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蒋价石的分析杨永泰等人先是口吸一口冷气,但是随即杨永泰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他们有这种打算,那为什么要现在出兵呢,坐山观虎斗不是更好。”
杨永泰分析的确实很有道理,塞北军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最后参战收果子,可是他们从来不把赵书礼往好处想,从来没想过赵书礼竟然会关心战争中那个最不被注意的群体——老百姓。
蒋价石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也想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继续沉思起来。
“那么我们现在要制定两份方案吗,第一种应对西北军回师,第二种则是留在河南。”
“不用了,我这个盟兄弟冯玉祥我还是了解的,他算是把我恨死了,他能跟囚禁自己的阎锡山不计前嫌都要来打我,现在说不准也会不顾西北继续跟我们以死相搏的。”
“委员长的意思是,冯玉祥会留在河南?”
“十有七八吧。不管如何东北军都是要入关的,给夫人去电,让她尽快催促张学良出兵吧。”蒋价石夫人宋美龄,现在仍然滞留在东北。
“您这意思难道是要引东北军入关,然后好制衡塞北赵书礼吗?”杨永泰猜测道。
蒋价石点点头,这就是他的策略,当年冯玉祥要入河北京津,他下命令说这两地要由晋军驻防,从而很长一段时间西北军和晋军只见矛盾很深,此时他引东北军入关,到时候北方必然还有争斗,北方只要不能统一起来,就对南方的中央整府没有威胁。
但是这次军阀会战的意义恐怕就没有那么大了,充其量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新消灭了两个军阀而已,中央连地盘也没怎么扩大,自己损失还颇为惨重,反而最后让蛰伏在北方关外的两头狼占了便宜。
蒋价石的内心第一次对中国的局面生出了一股无力感,这复杂的局势他掌握起来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他老了!
蒋价石还仅仅是烦恼,阎锡山就该头痛了,而冯玉祥则是愤怒了。
阎锡山的脑子跟算盘似的,从来不会算错账,塞北军一攻击西北,他知道西北军恐怕凶多吉少了。好在塞北军没有第一时间攻击山西,但是小心谨慎的阎锡山不可能不防,他当即调回了几个师的晋军主力,同时跟留守太原的几只二线部队一起开到了雁北地区,驻扎在大同,以防万一塞北军南下。
而冯玉祥就像是蒋价石猜测的那样,他一面勉励留守在陕甘两地的小部西北军将领,要他们发扬当年杨虎城守西安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抱定牺牲精神也要守住西北。而自己的主力,则开始发动了对蒋军的最为猛烈的一次猛攻,打算一战决胜负。
······
而此时赵书礼这个罪魁祸首却不知道各路军阀对他的猜度,兢兢业业的蹲在指挥部中,跟李忘川等参谋研究进军情况呢。
“这是我军目前的位置,昨夜出发,今日晨已经从磴口度过黄河,南下进入了宁夏。”
一个参谋在摆在桌面上的一副西北地图上,把模拟士兵的泥塑战士摆在了宁夏的石嘴山地区。这个参谋叫高千川是高凤举的一个亲戚,年纪不大高凤举刚当师长那会儿他来投奔,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受过德国顾问培训过一年左右,但是对于地图有着天生的敏锐性,他的档案中记载他爸爸是个风水师,大概是受到遗传了吧。因此被李忘川看重,调到总参谋部当了作战参谋。
“宁夏马家军有没有什么变故!”
此时宁夏最大的军事力量是回回军阀马鸿宾的一个师,马鸿宾是马福祥的亲侄子,他父亲跟马福祥是亲兄弟。当年马福祥被徐世昌调到归绥的时候,带走了儿子马鸿逵,只留下了这个侄子镇守宁夏,为宁夏镇守使。赵书礼这次之所以选择宁夏为进攻西北的突破口,其中有一个重大原因就在这里。马福祥游说他的时候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攻占宁夏后,西可以入甘肃,东可以攻陕西,而且马福祥会帮忙联系自己侄子,让塞北军进入宁夏不会受到阻碍。
李忘川回答道:“很顺利,马家军很配合,预计今天下午塞北军就能进入宁夏城(后来改名银川)!”
“那就好,宁夏本来为甘肃省辖地,被冯玉祥强行划出单立一省。这里经过秦汉及至明清历代王朝经营,依靠黄河修建了无数水利设施,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堪称西北粮仓。占据了这里,恐怕冯玉祥的军粮都成了问题了。”
赵书礼感叹道。
随即下达命令:“命令李三江率部进入宁夏后,立即按照计划,在宁夏东部依托地利修筑防御工事,同时先往西攻占兰州继而进占整个甘肃!”
如果能依照计划顺利施行的话,塞北军占领甘肃后,整个河西走廊将纳入地盘,从而又打通一条从塞北到新疆的道路。
一百三十节 鼓动
此次塞北军攻击西北使用了十万人的兵力,第一军近半数士兵三万人参加,第二军是主力出动了五万人,重建后几乎都是新兵的第三军只出动了两万人。此次作战目的除了军事占领外,也有锻炼士兵的目的,第一军是因为天津事件还没有从阴影中摆脱出来,需要鼓舞斗志,因此调派了近一半的兵力参加,第三军则是新兵来见识见识实战,因此担当主力其实是第二军,而第二军军长李三江也顺理成章成了军事行动的指挥官。
此前拟定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为进入宁夏,如果顺利马家军不干涉的话,很容易清除掉小股的忠于冯玉祥的部队,占领整个宁夏;第二阶段是向西攻击,打通河西走廊;第三阶段是伺机攻入西安占领陕西。
可是作战计划做的再好,终归实现起来是还是要人的。
相比赵书礼等上层,底层士兵们普遍对攻打西北热情不高,士气难免受到影响。
至于原因吗,自然是因为塞北军当年收编了相当一部分西北军士兵,这些士兵过去就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又久经沙场,在投到塞北军后,能经过筛选的后来表现都比较出色,很大一部分人现在已经担任了基层军官的职务。对这些原西北军士兵来说,冯玉祥在他们眼里是相当好的长官,对士兵如同亲人,不但不许军官欺压士兵,他本人更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因此威望很高。这些西北军背景的官兵情绪也影响到了其他士兵,而且塞北地方的很多移民也都是从西北迁来的,因为这个出身的原因,相比打西北军士兵们普遍更愿意去打中央军。
这种现象作为指挥官的李三江心里十分清楚,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没少到基层兵营中做工作,给他们讲要以塞北的大局为重,告诉他们西北对于塞北的重要性,占领了这里就能让塞北的地盘从新疆到热河连成一片。但是士兵们不是很接受这些飘在云间的借口,对于西北军背景的士兵,或者祖籍是西北地区的士兵来说,西北军就代表家乡的军队,打西北军带有一种他们对家乡的背叛,他们更愿意从自身感情出发来对事物做出评判。
但是好在这些士兵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即使是新兵也至少在新兵营中呆了数月,因此服从命令这条军规他们是懂的。所以虽然情绪上不积极,但是并没有抗命的显现,这是李三江唯一欣慰的地方。欣慰归欣慰心中却难免担忧,军事组织是一种奇妙的组织,非常难以掌控,一个弄不好谁也说不出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军事活动又非常微妙,任何细小的因素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后果。因此李三江心中一直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这让他极不舒服。
“报告!203师2004团全体官兵请缨所先锋。”
突然随军参谋的报告惊醒了正在忧虑中的李三江。
“2004团请缨?请缨!”
突然李三江有些疑惑了,对参谋再次确认道:“你确定是2004团吗,该团中西北籍士可是比例最高的,而且团长曾经就是西北军的军官,他们一直是最反对进攻西北的,他们怎么会请缨。”
“没错就是他们,听说是他们的参谋给全团做的思想工作,现在2004团战斗欲十分强烈,这情绪甚至影响到了相邻部队。”
“思想工作?你给我好好说说。”
“是这样的,他们的参谋叫田子华,据说原来是跟他父亲在北京天桥底下说评书的,后来听说移民塞北能得到土地,加上北京那几年经常是城头变化大王旗,百姓人心惶惶,于是就举家前往河套了。这人口才不错,能言善辩,后来从军中脱颖而出到了军校学习过一阵子,这次出发前才回到军中,担任2004团参谋。部队的时期低落他也注意到了,在部队过磴口的时候,他把城内的报纸买了个精光,然后分法给士兵去看。结果一进入宁夏,该团士气就已经调整过来了,后来看到宁夏本地的灾情,他们的士气更加高涨起来,竟吵嚷着要当先锋了。”
“报纸,什么报纸。”
“哦,什么报纸都有,大多是我们塞北的报纸,也有南京那边的大报。”
“区区几分报纸怎么就能起到这么大作用,你说说重点,别罗里吧嗦的半天我也没听明白。”
参谋被责备了一句,不敢回嘴老老实实的道了出来。
原来自从赵书礼宣布出兵后,不管是塞北的报纸还是南京方面的报纸,都纷纷谴责起了西北军。南京是一直在谴责的,而塞北一般比较中立,此次塞北军的行动影响了他们的观念,老实说塞北的报纸有个毛病,十分排外和自我,甚至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塞北整府他们自己可以骂,但是一到对外的时候,他们却会众口一词的对敌方猛烈抨击。当然也有一些或者哗众取宠的,或者就永远扮作民主斗士站在整府对立面的报纸,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但是这样的报纸显然田子华不会去选择购买。
田子华买的这些报纸多是言辞激烈的,对西北军从上到下数落了个遍的,尤其是很多报纸跟南京大报相互转载,隐隐构成了一道舆论统一战线。其中最让塞北军士兵有感触的是,报纸上报道了西北的灾情,百姓多有饿死卖儿卖女成为常态,同时透露出塞北支援西北的救灾物资,通通被冯玉祥用作了军事方面。也有南京的报纸报道中央给西北灾民募捐了大批善款,只等冯玉祥愿意放弃非法的武力行动,就可以用来救助西北百姓,又发出冯氏认清大势,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呼吁。
这些报道看后士兵们心里实在不是滋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塞北的新移民,而且大多以前家境困苦,否则也不会移民了,因此都非常理解没有土地的农民的心酸,对比自家以前的境况,对西北百姓充满了同情。
见到报纸宣传起了作用,田子华趁热打铁,反复在军中宣扬,塞北军此次出兵的目的,他不讲大道理,只说冯玉祥倒行逆施,塞北军完全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西北老百姓。同时告诉大家,冯氏久居西北,才导致了西北的困苦。歌颂西北的历史,什么长安自顾地王都之类的辉煌等,中国人向来看重自家的身世,历史上的荣耀正是西北人心中的一个骄傲。此时扯出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对比西北的现状,很是蒙了一大批人,甚至隐晦的表示西北的穷困也是冯氏造成的。又给士兵们大讲了冯氏的背景,说冯氏本来就不是西北人,而是河北人,他军中的军官也大多来自河北,所谓西北军完全是有西北之名,而无西北之实。这个说法当即就把冯氏西北军跟西北地方划清了界限,算是解除了士兵心中最后一个顾忌,让他们觉得他们此次进兵西北,不但不是对祖籍的背叛,相反是解救家乡百姓于水火,在这样的伟大美好愿望之下,他们热情起来才怪呢。
听完参谋的细说后,李三江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田子华掉到了总司令部,临时任命他为宣传部长,负责此次战斗中所有的动员工作。并且把原本的军乐队,以及由一些支援女学生组成的宣传分队都交到了他的手中。
田子华算是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了,仗着自己评书的功底,把军乐队和宣传组织起来,打起了思想工作的攻坚战。不停的游走在各支部队之间,先是奏乐伴奏,女学生们唱起一些马屁诗人们写的赞美塞北富庶人民安居的歌谣,当大家听着熟悉的曲调正沉醉间,突然乐曲一变,唱起了一些哀伤的歌曲。这时候田子华就出场了,用非常有诱惑力鼓动性的语调,开始悲秋伤春的为西北百姓惋惜,又引导性的让士兵不自觉的回忆起自己家的过去和现在,最后才告诉大家现在是到了解救西北百姓的时候了,相信他们塞北军一到西北,百姓的苦难就能结束。同时信誓旦旦的表示,西北的百姓是欢迎塞北军的,甚至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盼望着塞北军早日到来···
总之田子华的鼓动效果就几个字:成功了!
比之大千世界,人就想一个个微粒,在做着布朗运动,谁也无法预知这微粒下一步的运动轨迹。或者遇到一股水流就能徜徉大海,脱离约束,或者只能一辈子浑浑噩噩下去。这股水流就是一个个机会,但是未必每人都能看的到,或者注意的到。田子华也是一个微粒,这次军队的士气低落,就是他运用才华的一个机会,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抓住了。田子华用自己的鼓动能力帮李三江解了心忧之后,很快得到了新的任务,李三江排他在大军前活动,为大军铺路。
军队沿着黄河前进,到了中卫,这里已经到了山区,只能沿着河谷前行。到这里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向甘肃攻击前进,另一路直接南下沿清水河往宁夏大城固原进发。大军所过之处,老百姓夹道迎接,颇有一番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气势。这全都是田子华能力,当然这些老百姓虽然未必出自自愿,有些是当地整府看清大势,在马鸿逵的联系下表示了顺从塞北军之后,按照田子华的要求组织的。有些百姓则是田子华亲自活动的结果,毕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找到整府的,对于那些沿途的小村庄,小山寨,则是田子华亲自去游说他们,甚至用金钱引诱。目的不外乎是让路过的士兵感到自己确实是正义的,同时做这些的时候,随军的记者会拍照,然后写新闻稿送到后方,这些都是宣传。
成功做了这些事情,田子华自己都对自己很满意,他也很喜欢这份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