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投降的代价是,他也被改名了,从此叫做赵保吉。

似乎天下太平了,两个姓李的重新变成了一家子,大家都姓赵,从此和气过日子吧。但是西夏人永远有花样,这次是李继捧,这位老兄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可能是小吉吉把他在大宋的特权抢光了?还是他也想要个辽国的公主?不太清楚,反正他在小迁迁改名为小吉吉的三个月后,就向辽国投降。

萧太后很慷慨,公主是暂时没有了,不过也给你个高官——西平王。怎样?比大宋给的高吧?

不怎么样,李继捧被激怒了,小迁迁现在都是国王了,我才是个王啊?萧太后,你太厚道了,你不知道,小迁迁现在也是大宋的人了,你真的不知道?

结果萧太后大怒,混账的党项小白脸,娶了我辽国的人,竟然还做了宋朝的官!这绝对不能容忍,她立即派出大将韩德威率兵前去问罪。

李继迁演砸了……他缩在老巢里不动弹,辽国的姐夫来骂人,随他去吧,我生病了,不见客。于是韩德威只好把气出在其他的党项人身上,在灵州附近来了个传统的运动项目,打了场规模超大的草谷,然后回国交差。

怎么样,以上就是党项人的有奶就是娘,奶多的才最亲的坎坷找娘经历。这一切都结束,又过了四个月,赵普才死。

这时赵光义的腿已经开始疼了——侯莫陈利用碎了,正常的太医真的不太管用;他的头也疼了——赵普、潘美死了,朝廷内外都崩了顶梁柱,得再找人啊;可是远远没完,下面轮到他的心疼,疼得他寝食难安,生不如死。

他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也不让他安生。

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

他儿子,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个儿子突然死了。

准皇储、开封尹、许王赵元僖。

非常突然,此前一点征兆都没有。当时是宋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三年的十一月间,元僖这一天正常上班,可是刚刚坐在早朝的候见室——殿庐里,就觉得难受,难受刚开始,立即就支持不住,马上回家。赵光义随后赶去,元僖已经躺在床上了。他叫儿子,元僖还能回答,可是极短的时间之内,元僖就死了。

年仅二十七岁。

赵光义亲眼目睹儿子死去,他悲痛欲绝,抱尸痛哭,史称“左右人等不敢仰视”。这一瞬间,所有的闲情都离他远去,所有的帝王心术,以平和安稳的外表镇慑中外的假象再也没法维持,他只是一个衰老、伤病的父亲……晚年丧子,历史可以作证,这一年他五十四岁了,真的已经到了晚年!

何况这个儿子不比寻常,元僖勤恳努力,仁义孝顺,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和父亲一条心(不像老大),在开封府办公五年,工作上没出过半点差错,和朝廷里的主要大臣更是关系融洽,眼看着一天天成熟,正在变成父亲的好帮手,却突然间死了。

万分的舍不得,但是终究还得放下儿子的尸首。为了追念,赵光义追赠元僖为太子,定谥号为恭孝,但是这算得了什么,父子至情,永难割舍,皇宫里的近臣们发现,皇帝整夜流泪,徘徊不睡,他写下了《思亡子诗》,反复吟咏,还给他们传看。

皇帝真的很悲伤!

但是转眼之间,皇宫里就传出了新的命令。把元僖主管的开封府、许王府内的各级人员销职查办;把元僖的妾张氏赐死,其父母的墓地捣毁,亲属流放,左右人等杖决免职;再把元僖的太子级葬礼下诏停办,降到只以一品官的卤薄出殡。

落差太大了,悲伤的父亲发疯了?

一切都因为追查。元僖的死法,落在对药品,尤其是毒酒非常有研究并且实践过的赵光义的眼里,特征实在是太明显了。

立即追查,重案特办,他派出了必需的御史之外,又命令皇宫里最神秘、最有权,军、政两把都抓的大太监王继恩也亲自出马。还记得这个人吧,就是他在赵匡胤死的那天晚上,把赵光义领进的皇宫。

案子迅速告破,赵光义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东西,并且立即开始了发泄。其内容,就是上面那些突发的转变。至于为什么会那么搞,按照传统,内幕被分成了正史版和笔记版。

先看正史版,这是规矩。但是它太短太枯燥,只有原因及结果,整个过程全部缺失。主要的内容出自《宋史·宗室二·元僖传》。那里面说,元僖死后,有人说,元僖有一个宠妾张氏,很霸道,仗着元僖的宠爱,不仅经常把仆人打死,而且还给她的父母修坟,超越了制度本分。

因为这个,赵光义大怒,派王继恩去查办,张氏被勒死,坟被砸破,她身边的人以及亲属都跟着倒霉。其余的内容就非常大路,直接和开封府、许王府的官吏任免流放挂钩,一点都不波及死亡本身了。

综上所述,结论似乎就是因为那个张氏的一点卑劣的小性子,加上对她父母的孝心,赵光义就把一大堆人都牵连进去,并且把儿子的葬礼降格。

当然这太搞笑,宋人又在《资治通鉴长编》里加了点补充,说是“又言元僖因误食他物得病,及其宫中私事。”

什么东西吃坏了,还有了点他家里的私事。什么事?再翻书,在《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里的《太宗皇帝·诸王事迹》里又有点发现。说是赵光义大怒的时候,要把元僖的官吏都抓起来严加审问,一定得把事情弄得水落石出。这时,一位官员找了个机会,对皇帝小心翼翼地说了番话,把事情遮了过去。

左谏议大夫魏羽,他举了个例子。说陛下,当年汉武帝的太子,也就是戾太子,偷他父亲的兵权谋反。汉武帝对他的帮凶也不过就是抽了几鞭子而已。现在许王的罪没越过戾太子,对他的部下,也应该更宽松些。

赵光义想了想,于是这件事里才没再死人。

看这个说法,赵元僖的罪就犯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戾太子当年是起兵了的,比戾太子轻点,那就是未起兵,但已经密谋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赵光义还真是很仁慈,仅仅是把葬礼降格,没有追加任何处罚。

那么《宋史·元僖传》里的张氏就太倒霉了,她和她父母的超级大坟,完全成了赵光义的出气筒子,成了地道的无辜受害者。地位急剧下降,主角变龙套,不尊重妇女?

不要急,笔记版里的张氏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本想搞定大太太,却不料瞄准稍差了一点点……她是成功了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北宋版武则天。

武则天,从狭义上说,她是独一无二的,她是皇帝;但如果从广义上说,达到她的实际统治地位的,就不止她一个了。

北宋就也有一位。

在古代,女子想达到这样的位置,就必须走同一条道路——当皇家的嫔妃。具体操作,大有讲究。如果要十拿九稳,就要等皇帝亲政前的大婚时,去争一下皇后的位子。当然,这就得有前提条件,该女子的身份也要够高;如果要探求一下命运的神奇,那么就先去众多的皇子中去碰碰运气吧。

你嫁的皇子如果成了太子,那么武则天的影子就会在你的身上若隐若现。这是定律,北宋版的武则天也是这样,就在这时,她已经到了京城好多年了,还在绝对的默默无闻中。无论从哪一个条件的衡量下,她都远远不如现在准皇储、许王赵元僖的宠妾张氏更接近武则天的高度。

说张氏,她在元僖生前,已经在许王府里说一不二,不仅超越规格给自己死去的父母修了大坟,还隔三岔五地在府里打死佣人。这样的强势,已经把大太太压倒,再加上她的利己特点,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宫娘娘形象已经呼之欲出。

一切只等着她丈夫,赵元僖顺利登基。可是在笔记版中,未来的皇帝就死在她的手里。

笔记,是出于宋人王铚的《默记》。里面记载,元僖的正室是功臣李谦溥的侄女(实为女儿),可是元僖不爱她,爱的是这位张氏,两人私下里曾有约定,要把李氏夫人废掉,立张氏当大太太。但是不能急,废皇子的夫人比朝廷罢免一个官员还要麻烦得多。但是张氏已经在王府里混账惯了,尤其是她习惯打死人,那么再出一条人命有什么了不起?先斩后奏,既成事实,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想了就做,她秘密出高价,请人做了一个特制的酒壶,里面有双内胆,一个放酒,一个放毒酒。在冬至日这天,赵元僖要上殿朝贺,临走前家人先祝贺他。张氏拿了酒壶给他和大太太斟酒,但要命的是,那天赵元僖不知犯了什么病,突然向大夫人当众表示亲密,把酒杯互换,来了个超级交杯酒……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张氏以武则天杀女儿的狠毒心肠来干掉情敌,却不料反砍了自己的树根,误杀?不,手段粗暴低劣,她从根本上就比那位正版的北宋武则天差得太远了。

张氏的结局极惨。事发后她和做酒壶的、部分亲信,被处以极刑——在东华门外先剐、再钉,暴尸示众(即以冬至日脔钉于东华门外)。

然后,皇帝把儿子的葬礼降格,再把开封府的官吏贬官发配。《默记》里最后一句话是——今国史载此事多微辞,惟言“上闻之,停册礼,命毁张之坟墓”而已。

但这还是不近情理。难道儿子死在宠妾的手里,赵光义就要这样的愤怒加鄙视,拿死去的儿子出气,并且把开封府的政府官员也都罢免?那最多也不过是许王府里的私人官吏有错而已,关府门外的人什么事?

要从王继恩的身上找原因,他没出马前,一切风平浪静。他搞定案件之后,赵光义才翻的脸。他一定是查出了什么,让皇帝感到了威胁,之后才是愤怒。

是那些搜出来的东西,才导致了元僖葬礼的降格、开封府人员的免职,以及戾太子造反的类比。这三件事,完全都是政治事件,也只有政治事件,才能让以皇位为生命第一防线的赵光义这样在乎。

总结整个事件,最突出的关键词,是“开封府”以及“准”太子。

开封府,这个职权太敏感。它是皇储的代名词,能用它做什么,赵光义比谁都清楚;至于“准”太子,为什么是“准”呢?这就要查历史,从这时往前推,到唐朝哀帝天佑年间(九〇四-九〇七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产生了差不多三十位皇帝,可是连一位皇太子都没有出现过!

就像柴荣和赵光义,他们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以太子的头衔来装饰过。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太简单,太子是四分之三的皇帝,一旦权力过大,皇帝就会升级,变成太上皇。

宋朝的国政最重要的就是个“防”字,防武将是一方面,其实如果真的要做彻底,就一定要让太子和开封府也分开。不然就会变成这时的赵元僖。从他府里搜出来的东西,一定让他父亲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更让他老爸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有关于皇太子的。

那是在一年前的九月份,那时赵普虽然还没有死,但已经病得不行了,吕蒙正是唯一的宰相。这时有五位大臣,以左正言、度支判官宋沆为首,上书请立赵元僖为太子。这事很好吧?而且人人都知道元僖就是太子啊,但是赵光义的反应是大怒,他在表文上批了四个字,“词意狂率”,然后扔到一边,对这五个大臣严厉处罚,而且事情不算完,赵光义紧跟着就上纲上线,把吕蒙正也叫来。

——知道叫你来有什么事吗?

——不知……知道。

吕蒙正一声叹息,他当然知道。赵光义对他这位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冷冷发笑,你不比别人,得多给你四个字,合起来是八个,“援引亲暱,窃禄偷安”,会加进你的罢相志里,在历史上永远流传!

就这样,吕蒙正被罢免了。“窃禄偷安”,说的是他的工作作风,什么也不做,白领工资。但有什么办法,他的上司是赵普,这样的老师能不尊重?“援引亲暱”,一点都不冤,宋沆是他老婆的亲戚,更是他举荐的。傻子都能看出来,宋沆请立太子,是他的指使。

好啊,宰相和开封尹、许王勾结都不够力度了,一定要宰相加太子才有分量!你们想干什么?想把我放在哪里?!

历史证明,这是赵光义的真实心声。天家父子无亲情,在稍后的几年里,他再一次这样公开地怒吼,无论是谁,都别想威胁到他的皇位!

但是当时,他并没有为难儿子。是一次妄想,那么就给他一次教训,经过打击式教育的孩子,才能真正懂得深浅。于是那一页就翻过去了,儿子还是好儿子,父亲更是好父亲。那么现在问题出现,当时那样明显地争权,结党联合地争权,赵光义都能高高举起,却轻轻放下,那么为什么在儿子死后,却又发了这么大的邪火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有比请立太子,分割皇权更严重、更恶劣的事被发现了。所以做父亲的才恩断义绝,连已经死去的儿子也不放过,没法折磨他的肉体,就要贬毁他的名声。要不然,老子没法出这口恶气!

但至于是什么,已经深埋于历史长河,永远都没法查阅了……

发生了这么多事,赵光义变了。

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但是说到变,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别看史书,那里面都是些“帝沉谋英断,虎步龙行”之类的肥皂话;也别去搜索自己的脑子,那里面通常都塞满了世代流传下来的,纯印象派的感觉。

感觉里说,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中年人。他性子柔和,当弟弟时哥哥高兴,当皇上时臣子们有福。纯粹一个好家长。

错了,其实就一句话——急性子的功利人。

此人是个非常暴烈的赌徒,他敢于制造一些翻牌就分生死的大赌局,并且他绝对敢下注。比如说,他得到皇位时,得有多大的把握和准备才敢去玩“烛光斧影”?但他就做了,一夜之间,就摇身一变,当上了天下至尊的皇帝。

可如果不成功呢?

再说北伐。无论是太平兴国四年的第一次,还是雍熙三年的第二次。他都征调了全天下的精兵,几乎是拿宋朝的所有,去赌辽国人的全部。并且两次发布命令时,都是瞬间完成,谁的话也不听,我想做,我就做!

赢就赢得天大地大,输……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宋朝在七八年之间,两次北伐,高梁河、莫州、岐沟关、陈家谷、君子馆五大败仗,损失了近三十万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