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 第5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呜——呜!’

撤军的号角声吹响了,左右翼骑兵立刻转换成撤退作战,边打边撤,俨如海浪退潮,霎时间,便撤退得干干净净,许叔翼见状大喜,他立刻下令道:“全军追击,彻底击溃安西军!”

余聚渊却急得大吼,“不准追击!不准追击!”

他看得很清楚,安西军根本不是败退,他们明明占据上风,却突然撤走,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而且对方还有一支四千骑兵没有投入,这怎么可能是败退,尽管余聚渊也不明白对方为何撤下去,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追之必败,如果追赶,他们的骑兵和步兵就会分开,会被对方分割歼灭。

余聚渊率领骑兵和安西军鏖战,已经在军中建立了威信,相反,许叔翼命弓兵不撤退,使弓兵损失惨重,几近全军覆没,骑兵将领们都心中明白,安西军是占据了上风才撤走,如此,怎么能追赶。

进军追击的鼓声在一遍遍敲响,但骑兵队却一个人都没有动,全部都听从了余聚渊的指挥。

这时,余聚渊忽然发现,在正在撤退的安西军以西的三里之外又来了一支骑兵队,旌旗招展,似乎有数千人之多。

他心中一惊,立刻意识到,这安西军的援军到了,这一万安西军已经让他们不敌,现在再来援军,他们将必败无疑。

余聚渊心中焦急,他调转马头,奔到许叔翼面前,拱手急道:“使君,敌军援军已到,我们再不撤军,必将大败!”

许叔翼此时已经恨他入骨,心中恨不得一口将他吞了,现在又听他让自己撤军,这使许叔翼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向两边亲兵施了一个眼色,数十名亲兵一拥而上,将余聚渊从马上拉下,按到在地。

许叔翼指着他大骂道:“恶贼竟敢动摇我军心,来人,给我斩了!”

“使君,你不能杀我!”

余聚渊拼命挣扎,但他哪里挣得过几十人的手,几十人按住他,两人揪住他的头发向前扯,露出脖子,他没有亲兵救助,只听一声惨叫,余聚渊的人头被一刀剁掉。

汴滑军中一片安静,数千人眼睁睁地看着余聚渊被杀,许多人都目不忍睹,扭头过去。

许叔翼心中愤怒依然难以平熄,他恨声下令道:“用他人头做鼓槌,给我擂鼓出击!”

“咚!咚!咚!”令人心悸的鼓声再度敲响,这一次没有了余聚渊的阻拦,军令开始变得比山还重,骑兵们万分无奈,只得一声呐喊,催动战马,向安西军衔尾追去,后面的枪兵也跟着追赶了,但他们是步兵,速度远远赶不上骑兵,片刻之后,两军被拉开了五六里路之遥。

这时,安西军停住了撤军,李晟一马当先,面带冷笑地注视着追来的骑兵,他知道,应该是会打仗的那个人被干掉了。

“全军准备!再一次冲击。”

他抽出战刀,高高举起,厉声高喊道:“让尝一尝安西军的骑兵!杀!”

“杀!”

安西骑兵再一次发动了,这一次,他们不再有半分犹豫,沛然的杀气冲天而起,一万骑兵如排山倒海之势,向被惊呆了的五千敌骑凌厉杀去。

……

发生在庆平元年九月的一场夜战,李晟率一万骑兵大败许叔翼三万汴滑军,三万军队被斩杀大半,一万八千人被斩首,降卒近一万,许叔翼率不到两千余人拼死逃回了滑州,而安西军的伤亡不足千人。

第五百五十三章 河北大迁(上)

任丘之战虽然以许叔翼的惨败而告终,但这件事并没有引起举国轰动,很多人都不知道曾发生了这次战役,甚至连安禄山都不知道,一方面作为战败者,许叔翼颜面尽失,他将此事深埋,不肯告诉任何人,另一方面,战胜安西军也保持沉默,他们也没有任何宣扬,更由于此战是在深夜发生,当地的村民也都不知晓,于是,此事就像一个沉入海底的秤砣,无声无息。

时间渐渐到了九月,天高气爽,大唐的秋天到来了,从入秋后,河北道的一些州县便开始不安份起来。

这天中午,在相州安阳县县衙前的告示栏里贴出了一份布告,布告刚贴出没多久,便有上百名行人围拢上来,一般秋天贴出的布告大多是秋后处斩的死刑犯名单,各州县会在夏天时将死刑复核报给朝廷刑部,刑部会在初秋时批回,然后张榜公布,待秋后处斩。

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所以这时候贴出的布告格外引人关注,很快,人越聚越多,但识字的人却不多,有读书者开始揄扬顿挫地念了起来。

‘接朝廷旨意,陇右、关内大量土地空虚,欲从河北招募三十万民户到关内陇右定居,每户可给良田三十亩,头年免税,连续耕种满三年,良田可转为永业田,朝廷可提供迁移米粮、迁移房屋,足户迁入者可奖耕牛一头,逃户者一概重建户籍,有意者可在当地官府报名,名额满即截止……’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惊呼,这怎么可能,朝廷居然给大家分田了,一名中年男子尤其感到震惊,他就在读布告者身旁,听得清清楚楚,这名男子叫高富贵,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世世代代祖居相州,这份布告使他心中掀起了狂涛骇浪。

这时,他身后忽然有人大喊道:“我猜对了吧!这两天肯定会有通告,今天就出来了。

众人一起回头望去,只见是一名年轻货郎在说话,他旁边放着一副货担,正用草帽扇汗,货郎见众人都向他望去,不由脸一红,挑起担子要走,高富贵认识他,和他是同村之人,他便连忙问道:“乔五郎,你怎么知道?”

货郎见是熟人,便笑道:“富贵不知道,我刚才别处过来,汤阴县和尧城县都贴出来了,听说所有的河北道州县都有这样的布告,我就在路上琢磨,咱们安阳县是相州第一大县,又是州治,应该比别的州县早出来,不料它今天才贴出来。”

货郎的证实使众人的议论再一次沸腾起来,有人质疑道:“关内道和陇右怎么会有这么多土地,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空地了,怕是在骗人吧!”

质疑声刚落,立刻有人‘嗤!’的冷笑一声道:“迁移汉民三十万户去了安西,又严打权贵兼并土地,当然会有土地多出来,你以为河北道也能像人家那边一样限田?”

“嘘!”有人嘘了一声,“别乱说话当心有人听见。”

牢骚者立刻闭嘴了,这时,守在布告栏旁的两名衙役对众人笑道:“朝廷的旨意早就到了,正好我家县令前几天生病,所以耽误了两天,大家有兴趣的可要抓紧时间报名啊!名额有限,别的州县可积极着呢。”

听到这句话,很多人都转身赶回家去了,高富贵也挤出人群,挑起担子正要走的货郎对他笑道:“富贵,这可是你的好机会啊!别放过了。”

“嗯!”

高富贵兴奋地应了一声,也问他道:“你呢?你不感兴趣吗?你们家也没有田地啊!”

货郎乔五郎一瞪眼道:“谁说我不感兴趣了,我专程从汤阴赶回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我一定要去陇右,反正吐蕃也灭了,那里没有危险了。”

“我们一起回村!”

“你先回去吧我把剩下的这点东西卖了,就赶回家。”

“那好,五郎,我先回去了。”

高富贵心如火烧,打了一声招呼便匆匆往村里赶,高富贵的家在安阳城外十里处的高乔村,顾名思义,主要是高、乔两姓为主,是一座三百户人家的大村庄,村庄周围都是上好良田,安阳河从他们村边流过,灌溉便利,土地肥沃,近百顷土地原本都是他们村的良田,可现在,村中除了还有几户人家有田地外,其他已经全部被安禄山的军队兼并了,变成了军田,分给了军户的家属,或者作为军粮田。

这其实是和关中的土地兼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关中是宗室权贵占地,而河北道则是安禄山军队并田,否则他的近五十万大军拿什么养活?

高富贵家中原本也有八十亩上好土地,是他祖父留下的永业田,他父亲三十年前病重,卖掉了二十亩地换钱治病,父亲死后,三兄弟分家,剩下田一人二十亩,天宝三年,相州大旱,夏粮和秋粮连续颗粒无收,这时,农户们只得卖地救命,而买主却只有安禄山一人,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安禄山便以极低的价钱收购农民的土地,高富贵家中的最后二十亩地就是那时卖掉的,每亩八百文,而正常年份,市价最少是九贯钱一亩。

从此,高富贵就和其他高乔村的农民一样,成了安禄山的佃户,辛苦一整年,只能勉强糊口,今天高富贵是入城买盐,正好看见了移民布告,他也不买盐了,心急如火燎,几乎是一路小跑回了村。

“富贵回来了?”村口有人向他打招呼笑道。

“好事情啊!乔四叔,官府要移民关内和陇右,送三十亩上田!”高富贵边说边跑。

有人又撵着他屁股问道:“富贵,真的假的?”

“你们自己去县城看看吧!”

他一阵风似地向家中奔去,高富贵的家在村子里面,由几间破泥屋组成,带着娘子和一儿一女度日,隔壁是他二弟和三弟的家,情况也基本和他一样,都是给安禄山种田的佃农。

他跑到家门口,正好遇到二弟富宏,他便高声嚷道:“二弟,快去把三弟也一起叫来,我有大事和你们商量,事情重大,快去!”

他的兄弟富宏愣了一下,他见大哥兴奋异常,激动得满脸发红,便知道是好事了,便转身向三弟家中去了。

高富贵冲进自家院子,他的娘子正在院子里喂鸡,见他风风火火跑回来,不由埋怨道:“大郎,你急什么?”

她又见丈夫两手空空,不由一皱眉又问道:“你买的盐呢?”

“娘子,不要提盐了!”

高富贵激动得抱起妻子打转,高兴得哈哈大笑,“我们要时来运转了。”

高娘子捶打他的肩膀骂道:“死鬼!快放我下来。”

十岁的儿子和八岁的女儿一齐跑到院子欢快地笑道:“爹爹,什么好事呀!”

“移民!”

“移民?”他娘子愣住了,“你在说什么胡话啊!”

“不是胡话,真是移民,移民到关内道或者陇右,我们就有自己的土地,我们全家一起过去,官府还给一头耕牛。”

高富贵闭上眼睛,幸福得无以伦比,这是他盼望了多年的美梦,现在,美梦要成真了。

“大哥,什么好事情?”二弟富宏和三弟富侯走了进来。

“你大哥犯病了,居然要移民,哼!你们自己听听吧!”高娘子不满地道。

“别听妇人胡说!你们快坐下,听我慢慢讲给你们听。”

兄弟三人在院子里坐下,女儿和儿子一边一个依偎在爹爹身旁,而高娘子一边扫地,耳朵却也竖了起来。

高富贵便将县城发榜的事情详详细细给两个兄弟讲了一遍,最后道:“这个消息乔五郎也证实了,我正好遇见他,他说别的州县都贴出了同样的布告,我估摸着这件事是真的,一家给三十亩地啊!市价几十贯钱,我们一辈子都买不起,如果全家去还有一头耕牛,我决定移民关内,这个机会我绝不会放过。”

“大郎,再好好商量一下吧!你别这么急。”高娘子忍不住提醒丈夫道。

“去!去!去!”高富贵不耐烦地一摆手道:“男人们说话,妇道人家插什么嘴!”

高娘子狠狠瞪了他一眼,抡起手中的竹扫帚,意思是,你敢骂老娘?

“大郎,到屋里去,我有话给你说。”

高娘子声音严厉,要不是两个叔子在这里,她早就一扫帚劈头盖脸打去了。

高富贵虽然有点惧怕娘子,但当着兄弟的面,这个面子他可丢不起,他便装作什么都没看见、没听见,又问兄弟道:“你们觉得如何?”

二弟富宏为人比较慎重,他低头想了想道:“大哥,这事虽然听起来很好,但我总觉得官府怎么可能送土地给我们,而且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没说清楚,比如去关内道的哪里?是南面的泾州、宁州,还是北面的延州、绥州,虽然都同在关内道,但两地完全不同,还有陇右,可别是吐蕃高原啊!”

“咳!二哥从小都胆小,若不那边好,咱们再回来不就行了吗?把耕牛一卖,土地一卖,兜里揣着几十贯钱回来,在这里还可以买上十几亩地呢!”

说话的是三弟富侯,他的性子比较奸诈,总喜欢想一点歪门邪道。

老二富宏却冷笑一声道:“有这么容易?当人家事傻子吗?刚才大哥明明说得很清楚,三年后才能土地归己,能不能卖还是一回事,你以为真的是好事。”

“是不是好事,我劝你们三兄弟都走。”

门口忽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高氏三兄弟纷纷站了起来,来人是他们的一个长辈,是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老人叫高缙,早年曾当过邺县的县丞,是高乔村资历最老,也是最有见识的一个人。

高富贵和二弟连忙上前扶住了老人,高富贵问道:“二叔,你怎么来了?”

“我刚才听你在村口大喊大叫,正好乔五郎也回来了,我问了他情况,便过来通知你们一声,叫你们女人赶快收拾东西,男人去县衙报名,这可是保命的大事啊!”

高家三兄弟顿时愣住了,高富贵结结巴巴道:“二叔,你这是什么意思?”

高缙坐了下来,叹口气道:“我好歹当过几年县丞,有些事情看得比你们透一点,我估摸着这不是什么移民,而是朝廷想把你们都转移走。”

三兄弟面面相觑,忽然异口同声道:“转移我们做什么?”

“你们三个傻瓜,安禄山要造反了,你们都不知道吗?”

安禄山要造反的意图,可谓天下人人皆知,高家三兄弟也都知道,但他们绝不会把造反和移民联系起来,还是老2富宏反应快,他问道:“二叔的意思是,朝廷是在保护我们吗?”

高缙点了点头,“应该是这样吧!若真打起仗来,整个河北道都得遭殃,最可怜就是我们这些平头小民,不知多少人家会妻离子散,哎!”

“可是……可是……我们就是安禄山的佃农啊!”高富贵还是有点不太相信。

高缙瞥了他一眼,摇摇头道:“富贵,你平时蛮机灵的,怎么这会儿变傻了?”

高娘子也出来了,她牵着儿女,紧张地问道:“二叔,你说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唉!安禄山的士兵都是什么人,都是胡人,凶蛮残忍,掠夺成性,他们会管你们是谁的佃户,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