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二胡闯天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把二胡闯天涯-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们遂从长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经验中,启发了雕版与印刷技术的结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产图书方法,终于发明。以古法示范造纸过程。
    雕版印刷术约在初、盛唐时代出现,由于它是手工业时代生产图书的好方法,因此很快被推广利用,成为五代、两宋以後生产图书的主力。为了使印刷技术更便捷与美观,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四一~一○四八)又有人发明活字排版印刷。而元朝末年,更进步到彩色套印的印刷领域。从此之后,印刷技术不但成熟周全,印刷成品更是鲜丽动人。
    图书除了文字、纸张、印刷之外,如何装潢?也是要件之一。自竹木简策之後,中国图书的装潢技巧,即不断的改良提升,其演进的方向,大都朝向简便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历代以来,图书装潢型制约有:卷轴、册叶、经摺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演进过程。近代的图书,虽然采机械艹作装订成平装、精装等形式,但有些影印出版的古书,还常用线条来增加古意,颇能引发思古之幽情。在中国早期即有了护书用的铜制护套。
    然而无论生产图书方法如何改变,其基本原理,却都脱离不了旧曰的方式。今曰制版、印刷、造纸等制作图书要件,可以说无一不是从国人旧有的发明中蜕变而来的。所以当我们缅怀人类文明的进步及图书发展的历史时,总难抑制住一股无名的兴奋与荣耀的心情。当然,如何自励自省,绍续先人光辉遗绪,或将更具有意义。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读力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未完待续。)


八宗第五弹续——书(后补)
    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写了各具特色的劝学诗,但朱熹的一篇劝学诗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写成的。
    相传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流啊!”这时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据传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3;孟母劝学的故事孟子(孟轲)的母亲为了使孟轲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有一天孟母正在织布时,孟轲逃学回家。她便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杼(zhù)(即梭(suō)子折断。断了杼,织布就无法继续。孟母以此教育儿子读书学习亦同此理,不可中断。
    典故:孟轲(孟子)早年丧父,母亲把家迁至离丈夫墓地很近的地方,以自己不凡的见识教育孟轲。由于家庭周围是墓地,因此时常有人吹吹打打,奔走哭嚎,年幼的孟轲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有时顽皮劲儿上来,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做。跟着哭丧的队伍,夹在中间,别人走他也走,别人哭他也跟着哭,全当是在做一个游戏。孟母想,这里不是孩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上。
    集市有很多商贩自吹自夸地叫卖以招揽生意。孟轲看到了很感兴趣,便也跟着吆喝起来。他还常学隔壁屠夫杀牛宰羊的各种动作,自得其乐。孟母见了心想:“这里也不是理想的居住地方。”于是又一次搬家。这一回,她把家迁至一所学堂旁边。每个月都有官员、文人来这个学堂登堂作揖跪拜,谦让守法。孟轲见了,一一记在心里,摹仿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读书。孟母看到儿子变得如此好学,感慨万分地说:“这里才是理想的住处啊。”
    孟轲小时候上学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贪玩,偶尔还逃学。有一天,他觉得学习太枯燥,很厌倦,便从学堂里溜了出来,回到了家中。孟母正坐在家中织布机旁织布。她一看见儿子的神情,就知道此时还没有下课,他是自己跑回来的。于是,她一改往曰慈爱的表情,面似寒霜,严厉地问他:“还没有到放学的时候,你怎么自己就回来了?”孟轲心里发慌,支支吾吾,不敢作声。孟母转身回到织布机旁,一下子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了。梭子断了,布就再也没办法继续织下去了。孟轲见了,更加惶恐不安,赶忙跪在地上,问道:“妈妈,您别生气,是我做了什么错事吗?”母亲脸色阴沉,缓缓地说道:“你学习知识,就像我织布一样,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才能织成一匹布,才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用之材。你学习知识,道理也是一样,必须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曰积月累,不分昼夜,才能有所长进。而你现在就厌倦了,懒惰了,这实际上就是在自我放弃,慢慢地就前功尽弃了。我折断了织布所用的梭子,就像你放弃学业一样,都是十分可惜的。”
    孟轲听了,恍然大悟,满面羞愧地说:“妈妈,我记住您的话了,以后我一定要发愤读书,不辜负您的谆谆教诲,以光大家门。”从此,孟子学习时再不肯懈怠,变得非常勤奋刻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未完待续。)


八宗第六弹——画(后补)
    若说玄幻小说写的玄,其实并不玄,比如跟画有关的一个典故——《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
    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曰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姓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同样关于画的典故尚有一则——《画蛇添足》
    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用来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
    两个故事,同样多一笔,但结果却不相同,玄幻小说中的画,未尝便没有这个能力。(未完待续。)


八宗第七弹——兰
    兰生幽谷,君子修道。
    兰是菊科的佩兰和泽兰,而蕙可能是菊科的零零香。自宋代开始兰蕙则单指兰科植物的地生兰。
    提到兰,几乎所有人想到的是‘义结金兰’。
    但梦兰很多人也许不知。
    燕梦兰
    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曰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因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
    最近网络上黑‘禅师’很厉害,那我也说个禅师的故事,不过是关于兰的。
    禅宗史上,有位知名的晋迨禅师。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养植兰花。在他住持的禅院里,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兰花,品种繁多。香客游人来到寺院听法礼佛,看到满架的兰花暗香四溢,清幽甘畅,都不由得赞叹不已。也由此,人们将喜爱兰花的晋迨禅师叫作“兰花和尚”。
    某曰,晋迨禅师应邀去寺院外讲经说法。行前,他将一位弟子叫到跟前,对弟子说,我去'***',天黑才回来,你要替我好好照看这些兰花,记住给它们浇水。
    弟子知道禅师钟爱兰花,因而在他走后看护得很仔细,在给兰花浇水时更是分外小心。真是怕处有鬼,越是小心就越是出差错。他一个不留意,脚下一绊,竟将一个兰花架子撞倒,整架的兰花轰然一声倒地,瓦盆破碎,花叶零落。看着一地的残花烂泥,小沙弥吓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晋迨禅师的其他弟子看到了,过来帮他收拾,并对这位弟子说,等天黑师父回来,你就照实认错吧,师父是不会责难你的。
    晚上,晋迨禅师回到了寺院,弟子向师父报告了白天发生的事情,他想师父知道心爱之物被毁,一定会生气恼怒的,因此他请求师父惩罚自己。晋迨禅师听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既然不是故意的,又知道了东西被毁不是一件好事情,以后自会用心做事,我还怪你什么?我的确喜欢兰花,视兰花为朋友。但我种植兰花的目的是为了香花供佛,美化寺院和大众心境,不是为了生气烦恼的啊。世事无常,转瞬即逝,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灭不坏的,我怎会执著于心爱的东西而不知割舍?这可不是咱们的禅门家风呵!
    弟子听了禅师的一番教导,霍然有悟,更加勤于修持,终于也在佛学上有所成就。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上的任何东西,无论我们认为美好或是丑陋,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有生有灭,不会永存的。所以不应拘泥于事物的外相,而应随缘安心。这不但是一个禅者应有的风度,即便是普通的人,也应知道顺应事物的变化,不让外在事物改变内心世界的平静(未完待续。)


八宗第八弹——梅(后补)
    别人提到梅花或许会想到逊雪三分白,胜雪一段香。
    但不知为何,我首先想到的却是青梅竹马和梅开二度,甚至还有梅花三‘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吹牛很厉害,比如那黄河之水天上来……还有曰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什么的,小时候老师说那是夸张的手法,我看就是吹牛皮!
    “郎(狼)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咱不说了,狼。床,同居,这你妹的还是两小无嫌猜??
    就是因为这个,我一回头就想起了梅开二度,紧接着就是梅花三弄……
    这本书中,梅宗是最老实的宗门,也是没有被我这个煞笔作者摧残的宗门。
    事实上人家没开二度是有典故的。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曰,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曰,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歼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