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她深情地望了岳云一眼道:“若非老天保佑,让滢儿夫君苏醒过来,几位姐姐力挽狂澜,粉碎了皇兄的阴谋。只怕我大宋又将陷于动荡之中……滢儿作为监国公主,如今皇室的唯一代表。觉得天下之君应是有德有能者居之。我赵氏皇族宗亲,无一人能担此大任。与其硬性推举一个不知底细,心怀叵测之人为帝,倒不如让汉王为帝!滢儿觉得,只有以汉王为帝,才能北伐成功,收复失地,还我大宋朗朗乾坤……”
随着赵滢儿按照之前由刘一宁、薜源等拟好的草稿。将这一番话说出之后。底下的一干大臣,如万俟卨、薜源、朱熹等全都跟着附和,表示拥戴岳云为帝。
“汉王,眼下不但是前线军队,就是两广。四川、江南、荆襄,南洋,以及光复的中原、江淮之地,民众皆拥护您登基为帝!大家都认为。只有您才能引领国家走向强大,您才是咱们汉人的正朔。”两天前才从前线赶回来的陆游。亦是眉飞色舞地说道。
他说着便从怀中掏出一封长长的血书,这是前线上百名军队将领的联合署名上表,内容是请求汉王登基为帝的。
而刘一宁亦是命人拿出了数十封各地官员的上表,纷纷表示拥立汉王为帝。他们愿意在汉王的领导下,继续为新朝效命!
朝中大部分官员这时都群情激奋,向岳云表着忠心,虽然有几个清流,对于大宋依然忠心,不合时宜地认为,应该在太祖的后裔子孙中,择其贤明者为帝,但却已经无法阻止大局了。相反,这几个人却被万俟卨记在了心中,暗地盘算回刑部后,就好好收集材料,整整这几个想陪赵宋殉葬的儒生。
不过,岳云却并没有马上同意即位,按照禅让的传统,他应该在拒绝两次之后,第三次才能同意受让为帝。
于是,赵滢儿又在第二天,下诏让岳云加九锡。并着令刘一宁为其草拟九锡文,向天下宣扬岳云的功勋。九锡乃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分别是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
只不过,自汉献帝封丞相曹cāo为魏王后,大凡要篡位的权臣,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求为之后的改朝换代作准备,杨坚、李渊无不如此。因此大宋的监国公主,下令将九锡文公布,无疑就是向全天下的人,宣扬了赵宋王朝将寿终正寝。
因此随着岳云加封九锡,朝野上下,士林民间的声音也渐渐地统一了起来。上至官宦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均意识到汉王的登基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江南时报》以及《临安日报》、《天下早报》等一干报纸,也是通篇连堕地刊登关于岳云将登基为帝的消息,并分析这样做对国家和民众的好处,从舆论上造势。
不仅是百姓,就连“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气势的强劲。在短短个把月内,从岭南到山东,从四川到琉球,几乎在大宋的每一个角落都出现了各种祥瑞征兆。而那些书写着祥瑞征兆的奏章被刻在青藤纸上不断地送达中华王府中。其中的内容读来也是颇有趣味,像什么铁树开花,荷花秋开,公鸡下蛋,天降流星已经算不上新奇了。
当然,对于这些所谓祥瑞之兆,岳云倒是猜得出,十有仈jiǔ是底下人弄出来的花样,愚弄百姓用的。
不过,有一样“吉兆”倒是让岳云十分重视。那就是吴健春带回来的两个怪兽,是做为麒麟和饕餮献上来的。
第七百三十七章国号大汉
说起这吴健春,也是一个异数。他原本是吴贵妃的弟弟,当年和岳云还一起联手对付过赵琢。但自姐姐被完颜亮掳走后,自知失了靠山,便卖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飘雪阁,去南洋闯荡了。没想到他运气极好,在一次前往东爪哇的航行中,座船遇上了暴风雨,被刮到了一处从未来过的海面上。
他查看罗盘,才发现竟然已经在爪哇岛东南一千多海里的地方了。这里已经远离了商船的航线。船上的食物和淡水都要用完了。
吴健春无奈之下,只得指挥水手寻找附近的陆地,以补充淡水和食物。结果没想到,他向南航行了没多久,竟然发现了一片新的大岛屿,而在这个大岛上,有许多大宋和南洋都没有见过珍稀动物。特别是嘴巴象鸭子一样的怪兽,腹中有一个口袋的大老鼠。
吴健春想起朝廷曾颁布了法令,奖励那些发现新的岛屿和珍稀动植物的航海家。
于是,他在记下了这大岛屿的座标后,装载了这大老鼠和怪兽,返回了临安。
吴健春带回来的这两个动物实在太过怪异,市舶司的官员也不知道该给他什么奖励。于是直接送到了李雨柔那里,让她审核奖金的发放。
而这时,正好岳云在户部找李雨柔有事,看见这两怪物之后,顿时大吃一惊。他自然认出来这是袋鼠和鸭嘴兽了。心忖难道这家伙发现了澳大利亚?
在详细询问了吴健春一番后,他终于认定,吴健春这家伙竟然真的发现了这个资源丰富的大陆。要知道,澳大利亚的铁矿可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对将来国家的发展大为有利。
在嘉奖了吴健春之后,岳云便责成海军部根据吴健春的记载,派出一支小型舰队前往澳大利亚,以开辟前往这个资源丰富的大陆航线,为以后的采矿治炼、移民等打下基础。
通过报纸的大力宣传,以及各地“祥瑞征兆”的影响。短短一个多月内。朝野上下要求改朝换代的呼声就被抄得高涨起来。
而监国公主赵滢儿自然巴不得自己夫君早点成为皇帝,她亦觉得赵宋气数已尽,应该改天换命了。于是,又下了一次禅让诏,并再次代表赵氏皇族提出。让岳云登基为帝。
岳云当然是又一次婉言谢绝了。
不过。到了杨月和陆文龙等人从日本作战归来后,赵滢儿便第三次引着百官,亲至岳府门口献玉玺和绶带,称宋室气数已尽。她作为太祖皇帝的子孙,亦认为岳云才是最佳的皇帝人选,只有他才能带领这个国家的人民,重新崛起,让天下汉人免受异族荼毒。。
这一回。岳云终于没有再推脱了,他在群臣和军中将领们的欢呼声中,点头同意道:“既然大家都认为,本王才是引领这个国家的最佳人选。岳某再推辞的话,就显得有些矫情了………好吧!就让我肩负起这个重任吧!”
众人这时均是大喜,纷纷躯身行礼,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很快,朝中群臣便商量决定,三日后举行禅让仪式。为岳云举行登基大典。
只不过,新皇登基总得确定一个国号。而这新的国号叫什么,群臣却是议论纷纷,就连一向亲密无间的刘一宁、虞允文、薜源等亦是争得面红耳赤。
刘一宁认为可以不改国号,大宋已经立国两百年了。虽然最后几任皇帝无道,却也不能抹杀它之前的功绩,大宋的百姓相对之前历朝的民众来说,生活得算是最好的了。要不是北方的异族太强。大宋其实也是不错的。而且大宋公主赵滢儿又是岳云的妻子,他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完全可以就以“宋”为国号,这样民间的反对浪潮最小。
不过以巩月漓、薜源等人却是坚决反对,称既然是建新朝,哪有还用原来国号的道理?古往今来,从未有哪个受禅的新帝是用前朝的国号的。
而他们的意见也代表了大多数大臣的意见,认为建立新的王朝是推陈出新的事情,怎么能延用“宋”这个旧国号?
只是,新的国号取什么名字,群臣却是众说纷芸。王童说简单点,就叫“岳”好了。薜源却是立刻反对,称以皇帝的姓为国号的只有南北朝时代的陈朝,而且只存在了二十来年就为隋朝所灭,可见这样取国号,新朝会极为短命。
虞允文提议叫“吴”,理由是现在大宋的最重要根基是江南一带,民众皆说一口吴侬细语,且以前三国时期,孙权曾建立吴国。
而陆游却站出来反对,称南北朝时期,盘据江南的还有齐和梁两个朝代,为什么不叫齐或者梁呢?
后来还是朱熹的意见,得到了岳云的赞同,而平息了这场争论。
他说道:“陛下先封汉王,再登基为帝,理应以‘汉’为国号。隋、唐两朝的开国君主杨坚和李渊皆是先封隋国公和唐国公,后建隋、唐两朝的。我们也可以此惯例照办!且咱们都是汉人,以‘汉’为国号也有利于以后北伐中原时,号召当地汉人百姓!”
岳云也深以为然,他当即就拍板道:“朱大人言之有理!国号就定为‘汉’吧!”
国号定下来之后,便要确定年号,众臣提出了几个年号,最后终于敲定了一个叫“永兴”的年号。
对于年号,岳云倒是没什么追求,那些大臣要用什么年号,就随他们折腾去吧。
朝中群臣商量之时,大理寺监狱内,何铸、张择端、范同、薜弼等人却是面如死灰一般。
虽然众人并没有呼天喊地、捶胸顿足着大声苦闹。但外面狱卒眉开眼笑地谈论岳云的登基一事,却像铁锤一般不断地打击着众人渐渐脆弱的神经。似乎是再也忍受不住这种挣扎等死的压力,脾气刚烈的何铸第一个打破了沉静说道:“大宋已经灭亡了,听狱卒说,秀宁公主已经宣布皇室将大宋的皇位禅让给岳云,三日后,岳云就要举行禅让仪式和登基大典了。我等身为宋臣已无颜苟活于世。诸位大人,我们以死殉国,陪伴先帝,以全名节吧。”
众人听到此话,皆不禁有些心惊肉跳。何铸说的话他们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当真的要面对死亡之时,这些注重名节的士大夫依旧会犹豫会害怕。
他们发现,其实这一切早已注定了。这几年自己这些人与民众越来越脱节了。总是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想中罢了,以为以皇帝的名义,振臂高呼,就有很多人来投靠。可从如今百姓对禅让之事如此高兴的反应来看,天下人只怕十之仈jiǔ都是拥护岳云的。
如今梦醒了,一切也就该有个了断了。身为士人的自傲让他们不得不选择自尽来保住自己的名节。意识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际,这些大臣皆不禁悲由心生。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想到了自己的妻妾,更想到了民间还遗留的一些太祖后裔,不知道岳云即位后会不会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
在何铸的带头下,他们将衣服撕成布条,挂在了房间的梁柱上,然后将脖子伸进了绳套……
第二天,朝堂之上,岳云已经和赵滢儿坐在了一起,虽然他还没有正式加冕,但在众臣眼中,已经是皇帝了。只不过,岳云还是让大家不要叫他陛下,而仍称汉王,以免落人口实。在宋朝评议之风甚为开放的时候,这一些枝节之事,也容易被一些钻牛角尖的文人认为是越礼行为。
今天朝会上讨论的事情便是以谁为相之事,岳云当了皇帝之后,自然就不会再当首相了。而众人围绕着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在群臣的讨论中,共有三位人选。一位是虞允文,一位是薜源,一位是陆游。
岳云认为,他们三人从能力上来说,都绝对能够胜任。而他最中意的,是三人中最年轻的陆游,此人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军事还是谋略,是朝中百官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一位。
但陆游的弱点便是太过年轻,现在也不过二十五岁,威望差了一些。
而薜源虽然能力也很强,岁数也合适,四十余岁正是担任高级官员的黄金年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且薜源也是文官中难得的几位懂军事和外交的人才。
但对薜源来说,最大的不利便是他的出身,他出身海盗,这在很多清流眼中,是当过“贼”的人,显得身家不清白。因此反对他为相的人亦是不少。
于是,虞允文便最后脱颖而出,成为了大家皆能一致接收的人物。他是文官,却是军事型的文人,懂军事,懂谋略,在内政和外交上稍差。不过有刘一宁和重新得到重用的老外交官马扩辅佐,想必也问题不大。而且他的父亲亦在四川官场当官多年,算是一个官宦世家了,又是最早跟随岳云的人,无论是台湾系的官员,还是大宋本土的官员,都能接受他。
在众望所归之下,虞允文便被确定为了新朝的第一任首相。
第七百三十八章登基大典(上)
而刚刚把首相的人选确定下来之后,万俟卨却是急匆匆上来报告道:“汉王!何铸、范同、薜弼、张择端他们在狱中自尽了!”
“啊!自尽了?”岳云听闻之后,不禁嘴角浮现出一阵苦笑,这些人虽然已经成了自己的敌人,但看在他们以前支持过自己的份上,他其实还真没打算杀他们,只想叛个徒刑,然后发配边疆即可。但谁会想到这些人脾气竟然如此刚烈,竟然自杀了。
而接下来,万俟卨的话更让他心中一惊。
“汉王,秦桧却是声称,他愿意供出朝中有哪些大臣,军中有哪些将领与他们有勾结,以此来换取汉王对他的宽恕。”万俟卨沉声说道。
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用火漆封好的密信。岳云自然看得出,这密信还未被打开过,其内应该是秦桧列出的与其勾结的官员名单。
万俟卨手中握着的密信,让朝中一些大臣的心,顿时紧张了起来。他们的目光都有些不自了。全然没有了刚才慷慨陈辞讨论首相人选的激动表情。
其实,此时岳云心中也一样充满着忐忑。他接过了万俟卨手中的密信,却并没有马上开启,而是在考虑,自己该不该信秦桧的话呢?
里面的信件,真的写的是与他勾结者的官员名单,还是他胡乱写的一些人,想让自己处于猜忌之中呢?以他的老谋深算,只怕已经猜得到,他不管怎么做,自己都不可能宽恕放过他吧。
想到这里,岳云不由瞥了一眼身旁的群臣。他忽然发现这一刻,除了自己那一派最铁的十多名大臣外,绝大部分大臣的脸上都有些焦虑不安的表情。他们的眼睛中都闪烁着一丝惶恐和害怕。看来,在自己受伤昏迷之后,有不少人都与秦桧暗中联络过。
岳云这时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想撕开密信一观的念头。转而从怀中取出了一个火折子。将这封密信点燃了……
随着密信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岳云感受到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