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声名也随之大振,最终受封护国大将军。

西夏人送他“面涅将军”称号,对其既怕又敬。

朝廷中的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皇祐年间,广源蛮侬智高入侵,先后攻陷宋朝数州之地,并围困广州达两月之久。

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队屡战屡败,仁宗感到极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

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时候主动请战,并且向仁宗保证,有能力平定叛乱。

他慨然道:“我起自行伍,要报效国家,惟有上阵杀敌,愿亲率大军,前往平叛,誓将贼首捕获,押至殿门之下。”

仁宗听罢狄青的陈述,非常感动,似乎看到了宋军胜利的希望,便让狄青统一指挥岭南诸军。

狄青到前线后,最初按兵不动,令大军休整十天。

侬智高得到情报,放松了警惕。不料狄青在侬智高防守松懈的第二天,一昼夜急行军,率大军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摆好了阵形。

侬智高失去了昆仑关天险,只得拼死力战。

其兵势很盛,宋军前锋孙节力战而死,前阵眼看就要抵挡不住,诸将大惊失色。

这时,狄青从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挥。

他从西北带过来的蕃落骑兵,从左右两侧同时杀出,直插敌阵。

至此,侬智高军全线溃败,狄青挥军掩杀五十里,直下邕州城。

有关狄青与侬智高归仁铺之战,宋人笔记的记载很丰富,战况非常精彩。

其中尤其强调了狄青善于用智。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三十二章 北宋第一大帅哥

据说,在大战前,狄青为着鼓舞士气,暗地里准备好一枚两面均相同的铜钱,誓师时,便用这枚铜钱当众占卜道,若得正面,我军必胜。

结果连掷数次,尽得钱的正面,使军士以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接着连续三夜大设宴会,命军士夜里尽情歌舞,自己则假借醉酒的名义,退席而暗夺昆仑关。

其事虽不一定全是事实,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狄青能顺利讨平侬智高,除了自身善于用兵,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仁宗的信任。

时人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评论:

“为将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权’。

观狄青讨伐侬智高,狄青可谓是能施其智而奋其威,在当世都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好的发挥,是由于仁宗将指挥大权授予了他。这就是得君之权的典型。假使狄青没有得到君主的专任之权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会创下如此辉煌的战功。”

按宋朝惯例,武将领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为副,以宦官监军。

仁宗却毅然破例行事,独任狄青全权负责岭南的军事。

至捷报传来,仁宗大喜道:“朕常观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诡诈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杰,行军打仗,基本上没有失败的,但即位后,沉迷于游猎而没有节度,对臣子的赏罚也不讲规则。这两个皇帝,只具备将帅之才,而无人君之量,可惜啊!”

显然,仁宗对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凯旋而归不到一个月,更是力排众议,升其为枢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为枢密使时,朝野舆论大哗。

宰相庞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劝说仁宗:“曹彬战功卓著,但太祖当时也只是赏赐给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枢密使职位。”

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们极力反对的情况下,仍将没有什么过失的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以狄青补枢密使。狄青被拜为枢密使,何以会有如此的轰动?

其原因之一是升迁的速度过快,二则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为枢密使。

这两条均与赵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违背了太祖立国以来防制武人的国策。

枢密院为掌控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来,武臣出掌枢密院渐成忌讳,最后形成专以文臣为枢密使的惯例。

仁宗这一个有悖常理的任命,为狄青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狄青由于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这一不寻常的升迁。这一现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纳,也引起朝野上下对狄青举止的瞩目和揣测。

一次,狄青家夜间焚烧纸钱,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记了通知负责消防的厢吏,结果厢吏连夜报告开封府。

虽然府吏迅速赶到时,“火”已灭了许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传,狄枢密家夜有怪光冲天。

显然,狄青家中的任何异动,都会成为控制社会舆论的文人们的谈资和口实。

家中夜有怪光冲天,这在华夏国古代涉及到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常被看作臣子有图谋不轨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已然成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这些谣传对他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除此以外,各种类似的传闻,也相继而起。

有人说,狄青家里养的狗,也长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还有人在京师发大水时,见到狄青身穿黄衣,坐在相国寺的大殿上,这无异于给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征的“皇袍”。

这些谣传,除了因为至和、嘉祐年间盛行谶纬巫术之外,主要还是基于政治上的不安。

朝中大臣甚至包括当年相当赏识狄青的名臣韩琦,普遍担忧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夺皇位。

这种担忧,正是宋代重文轻武的必然结果。

对种种关于狄青的传言,仁宗虽然并非全信;群臣对狄青的攻击和猜测,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毕竟不能无动于衷。

因为这些,终究都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

终于,至和三年{1056年},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极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舆论的巨大压力下,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罢狄青枢密使,出外知陈州。

据说,狄青将行时,对旁人说:“我此行,必死无疑。陈州有一种梨,叫青沙烂,今去此州,狄青必烂死。”

这表明,狄青似已预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识到陈州之行定然不会给自己带来平安。

第二年,狄青因为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暴病死于陈州,年仅五十岁。

仁宗得知,悲痛万分,赠官中书令,并亲自题其碑曰“旌忠元勋”。

狄青死后,可以得到如此高的荣誉和礼遇,这是仁宗对一代名将的最后交待,更是他内心无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时代众多历史人物的典型代表,其命运与仁宗时期的内忧外患紧密相连。

作为文官、武将之杰出者,他们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过巨大努力,结局却都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

这大概是与仁宗的性格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守成之君,仁宗坚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计地防范朋党,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范仲淹的改革。

作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范武人的基本国策下,对自己甚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无法改变狄青的悲剧命运。

跟狄青有关的传说很多,甚至有人认为,狄青是北宋第一大帅哥。

到底有多帅?帅到上战场不敢以真面目视人,怕敌人看到狄青长得太过秀美,嘲笑宋军无人,派了个奶油小生来打仗。

在延州前后四年,狄青参加了大小战役二十五次,中流矢八次。每次战斗,狄青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屡立战功。

战场上的狄青,装束非常独特,总是披头散发,戴上青面獠牙的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后来的小说家称,狄青的面具太过狰狞恐怖,敌军乍见,常以为是妖魔鬼怪,还没交战,魂魄早已吓掉三分,因此狄青每战必胜。

据说,狄青是华夏国历史上,第二位帅到要戴上面具,才敢上战场的美男子。

四百余年前,有一位兰陵王,也是“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

不过,兰陵王并非兰陵的一位国王,而是东魏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的孙子高长恭,兰陵王是他的爵位。

一次大胜后,为着庆祝胜利,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所有人戴着兰陵王那样的面具,边歌边舞。

《兰陵王》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曲牌,宋人常常用来填词演唱当时的流行歌曲。

听说有位神奇的面具将军,将从前线凯旋京城,京城士女早已传说纷纭,热切地期盼着一睹英雄的风采。回到京城,狄青每次上街,都能吸引大批民众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

当时狄青的派头,绝不亚于今天的超级偶像、天王巨星。

渐渐地有人认出了这位俊美的狄将军。京中纷纷议论,原来狄将军就是早年皇家仪仗队的骑兵狄二郎啊!那时就因为长得太帅,马又骑得好,被皇上看中当了近卫骑的骑兵呢!

听说后来犯了什么事,才到前线去打仗的呢,没想到仗也打得好……

听说狄将军没考过进士,不过看来比考上状元还有前途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三十三章 关秋芙与蒋坦

面具将军狄二郎的英俊潇洒,不但俘获了京城无数少女少妇的春心,就是皇宫中的贵妇公主也毫不例外。这样的传奇,一直延续到狄将军的下一代。

多年以后,宋哲宗时,皇帝为神宗的大长公主挑选夫婿,在文官圈子找来找去,没有满意的。

负责做媒的官员,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向皇帝探听公主心目中的驸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皇帝告诉他们:“就是要长得狄咏那个样子。”

这个狄咏,就是老帅哥狄青的儿子,当时在宫廷里充当卫士。

从此以后,小帅哥狄咏就被宋人称作“人样子”,就是“标准帅哥”的意思。

狄青因为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当上了枢密使。在宋朝,枢密使是总理级别的大官,皇帝之下军政的最高长官,并与宰相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狄青出身贫寒,他的一生成就,全靠他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一部华夏国男版的《大长今》。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狄青,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紫清灵焰。

此宝是紫清玉府太虚宫中乾灵灯上所结的灯花,被几位谪降的天仙带临凡世,仗以御邪防身。先后共是七朵,威力也各有大小不同,本身具有灵性,能发能收。

若能得到前古神油,加以补益,威力更大。发时作如意形,神妙非常。

此时,耶律斜轸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耶律斜轸周旋起来。

——黄金甲……召唤!绝对防御!伤害反弹!紫金晶壁!

——扫霞衣……召唤!驱除一切状态!

——青莲宝色旗……白气悬空!金光万道!玉虚杏黄旗……三角宝罩!绝对防御!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耶律斜轸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耶律斜轸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张淑仪,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张淑仪淡然一笑:“谢谢。”

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张淑仪,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张淑仪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清朝的关秋芙。

有人说:“家花不如野花香。”一双男女如果做了夫妻,朝夕相守,事事相知,日子一长,就很容易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于是,许多所谓的风流雅士,把家中的娇妻搁在一边,热衷于到烟花柳巷寻找韵事,饱尝“野花”的滋味。

然而真正的挚情夫妻,并不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就像窖藏的醇酒,愈久愈香醇,平平凡凡的家常生活中总能酿出多彩多姿的韵事,彼此陶醉其间,决不会失去吸引力。

江南才女关秋芙与丈夫蒋坦,就是这样一对挚情夫妻。

关于他们之间的浓情韵事,说起来颇能动人遐思,漾人魂梦。

关秋芙名瑛,钱塘人,清宣宗道光三年出生于一位秀才之家。

关父饱读诗书,却仕途不顺,常与一帮文友雅士放纵于诗酒之间。

关秋芙从小就长得灵秀可人,深得父亲的朋友们喜爱,于是有魏滋伯教她学诗、杨渚白教她学画、李玉峰教她学琴。

她虽然不是名门闺秀,却深得当时诗、画、琴高手之真传,成为一个集各家之长的绝伦女子。

这样才貌绝伦的女子,当然是“君子好逑”。

关家并不想借女儿攀高枝,而是顺其自然将关秋芙许配给了她的姨表兄蒋坦。

蒋坦也是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境算不得富贵,却是诗礼相传,使他颇具文质彬彬、气度轩昂的名士派头。关、蒋两家住得很近,关秋芙与蒋坦从小常在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相依傍。

长大后,两人又互相倾慕对方的才貌,情意相悦。

双方父母深解儿女的心事,顺水推舟,成就了他们的百年之好。

完婚是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秋天,丹桂飘香中,关秋芙喜盈盈、羞怯怯地踏进了蒋家门庭。

宴罢客散,已是三更时分,洞房之中红烛摇彩,暖意融融。

关秋芙绾着堕马髻,身穿红绢衫,低头含笑,坐在床沿上。

她那白嫩染红的面庞,比平日里更显得俏丽动人。刚送完贺客的新郎蒋坦,走进洞房,痴痴地望着娇喜万状的新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