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与便利德国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市场之间的贸易关系”。当时德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大权被英国人牢牢掌控。德意志银行要囊括所有银行业务,为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海外市场的贸易提供支持。此外,大型工业需要大型银行,为了促进本国经济,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德国本土、欧洲乃至海外的铁路、炼油厂、发电厂以及炼钢厂都需要资金。
事实上,在德意志银行创建时,德意志国家还不存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事发生在一年以后。尽管德意志银行的名称响亮,但它是新建立的德国银行企业中规模最小、资金最少的一家根基很浅薄的银行。不过银行成立10年后,德意志银行建设成为德国领先的金融机构。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意志银行已成为欧洲大陆信贷机构中的巨人。
在国内,1887年,德意志银行改组爱迪生德国公司为德国电气总公司。1890年,创建德奥内斯曼钢管股份公司。1897年,改组西门子公司,建成了现在全球闻名的西门子股份公司。在国外,1883年,德意志银行参与投资建设美国北太平洋铁路。1888年秋,以德意志银行为首的德国财团获取了建造与运营土耳其阿纳托利亚地区铁路的许可证,到1890年,德意志银行控制了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的所有铁路。罗马尼亚是世界石油工业的开端。全世界第一座炼油厂是在1857年8月在罗马尼亚普罗什蒂投产。当时罗马尼亚石油一直被英国人控制,到了1903年,德意志银行收购重组了罗马尼亚石油公司,控制了罗马尼亚石油产业。
铁路是德国经济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优于采矿、炼铁和纺织业。铁路所起的作用之一是促使银行业走向兴盛。像德意志银行这样的德国综合银行最初就是靠铁路起家的。所谓综合银行,就是一种兼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投资信托机构多重职能的复合体。综合银行的董事们大多是铁路产业的支持者和经营人。
德国综合银行通过4种方法对工业企业施加影响。第一,对一些大型企业进行长期重点投资,操纵这些企业的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的发行和交易。第二,通过滚转法,以新债券调换旧债券,有效地使与大企业的往来账户信用长期化,从而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的金融交易关系。第三,由于银行人员进入了监管董事会,他们不仅参与企业的战略性决策工作,还可以对未来的投资进行评估和认定。银行与企业间密切的金融和人际往来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第四,利用委托表决权,综合银行能够在企业监管董事会的表决中产生重大影响。
1871年,德意志银行的年度报告中指出,如果不继续与伦敦金融城打交道,德国很难与海外金融市场建立直接关系,这样就会导致融资成本上涨。若要避免这样,德国必须要建立单一货币制度。当时德国货币制度非常混乱,分别有马克、金路易、塔勒和盾等货币单位。其中,20马克兑换1英镑。为了统一德国货币,1876年普鲁士帝国银行被改组为中央银行——德意志帝国银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13年,德国金融总资产已从1870年的6亿马克上升到l75亿马克,其在产业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也从6%上升到20%。德国资本额列前25位的企业中,有l7家是金融机构。每一个主要的工业部门中都有金融业代表参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其中几乎一半的净投资都来自综合银行。
尽管德国银行与企业的关系千丝万缕,银行对企业影响重大,但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被《纽约时报》誉为“鲁尔地区的洛克菲勒”的德国钢铁巨头奥古斯特·蒂森的工业帝国主要依赖于企业本身的利润。
奥古斯特出身于德国名门望族,拥有庞大的人脉关系网,他于1867年在莱茵河畔的杜伊斯堡建了一座小型钢带厂。l871年,蒂森在父亲的帮助下又建了一家蒂森联合公司,1877年其父去世后,两家公司合并。到1886年,公司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定型。当时蒂森联合公司包括一家钢带厂、一家小型炼铁厂、一家与铁路车辆厂模压车间配套的钢板厂、一家钢管厂、一家马口铁厂,还有一个机械工程车间。后来又建了一个为生产船用和固定锅炉、高压油箱以及熔炉而配套的焊接车间。
当时德国政府建立了严密的关税保护政策来扶持本土钢铁行业。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允许国内煤矿、钢、铁及一大批其他产业实行卡特尔化。在政府的支持下,l890年,蒂森收购了GDK(直译为煤矿公司德国皇帝)公司。1890年,蒂森开始在GDK建造西门子—马丁平炉钢厂,并生产铁轨、钢坯、铁块和结构钢。后来,为了提高产量,公司又采用了托马斯炼钢炉,这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到了20世纪初,蒂森位于GDK的钢厂已建成为德国最大的原钢生产厂。l913年,GDK公司年产原煤达450万吨。
到了19世纪末,由于快速扩张导致资金紧张,蒂森家族不得不依靠各大银行的信贷才能支撑下去。此时德国煤矿管理机构购买蒂森家族名下的几座重要煤矿拉了蒂森一把。1910年,蒂森家族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了欧洲大陆上设计最好、设备最先进的蒂森钢铁股份公司。从此以后,蒂森家族一直霸占着德国钢铁行业霸主的位置。
奥古斯特主要靠自己的个人财富与信用筹措资金。因此,他不必受制于银行或董事会,又能与银行保持合作关系融通资金。德意志银行董事奥斯卡·施利特曾这样评价奥古斯特:“蒂森企业对信贷的依赖很大,但是他又小心地避免与个别银行之间保持太亲密的关系。他对各银行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因此当有段时期银行指责有人滥用贷款时,他们主要是指蒂森。在金融业务中,蒂森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债券、借贷、个人信用——全按这种方式,他是主导者,别人限制不了他。”
随着金融业与工业的飞跃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德国科技与教育的水平也突飞猛进。德国教育体制向大众提供了从小学到职业学校,从工艺学院到大学的求学机会。l872年,仅慕尼黑大学毕业的化学研究人员就比整个英格兰还要多。德国公司率先建起了内部实验室,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 1887年,在西门子的赞助下,德国国家科学院——帝国物理与技术院成立。1911年成立的威廉国王学会由私营企业和政府赞助,为举行各种各样的科学研讨会提供帮助。
此外,德国福利制度开创了莱茵河资本主义福利制度之先河。尽管在莱茵河资本主义中公司内部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军事化的一切服从命令的管理方式,但工人可以得到全面、优厚而牢固的福利待遇。比如克虏伯公司,它于l906年开始为所有职工提供住房。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国力不仅是意大利或日本的3~4倍,还超过了法国和俄国,甚至赶上了英国。1914年,其煤年产量达到2。77亿吨,而当时的法国才4000万吨,俄国才3600万吨。同年,德国钢铁年产量1716万吨,比英、法、俄三国产量的总和还高。像西门子、德国通用电气这样雇用数万人的企业控制了整个欧洲的电力、电气工业。德国还确立了出口大国的地位,成为英国人的强劲对手。在世界市场上,德国生产的染料占90%,药品占30%,电气产品占35%,化学产品占27%,机床占29%,内燃机占17%。
尽管羽翼渐丰的德国欲与英国试比高,却无法摆脱英国人的金融霸权。俾斯麦为了防止与英国发生争议,放弃对殖民地的争夺,将德国的精力放在欧洲大陆。英德在俾斯麦时期基本上相安无事,没有实质性的战略冲突和战略猜忌。但殖民地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全球殖民地不仅是英伦三岛的原料、能源供给来源和制成品市场,还生产着支撑英镑世界货币地位的黄金。
19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在全球争夺殖民地,但其面积最大时都不到英国的1/10。打开欧洲地图,可以看到德国四周都是世界强国,只有将英国人从世界霸主和金融霸主的宝座上拉下来,才能占据更多的殖民地,改变世界格局。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开始将目光从欧洲扩大到全世界。1896年,南非公司经理詹森袭击布尔人共和国失败后,威廉二世特地发电向布尔人表示祝贺,并给布尔人以军事物资的援助。为了防止德国人卷入布尔战争,英国无奈地与德国签订条约,瓜分了葡萄牙在非洲与亚洲的殖民地。1898年德国帝国议会通过海军法案,决定大力扩充海军。威廉二世明确宣称要夺取英国人的海上霸权。老牌帝国与新兴帝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必将发生。很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金融、工业资本与容克军官团共同滋养出的强大的德国军队向世人展现了莱茵河资本主义模式的强大实力。
“黑船来日事件”:打破日本经济格局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276个叫做藩主的诸侯掌握实际地方统治权,叫做幕府的大军阀则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武力手段掌握全国最高统治权,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日本共主。
当时作为统治者的武士阶层认为,从事工农商行业是卑贱的。早期日本金融业有点类似于早期的德意志诸邦国,由“御用商人”掌控。这些御用商人为政府经营政府存款,偶尔也向普通市民阶层发放贷款。
今天以银行、化学、金属冶炼为核心产业的住友财团,其前身便是御用商人。在明治维新前,住友家族以冶炼铜为基础,开发铜矿,进行铜贸易,逐渐发展成当时日本经济中心大阪的三大富豪家族之一。
当今日本第一大企业航母——三井财团的前身是幕府指定的“公金为替”的“御用达”,也就是政府金银兑换的御用掮客。其实幕府给三井家族托管的巨额政府资金相当于无息贷款。三井家族利用这笔钱在大阪、江户和京都建立了货币信用网络,在日本金融界独占鳌头。
1854年2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9艘战舰组成的舰队武力入侵日本,即为历史上著名的“黑船来日事件”。日本幕府当局被迫于3月31日同佩里签署了《日美亲善条约》。随后,日本与欧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的规定,外国货币可以在日本自由流通,日本幕府与各藩制造的货币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和自由铸造,但是,日本人与外国人进行交易时只能用外国货币支付。实际上,日本货币已被边缘化,日本政府也丧失了货币自主权。
由于日本金银兑换率是1∶5~1∶6,国际兑换率为1∶15,结果,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外国金融家在香港将其他国家的银币熔解重铸成日本银币,与日本金币兑换。不仅如此,日本优质银币也大量外流,1869年横滨正金银行一个月输出的银币就有200多万枚。
日本原先的货币信用体系崩溃瓦解,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1857~1867年,日本物价上涨了7倍左右。幕府政府和各藩财政收入面临枯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举借外债勉强度日。从黑船来日开始到明治维新之前,仅276个藩中的37个藩就向欧美金融家借款400万日元。控制了一国的国债就控制了这个国家。丧失了金融自主权的日本政府完全被外国人控制,尤其是英国人。当时在日本的外国金融机构的主力是英国银行。
幕府最终统治者井伊直弼并未奋发图强,反而成为外国势力在日本的总代理人。他压制各地诸侯,规定出口商品只能通过幕府控制下的江户商人同外国商人交易。这激起了日本各地诸侯和中下层武士组成的以高杉晋作为代表的“倒幕派”的不满与反抗。像三井家族这样首鼠两端的大商人一面支持幕府,一面却又给“倒幕派”提供资金。不管谁输谁赢,他们都能捞取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好处。在大商人与地方诸侯的支持下,“倒幕派”四处斩杀幕府官员和欧美人。
同样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殖民与金融霸权,中国与日本所受到的待遇却完全不同。强大的八国联军横扫北京,而对日本只是派了十几艘军舰炮轰了事。在欧美人看来,中国的人口和国土与整个欧洲相当,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在世界之时,便是它们衰败之际。而日本则不同,日本不可能成为超级强国,对欧美列强没有颠覆性的威胁。树大招风不是好事。大象在猎人的眼中是美食却无法保全生命,蚂蚁毫无价值却能苟且偷生。
日本财团的兴起
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爆发,幕府军队被拥戴天皇的政府军队击败,幕府政权彻底瓦解,“倒幕派”胜利。同年,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一向遵从“事大主义”,面对强者俯首帖耳,面对弱者则横行霸道。就像1000多年前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一样,大量的“遣英使”被明治政府送到英国学习。包括武士阶层在内的全体日本人也鸟枪换炮,开始剃发易服,摇身一变成了现代人。
然而,明治政府却面对着幕府遗留下来的金融烂摊子。市面上有高达1。46亿日元的种类庞杂而混乱的欧美诸国、幕府和各藩发行的金银铜各色货币在流通。非常幸运的是,1866年,在日外国银行纷纷倒闭,国外金融资本逐渐萎缩,未能彻底渗透日本。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并筹措维新经费,明治政府于1868年2月开始发行不能与金银兑换的“太政官纸币”。太政官纸币按照全国粮食产量一石一两的比例,短短3个月就发行了4800万两,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各种货币,成为全国流通的法定货币。
1873年,内务卿大久保利通规划日本经济与产业政策,大藏卿大隈重信执掌财政金融大权。内务省是天皇的幕僚机构,内务卿是天皇第一顾问。大藏省是日本的财务部,主管财政、金融和税收,大藏卿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大隈重信便是与袁世凯签订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之始作俑者。大隈重信认为,财政的根本问题在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和黄金外流,因此要以出口为导向,振兴日本民族产业,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如果要殖产兴业,必得由政府来筹集资金,打通金融渠道。
187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