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 第2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时泉州社会的闽学氛围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之所长。

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的境界,跨马而骑,引弓飞矢,百发百中的境界。

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从蔡清学过《易经》。王宣以《易经》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经》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经》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

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

而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是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

正是由于年轻时奠定扎实的儒学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成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思考领域,而且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故上司谭纶曾称赞他有大将才。

俞大猷的兵法思想,是逐步发展的。

他在会试时,就上论策《安国全军之道》,立功大同镇时又有《兵略对》、《大同镇兵车操法》、《广西选锋兵操法》等。在他的《正气堂集》十六卷中,无卷不言兵,无篇不与兵事有关。

俞大猷曾提出军队现代化的建议,但面对个人力量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且与古老的松散的社会组织不能相容,其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

俞大猷之所以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出奇制胜,可以说正是得力于青年时代对《易经》学有关奇正、虚实、矛盾、变化的辨证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认为,作为战争的指挥者,首先应该具备“忍”的策略思想。

他说,“忍”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行为的出发点和成就一生事业的基本条件。

它对于战争决策者而言,“能忍,则不为人所致,机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则常为人所动,机操自人焉者也”。所谓“机操”,意即把握战机,掌握战争主动权。

能忍者,就能把握,掌握战争主动权;不能忍者,就会贻误战机,丧失战争主动权。

俞大猷以司马懿和诸葛亮为例,告诫战争的决策者说,“能自安其国”,“自全其军”,且能“危人之国”,“破敌之军”,这都是“能以忍自守,不为人所动之大诫也”。

他平时想到战时,战时想到战后,计定而后战,战则求全胜。

俞大猷生长在华夏国东南沿海泉州,自幼耳闻目睹倭寇在东南沿海的暴行。投笔从戎后,直接与倭寇作战,从国家和民族的大计出发,提出加强海防的战略思想。

俞大猷抗倭的海防战略,是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战略,加强海防,坚固江防,以长制短。

就是“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的海防战略。

在剿倭的实践中,俞大猷总结出“倭奴长于陆战,其水战则我兵之所长”的论断。

他说:“倭贼骄悍,攻之洋中,我得上策。一被突入,陆路追战,兵无素练之律,贼怀必死之心,胜负之形斯判矣。”

概括说明了在海上与陆上剿倭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中,肯定了海上剿倭是“上策”,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根本不让他们有登陆的机会。

他指出:“倭贼之来必由海,海舟防之于海,其首务也。”

因为倭寇之来必由海,必须修造海船,招募训练水兵,加强海防力量,在海上倭寇必经的岛屿,以逸待劳,剿灭倭寇。

在沿海要害之处或倭寇可登岸之处,屯扎陆兵,扼敌于江河之口,使其不得由河港深入。

在内河修整河船,船上搭成栅,加遮板,多备弓弩火器,如果敌人进入内河,则在河中击敌。

还要固守沿海的城镇,以城为营,利则出战,不利则守,牵制敌人,使其不敢深入内地。

俞大猷的海防战略,是借助船,积极地以战为主的战略。其《正气堂集》也明白指出:“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

他认为,“防倭以兵船为急”,“攻倭兵技,当以福船破之”。

因为福船高大尖底,性能优越,是优秀的海船,为倭寇所畏惧。

他征调福建楼船,或就地建造大海船,征募精兵上船,进行严格训练,组建一支驰骋东南沿海抗倭战场上的威武之师——俞家军。

他给总督的禀帖中,曾提出“窃意防倭,调陆兵已尽天下之选,卒未见有奇效。若用陆兵所费之半,而用于海防,则倭患可以渐息。”

纵使俞大猷的声望和战绩都十分卓著,但这些有益的建议始终没有被采纳。因为俞大猷的海防战略思想,所牵涉的问题和可能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

如果他要求的关于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成为事实,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被集中管理。与之相应,后勤机构的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规格和数字的准确,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率,以之与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相配合。跟他们往来的各个机构,也必须同样注重实际。

然而,当时庞大的华夏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违法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

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内,上述情况在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里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按照俞大猷的计划,自然是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饷供应一个士兵,以部队的质量来代替数量。

但是,戚继光却能看到问题的要害。

戚继光认为,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的军队,也是一支长久性的军队。它经常性的任务是面对内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者,就是镇压内地农民和边区的少数民族。

地区间的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农民流离失所、官吏苛刻暴虐,都可以迫使暴动随时发生。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六十七章 杨玉香与林景清

而以华夏国幅员之大,这种所谓“造反”、“作乱”的地点,极难预测。所以这个任务,就不是一支高效率的机动部队,所得以完成的。

在多数情况下,官军会被造反者死死吸住;造反者熟悉当地的地理民风,官军往往会因之陷入被动,而使质量优势无从发挥。因此,数量的多寡,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此外,俞大猷计划中所创建的精锐部队,领取优厚的军饷,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其它部门对流。

这样一个浮游在社会上的军事团体,非但不能解决上述的社会问题,还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

良将精兵,历来是兵家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俞大猷在选将练兵方面,有其精辟之见。

选将方面,必须德才兼备。德的方面,要求为将者,应具备“出当天下事”的远大抱负和“矢效忠公”的高尚思想品德。才的方面,首先要求为将者应有“运量宇宙”之巨才,以便在“临事施谋”时,能有取得成功的把握;其次,还要学会“手下功夫”,不然就会被“技艺之师”以“虚文之套欺之”,致使终年练兵“竟无精兵”的恶果。

练兵方面,他富有见地的说:“练兵必先练胆,练胆必先教技。”

“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

锻炼勇气、意志,与学习各种拳法、棍棒、刀、枪等功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又说“技艺之中有虚有实,有阳有阴,有起有伏……有一、二势而变出百千势,有百千势而归一、二势……”,即“技艺”本身也包含着“虚、实”、“阴、阳”、“起、伏”、“总体、部分”等各种关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俞大猷,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纳芥环,看上去是大约寸许的小圈儿,一出手变成青光荧荧一圈亩许寒光,在彩云拥护中,将人全身套定。

此时,俞大猷拿着一把长戟,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俞大猷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俞大猷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俞大猷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莘瑶琴,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莘瑶琴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莘瑶琴,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莘瑶琴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明朝的杨玉香。

明宪宗时期,虽然京都早已迁至北京,但金陵故都依旧繁华似锦。自古秦淮河畔多名姬,此时最有名的,要算比邻而居的姊妹花——邵三与杨玉香。

邵三与杨玉香,都是自立艳帜的诗姬。邵三主持瑶华馆,杨玉香深居琼华馆,两馆紧邻,两位姑娘也关系密切,情同姊妹。

虽然她们同操一业,又是好友,而性情风格却迥然不同。邵三年十八,性情温婉娴静,善解人意,待客十分殷勤;杨玉香虽仅十六岁,性格却清雅孤高,喜好诗书,不苟言笑,平日待客总是一副冷冷淡淡的神情,只对个别品端才子才略显热情。

两人也有共同之点,就是卖艺不卖身,主要以诗文弹唱酬客。

邵三因为性情宜人,颇受人青睐;杨玉香则由于色艺绝伦,也吸引了不少有才有胆的客人,两人都是金陵城中出类拔萃的风尘女子。

宪宗成化十四年冬天,闽县世家子林景清奉命送贡品入朝,返回经过金陵,少年性起,颇想领略一番秦淮风月的旖旎风光。

经人介绍,他来到了瑶华馆。邵三见是一位年轻貌俊的文雅之士,招待得十分用心,设华筵为客人洗尘。主客相欢,酒到微酣之际,林景清诗兴大发,要了纸笔,题下一首赞美诗:“珠翠行间碧簪枝,罗裙浅淡映春衫;空传大令歌桃叶,争似花前倚邵三。”

他已被邵三温柔娇艳的风采迷住,甚至以为超过了当年书圣王献之的爱妾桃叶。他笑王献之的多情,自己却醉倒在邵三的石榴裙下。

第二天,邻馆的杨玉香,到瑶华馆来看望邵三,无意中发现了林景清随手搁在茶几上的诗笺。

她拿过来品赏,不由得击掌赞叹,认为写得颇有意趣。

看着看着,她觉得技痒,忍不住拿了笔,在诗笺背面题了一首七言绝句:“一曲霓裳奏不成,强来别院听瑶笙;开帘顿觉春风暖,满纸淋漓白云声。”诗中明白透露出她的倾慕之情。

邵三把她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十分理解她内心中的寂寥和期盼,因而在一旁凑趣道:“妹若对诗主有意,姐姐可为你们牵上姻缘。”

杨玉香被人窥破了心思,羞怯难当,顿时红晕飞上两颊,一时不知何言以对。

就在这时,林景清突然来访。他昨日一番交往,对邵三念念不舍,故今日再度登门。

见来了客人,尴尬之中的杨玉香,连忙抽身告辞,匆匆从偏门离去。

连邵三追上来,唤她也不及理睬。已踏进门来的林景清,已隐隐看见了杨玉香云鬓花颜,婀娜身段,惊鸿一瞥,真疑为蟾宫仙子,不由得怦然心动,望着佳人消逝的背影发呆。

邵三见他有意,便解释说:“那是我的妹妹,隔壁琼华宫的杨玉香。”林景清恳切地请她介绍相识,邵三顺水推舟地应下来,却告诫说:“我妹妹孤洁成性,眼高于顶,就怕得罪了公子。”

林景清只说无妨,央求邵三带路,往琼华宫拜访佳人。

邵三觉得这两人倒是颇为般配,当即引起林景清,从侧门进入琼华馆。刚一进院,就听得铮铮琵琶声从楼阁上传来,一会儿又起唱腔,音韵哀怨幽婉,似乎满怀悲切。

此时也许佳人正心情不畅,邵三轻轻对林景清说:“今日气氛不对,可改日再来。”

林景清深以为然,觉得不宜在这时打扰人家。两人在院中花丛边静立了片刻,就悄悄返回了瑶华馆。心有所感,林景清当即又写下一诗:“倚案何事敛双蛾,一曲琵琶带恨歌;我是江州旧司马,青衫染得泪痕多。”诗笺托邵三传给了杨玉香。

杨玉香细读之下,心海漾起了波浪。

风月场合,一般的客人都是为花钱买笑而来,谁还会关心卖笑女子的心情。

林景清从她的一曲琵琶中,察觉了她的愁情,并发出当初江州司马白居易一般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深深触动了杨玉香的内心世界。

杨玉香特别珍惜这份难得的情谊,当然不愿失之交臂,于是答诗一首:“销尽炉香独掩门,琵琶声断月黄昏;愁心正恐花相笑,不敢花前拭泪痕。”

虽然她的诗只言自己愁情,并未向对方许诺什么,但熟知她的邵三,明白她已动了心,就想索性成全了她,因而对林景清道贺说:“林公子真是有艳福,杨玉香可是很少对别人相赠的诗词作答,看来己对你另眼相待了。”

林景清当然是喜不自胜,忙请邵三为之引介。

邵三欣然应命,于是约定第二天同往琼华馆。

第二天一大早,林景清就从客栈赶到瑶华馆,心急火燎地等邵三梳完妆,引着他来到琼华馆。

听到侍女的传报,杨玉香从屋内迎了出来。只见她一身粉红罗裙,娥眉淡扫,朱唇轻染,含笑站在门口,宛如一朵出水的芙蓉。

请客人入客厅坐下,杨玉香命侍女摆上清茶果品。这天,她一改往日的矜持冷漠,十分热情地招呼客人。三人交谈得很是投机,恍如故友重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六十八章 玉碎香凝

中午时分,侍女又殷勤地奉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