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美英对德国本土的一次千机轰炸来的大。
其实说白了我认为日本人之所以选择后来的投降,与其说是被原子弹吓的还不如说是美军的饥饿战术起到了作用。否则以日本人死不认输的本性,不会仅在他丢光了海军主力之后,陆军主力没有受到太大损失的情况下投降的。就我个人认为太平洋战争在日本人丢光海军之后就已经落下帷幕了。其坚持时间的长短只在于其忍受度的多少。
有些人说起日本人当时要是不袭击珍珠港的话,德国人也就不会向美国宣战,美国人就不会参战两国也就不会败的那么惨,二战结束的也就不会那么早。。我认为这些都是胡说。你日本人不袭击珍珠港美国人就不会参战了?美国人迟早都要参战的,它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就象一战似的。作为任何一个有头脑的国家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其他国家都被德日占领以后,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去面对两个一个有极为强大陆军一个有着一支强大海军的国家联盟的。更不会将希望放在他们狗咬狗上的。早在珍珠港被偷袭之前,美国海军就已经和英国海军一起联合护航了,甚至于已经开始攻击德国潜艇了。只不过以美国先欧后亚的政策决定了他不会去主动去先攻击日本。只不过是停止了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和向当时已经打的精疲力尽的中国提供了几笔远远不能和给英国相比的贷款和一些装备。
其实注定日本人早晚失败的原因第二个原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他工业生产能力。他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要说与当时的美国苏联德国相比,就是与早已经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都远远比不上。以他一年除了造船以外,可怜的工业产量,也造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他那点可怜的钢铁产量主要还要用在海军上。也就是仅够维持海军这支钢铁剧兽的使用。剩下的那到战争后期甚至连维持陆军的基本需要都不够。这也就注定了他的火炮,坦克甚至步枪的产量远远跟不上扩军的需要。
其实在中国战场上。始终国军和共军在大的战略上起的是相互配合的作用。如果不是共军在敌后拖住了大批的日军,一旦这些日军空出手来全力打击在美援到来之前,已经极为虚弱的连军队都要养不起的国民政府的话,大家说中国将会是个什么结局?正是因为有共军的敌后游击战使日军始终达不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日军才始终无法在中国投放更大的兵力。日军才始终无法全力打击国军。而要以大部分兵力用来清剿共军。而共军无论从补给能力还是训练部队的素质都注定不能和日军进行面对面的会战。一个连每支枪不过几发子弹,一个团都没有几挺机枪,一个师级或是旅级作战单位都没有几门炮甚至就连迫击炮都没有几门的军队,没有那个头脑清醒的指挥官会去与敌人进行一场硬拼的大战的。这支军队从投身抗日战场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他游击的命运。
同样国军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战前有着相当不错训练水平的德械师大量训练有素的基层军官和储备的大批武器弹药在开战的第二年就基本上消耗余烬了。而除了步枪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外就没有能力生产任何武器和其他军需产品的军事工业,也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一支就连子弹都无法敞开供应的军队如何能有能力去抵抗一支训练和装备和自己比有着天差地别的军队的入侵?更何况无论国军和共军都要面临同一样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部队能够吃饱肚子。为了让部队吃饱这些部队长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以去维持部队的温饱。中央军还好一点,至于其他的杂牌部队不是投敌当了汉奸就是已经变成一支以武力求生的武装部落。共军则借助于强大的生存能力,因为这支军队从他诞生的那天起就不知道什么叫吃饱饭和有一天打仗时弹药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抗美援朝结束后)。
至于期间的军事摩擦的发生根本的原因就是双方从骨子里的相互不信任感而决定的。你要是说所有摩擦都是国民党主动挑起的,这多少有些冤枉他了。但要说共**去敢捻虎须,去主动挑起摩擦,那他岂不是自己找死吗。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双方的立场和看法不同引起的。不过好在双方都比较克制,虽说大大小小的摩擦不断,但毕竟没有大打出手。
其实说句实话在八年抗战期间,国军始终与日军血战的部队就是那么几支部队。有时我看看抗战历史有时不禁热泪盈眶。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在抗日时都在拼死战斗。共军主要*的肉搏战白刃战,而国军则更是惨烈。这主要是其主要战区的指挥官的军事素质和所需要的差太多。其战术素养太差。特别是战况处于逆境时。还有一点是国军内部严重的不和。一旦杂牌部队处于危险时,中央军根本不会去救。部队打光了不仅不会给补充,反而不是被吞并就是被取消番号。这些杂牌部队不仅要和日军做斗争还要和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做斗争。这也就不难理解在抗战初期曾经与日军死战的很多杂牌部队,在后期变成了让国人蒙休的伪军了。
有写人说共军不抗日。我就要问问他是和居心。如果共军不抗日。那么为什么日军今天扫荡明天围剿。还搞什么三光政策。你不用多,当时国民党政府要是真的给共军所需的三分之一的补给,那么敌后战场的结局就会大不一样。你侮辱共**没关系,反正他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来没少受过同样的侮辱。但请你不要侮辱那几十万的先烈好吗。有资料可查的在整个抗战期间共军阵亡30多万,被俘3万多。这还是有名有姓的主力部队。至于那些地方武装和民兵就更没有详细的数字了。也许你要说这和国军相比少太多了。可你有没有算一下到抗战结束后共军才多少人。不要在相互攻击什么谁是抗日的主力了。你们不觉得这是对那几百万牺牲烈士的侮辱吗?
无论共军也好国军也好,他们都是当时贫弱的中国阻挡外敌入侵的唯一屏障。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生生当住了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的横冲直撞。正是这些作战技能如果说没有的话,极为低劣。甚至有些时候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和日本国力,使得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在太平洋战场上远没有欧洲战场上艰难。我希望你们不要在吵了不要在让那些未死心的鬼子们看我们的笑话了好吗?
第二十章论功行赏?
刚刚在浙北驻扎休整一周的刘家辉。迎来了军委会的一位王姓少将高参。这位少将高参在刘家辉驻地足足呆了四天。刘家辉很明白他是干什么来了。说足了好话。最后这位少将高参带着一箱古董和一大笔金银首饰心满意足的押着那一吨黄金和谷寿夫阁下已经有些味道的尸体满意的回南昌了。而同时被刘家辉派到南昌战区司令部的张恩华大势的活动,把那些缴获的古董送了四箱给战区那位素称仁厚的长官,外加上足足十万大洋和一封吹捧直及的电报。同时被派到武汉的周俊杰将剩下的五箱古董则在刘家鹏的帮助下,送给了军政部那位号称国军第二人的一级上将部长。至于军委会政治部那为以清廉自居的陈部长那礼是万万不敢送的,只是将一封刘家辉亲笔写的一封表愿效犬马之劳,保证以后服从陈部长的指挥的效忠信在周俊杰离开武汉之后,由刘家鹏亲手和谷寿夫的军刀手枪一起交给了陈部长。至于为什么先到军政部那里,刘家辉相信大哥会帮他解释清楚的。
在看到川军那破烂的装备,看到川军那些得用绳子栓住枪栓的步枪后。刘家辉不由的对这些巴蜀汉子产生了异常的敬佩。在和许洪亮合计一下后,刘家辉大方的将手里那些缴获日式武器除了那两门92式步兵炮和掷弹筒外全部送给了23集团军。23集团军那位唐总司令看着整整300支38式步枪和数十挺轻重机枪和足足五万发子弹、几百个日制97式手榴弹,紧紧拉着刘家辉的手不停说着谢谢。从去年川军出川以来,苦战,恶战没少打,可中央一枪一弹都没有给补充。这些武器怎么能不让他们感动。当事后许洪亮问他为什么不将卖在茅山的那近千支同样是缴获的38式步枪和数十挺轻重机枪同样转交给这些川军后,刘家辉只是笑笑答道:“那些装备我自有用处。再说这些也够了,再多中央就该有人找咱们麻烦了。”刘家辉早就想好了那些武器的用处。他要将这些武器转交给一支令他魂牵梦绕的军队。他在这几天的出击中,打掉了日军一个完整的中队,击溃两个大队,又吓跑了一个大队并缴获了其基本上全部的武器弹药。因此他现在很是宽余。手里现在又有了大笔资金的他,本就不喜欢这些日制武器,所以大方将他们送人了。
经过刘家辉这一翻活动,军委会两大巨头和三战区上下没人不夸奖他。况且开战以后连战连败的国军和国人太需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很快刘家辉所部在三战区司令长官的英明领导下,击毙南京大屠杀元凶之一谷寿夫的战绩便在中央的有心推动下传便了全国。一时之间全国上下对三战区和刘家辉好评如潮。这也让南京保卫战之后被舆论称为见死不救的三战区那位司令长官好好的扬眉吐气了一回。不过这边对刘家辉用后世的说法炒的及热,可那边对他的奖赏却始终没有下来。刘家辉到不在意什么奖赏,但他对能不能借这股东风扩编部队却很是焦急。但大哥几翻来电让他安心静等不用着急。他也只好安下心来训练部队。不过周围很是有不少因为对其仰慕青年来投军,这是现在让他现在唯一感到高兴的地方。再和许洪亮商量后他将这些青年全部编为一个足足1千三四百人的新兵团,又抽调的大批老兵对其进行训练。。又从老兵和新兵中挑选了大批有文化的人,组成了一个教导大队,由他和许洪亮亲自组织训练,以被将来做为基层军官使用。
来自后世深知士兵身体素质对一支部队战斗力好坏有着极大影响的刘家辉,现在手里资金又极为充足的他。让许洪亮想尽一切办法购买肉食,特别是牛肉和鸡蛋。要不是牛奶是没有地方去买,他真想每天保证每个士兵一杯奶。不过好在浙北虽与日占区相隔不远,但毕竟没有受到战火波及。本身又相对富裕。所以除了牛肉不太好弄外其他的还是能够保证的。加之附近各县又以慰劳有功部队的名义送来大批的慰劳品。因此现在部队饭菜里的油水多的很是让一些士兵拉了肚子。吃的这些士兵简直是各个红光满面。刘家辉早就下了死命令那个人谁要是敢贪污部队的伙食费,就地枪决。在真的将一个贪污的连长和司务长当众枪毙以后在也没人敢再干了。毕竟再贪污能有多少钱。现在财大气粗的刘家辉不仅足额发放军饷,其他的什么补助和奖赏足足快顶上军饷两倍了。丢掉这么丰厚的收入倒还不算什么,关键是他真杀呀。那两位加一块也不过是贪污了十几块大洋,就被他一声令下枪毙了。实际刘家辉也知道有些重了,但他必须杀住这股歪风。他在这里闹心的变着发的折腾训练部队却不知道军委会也在讨论他。两大巨头为他吵的天翻地覆。
其实军政部对他的奖励早就定下来了。编为一个独立旅,授予刘家辉青天白日勋章,进少将。其所部军官军衔各进一级。那位收了刘家辉重礼的何部长认为已经足够了。但可以说接到刘家辉效忠信的陈部长却不同意,认为低了。这位心里有着自己算盘的陈部长认为应该扩编为一个师。在从在三战区那的亲信那了解到刘家辉从南京突围到这次出击表现后,他认为刘家辉很能打仗,毕竟能仅仅带着几百人从被日军包围的南京突围出来还打掉了日军拦截的一个中队。还以不到两千人部队就敢主动出击日军占领区,在击毙了日军一个中将后又基本上全身而退的人。在国军中还找不到几个。就冲这一点。此人不仅胆大而且心细,绝对是一员战将。必须笼络的自己麾下。所以他绝对不同意仅编为一个旅。而对他的想法心知肚明的何部长更是横加阻拦,只同意编一个独立旅。不过这位何部长却算错了一件事。他只是在调阅了刘家辉的履历和在军校表现之后,却没有对他从南京突围之后到这一战的表现加以了解。便轻率的下了一个结论,“纨绔子弟”只不过是走了好运,才拣了便宜。所以他觉得给一个旅的编制足够了。
两人这吵了数天没有结果,却让一个人很生气。这就是刘家辉此次出击的最大受益者那位执掌财政大权的国舅。这位恨事有些直脾气的国舅爷当即找到最高当局道:“如果在定不下来。他就请求将刘家辉所部编为财政部税警总团以代替原来的已经改编为正规军的税警总团。”听了这位国舅发怒的原因后。一脸怒气的最高当局当即将两位部长找到办公室再了解了两位的想法后,最高当局也有些踌躇。毕竟刘家辉还是太年轻了,资力也实在有些浅,南京保卫战时才是个营长。但陈部长的两话让立刻让最高当局的天平立即向他这边倒过来。陈部长只是说了句:“这个刘家辉是浙江宁波人。也是军中少数能打仗的浙江人。”另一句就是:“现在军队需要士气。有大功不大赏的话。”说到这便住嘴了。他知道最高当局会明白的。
这位最高当局虽说不象谋些人一样非同省人不用。但也偏爱故乡人。否则国军中就不会流:“要想升官快就得是黄、陆、浙、一。”这样一句话了。不过实在可惜在国军的浙江籍的将军中大部分是政治水平远远高于军事水平。这让他一直很头疼。再看了陈部长带来的刘家辉从南京突围到这次出战的详细资料后。当即拍板编为一个乙种师。编为两旅四团。所需装备由军政部尽快拨给。但陈部长却对最高当局道:“刘家辉给我来信建议为指挥方便建议撤消国军中的旅级建制,近来许多前线指挥官也常感到现在指挥层次过多不如北伐时的建制灵活,也有不少建议撤消旅级建制的。我看不如这次先让刘家辉部先试行。如果效果确实好,再在全军推广。”最高当局略一思索便同意陈部长提出的刘家辉所部先暂不设旅改为直辖三团的建议。也同意了陈部长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