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在这时候,只听弓弦一声崩动,段志玄下意识要俯下身去,但已是来不及,只觉得肩上剧痛,然后被这股巨力一拽摔下马鞍。
罗士信当然知道,射出这一箭的是苏定方。就在段志玄落马的一刻,赵军一并发喊冲上去,而唐军士卒也是如梦方醒,冲上前来抢人。
双方骑兵对冲而去,都是来寻段志玄。
但是这时候罗士信一马当前,提枪杀入唐军士卒的阵中。唐军士卒见是罗士信,都不敢迎战,罗士信枪到即纷纷避走。
罗士信一人将抢夺段志玄的唐军士卒杀散,赵军随后掩杀而来!
绛州守将段志玄落入赵军手中。唐军见主将被俘,已是六神无主,而苏定方当即大喝一声道“抢城!”
赵军士卒听了苏定方号令朝城门冲去,并还一面大喊“唐军大将段志玄,已被我军所擒,尔等还不速速投降!”赵军冲散了唐军外城的阵势,唐军士卒纷纷撒腿就跑,往城内跑去。但更多人则是被赵军骑兵冲下了运河。
城门上唐军士卒也判断出赵军抢城的意图,左右用力想要合上城门,但是城门只是合上了半扇,就合不拢了。里面都是要冲城逃命的唐军败卒,城门处无人主持,一下子被赵军跟着冲进城门。
被俘的段志玄看了这一幕,不由失望地合上眼睛,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绛州居然连一个时辰都没有坚持到,就失陷了。(未完待续。。)
。。。
22 23441611722099
第八百四十二章 蒲津关之役
大雨滂沱,令西进长安的赵军主力受到了行军的困难。
马车在山道上缓缓行进,而一旁就是陡峭的悬崖,士卒们都是不敢怠慢一步一步推着马车前进。
外面大雨如注,而马车内李重九与张玄素,姬川,虞世南正商议军国之事。
一盏油灯下,一张简易的羊皮地图摊开在车上,四人围坐在那。
“段志玄被俘,绛州守军尽数投降,没有料到这么容易就攻下绛州了。”马车内李重九看着前方送来的捷报,在最初的惊喜之后,反而皱起眉头。
张玄素道“是啊,陛下,确实是大捷。”
李重九问道“段志玄被俘,唐军失胆,可以理解,但是唐军崩溃如此快,显然是他们也没有足够信心守住绛州城。这绛州城是李唐河东军大本营,那么攻下绛州是不是等于歼灭了整个河东军呢?”
“是唐军不堪一击,还是我军太骁勇善战了。”
张玄素回禀道“陛下,经过投降唐军几名将领禀告,原来襄武王李琛为绛州大总管时,河东军有三万之数,而段志玄接任总管时,兵马被李世民抽调走了,眼下河东军兵力只余下万余,而且都不是当初精锐,装备不足,平日给养也是不够,士卒士气也不高。”
李重九听到这里,点点头道“朕明白了,留这么点人马看守绛州,看来李世民真是有放弃绛州,以及在河东与我决战的打算。那么可以肯定李世民现在的精锐主力,并不在河东了。张卿你看在哪里?”
张玄素想了想道“这不好判断。可能在潼关,可能还在长安。更可能在河西。以微臣来看,李世民不是坐以待毙之辈。在长安可能不大,所以要么就是向西至河西与王君廓的西路军决战,提前击败我军主力一路。要么就是得知我洛阳空虚,所以大军从潼关东进,直取洛阳,扭转眼下不利的局面。”
听张玄素这么分析,李重九深思道“那么当初庙算时,可否有考虑到这一情况?”
张玄素禀告道“陛下,我们都考虑到了。无论是李世民率唐军主力西上,还是东进,长安都必然空虚,那么我军只要夺取长安就可以了。长安乃关中腹心,若是没有长安,关陇门阀也将不会支持李世民了。”
“这倒是未必啊!”姬川出言反对道,“我听闻之前李唐朝堂内,因关中疲惫,曾经数度有迁都之议。我想若是李世民放弃长安,留下一座空城,故意引我们去攻打,而自己率主力夺取洛阳。或者是击败王君廓的西路军。”
见李重九对自己建议不置可否,姬川还道“我听说李世民还将皇后和太子都准备迁往川蜀,似有打算在川蜀割据为王的打算。”
李重九听姬川这么说问“张爱卿。虞爱卿,你们觉得姬侍郎的分析有道理吗?李世民会迁都以避开我军锋芒吗?”。
张玄素十分谨慎地道“微臣认为确实有这个可能。不敢下论断。”
虞世南道“微臣认为不可能,李世民不可能会放弃长安。若是真的如此。李唐的根基就动摇了。”
李重九道“不错,朕也认为不可能,以朕的了解,若是李世民真的不战自退,迁都川蜀暂避,他就不是李世民了。不过唐军的动向如何,待我军攻到长安城下,就可以知道了。”
说完之后,李重九打开车窗,外头大雨降下,一股腥湿的空气,卷起车内。
“车驾到哪里了?”
“回禀陛下,已是快至闻喜了。”
李重九道“传令下去,大军加速前进,另外令尉迟恭,苏定方,罗士信,攻打蒲津关,前锋必须在三日之后,渡过黄河,为大军架设浮桥。”
“诺!”
大雨降下,打在黄河滚滚东流的波涛上。
在黄河上游,浪水浑浊。数百艘艨艟战舰,正在沿河而下。
昔日李唐的齐王李元吉,庐江王李瑗这二人,正同坐战舰,顺着黄河而下。一万五千赵军坐着战舰,正沿河而下。
从黄河上游造船伐唐是李元吉向李重九提出的建议,并取得了采纳。当初李元吉的计划就是在汾水入黄河之处,建造舰队水师,再沿着黄河顺流直下,直接借由渭水或者是广通渠直抵长安城下。
这条水运路线,在春秋时,秦国曾经利用过。当时晋国灾荒缺粮向秦国借粮,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答允了,派粮船从秦都雍城出发,运输万斛粮食,沿渭水至黄河,后再改汾河漕运,运至晋都绛城。运粮的白帆从秦都至晋都,水陆八百里,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书称此为泛舟之役。
所以李元吉这个建议十分有见地,对于一贯利用水路运兵运粮的赵军而言十分有用,若是以舟运粮,这一次伐唐就可以免除二十万民役奔走于路上为大军运粮的辛苦了。李重九开始听闻时,甚至不敢相信是李元吉拿出的方案。
李重九将李元吉建议拿至中书省讨论,看看是否可行。但最后中书省却否决了李元吉的方案。
因为现在渭河已是不比,当初渭河了,河道淤塞严重,根本不足让大船经过,后来隋文帝杨坚开通的广通渠,又太远了,必须从潼关绕路。所以派大军从黄河上游乘船,攻打长安被认为不可行。
但是后来张玄素看了李元吉的计划,却大受启发,提出了一个替补方案,认为可以在黄河上游造船,改由水陆夹击蒲津关。攻下蒲津关后,利用战舰在黄河架设浮桥,以便让大军渡过黄河。
这个方案被李重九欣赏,认为是可行的。所以去年尉迟恭在李重九授意下,攻下河东三郡,夺取了汾河入口。然后李元吉,李瑗即移师到这里,打造舰船。
现在李元吉,李瑗率领一万由唐军降军改编而来的兵马,还有薛万均五千骁卫军一并,坐船而下,直逼蒲津关。而另一面尉迟恭,罗士信,苏定方三将挟攻下绛州之势,率三万兵马也是由陆路逼近蒲津关而来。
当初张玄素水陆夹击的战略构想已是达成了。
但对于唐军守将程咬金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未完待续……)
。。。
24 0033211732484
第八百四十三章 佯装分兵
蒲津关,在战国时期,魏置关于此,防备河西之秦国,也曾叫作蒲阪津。秦国时,秦始皇作驰道,从咸阳北出栎阳道,即蒲津关道,此道可以从咸阳直抵晋阳。
到了汉朝时,开始在蒲津设关官,以讥行旅。三国曹操西击马超,韩遂,而令大将徐晃、朱灵渡过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徐晃给曹操写信,说眼下我军盛兵屯于潼关,而马超不复别守蒲津,知其无谋也。
开皇时,隋朝都关中,对于蒲津关交通防守十分重视,于黄河上架设浮桥,并在河中建城,名为中潬城。古文中水中沙的意思为潬。所以中潬城取名,就是建城于河中沙上的意思。
待李重九的车驾,从闻喜抵至蒲津关关前时,对于蒲津关的水陆夹攻已展开两日。
城下战鼓擂动,在众将幕僚的簇拥下,李重九登上高台向远方眺望。
但见浊黄色的黄河从远方奔流而过,在黄河河面上,浮着上百艘乌黑色的战舰。这些战舰正沿河而下猛攻,河中的中潬城。
主持进攻的大将是李元吉,李瑗,但见李元吉亲自持戟,站在船头上,呼喝指挥左右士卒。前排舟船抵近城下,站在船头上的赵军弩手,以火箭不断射入中潬城。中潬城之内已是数处燃起了,滚滚黑烟。
在水面上,李元吉又命赵军舰队,行船逼近城下,以柴堆配之火油,掷入城下进行焚城。城中唐军亦是拼死出城抵挡。拦截赵军火船,并将赵军射入城中的柴薪。丢出城外。
中潬城上的激战十分惨烈,而在陆地上也是一般。
从两次攻赵没有成功后。李唐就加强了对蒲津关的防备,去年就征伐了五万民夫,将蒲津关重修了一遍。并且在四门之外,又各加筑了六个坞堡,在坞堡之外又修筑了一层黄土夯筑的土墙加实,成了一个城中有城的割据。
对于李唐费力修筑的坚城,就算是以罗士信之勇,苏定方之谋,尉迟恭之雄。赵军三员名声赫赫的大将猛攻了两日之下,依旧没有撼动蒲津关的防御。
而当初李重九给三人下达的命令,是三日内渡过黄河,而今日已是第三日,他们三人,加上李元吉,李瑗随流直下一共四万五千大军,也是着了急,当下朝蒲津关发动最猛烈的攻势。
高台上看去。但见在激战最距离的东门之处,上万赵军摆出的攻击阵容,仿佛波涛起伏的海洋,前排士卒顶着巨盾。次排士卒拿着强弩,后面士卒则是举起攻城云梯,向城下抵去。
最外面的一层夯墙。早被赵军拆毁了一半,士卒轻易从中间涌过。而东门之处。唐军修筑的六个坞堡,也被赵军攻陷了三座。剩下的三座上面,赵军士卒也是正蚁附攻城。
大将尉迟恭坐镇于夯墙附近,指挥攻城。
至于其余的赵军人马,在罗士信,苏定方的带领下向东门的唐军发动进攻。 在蒲津关的城墙上程字大旗高高飘扬,不断有滚木擂石从城头砸落,攻城的赵军冒着箭矢,登城进攻。
赵军进攻十分猛烈,但是唐军在兵力劣势下,也是打得十分英勇。
李重九看了一阵,对左右道“你们看唐军在东门前沿修筑的六座坞堡,十分有效地分割了我军进攻兵力了。让进攻城墙的我军人马,不能集中在一起,阵势受到破坏,这样打下去也是徒劳无功,唐军守城大将是何人?”
“程知节,又名程咬金。”
李重九恍然道“原来是此人。”
这时候,快马向高台疾驰而来,一名骑兵跳下马向李重九禀告道“陛下,在黄河西岸,发现李唐大军,并且还有李唐皇帝的旗帜。”
听此赵军众将不由震动,李世民居然亲临蒲津关了,这是要与李重九在黄河边决战的打算。
李重九在高台上朝远眺望而去,但见果真在黄河西岸,陡然出现无数军旗,遍目内都是一番烟尘滚滚的景象,声势似乎十分好大,只是间隔太远,看不清有多少兵马。
李重九心道“若是李世民真来这里驻守蒲津关,那么之前为何又那么轻易放弃绛州。没有绛州,再守蒲津关,岂非十分被动。”
李重九向姬川道“西岸太远,我军无法侦查,不知敌军具体兵力,但朕看这十有**是李世民的疑兵之策,他的主力不会这里。”
一旁张玄素道“陛下,微臣也是如此认为,李世民若是真在蒲津关堵截我们,这与苦守长安有什么区别。我军只要与他对峙于黄河东西,那么待到王君廓的西路军抵达之时,李世民将无疑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他不会出此昏招。”
虞世南道“可是我们也不能猜测没有啊,若是李世民真的率主力在西岸,那么我军贸然渡河强攻,就有被唐军半渡而击的危险。”
说到这里虞世南顿了顿向李重九道“唐军早在蒲津关守备,以阻止我军西渡黄河,若是拖延下去,对于进军不利,微臣斗胆向陛下建议,绕开蒲津关,从绛州南下至龙门关渡河,从禹门口至韩城,再经郃阳至同州,攻打长安。”
听了虞世南的话,李重九听了沉思起来。
虞世南的建议,是从蒲津关上游的龙门关渡过黄河。龙门关就是鲤鱼跃龙门之处,从这里进兵不是不可以,但是路线却被拉长了两百多里,同样粮道和补给线也是绕远了两百多里。
虞世南话音刚落,张玄素就当即反对道“陛下,蒲津关,乃是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若是攻下此关,关中震动,岂能因为惧难,绕道别路。”
姬川道“蒲津关难攻,不是一时罢了,眼下我军主力齐集于城下,二十万大军破此小城,不费吹灰之力。至于对岸李世民,微臣认为就算他真到这里,也不需担忧。”
李重九听张玄素,姬川的意见,也是赞同道“我同意张,姬二卿的意思。不过虞爱卿的意见,却给朕启发,传令李元吉运载薛万均五千人马,在龙门登岸,佯装出我军分兵态势。实际上我军仍主攻蒲津关!”(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四章 袭击粮道
潼关。
河内总管,黄君汉正俯身一小舟内,看着黄河对岸灯火通明的赵军河阳水营。
但见从黄河下游的粮船正源源不断地,在码头附近靠岸,从船上一袋袋地将粮草卸下,然后搬运至城内。至于水营外,赵军战舰来回巡逻,舰上灯火通明,将黄河河水照的一片清亮。
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