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象的魅惑(3)
《暗示》是一本关于具象的书,它对具象隐蔽意义的揭示,无疑威胁到语言的权威统治,但它无意彻底颠覆语言对意义的垄断。作者最终想要达到的,是建立具象与语言之间的共和政体,从而保证意义得以真实和完整地交流。《暗示》的最后一卷,以“言与象的互在”来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在描述具象有如何形成非语言的隐秘信息”之后,“我当然还需要做另外一件事:考察言与象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控制,回过头来看看这两件东西在一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密切难分”(《语言》)。
所谓具象,其实是感官的感觉经验。语言和具象都是表达意义的媒介,语言是意义的明说,是线性的,清晰的;具象是意义的暗示,是多义的,含蓄的。在作者看来,一方面,“感觉也总是受到理智的控制,包括受到理智的筛选、整理、理解以及创造——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语言总是隐伏着经验的具象,“相同‘明言’之下,必有‘隐象’的千差万别”,“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给同一个词注入了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或者说构成这些隐义的隐象,既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抽取出来然后注射到另一个人身上去,也无法依靠当代芯片技术或克隆技术从一个人身上复制到另一个人身上去,因此人际间的语言交流,即使能沟通于‘明言’层面的一致,也必定常常困于‘隐象’层面的各别”。没有共同经验为前提的言语交流充满着误会,“理解是误解的别名”。索罗斯总结股市教训时说“安全第一”,与一个新股民说“安全第一”,并非同一回事(《词义》)。于是,作者断言:大多数言词实际上是“一种局外人能够浅知但无法深知的暗语,类似社会中常见的行话或黑话,只有在具有语义默契的密谈者那里,才能得到确切和充分的理解”(《词义》)。《暗语》一节通过经验的再现阐释了“地主”、“开会”、“小姐”、“饥饿”、“革命”、“错误”等几个词在不同情境下隐秘的含义和特殊的况味。
在实际生活中,具象和言语的交流往往同步进行,言说者总是以经验的具象为依据来选择词汇,倾听者也总是将语词还原为对应的经验具象来加以领会。正是明言和暗示在平行中的不断相交所形成的对应关系,使理解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马桥词典》和《暗示》是互补的。《马桥词典》所要揭示的是言与意的关系,《暗示》所要揭示的是象与意的关系。将两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对言、象、意三个范畴的完整阐释。
《暗示》的出版,给韩少功带来了2002年度华语传媒大奖的小说奖。由评论家谢有顺撰写的授奖词称:“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状。韩少功把写作变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自我较量,他用语言反抗语言,用具象反抗概念,背后却在找寻语言与内心焦虑之间的秘密通道。他的写作已经成了文体变革和精神探索的象征,这个象征,因为有了2002年度出版的《暗示》,开始初具经典的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的4月,法国文化部授予了他“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
《报告政府》(1)
八景峒的生活很快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山水的阻隔和路途的遥迢,屏蔽了许多日常的应酬和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也暂时斩断了灌木般芜杂的人际关系,开垦出可供耕作的大面积的整块时间,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和读书写作的进度。从海口带过来的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文版世界哲学名著,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还有《四书集注》、《钱穆文集》和台湾朋友赠送的六十多卷本的现代佛学论著丛书,都成了他认真品味的精神细粮。从四川退休过来的大姐和大姐夫的加入,使梓园里的劳动力相当充足。园子里的庄稼长势良好,虽然算不上丰收,但在解决一家人的吃食之外尚有剩余。每年的收成情况家里都有相当详细的统计——
统计表中还没有包括喂鸡的劣质瓜菜,没有包括葱、韭菜、苦菜、芋头、萝卜、芋头、姜、凉薯等小批量收成。吃不完的菜,他们就做成腌菜或者干菜,用小袋包装起来,贴上电脑打印出来的商标和条形码,待进省城的时候带上分送给朋友们消受。这些环保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一些作家同行和学界的朋友,如方方、李锐、李陀、安妮?居里安、Julialover等也相继前来探访。他们在水库里划船戏水,在山野里踏青访贫,与韩家人分享梓园里小农经济的成果。有人临走时候,还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如一个已经孵化过小鸟的鸟巢,一片色彩斑斓的落叶。
()免费电子书下载
在梓园里的瓜菜有了收成的同时,稿纸上的文字作物也愉快地生长,抽拔出许多鲜艳的花叶来。《暗示》脱手之后,一系列的中短篇小说也相继在文学期刊上发表,并于2005年结集成《报告政府》一书面市。
《马桥词典》和《暗示》出版之后,有人戏言韩少功已经写不出具有完整人物故事的正经八百的小说了,因此才玩耍一些玄虚的手法来规避难度,弥补叙事能力的式微。这本新集子里的篇目,除了《801室故事》之外,其他篇目几乎清一色使用了传统小说的手法,显示出扎实的写实功夫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一个职业小说家具有的看家本领。而且,尽管是传统的手法,这些小说的写作的路数也大不相同。对于不同素材,作家看菜做饭,量体裁衣,使用了相应的叙述方式。评论家单正平称,从这本集子可以看出,韩少功的写作已经到了从心所欲的境地。
中篇小说《报告政府》描写的是阴森狞怖的监狱生活。随着咣当的一声巨响,警察将被误抓的人犯“我”扔进了黑暗的9号监仓,“我在黑暗里摸索,瞳孔好一阵才慢慢适应昏黄的光雾,渐渐看清了这里的砖墙。房子高得像一口方方的竖井。沉淀在井底的一些活物醒过来了,纷纷坐起来,或者站立起来。二三十颗人头中,年轻人居多,也有几张皱纹脸。他们大多剃着光头,目光一齐落在我身上,透出一种发现猎物时的饶有兴趣”。这些刀剑一般的“目光这么一盯,就能在我的身上戳个洞。咧开大嘴一笑,热浪就能在我脸上燎起火泡。这些阎王爷想收拾我那还不就是捏死只蚊子?”
八景峒的生活,使韩少功更真切地面对社会的底层——这个与国家命运不能同步的人群承受着社会进步的巨大牺牲。在上述两篇小说里,韩少功不仅写出底层人生存的窘迫,更写出了他们身上人性的善良,还写出了与这种善良相呼应的山川风物的美好。在悲凉的身世和秀丽无比的自然景色的掩映之下,这份心灵的慈悲显示着无坚不摧的撼动力。《月下桨声》里,孤苦无依的小姐弟以无比顽强的精神支撑着自己沉重的生存,在贫穷困窘的一再逼供之下,他们没有交出做人的信义,熄灭幼小的心灵中闪耀的烛光。《空院残月》里,面对生活的重重围困和四面楚歌,刘长子不得不放弃一些关乎体面的伦理矜持,但他没有放弃内心的善良,没有放弃对儿女毫无保留的挚爱和对邻人的诚恳。尽管病得不成样子,见面还是冲着我笑:“把瓜摘去吃吧。”比起富贵阶层在奢侈生活之余偶尔的善举,生活在社会底层狼狈不堪的人孤绝的道德坚持弥足贵珍,如同泥沼中的莲花,散发着特殊的芬芳。当然,被这朵莲花感动的作者,并没有在道德上将底层理想化的意思。《空院残月》的最后,那个失去父亲的大学生来了一个吞吞吐吐的电话,说是网上有一种彩票透视眼镜推销,是发财致富的高新技术产品,他想借钱买一副。这让我不知作何回答。
在小说写作不太景气的时期,《报告政府》提供了令人感奋的阅读经验。
遗弃在尘土里的硬币(1)
日出月隐,云飞霞落,时间在水光山色中静静地流淌,智峰山下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不知不觉中就过了七个年头,与青年时代的上山下乡时间相等。虽说这次下乡与他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同一方水土,但是时代氛围已经完全不同了,脚下的现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的下乡裹挟在全国性的政治浪潮中,是顺时代潮流而动,此次下乡却是在人们潮水般涌向城市的形势下采取的个人行为,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与全球化相伴随的中国市场化进程,使城市成为提供锦绣前景、发迹机会和生活享受的福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和投奔,乡村成了人们急于逃离的沦陷之地,不堪回首的伤心之地。在这样的时刻,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向被遗弃的、日益萧条冷落的乡村,走向不断遭到迫害摧残的大自然,直接面对土地上的草根人群,面对一座大山和一棵小树。让韩少功看到了被无数目光忽略和蔑视的事物,以及被作为发展代价在酒桌上痛快地支付出去的价值。
虽然相对于农民和乡村,他是一个闯入者,一个外来户,但与走马观花的旅游客不同,他像乌龟一样背来了自己的家并且安住下来,成为农民的邻居,在尘埃中与他们混为一流,做一个赤足的田间劳动者。亲力亲为的农业生产让他再度接近土地,接触人类之外的其他生命的形态,加入大自然从容不迫、循环往复的日常生活。外来人目光和本地人生活的交叉,使他有了许多新奇的发现。这些发现对于乡下人而言是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对于城里人来说却又是非常陌生和怪异的,但都给他带来了新的生活乐趣,并且滋养了他的写作灵感。2006年出版的《山南水北》,是一本直接源于生活经验的书,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植物,散发着湿润而又芬芳的田园气息。《山南水北》还是一部发现之作,它出示了韩少功在人们纷纷逃离的尘埃里捡到的几枚闪闪发光的硬币。
从机器一样轰鸣运转着的城市来到寂静的乡野,韩少功感受最深的是感官的复活。城市生活对感官夜以继日的骚扰,无异于美国对南联盟的轮番轰炸,其结果是感觉根识的严重伤害、麻木乃至失灵。特别是那些在水泥地板上和机械撞击声中成长起来的可怜的孩子,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大自然最美好、最微妙部分的感受能力和敬畏之情,心灵里充满了喧嚣和躁动。由于感官深受蒙蔽,导致心智的昏沉和散乱,他们的灵府很难开显宁静致远、感而邃通的玄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盲人和聋子,只能以一种颜色来识别另一种颜色,以一种声音来倾听另一种声音,以一种观念来辩驳另一种观念,无法以空灵的心境来承接造物主隐秘的恩典。由于得不到自然的感化,他们很容易养成一种冷酷的铁石心肠。相反,乡野清静的生活能够为人的感官去蔽,使之突破原来的盲区,重新觉醒,恢复对天籁之音的感应,因而显示出一种疗救的意义。
放下高昂的姿态,弯下挺拔的身段,韩少功在备受人类蔑视和践踏的事物中,细心探索我们有所不知或故作不知的内心世界,发现其中存在的美好品质和诗性故事,他的文字透露出一种对其他生命形态兄长般的关爱和呵护,还有已经久违多时的对天命的敬畏。这些流淌在纸上的超出人道主义范畴的情怀,一样令人深受感染。于是,我们有更加足够的理由相信,蔑视、践踏和叛逆使人的内心产生粗俗、褊狭、邪恶和暴力,而关爱、呵护和敬畏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使心地变得温柔、安详和浩瀚,使人性变得高贵和优雅。也许,为了自身精神的进化,人应该由大自然的主宰变成它的守夜人。
在感官得到启蒙的同时,韩少功也意识到感官感觉的极限并非存在的极限。在人的感知之外,尚有我们未能听到的声音,未能看见的影像,未能触摸的形态,未能探知的隐秘事物。这些“无中之有”并非与我们的存在没有关系,它们暗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感官之外隐伏的现象,韩少功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并且存有敬畏之心。《山南水北》有许多篇章涉及对形而上存在线索的询问和想象。《瞬间白日》记下了一天深夜异常的景象:“东山放亮但月亮还没有出山,天上倒是繁星灿烂,偶尔还有三两流星划过。一件奇怪的事在这一刻发生:就像夜晚突然切换成白天,世界万物从黑暗中冒出来,变得一览无余甚至炽白刺目。近处的人面,远处的房屋和山水,刹那间千姿百态五颜六色地一齐凝结和曝光,让我与家人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这个短暂的白天只持续了两三秒就突然消失了,眼前的一切重新沦入黑暗。”《无形来客》写他家那条名叫三毛的狗突然狂吠不已,主人赶过去,“什么也没发现。院门外既没有人影或脚步声,也没有任何风吹草动。狗的目击之处,只有寻常的围墙和老树”。于是他感到疑惑:“这条狗看见了什么?什么事使它惶惶不安?”也许,这只狗看到了主人看不到的不速之客、不祥之物。书包 网 。com 想看书来
遗弃在尘土里的硬币(2)
感官知觉之外,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神秘领域,人们可以展开无限的遐想。在《村口疯树》、《寻找船的主人》、《神医续传》等篇目中,韩少功还写到了一些子不语的怪力乱神的事情。《村口疯树》描写围绕着被雷火击死的两棵枫树,发生的许许多多鬼怪的事情。砍树的人或者病死,或者疯掉,或者伤得不轻,让人隐隐感到枯树背后隐藏着某种凶险的力量在作祟。在《寻找船的主人》中,船的主人胜夫子被蛇咬死后,葬在湖边上。他遗下的一条船有时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