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0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是,在决心有所为的情况下,俄军的任何行动都会使共和国当局做出过激反应。

契力亚科夫发表声明后,半岛电视台就对局势做了全面分析。当然,这家阿拉伯电视台的报道中,最引人瞩目的还不是那些局势分析,毕竟局势是个什么样子,大部分观众心里都有数。真正让人感兴趣的,还是这家电视台透露出来的一些重耍信息。比如在契力亚科夫表态的时候,俄罗斯乌拉尔一高加索战区、西伯利亚战区与远东战区的主力部队全部进入战备状态,几支战略机动部队已经离开营地,正在开往最近的空军基地。也就是说,俄罗斯当局已经做出了军事干预的决策,俄军很快就会跨过边境线,像一年多前那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镇压哈萨克斯坦的军事政变。

问题是,一年多前的军事政变是俄罗斯当局自编自导自演,而这次却不一样了。

半岛电视台抖出俄军底细之后,离事发地区十万八千里,看上去与军事政变没有任何关系的NBC不甘示弱的报道了共和国军队的部署情况,宣称部署在共和国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地面部队早已进入战备状态,共和国空军还派出了更多的防空战斗机部队,就连部分战略轰炸机也已升空。

这番报道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共和国也早就预谋。

当然,报道有先后,将半岛电视台与NBC的报道结合起来很容易让人认为,因为俄罗斯提高了军事警戒的级别,作为俄罗斯的邻国,而且是最有可能遭受威胁的邻国,共和国当局顺理成章的提高了警戒级别。

到这里,事情还没完结。

同样与这起事件没有多大关系的欧洲电视台也在NBC发言后不失时机的跟进,而其第一批重点新闻几乎都在帮共和国说话。比如法新社在报道相关新闻的时候就提到,共和国当局并未向西北与东北地区增兵,只是适当提高了相邻地区卫戍部队的戒备级别。按照这个意思,共和国并没有出兵哈萨克斯坦的意思。报道第二批重点新闻的时候,欧洲新闻媒体同时把视线转了回来,宣称面向欧洲大陆的俄军也提高了警戒级别,部分主力野战部队甚至离开营地,进入了战斗状态。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军事动员不是仅仅针对哈萨克斯坦,而是针对所有方向。虽然在随后的评论中,部分评论员认为,俄罗斯适当提高军事警戒级别,也是出于本土安全考虑,对欧洲国家并无恶意,但是这些评论员都有意无意的提到了一点,即俄罗斯绝对不是共和国的对手,哪怕能够抢先进入哈萨克斯坦,也很有可能被强大的共和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为了防止本土遭到袭击,俄罗斯当局很有可能绑架欧洲,以欧洲的战略安全为要挟,迫使共和国当局让步退缩。这么一说,欧洲的群情民愤就可想而知了,而欧洲各国政府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舆论斗争很重要,却不至于完全改变局面。

就在几方与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没有多大关系的新闻媒体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哈萨克斯坦的局势正在恶化。

傍晚左右,从卡拉干达出发的哈军第2装甲师的前锋到达阿斯塔纳南郊,并且与驻守该地的第1步兵师、即发动政变的首都卫戍部队的1个步兵连交火。虽然战斗很短暂,攻击未果之后,军心不稳的第2装甲师前锋部队停止了进攻,并且主动后退数公里,与第1步兵师脱离接触,但是这场战斗意味着,军事政变绝对不会草草收场,而且受托斯托耶夫斯基被处决影响,那些原本忠于他的哈军失去了效忠对象,在局势明朗之前,肯定不会尽全力攻打阿斯塔纳。说得再直接一点,只要杜达耶夫在阿拉木图占稳脚跟,阿斯塔纳的临时政府开始正常运转,一道赦免令就能让几个回京勤王的将军放弃抵抗。再想得深入一点,如果俄罗斯再不当机立断的采取行动,肯定会彻底失去哈萨克斯坦。

对俄罗斯来说,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出兵干预,而且得立即出兵干预。

此时,夜色已经降临,受军事管制影响,之前被称为“中亚不夜城”的阿斯塔纳因为是一座新建城市,没有工农业基础,所以阿斯塔纳除了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之外,还效仿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而且是中亚地区唯一赌博合法的城市风光不再,除了街头岗哨与巡逻车队的灯光之外,整座城市都沉浸在黑暗之中,仿佛没有一点生机。

也就在这个夜晚,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打响了。

冲在最前面的,正是由切尔温斯基集自前去下达作战命令的第101空降旅。

虽然名为“随时准备着”,但是能否出发,不是由空降旅说了算,而是由担任空投任务的空运部队说了算。可以说,这也正是俄罗斯空降部队的最大弊端。在共和国陆军进行全面改革,成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陆军航空兵,使空降部队具备自行作战能力的时候,俄罗斯当局仍然沿用了旧有编制,即为空降部队服务的运输机编在空军名下,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调配给空降部队。如此一来,运输机群的动员效率肯定会受到影响,或者说,隶属于空军的运输机部队不可能像空降部队那样,时刻处于战备状态,也就不可能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出动。

28日整个白天,第101空降旅都在等待运输机群。

实事求是的讲,俄军的动员速度并不慢,要知道,在28日18点30分,也就是第101空降旅的第一批部队搭乘运输机出发的时候,离政变也就20多个小时,离接到作战命令还不到10个小时。客观的说,当时能够比俄军做得更好的,恐怕也就只有共和国陆军了,美国陆军的动员速度都不一定比俄军快。事实上,共和国陆军也只要求主力部队在接到命令之后的24小时之内投入战斗。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为阿斯塔纳已经被政变部队控制,而哈军第1步兵师是其王牌部队,而俄罗斯空降部队又缺乏足够的重装备,所以在白天空降的风险非常大,最好选择在夜间空降。也就是说,即便俄罗斯空军的运输机群提前做好准备,也不见的能在白天把第101空降旅送过去。

第101空降旅能够赶在傍晚出发,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从叶卡捷琳娜堡到阿斯塔纳,直线距离不过750公里,对于能够以亚音速巡航飞行的战术运输机来说,从起飞到空投,也就最多1个小时。

19点35分,俄军运输机群到达位于阿斯塔纳西北的空投场。

短短数分钟之内,由阿洛夫上校亲自率领的第101空降旅的第一批部队就踏上了哈萨克斯坦的土地。阿洛夫上校恐怕永远也想不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下,第101空降旅的行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当时,一架亚轨道无人侦察机就在阿斯塔纳上空大约60公里处盘旋。

得益于精确的战术情报,相关行动自然准确到位。

在阿洛夫上校跳出运输机前大约5分钟,也就是19点30分左右,已经回到阿拉木图的杜达耶夫首次公开露面,而且向应邀前来的多国领事宣布,他正式接管临时政府,以民选总统的身份履行领导国家的权力。

虽然这只是一份非常简短的声明,但是意义非同凡响。

从法理角度来看,杜达耶夫此举等于宣布哈萨克斯坦结束了无政府状态,因此任何国家要想派兵进入哈萨克斯坦,必须获得杜达耶夫政权同意,或者接受杜达耶夫政权邀请,不然就是军事入侵。

再来看第101空降旅的行动,也就不难明白杜达耶夫在这个时候露面的原因了。

虽然杜达耶夫会见多国领事的事情通过数家电视台做了直播,俄罗斯当局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这一情况,但是以俄罗斯当局的反应机制,肯定无法在数分钟之内联系上已经到达阿斯塔纳上空的第101空降旅。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些资料,俄罗斯陆军司令切尔温斯基当时设法联系过阿洛夫,只是没有能够联系上。由此可以断定,共和国军队肯定在阿斯塔纳做了手脚,比如对运载第101空降旅的俄军运输机群进行了定向通信干扰,使其无法通过卫星线路与后方联系。

总而言之,随着阿洛夫率领的俄军空降兵踏上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俄军入侵哈萨克斯坦就是铁板钉钉、不可改变的事实了。

既然有入侵,也就有反侵略抵抗。

以哈萨克斯坦的实力,自然抵抗不了俄罗斯的军事侵略。

19点45分,完成空降的第101空降旅在阿斯塔纳西北与一支哈军第1步兵旅的巡逻部队遭遇,并且进行短暂交火,打死打伤20多名哈军官兵。

5分钟后,杜达耶夫正式接见共和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向共和国递交国书。

也就在这个时候,屁股还没有坐热的杜达耶夫向共和国当局正式提出援助请求,希望共和国能够出兵帮助哈萨克斯坦抵抗入侵。

按照计划,共和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立即通过外交部的通信线路发出了这一消息。

阿拉木图时间19点55分,也就是共和国新都时间21点55分,共和国外交部正式公布了杜达耶夫政权的外交请求,并且表示接受邀请,出兵帮助哈萨克斯坦抵抗入侵,保护该国的主权与领土。

到此,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两个策动方均已采取行动。

第36章 无声的决战

俄军空降部队到达阿斯塔纳不等于控制住了局势。

巡逻部队与俄军交火之后,阿卡耶夫没有组织反击,而是着手调整阿斯塔纳的防御部署。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第1步兵师反应迅速,能够赶在第二批空降部队到达之前占领空降场,还是有机会挫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但是哈军第1步兵师的万余名官兵分散部署,即便有部分部队能够赶往空降场,也很难击败第一批到达的空降部队,自然不可能挫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可以说,阿卡耶夫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策,即稳守待援,只要能够坚持到共和国军队到达就算胜利。

事实上,此时最关键的战斗并不是争夺阿斯塔纳。

共和国外交部宣布接受杜达耶夫的请求、出兵帮助哈萨克斯坦抵抗侵略的时候,共和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以全权代表的身份与杜达耶夫签署了《中哈友好互助条约》,两国正式缔结盟约。与其他《友好互助条约》一样,共和国不但有义务帮助缔约国抵抗侵略,还将按照缔约国的请求对入侵者进行侵略反击,即以保护缔约国的名义,打击侵略者境内的军事目标。更重要的是,只要哈萨克斯坦因为遭到入侵而向俄罗斯宣战,共和国就将以盟国的身份向俄罗斯宣战。

虽然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向俄罗斯宣战,但是俄军已经进入哈境内,宣战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共和国向俄罗斯宣战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是正式宣战,自然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共和国时间22点15分,即与哈萨克斯坦缔结同盟条约后10分钟,裴承毅就在元首府的地下战略指挥中心内签署了该同盟条约,在此之前,杜达耶夫已经在缔约的时候签署了该条约。更重要的是,白天的时候,在焦魃山亲自游说的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特别授权令,即授予国家元首全权处置突发事件的权力。也就是说,在裴承毅签字之后,《中哈友好互助条约》就正式生效了。

与之同时签署的,还有一份特别战争动员令。

因为战争动员令拥有最高优先级,所以先于《中哈友好互助条约》送出。大约22点20分的时候,战争动员令就到了总参谋部。

22点25分,共和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与哈萨克斯坦缔结同盟条约。

这个时候,袁晨皓正在阅读元首刚刚下达的战争动员令。准确的说,是借着阅读动员令在拖延时间。

看完外交部的新闻之后,袁晨皓才以总参谋长的身份正式下达了该命令。

22点30分,与元首府联线后,袁晨皓在总参谋部几个主要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与远在元首府的裴承毅共同启动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里的主动攻击程序。

前面提到过,战略防御系统实际上拥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打击能力。

所有武器都有两面性,到底是防御性武器、还是攻击性武器,不是看武器本身,而是看使用武器的方式方法。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为进攻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并且留下了改进余地。比如用来拦截弹道导弹的大功率激光器也可以用来对付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轨道空间站,动能拦截弹头在适当改进之后,能够用来对付地面、海面与大气层内的目标。

总的说来,基于战略防御系统的打击手段,相当于一种高精度的战略打击方式。虽然这种打击方式与传统的、基于核武器的战略打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附带损伤没有毁灭性作用等等,但是两者的本质、即打击的目标、给对方造成的影响等等并无区别。受此影响,即便是国家元首,要想启动战略防御系统的主动攻击程序都得像核按扭那样,走严格的校验程序。

实际上,“核按钮”也只是个通俗称呼,其本质是一组16位密码,元首在下达核打击命令的时候,必须报出密码,只有在密码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执行打击任务的部队才会听从元首的命令。战略打击命令也相差不大,由元首与总参谋长同时向控制战略防御系统的中央计算机输入启动命令,即两组相互参照的密码,只有在两组密码同时输入、而且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中央计算机才会按照预定程序,启动战略防御系统的主动攻击程序。

为了防止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共和国制订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在输入命令前,元首与总参谋长要相互确认身份,而核实方法就是由合适的第三者进行证实。比如只有具有共和国国家公务员身份的非元首府工作人员才能证明裴承毅的身份,而能够证明袁晨皓身份的则是具有少校以上军衔的高级军官。虽然裴承毅与袁晨皓相互认识,而且非常熟悉,两人也得走这套程序。

接下来,除了中途终止打击行动之外,其他都由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与打击顺序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为干预。

由此可见,基于战略防御系统的精确战略打击到底有多么猛烈,完全由预先设定好的打击程序决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