国战略储备中心已经储备825吨浓度达到75%的浓缩铀,已经基本上接近武器级别所规定的80%浓度下线。

 这些高浓度的铀原料为核子实验室的研究和试验提供了基础,不过缺乏诱导核反应的关键原料钚,因此核武实验室的下一步则是进一步提存浓缩铀和寻找新式的热核反应元素。

 诱发核反应的元素虽然在自然界里也存在,但含量太少,不被人们所知和发现。因此创造新元素就成为了关键,而张克林的人工嬗变技术也就成为关键中的关键。

 张克林不辱使命,在光华二十七年三月,利用氘来撞击铀系列元素,最终经历上千次撞击试验

后发现,用氘来撞击铀…238之后,合成了一个拥有热核反应性能的新元素——这就是钚元素,并且连续发现钚元素的多个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是钚…244,半衰期约为八千万年,足够使钚以微量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而钚…239的半衰期为24100年,符合跟铀…235进行热核反应条件的元素,很快被核武实验室确定用来制造核子武器的物质。另外还有钚…241,他们都易于裂变,即它们的原子核可以在慢速热中子撞击下产生核分裂,释放出能量、伽马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辐射,从而形成核连锁反应,并可以应用在核武器与核反应炉上。不过,很快核武实验室研究发现,钚…239当中伴随大量的钚…238、钚…240等同位素,其中钚…240自发裂变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子通量激增,因而影响了钚作为核武及反应器燃料的适用性。

 这样一来,原本制造钚元素就非常困难了,还得将钚…240从钚…239当中分离,二者太过接近,给分离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尽管得到了钚元素,也找到了适合核反应的钚…239元素,但是仅仅只能在实验室里少量制得,张克林第一次得到的钚元素只有可怜的50微克,而且还必须镶嵌在有机玻璃里才得以保存下来。随后中华帝国核武工程实验室加大了力度制取钚元素,耗费1。2亿龙币建造的大型离子对撞机,每次大规模的临界钚元素生产只得到了5克钚,一次耗费的电费却高达十万龙币,成本之高昂令帝国上下为之震惊。因此想要达到武器级别的钚产量和浓度需求的工业化生产,以中华帝国现在的技术和设备能力还十分不足,需要大幅度提升技术和设备能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当王辰浩得知核武实验室里率先提炼出来的钚元素的消息后,还是大为高兴的,下旨嘉奖了张克林等实验室的科学专家们,要求他们再接再厉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完成核子武器的研究。当然,核武实验室找到了钚元素,也给核子工程实验室的居里夫人和卢瑟福等人指明了方向,尽管居里夫人等人还没有发现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秘密的核武实验室存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