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几乎不抽烟,就是没办法抽,也就把一根炮台烟掐成两段,抽几口,就掐灭了。因此,也就不知道抽烟对于前线军人的重要姓。说白了,就是在长期的战斗中,烟既可以解乏,又可以缓减焦虑。记得在上世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前线官兵最缺的两样东西:一个是烟卷,另一个就是扑克。
当下,阎锡山对身旁的梁化之说:“你记着,回太原后,从太原卷烟厂调拨一些烟,给前线的官兵们。”
梁化之就在本子上记住了这件事。
后来,阎锡山回太原后,还专门问起梁化之,梁说已经安排好了,这才没话可说。
期间,前沿阵地发生过一些小的战斗,都被部队解决了。
战斗期间,阎锡山站到瞭望口,举起望远镜,看到的是英勇的官兵。
这晚曰军在红土山梁的指挥官十分不解,对面的守军啥时候强大到如此恐怖的程度,只要曰军一行动,就会被守军打得连个尸体都拖不回来,无奈之下,只好请示板垣,取消了今晚的攻击命令。
第二百二十四章 乍遇八路
再说杨胜武和苗长青带着两狼山的队伍在雁门山脚下的广武村耽搁了几天后,决定穿越雁门关,继续寻找执法队。
这天,大家早早起来,在灰窑沟吃过早饭后,杨胜武就问警卫二斜眼:“小郭,你知道过雁门关有几条路?”
“两条。一条是大道,路过黑石头沟,可通汽车,另外一条是盘山小道,可直通山顶的雁门关。”二斜眼是雁门关下人,自然熟悉。
“好,咱们走小路。省得走大道怕遇上曰军的运输车队就麻烦了。”
杨胜武对苗长青说:“苗老弟,咱们走小道吧,先让景磊的带领侦察分队前去探哨,大队人马后续跟进。”
“好。景磊,你要多加注意,这雁门山山势险峻,尤其是雁门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小心使得万年船。全队的安危就看你们几个了。”苗长青吩咐道。
“我会的,放心吧。”景磊高声说。
灰窑沟距离雁门关看上去很近,但一旦真要翻越的话,实际距离还是很远的。首先是山路盘旋蜿蜒,再次,到处是悬崖峭壁,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坠落悬崖。沿途到处可以看到沿着山脊建造的残破古长城和烽火台。此时,正是南雁北归时节,从南方飞来的大雁沿着雁门关缺口鸣叫着飞越山岭,一派哀鸣的景象。
马匹在雁门古道上勉强可以通行,至于马车,则吃力而缓慢地爬行。
此时,正是早晨山雾弥漫之时,行走在雁门古道上,有一种飘渺得道的感觉。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焉,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顾炎武在反清复明失败后,有一段时间到代县来,考察代县的山川地势,作反清的基地。
后续部队等上雁门山,众人回头一看,见山势高峻,不禁感慨。
快到雁门关时,山势越发险峻,苑爱静等人吓得不敢坐车,只好步行走路、就连于游海等较为轻伤的伤员也集体下车,坚持走路。
就在大家对雁门山议论纷纷,感叹造物主造出如此雄壮的山峦时,猛听得从山崖两畔站出许多身穿灰色军装的军人来。
“不许动,缴枪不杀!”
两狼山的土匪哪见过如此阵势,见被包围,下意识地纷纷拉枪栓。
“不要动手。”杨胜武赶紧喊道。
“妈的,瞎了他们的狗眼,哪里来的土匪,胆敢惹你二大爷。”苗长青拔出匣子枪就要打。
“等等!”杨胜武大吼。
苗长青看着杨胜武,询问道:“你认识他们这群人?”
杨胜武摇摇头。
这时,只听山上的军人喊道:“再动,小心打断你的狗腿。”
苗长青气得举起匣子枪来,大喊:“报上你们的名号,你大爷不杀无名之鬼。”
就在苗长青喊话的同时,就见景磊等人被一群人押着走出来。
“你娘的,景磊,你是干啥吃的,连个路都探不好,要你干啥?”苗长青骂道。
杨胜武见这群人虽然身穿灰色破烂军衣,但军纪严谨,知道不是一般土匪,就越众而出,问道:“敢问对面的兄弟是哪个山头的绺子,报上名号,也好交个朋友。”
“你他娘的啥绺子的,我们是八路军。”一名看上去像是长官的人用南方话回答道。
“八路军?”杨胜武和苗长青不禁大为惊奇。
“你们是哪里的土匪?”这么军官问道。
“我们是第二战区执法队两狼山中队。”杨胜武小心说。
“第二战区两狼山执法队?胡说,执法队在忻口前线,你们冒充他们意欲何为?”军官有些不相信。
“这位长官,我们真是执法队的人,我是张培梅中将手下的中队长杨胜武,在天镇一战中负伤掉队,这不,带领一帮弟兄们归队。”杨胜武解释道。
“张连长,这些家伙的武器真好,干脆缴械得了。”一名手持破旧中正式步枪的军人低声对军官说。
“不可。”军官呵斥了一句。
杨胜武见这群军人右袖上有“八路军”三个字,心里相信了几分,就说:“呵呵,既然是八路军,想必不会为难我们。”
“站住。”军官拿起中正式步枪来,喊道。
杨胜武只好站住。
“你们真是执法队的人?”军官问道。
“如假包换”,杨胜武怕对面的人不相信,就说:“张培梅,字鹤峰,崞县中泥河人。抗战开始主动请缨出山,被南京政斧任命为第二战区执法总监……”
军官见杨胜武如数家珍说出张培梅的事迹,有些犹豫,就问道:“既然你说你们是执法队的人,那好,委屈你们一下。我们的队伍现在正在山下的黑石头沟有军事行动,配合一下,只要等完事后就放你们走,如何?”
“这,我们急着想寻找执法队,这位兄弟,能不能寻个方便?”杨胜武这才知道八路军是真有军事行动。
“不行。我们贺团长说了,任何人都在此期间通过。执法队的兄弟,配合一下,请把你们的枪交给我们保管一下。”军官说。
“你们是在黑石头沟打曰军的伏击吧。”杨胜武漫不经心地说。
“小子,你究竟是什么人?”八路军一见杨胜武道破他们的军事机密,纷纷举起枪来。
“我不是说了吗。我们是第二战区执法队。至于你们的行动,只要是在雁门关下的人都会知道,只有黑石头沟一带是最好的伏击地点。”杨胜武分析道。
“哈哈,看来,我们这伏击的把戏只会糊弄小鬼子,在这位兄弟的面前不值一提。”张连长笑着说。
“怎么样,兄弟,配合一下吧。”张连长说。
“配合什么?”苗长青恶声恶气地说。
就是说,让咱们稍安勿动。”杨胜武小声说。
“他们敢?”苗长青大喊。
“苗老弟,听我的,就叫弟兄们都呆在关城里。这些人真是八路军,友军正在军事行动,不要打扰。”杨胜武说完,就让各队整队,管理好各自的人马。
苗长青一见,只好对其余人喊:“弟兄们,听杨队长的话。”
等三个小队、火力小队和医疗小队的人整好队后,军官上前握着杨胜武和苗长青的手说:“八路军张连长。”
“执法队中队长杨胜武。”
“执法队副中队长苗长青。”
这天,是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深入曰军侧后,在雁门关下的黑石头沟伏击曰军的曰子,团长贺炳炎。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关城论道
杨胜武猜测此时八路军正在黑石头沟伏击曰军的车队,而这个连是怕曰军派轻装部队与黑石头沟的曰军遥相呼应,就先期占领雁门关,为的是负责侧翼的安全。
大家就在关城里休息。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既然在关城里有杨六郎祠堂,杨胜武就顺便祭拜杨六郎,况且,两狼山土匪向来在打仗前有祭拜杨家将的习惯。
在杨六郎祠堂里,正中塑有杨六郎像,两旁塑有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大炮2尊。
杨胜武带着两狼山中队的大小头目拜祭了杨六郎。
“六爷,后辈杨胜武,代县鹿蹄涧人,乃杨家第36代孙。值此国难当头之际,杨胜武唯有发扬杨家祖宗保家卫国的精神,驱除倭寇,还我河山,才能对得起列祖列宗。请受我后辈杨胜武一拜。”
说完,杨胜武带着大家就在杨六郎塑像前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
苗长青见祠堂里供奉着一把铁刀,就问杨胜武:“杨兄,这把刀有什么典故?”
“相传,祠中铁刀为我祖六爷于北宋仁宗年间留下,当时六爷为元帅驻守雁门关,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节,城中三千兵马衣食粮草紧张。辽军乘机重兵围攻,六爷一面派人突围出去火速搬兵,一面激励将士坚守城池,两军伤亡十分惨重。相峙数天后,辽军依然围攻不懈,宋军援兵还杳无音信,城中粮草眼看就要用完。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六爷实在不知如何对策,正在焦困之时,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但见两个挑水的伙夫让脚下的冰滑倒,半天挣扎不起来。六爷见状立刻心生计策,即令将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墙上,寒冷的天气使水落地成冰,把城墙如兵甲般冰冻起来。辽军再次攻城时,因城墙光滑难攀,从云梯上摔得横尸遍地,六爷便乘势打开城门,手持寒光闪耀的铁刀率部冲锋陷阵,大败围城敌人。那把铁刀遂成为杨六郎兵临绝境,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见证和象征。”
“呵呵,杨六郎不愧为元帅,居然想出如此妙计。”马晓良说。
“是呀,杨六郎不愧是咱老百姓心中的报国忠臣。”沈学亭接着马晓良的话说。
祭拜完杨六郎,马晓良对大家说:“诸位,还有一个人应该祭拜一下。”
“哪个?”马俊富说。
“你是说李牧?”杨胜武知道这关城天险门外东侧有个李牧祠堂,也叫武安君祠、靖边祠和镇边祠,是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的。
“是的,就是李牧。”
“在哪里?”苗长青急忙问道。
“不远,就在关城天险门外东侧。”马晓良说。
“那赶紧去看看。”苗长青听说过李牧。
大家就走出杨六郎祠堂,找到李牧祠堂。就见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一副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
“知道这是谁写的对联吗?”马晓良问大家。
“傅山。”吕毅心说道。
马晓良见吕毅心居然知道傅山,就问:“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吕毅心摇摇头。
“傅山是山西阳曲县人,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据说,大学者顾炎武在江南呆不先去了,就到山西来,和傅山一起在代县考察山川地势,企图反清复明。这雁门关地势雄伟,连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曰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呵呵,不愧是军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杨胜武大笑。
“杨兄,你有所不知,马晓良是山西师范的高材生,要不是我叫他来,他就隐居在乡野,估计会终老此生了。”苗长青解释道。
“大家既然来了,也向李牧叩三个头吧。”杨胜武喊道。
众人就对着李牧的塑像也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
等叩完头,景磊小声对马晓良说:“军师,这李牧究竟是何人?”
马晓良脸上呈现出一种严肃的神色,说:“这李牧乃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