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 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供男客过夜。

久而久之,通衢大道附近的寺庙庵刹,大都肩负着为旅客服务的任务,与今天风景名胜地区的观光饭店,没有多大区别。

正是初秋季节,入夜月白风清,张于湖步月花间,忽闻琴声铮铮琮琮,循声走去,转过假山丛树,不觉眼前一亮。

只见月下有一妙龄女尼,正在焚香弹琴,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

张于湖心中颇有所感,于是朗吟一词:“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妙手拂心弦。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无计到巫山。”

这个月下抚琴的尼姑,自然便是陈妙常了,薄暮时分曾经与张于湖打过照面,只知他是名士型的人物。此时,张于湖也不便透露他就是新任县令的身份。

无论如何,陈妙常心想,匆匆一面,岂可便以艳句撩人,当即口占一词,边弹边唱:“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张于湖碰了一个软钉子,自然不便相强。他可是饱读诗书,深明礼义的。更何况此地又是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怎么能放荡不羁而贻笑大方呢?

于是急急抽身而退,第二天早晨就前往县城,然后是一系列的公务缠身。然而,当稍得暇逸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想起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来。

恰好昔日的同窗好友潘法成,游学来到临江县。故人相见,把臂言欢,剪烛西窗,促膝夜谈,忽然话题一转,谈到青石镇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姑来。

张于湖大叹“人在官中,身不由己”的苦水,潘法成则听得心旌摇曳,决心继续老友没有完成的心愿。就这样潘法成在急景凋年之际,住进了女贞庵中。

潘法成认为,女儿家削发为尼,妙龄女郎长伴青灯古佛,总会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再不然就是遭遇到巨大的打击或痛苦的折磨。

否则好端端的,何不穿红戴绿,涂脂抹粉,享受女性黛绿的年华,以及恋爱嫁人,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迎接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呢?

于是,潘法成就问陈妙常:“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才人,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皈依佛门,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看来潘法成要比张于湖高明了许多,先行若无其事地接近伊人,再行设身处地与伊人倾谈心曲,然后以才情逐步敲开伊人的心扉。

一日晨起,潘法成兴致勃勃地踱往东厢去找妙常女尼,说是夜来填词一阙,烦请斧正。

陈妙常接过松花笺,只见上面写道:“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神仙。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

这词一半写佛地,一半形容人物,用辞典雅,字迹秀逸。

陈妙常不觉大为欣赏,从此也就对这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

两人开始经常谈诗论文,奕棋品茗,彼此也就快速地熟悉起来。

熟就不拘常理了,潘法成也就能够经常登堂入室,进入陈妙常的禅房。

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了陈妙常夹在经卷中的一阙艳词:“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法成看后,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闭目冥想,一幅松风夜静、青灯明灭的深宵画面,展现在眼前: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娇躯,翻腾于无尽的苍茫里,那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还以为她的情感防线,是何等的坚实而难以突破呢,原来却是如此!

于是展纸濡毫,也填词一阂:“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这词填下后,就放在陈妙常的案头。

陈妙常看过后,埋怨潘法成枉读四书五经,不该逾越礼法而填写秽词!

潘法成便单刀直入地讽刺道:“出家人都‘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了,读书人难道就不许问问‘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么?”

陈妙常顿时羞红满面,低头忸怩道:“你怎么偷窥他人词稿!”

但既然秘密被戳穿,陈妙常的防御阵线上,乍然露出一个巨大的缺口。潘法成乘机蹈隙,一举攻占了爱的城堡。于是,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就成了潘法成爱的俘虏。

不只是投怀送抱,而且夜夜缠绵于禅榻,在阵阵梵听寺钟声中,那修身养性的地方,成了谈情作爱的所在。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浓,几度春风过后,陈妙常已是珠胎暗结。

一日,潘法成见陈妙常愁容满面,珠泪盈眶,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过来,上面写道:“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见茶饭不飨常似病,终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

潘法成看罢,不禁大吃一惊,当天便赶往临江县城,准备到药铺配一帖堕胎药,先解决目前的困境,以免当众丢人出丑。

继而一想,即便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一劳永逸之计。

为着釜底抽薪,他决定与老朋友张于湖商议之后,再作计较。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章 瀛洲台中的李密

潘法成见了张于湖,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结论是务请老友设法成全。

张于湖哈哈大笑:“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

潘法成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

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恐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

衙役们连忙卷起窗帘,潘法成与陈妙常也缓缓地抬起头来。

只听堂上又道:“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

陈妙常一听堂上言出有因,刹那间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此刻落到旧日冤家之手,这可如何得了。所幸接下来县官并不为难他们,看过状纸,问明原委,立即执笔判道:“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

抛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真个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张于湖通情达礼,法外施仁,凑成了一对美满姻缘。

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和京剧的《玉簪记》,京剧的《思凡》,而家喻户晓。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陈妙常,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定海珠,有二十四颗,攒成一串。

此珠会放出五色毫光,使人睁不开眼,极易遭暗算。

更奇妙的是,只要使用者的法力足够,可以将其演化为释门的二十四诸天。

所谓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

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源于天竺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新增的四位天神,是指:紧那罗王、紫微大帝、泰山府君、雷祖天尊。

高峰跟陈妙常寒暄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陈妙常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

便搂着陈妙常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隋朝的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汉族,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出身贵族。曾祖及祖父为北朝显贵,父为隋柱国、蒲山郡公。

密袭父爵,为侍从官。

相传,在辽宁的白杨乡栗丰村,有一座凤凰山,凤头南北两条红色土岭,蜿蜒恰似二龙戏凤。

山下顺阳河清澈见底,兴禅寺依山而造,景色迷人。

唐初瓦岗寨的李密,即生于此地。一天初夜,突然石破天惊,一时瑞气缥缈,彩霞满天,两条金龙从天徐徐飞进寺院,紧紧缠着大雄宝殿的两根玉柱,霎时馨香满院,罄钟叮咚。

佛托梦于方丈道:“炀帝无道,杀父杀兄,欺娘奸嫂,嫉贤害忠,不齿于人。明日贵人临世,重整社稷,望乞打扫寺院,敬重铺排,日后面南登极,为民除害,定然修寺报恩。”

方丈心慈一觉醒来,忆梦三思,心中默然。次日,早功作罢,急忙吩咐管事僧众,打扫寺院,遍洒圣水,摆开供献,披上袈裟,等候迎接贵人。

傍晚一个中年孕妇,披头散发,衣服褴褛,面容憔悴,提着破篮,从凤凰山小路往寺院走来,头上一片祥云笼罩。

方丈慧眼识主,趋步向前道:“阿弥陀佛,女施主仙乡何处?夫家贵姓?因何一个人到此?”

孕妇哭诉道:“我家离此很远,丈夫姓李,不幸战死。因年荒讨饭于此……”

方丈唯唯连声“罪过罪过”,迎接入寺院。用罢晚膳,小和尚让孕妇安歇于寺前窑洞内。

当晚深夜,天鼓震响,大地颤动,鸡叫狗咬,乱作一团,村里民众和寺内和尚皆惊醒。

只见空中火龙飞绕,岗上金凤展屏。霎时一切平静,忽听洞内传出婴儿啼哭之声。

此时天已透亮,人们趋前探视,原来是一男婴平安降生,可惜乞婆寿终幽暝,一条长蛇盘踞洞前。当天,栗丰村民众将乞妇安葬在凤凰山前。

方丈心慈大师,将婴儿抚养于寺,哺乳于村,根据婴儿之姓,起名李密。

李密长至五岁,大师亲自教诲,晨练武功,昼读诗文。小李密聪慧异常,文章过目能诵,武功更是过人,常说:“我长大带千军万马,为民除害。”

当然,这种所谓的祥瑞,只是某些人美好的想象而已。

据说,李密少年时候,在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恼沮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被传为佳话。

据说,李密“多筹算,才兼文武,志气雄远,常以济物为己任”。

当时,李密与越国公杨素一见如故,其学识深深折服杨素。

杨素之子杨玄感,也倾心结纳,二人结下生死之交。

后来,杨玄感起义谋反,以李密为谋主,并且问计于李密。

李密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的一个可行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李密三策”。

上策是夺取炀帝回国的咽喉临榆关,断其粮草,同时联络高丽夹击之,杨广百万兵一月可以取之;中策是轻装急进,西取关中,然后扼潼关天险,长久对抗,守时待变,徐图天下;下策是以精兵猛将大举东进,强攻东都洛阳。

只不过,杨玄感错误地选择了下策,在形势大好的前提下,竟然屡次丧失良机,终因长期屯兵坚城之下,被从辽东等地回师的隋军主力镇压。

杨玄感兵败被杀之后,李密逃亡。当时,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已活动于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投瓦岗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派李密游说河南地区的武装势力归附瓦岗军,颇有成效。

李密又献策,劝翟让迎击前来镇压瓦岗军的隋将张须陀军。

瓦岗军大败隋军,声威渐盛。李密立了大功,翟让便命他统率一部分瓦岗军。

李密又建议袭取兴洛口粮仓,开仓赈济贫民,从此起事队伍迅速壮大。

大业十三年初{617年},李密获准建立由他直接领导的“蒲山公营”。这时李密在瓦岗军中已很有威信,翟让便推李密为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

这时,瓦岗军占领了洛口,回洛仓,逼近东都。

十一月,李密与翟让的矛盾斗争,终于表面化,并发生火并。

李密藉口置酒招待翟让等饮宴,席间杀了翟让及其亲信,取得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

不过,此后瓦岗军在与洛阳隋军相峙的战斗中,屡屡失利,力量大减。

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宇文化及等杀炀帝,并率众十余万西归。

洛阳的越王侗,招抚李密,使李密讨化及。

两军在黎阳附近激战,化及败走,李密军也损失严重。

这时,王世充在洛阳又发动政变,挟制朝政,乘势袭击瓦岗军。

李密大败西走,无处可归,只得率余众降唐李渊。

十四年底,李密叛唐,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又南入熊耳山,最终为唐兵所杀,年仅三十七岁。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零一章 金玉奴与薄情郎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李密,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元命神幡,绘着无数血影。

才一展动,幡上便涌起一片血光,光中现出许多奇形怪状、相貌狞恶的魔鬼影子,一个个张牙舞爪,口中发出极尖锐的惨啸,在大片其红如血的妖光中沉浮隐现,呼啸不已。

此时,李密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李密周旋起来。

也不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