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灵帝传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逍遥灵帝传说- 第3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

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随着职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对于国防建设的责任重大。他重新拟订了三洋水师章程六条,使自己建立新式海军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

他明确提出,要废弃沿海旧有水师,移饷训练新式海军。

除了中等炮艇外,又进一步提出三洋水师应各设铁甲舰6艘。

这时,他还强调近代海军的建设,应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

他建议三洋海军舰队各练陆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镇亦练精兵五百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龙”,水陆相联之势。

对于海口炮台建设,丁日昌也主张变更过去的办法,以炮台和水雷为中心,建设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师舰船在作战时,能够和海口炮台“相为表里,奇正互用”。

这表明他的海防建设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对陆军体制的改革方面,1869年丁日昌开始对江苏绿营进行整顿。

他上奏朝廷,将江苏抚标绿营1600余名减为1000名,成立“练军”两营,招募精壮营勇作为练军士兵,提高他们的饷额,使他们能够安心操练。

这支练军全部改用洋枪洋炮,学习准军洋操。

丁日昌组织有关人员,将洋人教练淮军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一哨操演图说》、《一营操演图说》、《一军操演图说》各一卷,以之作为江苏练军练习洋操的依据。

在晚清各省练军中,江苏练军是最早装备洋枪洋炮、实行西式操练的。

后来,江西等省练军的洋操办法,就是从江苏练军学来的。

用近代枪炮和洋操,来改造清朝的经制部队,这在华夏国近代军制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为清末新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顿绿营,设立练军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兵的原则。

他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

他提出要“并兵厚饷,化散为聚”,对全国的兵勇大加裁汰。实行精兵政策,是与近代军队建设的实际相适应的。清朝全国绿营兵60余万,加上八旗和勇营,数量相当庞大。

但国家财力有限,兵勇粮饷菲薄。

特别是绿营兵,粮饷不足自养,大都兼营他业以谋生,训练成为空话,毫无战斗力可言。

要想整顿绿营,就得加强训练;要想加强训练,就得增加饷额;要想增加饷额,只有裁兵并饷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张,与魏源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切中时弊。

在改革陆军的军制方面,丁日昌还提出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

在设立练军时,他提出练军必须集中训练,专事征战,使之成为“游击之师”。

他认为应该将“战兵”与“差兵”、“汛兵”截然分为两途,把护饷、解犯、守库、守陵、分泛等项绿营例差,一概责成差兵和汛兵,使战兵“专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

而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分设的主张,是近代军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在外患频存的情况下,若不改变绿营“差操不分”的陈规,专门建立一支精干能战的野战部队,便无法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丁日昌的这一主张,是林则徐、魏源反对临战时,抽调“客兵”,专门建立海防部队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

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1875年{光绪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帮冈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9月,在沈葆桢的推荐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

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抚。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对船政局的生产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员往外国学习,延聘外国技术人员采厂当教习。

他和李鸿章、沈葆桢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有严复、刘步蟾等人。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

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华夏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

随后,他又主持架设了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线,成为华夏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长期操劳过度,身体早就极度虚弱,患有咳血等症,在台湾又因瘴气浸染,旧病复发。

1877年8月,他因病离职回籍休养。此后,清廷一再表示希望他再度出任海疆和枢廷要职。

1879年,下谕赏给他总督衔,令他专驻南洋,节制南洋沿海水师官兵,悉心办理海防事宜。

不久,又命他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但他都因病未能出山。

丁日昌虽然身在林泉,但他对国家的防务仍时时予以关注。

1879年6月,他上奏清廷,对海防等问题提出16条建议。

由于琉球的废灭,丁日昌对扶桑的侵略野心益加警惕,指出扶桑“三五年不南攻台湾,必将北图高丽”。

他大声疾呼,朝野内外一定要齐心协力,急谋自强,否则将国无宁日。他还认识到“民心为海防根本”,只有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元气得到恢复,才能众志成城,海疆安如磐石。

因此,他希望统治者们能够切实关心百姓的痛苦,从根本上使华夏国强大起来。

1881年,丁日昌获悉法人对越南之经营日趋积极,便给总理衙门王大臣写信,提醒他们予以关注。他说,越南为法人蚕食,萎靡不振,若听其自然,必成为第二个琉球。

他建议清廷密派广西巡抚或提督,与越南密商自强办法。他自己还曾组织人员,翻译法人所绘著的中越边境地图和说明,以揭露法国的侵略行径。

1882年2月27日,丁日昌病死在广东揭阳。

临终前,他回顾自己多少年的努力,却并没有使华夏国在军事上强大起来,外患愈来愈亟,不禁悲怆之至,口授遗折,长叹自己“死有余憾”。

丁日昌生活在一个战乱与变革的时代,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强兵御侮。

他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可谓孜孜不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九十六章 王慧圆与崔英

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他的许多见解是精辟的,许多主张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华夏国的国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丁日昌,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慧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如意水烟罗。

一面宝网,不用时,折迭起来,薄薄一层,大只方寸,弹指展开,大小数百千丈,无不由心。

妙在是与别的法宝不同,毫无光华,也无甚形迹,多好的慧目法眼,也只依稀辨出一片薄得几非目力能见的烟痕,任多猛烈的水火风雷,均攻不进。

此时,丁日昌拿着一把火尖枪,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丁日昌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丁日昌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丁日昌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杨妙真,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杨妙真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杨妙真,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杨妙真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元朝的王慧圆。

王慧圆是元朝顺帝时真州人,真州就是今天江苏仪征县。王慧圆的名字,如果去掉“王”字,剩下“慧圆”两字,就颇像一个小尼姑的名号。

“所谓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还是无生”,讲的就是圆通。古吴越之地的小美人王慧圆,确实与佛门曾结下一些缘分,并依托佛门,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圆通。

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大概快到中秋了吧,月亮渐渐圆起来。

秋天空气淡薄,月亮就特别的亮,映衬着初秋微寒的晚风和开始摇落的草木。

这天,王慧圆和她的新婚丈夫崔英,来到了姑苏。崔英也是真州人,为着应对朝廷的征召,不得不带着娇妻上路。崔英颇有学识,而且绘画、书法都有大家风范,而王慧圆也通晓诗书。

文人往往是多愁善感的,更何况是在初秋的日子,月圆之夜。

离别了故乡的新婚夫妇,就更是思绪万千,剪不断,理还乱。

面对姑苏的水乡风光,柔媚的气韵,夫妻俩便将坐船停在圈山,备下丰盛的酒肴,遍邀船家在月下饮酒。所有的饮器,都是金、银、玉器,直看得船家眼花缭乱。

船家料想崔氏夫妇一定藏有更多奇珍异宝,于是顿生非分之想,借酒壮胆,将王慧圆的丈夫和家仆一个个杀死,只留下王慧圆一人。

闺帏弱质的王慧圆活下来了,是因为船家看中了她的美色,她的温婉柔顺,要留下她做儿媳妇。遇到这种危困的局面,也真难为了王慧圆,居然能逆来顺受。

她每天早起晚睡,煮饭,洗衣,烹菜,烧水。要知道,她这样服侍的人,可是她亲眼看到杀害了她丈夫及家仆的人啊!

王慧圆事事打理得有条有理,船家暗地里乐得眉开眼笑,高兴得到了这样一个能干媳妇,也就放松了对王慧圆的防范。

中秋佳节眨眼就到,船主到杭州办事未归,船上其他人员肆无忌惮地饮酒作乐,欢呼豪饮,直到明月西斜。

王慧圆感到有些孤独,面对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了人生的离合悲欢,一份悲凉袭上心头。

她想到自己落入虎口,前途渺茫,看到那些杀人的强盗已经一个个烂醉在船头,便溜下了船头,消失在芦苇菰蒲之中。

崎岖坎坷,步履艰难,她没命地向前狂奔。

几度陷入泥淖,又几度踉跄跌倒,更担心后面有人追来……

东方渐渐发白,晓色朦胧,王慧圆气喘吁吁,血汗交迸。终于她看到了前面有一片屋宇,管不了那么多,闯进去才发现是一座尼姑庵。

一位老尼姑猛然发现了狼狈不堪的王慧圆,惊问:“怎么会是这样一副仓皇模样?”

王慧圆惊魂未定,那敢据实相告,只好说:“我是真州人,随丈夫宦游江浙,不幸丈夫突然殂谢,只好改嫁永嘉崔姓人家为妾。崔家大老婆悍戾,鞭笞侮辱随时就到。

昨天坐船来到姑苏,中秋之夜赏月饮酒,叫我取金杯,我一不小心将金杯掉入江中,她就趁机发作,必欲置我于死地。我迫不得已,逃生来到这里。”

老尼姑深表同情:“娘子既不敢归舟,家乡又远在数百里外,孑然一身,将何所托呢?”

王慧圆凄然流泪,无语以答。出家人慈悲为怀,心中大为不忍:“此间荒僻,人迹罕到,茭葑为邻,鸥鸳与友,若能悟身为幻,按缁削发,就此出家,则禅榻佛灯,晨餐暮粥,聊随缘以度岁月,岂不胜于为人宠妾,受今世之苦恼,结来世之冤仇?”

王慧圆别无选择,于是在落发前,征得老尼姑的允准,仍以本名“慧圆”为法号,每天礼佛诵经,心如止水,如此匆匆地过了一年。

一年中,慧圆尼姑凭着她的聪慧资质,已能尽究庵中经典;加上她为人宽和柔善,庵中的尼姑都爱重她。

忽然,一天有位来庵中参禅的客人,在留斋离去之后,除留下银钱之外,还留下了一幅芙蓉画轴,老尼姑将这幅画悬挂在堂中。

慧圆尼姑一见,立刻就认出这是自己丈夫崔英的作品,禁不住热泪双流,立即探询所以。

老尼姑只能告诉她:“这是一位檀越最近布施给庵里的。”

在慧圆尼姑的追问下,老尼姑才又道:“这位檀越是顾阿秀兄弟,姑苏人,操舟为业,经常以船为家,飘荡不定。很多人都讲,他在江河湖泊间劫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慧圆尼姑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顾阿秀,就是劫掠自己的船家。她一天到晚跪在佛像前祈求,祈求菩萨显灵,将歹毒的船家捉拿归案,得到报应。

并感慨万分地在芙蓉屏上,题了一阕《临江仙》:“少日风流张敞笔,写生不数黄筌,芙蓉画出最鲜妍;岂知娇艳色,反抱生死冤。粉绘凄凉疑幻质,只今流落谁怜,素屏寂寞伴枯禅;今生缘已断,愿结再生缘。”

不久,当地名士郭庆春,到庵中参拜,见到壁上芙蓉画轴生动逼真,而题词更清丽有致,于是从老尼姑的手里把这幅画买走。

当时,姑苏住着一位颇具清誉的御史大夫高纳麟,到任后就以读书赏画为乐。

郭庆春将芙蓉画轴送给高纳麟,于是高纳麟将它悬挂在内馆。

高纳麟这样的大人物爱好书画,便经常有人奉赠,更有人登门求售。

一天午后,有人带着四幅草书,来到高公馆。

这人如玉树临风,说这四幅草书都是自己的手笔。高纳麟看到这四幅字,笔走龙蛇,气带云烟,清劲不俗,果然是字如其人,便问起他的乡里姓名。

这人就是王慧圆的丈夫,在据实介绍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更说起他如何到永嘉赴任,如何被贼人所图,如何因自己识水性而得以不死,如何告到平江,结果听候一年,毫无音讯。

最后说到,自己现在是以卖字度日,不敢离开此地,并自谦自己的字写得并不好。

高御史深为同情,对崔英的才华也颇为赏识,建议崔英留在高家,暂时教授高家诸孙读书识字。崔英就这样在高家生活下来,逐渐地能够出入内堂,与高御史同饮款谈。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九十七章 瀛洲台中的刘永福

一次,崔英偶然间见到自己的芙蓉图轴,更惊奇的是居然上面还留下了妻子的手笔。

他明白妻子一定还活着,不禁又悲又喜,流下了眼泪,把自己所见所想的一切,告诉高御史。

高御史长期在京,担任监察工作,自然是大为惊奇,立即邀郭庆春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