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作者打破了自己原来的预设,“类人机器人”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高人类一筹。
当然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将小说装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形式,例如冒险、侦探、神秘、阴谋、爱情等。这种小说有着类似的结构:悬念…激动/****…急转收尾。这种小说开始的立意就会很崇高,而在这种主题性的崇高下,个人的命运就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在中篇小说中,由于不必被迫去解决主题,而读者也更追求戏剧性,因此与短篇小说相比更强调问题的展开而不是解决。
在这里,冈恩推崇中短篇小说,因为其既紧扣科幻主题,同时也能够有空间展开话题。但是作家往往更青睐长篇小说,因为这样更容易成名。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作家都是因为某些长篇才声名鹊起,奠定自己在科幻界的声誉。而冈恩自己对待长篇的态度是将其分成几个小部分来写,这样不但可以“将一个故事卖两次”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冈恩也讲述了自己对待上述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不试图解决问题,而是在一部作品中里,通过描写几个人物一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探讨这些问题或者思想。这种做法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让读者了解这一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答案。在这部书中,冈恩就提出了一个贯穿的思想,就是人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必然要付出某种代价。而有时这种代价太过昂贵以至于梦想成为了噩梦。
《黑暗中的洞穴》写于1955年,讲述了一个为让人类将注意力转向太空而设计的感人骗局,其中提到了让地球上的城市用灯光向太空问候的办法。在1962年2月20日,澳大利亚的佩斯全城同时开关灯,向经过他们头顶太空的约翰&;#183;格伦问候。这篇小说之后扩充为冈恩的长篇《太空站》。
《快乐医生》的想法很巧,来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情感”一条,其内容在列举了很多讲解之后,最后写道:但是真正的享乐应用学还没有诞生。冈恩受此启发,写出了这种学说的未来设想。这篇小说后来被扩充为思考幸福含义的《快乐制造者》。
《新学》、《实习医生》两文采用了同样的主题:永生,后来分别成为了《长生不老》的一、三两章,分别讲述了永生的可能和社会的变化。整部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医疗、生命、社会福利的思考和看法。值得一提的是,《长生不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在全美播放。
这些作品不但有着共同的主题,而且最后都扩充为长篇,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不得不说是冈恩良好的把握了科幻小说形式与题材的适应。而在这背后,是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对科幻小说的了解,有着深厚的根源和基础。
5、选集《梦之终结》(The End Of The Dreams,集于1975)
作为一个整体的构思,冈恩很快又续写了上一部书中的几个中短篇,这就是其第五部选集《梦之终结》。在前言中,冈恩论述了关于科幻小说意义或者说使命的话题。
小说或者说虚构的故事往往是关于某种愿望不能得到****的,人们总是乐于看到过程中面对的曲折。而在这部书中,冈恩要描写的是梦的终结,也就是一种末世。
末世论,主要是关于死亡、再生、不朽、现世生活的终结、审判、来世等等话题,当然在一些宗教影响不大的文化中并没有很强的末世情结。不过这些都可以作为科幻小说的题材,而在这个意义上,科幻小说就有着一种宗教性的意义,有时候担负起传教的责任。末世,也就是在未来最终要实现的梦想,这恰好就是科幻的出发点。因此也可以说,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现世的宗教或者说哲学观,包括人类如何衡量万物、人类最终的使命也就是认识宇宙。科幻小说正在为我们提供现在唯一可信的描述,关于我们的终结和宇宙的消亡。
冈恩认为第一个引入“末世论”的作者是C&;#183;S&;#183;刘易斯,在1966年出版的《外面的世界》一书中收录的《论科幻小说》里,刘易斯论述了末世科幻小说的价值,大意为这类作品表述了我们对自己所处宇宙之中地位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不无裨益的。在探求末世的过程中,科幻小说探索着极限,进步的理想变成了极端的梦想,而当我们讲述一个明知不可能的梦想时,形成了幻想作品,当我们在现实语境中诠释梦想时,就产生了科幻小说。这就是另外一种科幻小说的定义了。
在这一探求的过程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人们不仅将秩序加于现世之上,而且反过来认为现实真的具有这样的秩序,于是描述变成了我们眼中的现实。同样的,科幻小说作为相应的,尤其还是通俗的文学,带有更强烈的简单化色彩。就好像行为科学设计的实验,力图限制除了主题之外的所有因素,然后观察其发展结果。它摒弃了外部的附属物,描绘一个简单的情景,用基本形态描绘事物,对人物进行类型化的刻画。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科幻小说的缺陷,但是刘易斯对于这种论调不以为然,并且认为这反而是科幻小说的特色。因为只有在普通的背景中,才能体现特殊的主题,都繁杂的故事里,不可能有鲜明的艺术效果。刘易斯进一步将科幻小说分为两类:从现实事件推知和从离奇事件演化而出的故事,也就是“如果这样发展……”和“如果发生这个……”。这两类的代表也就是海因莱茵和阿西莫夫。不过实际上大部分小说都兼有两种类型。
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冈恩提出一点,科幻小说的选材正在越来越远离现实,而读者更需要能够理解的作品。因此他选了这些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宇宙是一个寂寞的地方》讲述了人类在宇宙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和《黑暗中的洞穴》相比,更是推测而不是可能性,更像一个神话故事或者说末世宣言。
《快乐之旅》延续着《快乐医生》的故事,而所探讨的不仅是幸福,还有现实本身的性质。
《长生不老》续写了《新血》的故事和思考,其中心仍然是讨论长生带来的社会效应,但是带有更多的猜测和思考。这也是一个对于人类能否准备承受永生的代价的思考。
梦终结的地方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因为人才刚刚醒来,冈恩最后这么说。
6、《人类之声》(Human Voices,集于1993)
最近的一部选集就是这部《人类之声》,汇集了冈恩最近二十多年的作品,体现了一个已过中年作者的眼光和思想。冈恩认为自己早期的短篇小说受那些科幻杂志和文集的影响,主要是出于作家的角度来写的。而在写作本书中的作品时,冈恩还同时担任着不同的繁忙工作:编辑、教师、部门主任、教授、军官还有丈夫和父亲,这些作品更是出于兴趣而不是考虑能否卖掉。
所以,冈恩自己都很难给这些作品归类,而且也都没有很顺利地卖掉。在前言里,也没有特别提出什么有关的情况。所以,我在这里也就只能简单地介绍和短评一下其中的作品。
《夕阳园历险记》最初是为了给授课的学生写个作业范本,但是最后冈恩决定把它卖出去,也能证明他所讲授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可是,科幻杂志认为这不是科幻,而主流期刊表示不刊登科幻,直到1968年遇到了哈里&;#183;哈里森才被发表在他编辑的短篇小说集中。故事看起来很简单,一家三口开车到父母住的老年城镇去探望他们,却发现老人们不满于自己的过去,打算通过教唆小孩进行报复,于是在一场冲突后他们逃离了那里。但是当读者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却会发现更多的疑点。老年人为什么要聚居在一处?他们的行为真的是作者所描写的那样还是被主角的视角所扭曲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篇科幻小说,作者试图改变的现实是哪个地方呢?他究竟是关心老年问题还是在这个面具下面怀疑我们自己爱的能力呢?这些问题都留给读者了。
《人类之声》继续了《监听者》的故事,倾听天外信号的计划仍然在不断地前进,但是面临着关闭的危险,这时候,他们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这一整部《倾听者》我将留在最后用最好的词汇来赞美,作为我对冈恩的致敬和总结。
《过失难免》是另一篇精心构造的短篇作品,初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描写灾难的故事,旧金山市长面对即将来临的地震和难以准确的预报,是否疏散的决定让他不堪重负,做出了违背自己道德的行为,而在他宣布疏散之后两周,随着人们回到城市,他坚定地不再进行疏散,两天之后,大地震来临了。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是传统意义上的胜利者,所有的人都承受了失败和命运。然而作为一篇科幻小说,当我们把故事放到“人类处于灾难之中”的语境中,舍去那些幻想的英雄主义和美好结局时,最会发现这是一篇在现实世界中凸现人类最光辉的努力的祭文。当我们放弃高于现实的道德预设,将作品中的人物当作我们自己的时候,他们呈现出的真实和高大是我们确实可及的。那些无奈而谨慎的科学家、大街上或麻木或愤怒的世人、因为成长而困惑的陌生少女、以一己承担世人命运之决断的市长,他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活下去。而在这之中,主人公以自己的选择完成自己了对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诠释。当自己面临选择,需要决定千万人的生死时,他首先试图逃避这个责任,让这个肮脏****的城市自生自灭,逃避开每天担任的职责——尽管那让自己志得意满。而这个少女的出现让他压抑着的对人类的信念再次萌生,也让自己找回了可以拯救人类的自信心。虽然他对她没有感情,但却被她背后那些文化甚至说人性的内涵所吸引,而这种吸引不是偶然的,是他的深层信念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一个不属于自己日常生活不属于他所熟悉的世界的出口。这种“她者”的存在于这里虽然是第二性、附属的,但也是更深层意义上原初性、根本的人性。通过这种自我的救赎,他找到了自己行为的根本合法性,从而做出了决定。但是作者并没有停止于展示人类的行为动机,而是接着发掘下去,接着显示出来下面更深层次的主题。在“灾难”的语境之中,任何行为最终都会导致灾难,行动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一哲学性的问题,因此小说中最后的决定不但耗费巨大而且就其出发点来说毫无意义。但这一决定在现在特定的过程中,展示出一种只能在人性的语境中成立的意义,因为在做出这一选择的时候是在试图拯救我们最好的部分,这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和救赎。
面对自然的力量,我们虽然可能或者根本就是无力的,但是我们至少能够认清自己的价值,试图保留这种价值,也就是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可以算作冈恩对人性最美好最深痛的颂歌。此外,作者也许还要告诉我们,我们承受的灾难不是或者说不止从自然而来,我们自己选择了我们自己的承罪之路,我们所能和所应该承受的更是我们自己的未来。
《罪孽深重》是一篇强调戏剧性的心理小说,在同样强调心理学的意义上,可以算作《过失难免》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故事的内核令我想到了菲利普&;#183;K&;#183;迪克的《少数派报告》(说个题外话,这个被广泛使用的译名我实在是不喜欢,不过我也想不出好名字),设想未来某种预防犯罪的机制在发挥着作用,而冈恩关注的更是其所带来的社会意义和心理影响。故事的主线仍然是冈恩式的齐头并进会于结尾,事关一次有罪判定的始末,做出决定的法官不断在为自己可能的过失寻找合理的解释,认为对自己爱人判决不公的青年试图进行上诉,最终两个人都体验到了自己的负罪感。
在这篇小说中,“负罪感”是理解的关键词,围绕这一心理活动展开的种种辩解和行为展现了一幅祥和而又令人不安的社会气氛。遗憾的是,我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这篇小说的心理学意义,只说说我对这篇小说的印象而已。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我浮现出两部作品的意象,一个是上述的《少数派报告》中的预防犯罪,另一个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其中提到惩罚的展示意义。也许这可以成为理解本文的两个入手点吧。
《太阳之子》是冈恩作为电视剧本而创作的,但是却没能成功。冈恩觉得似乎是太短了不够拍摄成剧,于是索性又写了其他的五部,最后结集为《危机》出版,就算是偷个懒,我索性在这里将这本书一并介绍了。
我手里的《危机》是由吴定柏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本一套中的一本,这套书我没有买全,现在深以为憾。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冈恩介绍了所有六部小说的来源,本来是作为剧本来写,从技巧和人物、情节的安排都采用了适于改编的方法,但是却没有实现这个目的。这些短篇的特点是采用现实的紧迫问题作为题材,对之提出同样现实合理的解决方法,而且没有将主人公作为全能的超人,而是定位于“催化剂”的角色。当然,在我看来,这些作品作为小说并没有太过突出的优点,但是作为连续的作品——比如影视,则弥补了科幻影视着重营造氛围和特技效果,不重视人物和主题的缺点,而且通俗而有效地向受众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们对现实的思考和选择是重要的,不要忽视自己的作用。也许是因为历经世事的冈恩对于人类更为耐心,也许是作品出现的年代仍然残存对科学的坚实信仰,但是在如今科幻作家只是关注技术奇观、更多描写社会道德沦丧、远离现实生活****技巧的时代,这是一个科幻作家所能做出的最真诚的努力和对恶俗的回击。
在这里我要再回到前面论述《罪孽深重》的地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