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军一个联队,突然出现在曼德勒西线仁安羌油田附近,包围了防守这里的英军主力七千余人。英国人炸毁油田试图突围,可惜却完全徒劳,他们完全没有办法打开日军的包围圈。他们的士兵在悍不畏死的日军面前,可不愿意用生命去冲锋,最后只能求援了。

既然英国人已经放下了脸面向中**队求援了,中国人自然不能不管,但是谁来救援却很有难度。因为此时日军已经发动了全面的攻势,沿着伊洛瓦底江从东西两线发动了猛攻,东线有中**队防守,而西线是英军在负责。按说仁安羌处于英军防区,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力救援自己的部队,而让中**队度过大江来飞渡救援也有些难为人。

唯一能有可能救援的部队就只有曼德勒的孙立人师了。

而英国人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就是给孙立人打了电话。

孙立人考虑后,认为应该也有能力救援英军,于是派了一个团前往救援。这个团人数不到一千人,但是英国人不知道,他们反复催促孙立人尽快行动。孙立人表示六个小时内一定解救他们,他亲自指挥战斗,摸清了地形后,凌晨发起了总攻。经过激战打穿了日军的防御,将英军解救出来,但是天亮了日军反攻了,孙立人又给英军断后。最终成功营救七千英军,事后英军得知解救他们的中**队只有一千人的时候,十分的吃惊,这次战役也被称作仁安羌大捷,是远征军入缅作战中的第一次大捷。

大捷在国内国际上被传为神话,就连英国人也在拼命宣传,没办法啊,他们七千人还要别人一千人救援,不把这一千人说的传奇点,就显得他们太无能了。就好像他们后来拼命的捧隆美尔一样,是为了掩盖他们的无能。

同古也好,仁安羌也罢,中国人没有打输掉气势。

但是改变不了缅甸的命运,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一块被放弃的土地。

仁安羌大捷后不久,中美英三方指挥官,更准确的说是史迪威这个光杆司令和其他两只部队发生了冲突。仁安羌的战果是不错的,英军顺利撤退了,中**队扬名了,但是请注意,他们不是把日本人打跑了,是自己撤退了。也就是说,仁安羌还是被日军占领了,这意味着日军又向西前进了一步。

而此时东线的中**队该如何?

英军要撤往印度,史迪威命令中**队往西撤往乔克巴当掩护英军撤退,但是杜聿明却希望北上防御滇缅公路要地棠吉,为中**队保留后路。史迪威和杜聿明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是任务还是下达了。

但是任务归任务,当史迪威走出帐篷的时候才发现,中**队的大炮已经装上了卡车,准备往北转移了。他很生气的问军官为什么要走,军官告诉他,这些炮就是中**队的架子,有这些炮在部队就在,炮没了部队也就没了。中国人缺人不缺武器,史迪威顿时头大如斗,此时物资根本运不进来,中国人根本不依赖他,也就不愿意理他了。

史迪威郁闷了,当夜给罗斯福去电,表示了对缅甸的悲观态度。他告诉罗斯福,英国人早就已经把缅甸勾销了,指望中国人为了英国人的利益在这里跟日本人拼死作战也是不现实的。史迪威认为总统给他的任务,拉住中国人跟日本作战的任务他失败了。

比中**队更狠,给史迪威打击更大的是英军,正面防御的英军在没有通知中**队的情况下,自行撤出了曼德勒,拒绝继续进行曼德勒会战了,而且要炸毁曼德勒大桥,防止日军追击。英军的行动,让中**队对防守曼德勒也彻底失去了信心,尤其是英军一而再的自行行动,伤透了中**队脆弱的心,他们终于明白英国人从来没把他们当做友军过。蒋价石也急了,英国人太不地道了,他们撤退到印度,这样一来岂不是把东线的中**队放到了日军的包围中吗。蒋价石立即调整作战方案,命令远征军的防御作战重点放到北方的蜡戌,目的只是保证日军不能从缅甸攻击中国西南腹地而已。

跟中英联军的指挥混乱对比强烈的是,日军的执行力十分给力,他们作战统一众志成城斗志昂扬士气旺盛,就在中**队打算撤往蜡戌防守之时,一个重要的消息传来,蜡戌以北出现了日军的56师团主力,并且抢在了中**队之前抢占了蜡戌。日军竟然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完成了一次大胆的战略行动,千里迂回缅北,中**队的退路被切断了。

得到这个消息的同时,英国人惊呆了,英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司令当即下令,抛弃一切物资,不顾一切的往印度撤退,而中**队则接到命令,往北撤往密支那,至此中英联军在缅甸分道扬镳了,联合作战结束,大溃败开始了。

三百八十九节 控局九

日军一万人堵住了杜聿明的退却之路,但是他们手里有六万人,一鼓作气当可以拿下。可是遭遇了一连番的不顺利之后,杜聿明太过悲观了,他选择了避开日军继续退却。结果到了密支那依然发现有日军,他们的退路完全被堵死了。

按照蒋价石的命令,各只部队自己想方设法回国,而此时一个厄运降临到了王牌师2师的身上,他们被迫要通过蛮荒野人山回国。这是一段辛酸的经历,没有倒在战场上的无数战士却在丛林中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尤其是他们师长戴安澜,这更是一个悲情人物。

戴安澜赵礼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后世的历史上中**队出国作战第一个牺牲的将军,当时各个政要人物都给他发了挽联,其中包括太祖等人。而此人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他之所以能做2师的师长,不是别人提拔他,而是他拔高了整个部队。自他当军官后,不管是在王牌部队还是王牌部队,他的部下在作训中总是能得到第一。包括在中央军精锐德械师中,他也是第一。做一个对比,孙立人此人后世人没有不知道的,远征军后来有名的王牌军军长,可是此时他跟戴安澜相比,还要有所不如。他的师毫无疑问比不上戴安澜的师,他们唯一的区别是,戴安澜奉命不畏艰辛的返回国内,而他则抗命跟美国人去了印度。

对戴安澜奉命殒命,而孙立人抗命活命两件事。或许永远也争论不出一个对错了。但是毫无疑问,加入戴安澜也像孙立人一样去了印度,恐怕后来就不会有孙立人的风光了。

冲着孙立人的名气,赵礼不可能不关注这么一个人。他觉得此人死的可惜。病死在雨林中,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将军的死法,更何况这可是第二个孙立人啊。于是他做了些安排,塞北的特务在远征军出兵前,就跟杜聿明搞过关系,希望关键时刻可以解救一批人。可是当远征军退却的时候,塞北特务秘密找到了杜聿明希望他能允许军队撤往印度,杜聿明可是蒋价石的嫡系。他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家的军队送到人家的地盘上,于是拒绝了。特务又希望把戴安澜调走,他也拒绝了,最后直接找上戴安澜。戴安澜拒绝的更是彻底。戴安澜表示委员长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一定要把委员长的队伍带回去。

这里就看出他跟孙立人的不同了,当孙立人看到缅甸大势已去,溃败已成不可避免之势的时候,他果断的带自己的手下跟史迪威走了。他认为那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士兵的性命,至于到了印度自己的部队还由不由得自己做主,是不是会被美国人英国人挟持,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下了。他是个典型的美国式思维的军人。而戴安澜则是典型的中国式军人,更死板的执行命令。并且对上司怀有那种报恩的心态。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责任的中国式士大夫。

当得知戴安澜殒命野人山的消息后。赵礼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塞北某大学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很有本事,他的弟子遍及塞北各界,可是他却感慨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没有为中国培养出一代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传统的士大夫阶层。

戴安澜死后,日本人大肆宣传,他们消灭了中国的王牌师2师。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此时的2师人数不足人,建制基本上被打残了。而不得不说这是日军有意为之的,他们一路死缠烂打就缠着2师,直到确认了戴安澜的死讯。

戴安澜死了,孙立人到了印度,被英国人拒绝入境,要求他们交出武器后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本来是去缅甸解救英军的中**队,在被英国人摆了一道不得不撤退后,竟然要变成难民才能得到英国人的庇护,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孙立人是什么感想。但是孙立人显然没有照做,他没有缴枪,反而是整军容,摆开干仗的架势,在美国人和他救过的那个英国将军的调停下安全进入了印度,但是这耻辱不知道他咽不咽的下去。

而此时在塞北,赵礼终于等到了李忘川的回归。

李忘川在武汉时候就去了中央,后来跟随到了chóngqìng,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了。他离开后,国际局势的纷乱,一时间让平时很自信的赵礼都觉得似乎脑子有些不够用了,现在他回来了,得好好跟他探讨探讨。

“你觉得这次远征军作战如何?”不知不觉间,两人就聊到了远征军上来。

“司令你觉得呢?就作战效果来说,没达到任何的目标,作战实际上是失败的,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中**队的精神没有丢。”

赵礼叹道:“完全是扯淡,日本人打了缅甸后会干什么呢?”

李忘川回答道:“不是继续打印度就是去打澳大利亚,或者有可能回中国战场作战。”

赵礼继续抱怨:“没错,本来这是极好的把日军往南引的机会,可是白白被蒋价石阻碍了。现在失败了反倒是走上了正常方向,日本继续进行他们的难进战略。本来要是蒋价石不出兵,恐怕现在日军跟英国人正在印度纠缠呢,英国人也不会这么傲慢了。现在倒好,日本人在缅甸打累了,几万中**人的牺牲换来了日军的疲惫,反倒是让英国人现在逍遥起来。唯一的好处恐怕就是蒋价石的国际威望高了些。或许这次出兵根本就是为了他的威望去的,他要是真的想打日本人,在国内打还能光复国土,岂不是一举两全。这就是政治人物啊,在中国战场跟日本人互为默契,却派军队到国外去跟日军作战,还号称战略大反攻。”

李忘川附和道:“这倒也是,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做。是继续跟日本人保持战线不动摇呢,还是适当的发动下反攻,也提高提高我们塞北在国际上的声音。”

赵:“还是不动的好,目前不是跟蒋价石争取国际目光的时候,相反而是要继续把他推高啊。中国总该有个国际代表,现在也只能蒋价石来做,换个人恐怕不合适也容易闹出混乱。我们躲在他背后也未必不能做事情,反正我从没想过跟他争天下,我要的是把中国推向巅峰,那才是我的快乐。”

李忘川笑道:“我懂了。”

赵礼跟李忘川两人拭目以待,期待着日本人接下来是打印度还是打澳大利亚。可是没想到的是,七月份的时候,日本人在占领了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彻底占领缅甸后,并没有继续向印度方向推进,而是调转枪口到了中国。

日军分三个方向,一路从武汉往南发动了长沙会战,一路从越南往广西攻击,还有一路从河北往张家口攻击,除了这三路大规模攻势外,还从山西往晋北,从豫东往豫西攻击,并且进攻江西等地,似乎摆开了全面进攻中国的态势。

日本人想要干什么?

三百九十节 日军的目的

穿越之大民国三百九十节 日军的目的…     日军在广西的进军十分顺利,从越南和广东的夹击,让广西人很快放弃了,李宗仁把自己的子弟兵撤往了湖南,跟湖南的中央军一起防守这里。得到了广西部队的加强,加上薛岳薛老虎的正确指挥,长沙会战则取得了完美的胜利。

其他策应的小战场上则互有胜负,日军进攻江西的作战失败了,但是占领了河南大部,往晋北地区的攻击行动则毫无希望可言,第一是山地,第二塞北军的火力充足,又有一群亟待雪耻的哀兵,日军能成功就见鬼了。真正的大战是张家口,日军集中了三十万兵力,而塞北军则集中了四十万大军。日军进攻了十余日遗尸数万后,退却了,集中在太行山一侧和居庸关。他们显然开始准备防守了,而塞北军则准备发动一场进攻,彻底打痛日军,让他们老老实实去跟英美玩命去。

————————————

东北,沈阳,此时已经陷入日军统治大半年了,从经济到政治方方面面都不得不接受日本的管制。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战争对日本生产力的破坏,日本人甚至对粮食一向出口的东北进行了管制,沈阳百姓第一次吃饭要进行配给了。

但是东北人的反抗并没有停止,有败军、土匪等各种组织揭竿而起,在广大的山岭田野间跟日本人游击作战,虽然城里没有爆发激烈的武力反抗,但是暗流却不停的涌动着。

日本人除了对东北进行了军事管制外。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东北的经济,而是动员东北的力量为日军服务。有大规模的移民计划,他们打算移民一千万到东北。为了安置这些农民他们抢夺了大量的东北百姓土地,原本的地主一转身不得不变成了日本移民的佃户。这也幸好当初塞北军和东北军撤退之时,动员了大量的老百姓避难到塞北去,否则会有更多的人受到日本人的欺压啊。除了掠夺土地的政策外,日本还大量的开发东北的矿产,尤其是煤铁资源,在塞北军破坏了大多数矿场后,他们不放弃。当然也是没有办法,不这么干,他们的战车就要停下脚步了。只是他们对大庆的石油还一筹莫展,尽管在积极抢救。但是最后悲催的发现,还不如新打油井来的划算。

除了经济方面,他们还进行着政治方面的努力。组建了所谓的东北迷nzhǔzhèng府,大汉奸熙洽任主席,张海鹏等伪军分别担任了黑吉辽三省主席。甚至有意让溥仪这个退役皇帝到东北当形象代言人。可是塞北的特工先一步,在日军占领天津的同时,把溥仪转移了,现在这个末代皇帝的下落是个迷。

尽管是占领区。但是作为东北的首府,最大的城市。沈阳城仍然不知羞耻的笙歌艳舞,一片病态的繁荣。在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