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种官是令人钦佩的,一是法官,如包龙图不畏强权怒斩陈世美;二是谏官,如大唐魏征,十七年二百多谏,还听说寻死觅活了几十回;三是史官,太史令不畏宫刑。可是,正直的史官怎么就写不出一部真的历史呢?忠武公的解释是:十个史官九个疯。
十个史官九个疯,并不是说史官都是从疯子中选出来的,而是说他们当史官的时候并不疯,但当了史官之后,总有人逼着他们在写史的时候不能用笔墨,而是用一枝长枪蘸着人血去写。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逼他们一律写在人的骷髅壳上。要写的史实又多,而且领导修改的次数更多,常常是白天写不完,夜里还要加班。大家可以想象,逼着从没练过武的史官拿着几十斤重的长枪醮着人血在骷髅壳上写史,这是一项何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要点着油灯加班,是何等的恐怖?有时阴风吹熄了油灯,月光下,一个个骷髅便都对着史官狞笑,你说史官们能不十人九疯吗?剩下那一个没疯的,还要强行切除他的睾丸,对于男人来说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所以没疯的史官也常常是神志不清,五迷三道,完全色盲,在写史的时候,张冠李戴,黑白混淆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
这些事说起来谁都不爽,特别是血压高的人最好别掺和,否则很容易脑溢血。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忠武公的事。忠武公与各寨土司握手言和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治所由索县回迁义陵,接着就放快马去洛阳把武陵郡的大好形势作详细的书面报告。
秀哥阅后十分高兴,给忠武公回了一封信,除了对忠武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外,在信的末尾这样写道:贤弟大智也,值我大汉偃戈休养之际,不发兵甲而使武陵南蛮真心归服,奇功也!然,弟之军功何以记哉?为兄无计耳。
接到秀哥的回信,忠武公很是淡然。他想,现在叫他再去杀苗瑶土著是肯定没有可能了,也许是这辈子与军功建树封侯拜相无缘了,还是认认真真地来当好一个武陵郡太守吧。于是,他把秀哥的回信撂置一边,一心一意地谋划起武陵郡的建设来。
干什么事首先都是要统一思想,这不是现在的独创,而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为此,忠武公决定召开一次全郡各界代表大会。按照略写的原则,过程在此不叙,但这是一次务实的大会,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了《精诚团结,勤奋务实,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武陵而努力奋斗》的决议。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入基层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忠武公虽然再也没有生命之虞,但苦头还是吃了很多。问题首先出在他的讲究上。前面说过,他有三套装束,一套是作训服,还有一套礼服和一套常服。现在和平了,无仗可打,穿什么衣服本来可以随便些,顶多穿套礼服吧,但忠武公想,第一次深入基层还是要威武一点好。因而,他出行的全套装束是:头戴一顶熟铜盔,上穿一件海兽皮锁子甲,脚蹬一双麂子皮踏云靴,护脖、护腕、护膝、护裆一应俱全。就是那枝三十斤重的镔铁方天画戟也是认认真真地扛在肩上。这套行头使他苦不堪言,每走一程就要退下盔甲来透气。头发象刚在笼屉里蒸过,还袅袅地冒气。衬衣更是拧得出水,靴子里也能倒出水。过去是走着走着,大象忽然就中毒倒地;现在是走着走着,忠武公就忽然中暑倒地。弄得侍卫们又是掐人中又是刮痧。几天下来,他的前胸后背和喉间便被刮得红紫不堪。
还有他的坐骑,那头大象。现在,路两旁的花草再也没有毒液了,所以它吃得更欢,而且还常常忘形,一路向树林深处吃去,全然不顾骑坐在背上的忠武公被树枝和藤蔓鞭子一样地抽着,甚至被粗硬的树枝刮倒,从象背上跌落,摔得鼻青脸肿。后来,还是土司们送给他一匹云贵矮马,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他翻山越岭就骑云贵矮马,只有到了平地,入城进寨之前,为了展现太守的威武,再换乘大象。
在忠武公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不能不说,那就是苗瑶姑娘们对他的青睐和骚扰。代表大会结束之后,“武陵郡太守是一个好官,更是一个好人”的评价便象山间的风一样传遍了村村寨寨。忠武公每到一寨,苗瑶姑娘们便都推开吊脚楼的窗户争睹太守的风采,看见他铁甲铜盔稳坐在大象背上,一丈二尺的镔铁方天画戟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好生了得。当时,忠武公三十郎当岁,对于男人来说,正是魅力四射的年纪,只有脸白一条不太符合苗瑶姑娘们的审美观点。但是,这一微小的瑕疵早被村寨间关于他的那些神奇传闻所掩盖。苗瑶姑娘们可以说是个个争嫁。之前,忠武公也专门拜师学了一些民族政策和风俗人情,酒怎么喝,话怎么答,事怎么做也略知一二。因而,对苗瑶姑娘们献的酒一律不喝,献的果子一律不吃,对那些窗口里飞来的情歌也不接嘴,飞来的荷包也不接手,弄得那些作恼的苗瑶姑娘们干脆就用荷包和果子掷他的盔甲。软柿象屎一样糊满了他的前胸后背,核桃象雹子一样打在他的铜盔上叮当作响。骑在大象背上的忠武公便暗自庆幸,幸好戴着铜盔,否则的话,非要被她们打成脑震荡不可。然而,百密一疏,有一天,忠武公正在一座寨子里和土司座谈,一对苗族母女找到忠武公。那苗家姑娘一个万福便对忠武公羞羞答答地说,太守哥,收了妹妹的荷包,也不回个话么?搞得忠武公一头雾水。
太守哥,妹妹的荷包还在你的盔顶上呢。
忠武公摘下铜盔一看,一只巴掌大的刺绣荷包不偏不斜正挂在他盔顶的缨枪上。
忠武公大惊失色,对一旁的土司连连说道,我没收她的荷包,我没收她的荷包。说着取下荷包就要塞进姑娘的怀里。但那姑娘双手一背,头一栽,抖抖索索地啜泣起来,直哭得满头的银饰叮叮当当地响。那姑娘的母亲则屈膝往土司面前一跪,搂着土司的一条腿说道,老爷,你可要为我们作主啊。
土司只好对忠武公说,太守大人,这是我们苗寨的规矩,你收了她的荷包又不娶她,寨子里就没有人瞧得起她,也没有哪个后生会娶她了。姑娘也没脸再活下去,你这不是要害她的性命吗?
可是我没有收她的荷包啊。
太守大人,你带着她的荷包走了几十里地呢,这不就是收了她的荷包?收了她的荷包就必须娶她。
可是我是已婚之人,已经娶过四个老婆了。
太守大人,就算你有四百个老婆也没办法,按我们苗寨的规矩,你非娶她不可。如果太守大人不娶她,她就必须要为你殉情。
为了民族团结,更为了救这个姑娘的性命,忠武公只好应诺下来。于是土司作主,以寨中古树为媒,忠武公正式纳苗家姑娘为妾。土司安排人用三眼铳传讯给附近的苗瑶各寨。是夜,灯火通明,少男少女们围着篝火跳起了鼓舞、芦笙舞。爱显摆的苗瑶小伙又跳起了狮子舞、草龙舞、花棍舞。各寨的土司们则陪着忠武公吃着碗酒串肉,自是一夜狂欢,在此不提。
在之后的调研过程中,忠武公的身边便多了一位苗家姑娘。按照苗瑶的规矩,此后便再也没有哪个苗瑶姑娘对他唱情歌抛荷包了。只是他每到一寨,姑娘们便把他的苗妾拉到一边,问七问八,直问到她脸红才轰笑而散。
调研结束之后,忠武公决心实实在在地干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变苗瑶百姓的居住状况;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开发辰砂、水银,努力提高苗瑶百姓的生活水平;三是大力加强武备工作,确保苗瑶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方针既定,为确保落实,忠武公又向郡直机关及各县下发了《强化措施,改进作风,切实保证三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文件,这个文件的框架是这样的:
一、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模式
1、开展学习活动
2、推行政务公开
3、搞好互议互评
4、坚持民主决策
二、加强组织建设,提升能力水平
5、规范干部管理
6、落实工作制度
7、完善考核机制
8、严肃黜陟纪律
三、改进工作作风,务求工作实效
9、密切联系群众
10、增强服务意识
11、提倡克己奉公
12、坚持求真务实
这个文件的下发,起到了良好的工作成效。首先是那些请假的官员纷纷归岗履职。一时间,决心书表态信堆满了忠武公的办公桌。其次是各县积极落实,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三项工作都各自成立了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并且有声有色地开展了起来。县与县之间,还你送来一份“挑战书”,我又回送一份“应战书”。相互之间搞起劳动竞赛来。文件送到洛阳,秀哥倍加称赞,当即批示:四海辅定,百废待兴。速转各州郡推广。后世的史书上称之为“建武十二条”。正是因为这个“建武十二条”的广泛推广,历史上才有了“光武中兴”的大好局面。
在机关里呆过的人都知道,直到如今,还有许多的文件都是对“建武十二条”的抄袭,无非只是有主送、抄送及地域名词的小异,但万变没离其宗。这不能说是拟文者的水平有限,怪只怪“八股”余毒刮骨难销。
章节二十
武陵郡的北面是和长江平行的巫山山脉,西南是壁立的大娄山脉和云贵高原,东面是武陵山和雪峰山平行屏列。这个被四面大山环抱的地域就是忠武公管着的荆州武陵郡。酉、巫、武、辰、沅五水自四面山上咆哮而下,有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汇入沅水这一主干。群山夹江而立,危峰刀削,怪石狰狞,古木参天,雾霭诡密。
那个时候的武陵郡,苗瑶土著百姓的村寨便如天上的星辰一样,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大寨三五十户,小寨三五户,甚至还有独户独居的。寨与寨之间近者三五里,远者百十里,之间交通也十分不便。陆路猿猱愁攀,水路险滩恶浪,隔江命悬一索。打劫的土匪专拣小寨洗劫,抢不到钱财就杀人,有时把整个寨子杀得精光。如果土匪不放火不烧房的话,根本就没人知道,要等到十天半月之后,大家都看见食腐肉的秃鹫成群地在一个地方盘旋,才知道那个寨子遭到了土匪的洗劫。遇地震、暴雨、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以及岩崩,将整个寨子掩埋也是常常发生的事。就是饿极了的豺狼虎豹吃完了牛羊又去吃人的事也是司空见惯。请个稳婆也常常要走百十里,许多妇女还没等到稳婆到家就难产死在寨边的土地社旁的茅棚里。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忠武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搬下高山,走出丛林,拆小建大,实行联勤”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同时,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还制定了“背靠青山,门临碧水。四方有围,联防自卫。设立公祠,维护秩序。公医公学,教化愚昧”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准则。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和规划建设准则,其验收的硬件标准是:
(1)新农村建设居住点都必须是五十户以上,大则不限;
(2)为了避匪,村后必须是青山;为了消防,村前必须有河流;
(3)或利用自然地形,或置木为栅,寨子应在屏障之内,还要有一支自卫队;
(4)每寨都要有公祠,用于祭祀、庆典及民事纠纷调处;
(5)每寨都要有医馆治病救人,有学馆教孩童识字读书。
这项运动,毫无疑问是深受广大苗瑶百姓的热烈欢迎的。一时间,整个武陵郡都热火朝天,崇山峻岭间,随处可闻凿石伐木的号子。路上搬砖运石的驮队首尾相衔。妇女们不是和泥递瓦就是端水递烟。那段时间,你就是弓背走在山间的路上,忽然间就有儿童团员拿着红缨枪拦住你的去路质问,你知道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验收标准吗?如果你答来了还好,要是不能回答,身强力壮的就罚你到就近的新农村建设点上去挑砖驮树。老弱病残妇就要你去背诵挂在树干上的指导思想和验收标准,直到你背得滚瓜烂熟才放行。
通过这项运动的开展,武陵郡的苗瑶土著纷纷搬下高山,走出丛林,脱离险境,住在新建的大寨子里。这是一项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民生工程,自此苗瑶百姓屋后砍柴,门前汲水,男耕女织,叟有义养,童有馆教,病有所医,争讼凭理。特别是入夜后,整个寨子灯火辉煌,自卫队的士卒们环寨巡逻,报更的竹梆声在寂静的山谷中回响,安详而稳实的催眠着劳作一天的人们。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入夜吹灯,横栓竖杠的惊恐生活。这更是一项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民主工程。这项运动为存留苗瑶民族的艺术瑰宝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领略到那质朴迷人的苗瑶村寨风情。
遗憾的是,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总是刀兵汹汹,不得安宁。大家都围着那把粘满大肠杆菌的破椅子打得头破血流,没有人愿意花钱去做这种善事。到了一千九百多年后,伟大领袖才想起来做这件事。他结合实际把忠武公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翻版成“八字头上一口塘,两边开渠靠山旁,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盖在山边上”。但是,由于这个时候气候的特殊性,致使所有人的体温都在三十九度以上。因为是带病工作的原因,导致不少的规划设计方案也发着高烧,“头顶一盆水”的病案层出不穷,有些还造成了严重后果。又过了几十年,又一个伟人又想到要做这件事,但这个时候人心不古,搞的都是一些“穿衣戴帽”毫无实际意义的脂粉工程,而且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建设标准,标准都由说了算的人掌握在自己的心里。国家钱花了不少,但百姓们还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武陵郡盛产辰砂和水银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此前混乱的开采秩序也令人十分头疼。在当时,辰砂和水银是术士炼丹的首要原料,也是制造各种颜料的主要成份。同时还是治疗癫痫、疥疮的良药,少量口服还有镇惊、平悸的疗效。疥疮是军队中最令人作恼的病,因为军队里都是睡通铺,发起来一传十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