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1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在安排战术的时候,印度洋舰队的指挥官确实没有考虑舰队防空。

原因很简单,舰队一直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活动,即便南下,也不会离开岸基航空兵的掩护范围。也就是说,在印度洋舰队北面,始终有一支规模在50架以上的岸基战斗机群在执行防空巡逻任务,而且随时可以应舰队召唤南下拦截敌机。更重要的是,随着反舰导弹的射程越来越远,在无法扩大舰队防空范围的情况下,舰队防空作战往往演变成“舰队反导作战”即以拦截敌机发射的反舰导弹为主。在这种战斗中,真正的主力是各艘战舰上的防空与拦截系统,而不是在舰队上空巡逻的防空战斗机。

由此可见,共和国印度洋舰队的指挥官做出了孤注一掷的选择。

从战略上看,这一选择也没有多大问题。不管怎么样,首先得承认,海战本身就是高消耗战争,即便是占据优势的一方,也得为胜利付出高昂代价。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途岛海战中,美军大获全胜的代价是损失了“约克城”号航母与上百架舰载战斗机。而在大西洋上拦截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中,英国海军拥有所有优势,结果还是损失了当时排水量最大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海战中的损失将更加惊人。

前面已经提到,在印度洋战场上,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基本上在伯仲之间。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要想不付出任何代价就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损失了印度洋舰队,如果能够全歼第四舰队、第六舰队与第八舰队,共和国海军也能依靠南海舰队夺取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并且趁美军无力增兵的大好机会,攻占迪戈加西亚岛、吉布提,甚至攻击达尔文港与珀斯,拔除美军在印度洋上的基地,甚至有机会进军南非。

总而言之,如果能够用印度洋舰队交换3支美军舰队,绝对是划算的买卖。

当然,从舰队指挥官的立场出发,自然希望取得一场完美的胜利。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海军也确实有机会取得一场完美的胜利。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大约在战场时间13点30分左右,美军舰队到达迪戈加西亚群岛西北海域,此时距离马尔代夫群岛最南端的甘岛不到1000公里,距离驻扎了共和国海军远程海上巡逻机的福阿穆拉库岛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因为当时印度洋舰队还没有全速南下,所以与美军舰队的距离应该在1800到2000公里之间。

也就在这个时候,第一架远程巡逻机发现了美军舰队。

准确的说,不是美军舰队,而是美军舰队派来的防空战斗机。

美军的作战记录中说得非常明确,舰队里的无线电探测设备发现了远程海上巡逻机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之后,因为距离太近,而且巡逻机正在向舰队方向逼近,所以航空军官按照作战条令派出了防空战斗机。为了确保舰队安全,战斗机是从航母上起飞的,而不是让正在舰队附近巡逻的战斗机前去拦截。

这场吾无悬念的空战点燃了6日下午的海战。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海军不可能确定美军舰队的具体方位,原因很简单,美军防空战斗机是以被动寻的的方式发起攻击的,并没有发出无线电辐射,远程海上巡逻机是在被导弹击中之前才发现遭到攻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美军舰队肯定就在附近,而且不会太远。从理论上讲,美军战舰上的被动探测系统对远程海上巡逻机对海搜索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探测距离要比雷达对战舰的探测距离稍微远一点,但是不会远太多,毕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受地球表面曲率影响,不可能传得太远。更重要的是,美国海军应该掌握了共和国海军岸基远程海上巡逻机所使用的对海搜索雷达的具体性能数据,因为美军舰队已经非常靠近迪戈加西亚,也就在印度洋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所以在没有受到威胁,即没有进入巡逻机的搜索范围、或者说不会进入巡逻机搜索范围的情况下,肯定没有理由主动攻击巡逻机。由此可以推断,美军舰队就在这架被击落的巡逻机的航线延长点上,而且距离巡逻机被击落的地点在450公里以上,但是不会超过600公里。算上巡逻机上的对海搜索雷达对侧向区域的探测范围,就可以大致确定美军舰队在当时所在的大致海域了。考虑到美军舰队会在受到威胁后转向,加上舰队的航行速度,可以得出一个以时间为函数的美军舰队活动区域方程式。

简单的说,有了这个基础,就能重新部署侦察力量。

13点45分左右,印度洋战区海军指挥中心调整了巡逻机的搜索范围,让附近10多架巡逻机改变航向,全部朝美军舰队所在海域扑了过去。

毋庸置疑,这些巡逻机都有可能遭到攻击。

重要的是,越多的巡逻机遭到攻击,就可以用重叠的方式,缩小搜索范围。从理论上讲,如果有5架巡逻机在同一时间、或者同一时间段内遭到攻击,就能把美军舰队的活动区域缩小到舰载战斗机的攻击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到时候就算巡逻机没有能够用雷达捕捉到美军舰队,也能够以推算的方式确定美军舰队的准确位置,从而让埋伏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的印度洋舰队发起攻击。

这个道理,美军指挥官也明白。

发现越来越多的巡逻机正在围上来之后,美军指挥官没有惊慌失措的下达转向返航的命令,而是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做好了起飞准备。

对美军指挥官来说,局势已经明朗了。

与共和国海军的情报官员需要以预测的方式来判断美军舰队所在海域一样,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美军舰队指挥官也得对共和国舰队,即发起攻击的主要力量所在的大致方位做出预先判断。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美军舰队首先应该考虑岸基航空兵的威胁,毕竟在北印度洋沿岸地区,共和国海军拥有数十座基地,能够部署上千架飞机,这么多岸基战机足以淹没美军舰队。但是现实情况是,共和国海军还来不及向北印度洋地区部署重兵,而且在战争初期,共和国海军也没有足够多的战斗机可用。更重要的是,马尔代夫群岛附近的所有基地都用来部署远程海上巡逻机了,没办法容纳足够多的战斗机。当然,共和国海军可以向天军发出请求,即由天军出动战略轰炸机。只不过,除了海军不肯轻易向天军求援之外,当时天军也没有办法支援海军,因为其战略轰炸机部队正在北面战场上支援陆军,帮助陆军向乌拉尔方向挺进呢。

回到现实中来,站在美军指挥官的立场上,首先就得考虑印度洋舰队的威胁。

当然,从时间上推算,南海舰队此时距离迪戈加西亚肯定在2000公里以上,甚至有可能在3000公里左右,即便不考虑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返回舰队,其对美军舰队构成的威胁也非常有限。

与共和国海军一样,在分析战局的时候,美军高度依赖计算机。

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是,印度洋舰队藏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的可能性超过了八成,但是不排除该舰队在马尔代夫群岛东南,也就是迪戈加西亚东面海域活动的可能性。

可以说,这个完全按照逻辑与概率得出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接近。

要知道,当时美军侦察机已经向东飞行了2500公里,而且侦察机在侦察航线终点的间隔不会超过被动探测设备探测距离的一半。也就是说,向东飞行的侦察机没有发现印度洋舰队,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印度洋舰队没有在东面。从美军侦察机的覆盖区域来看,只有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没有在侦察范围之内。这也无可厚非,共和国海军在马尔代夫群岛上除了拥有一座航空站之外,还部署了远程搜索雷达,以及几座电子情报站,即便美军侦察机使用被动探测系统进行搜索,自身并不发出电磁信号,只要靠近马尔代夫群岛,就有可能被岛上的雷达发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明白美军指挥官的反应了。

美军舰队距离马尔代夫群岛已经足够近了,因此距离共和国海军舰队也就足够近,战斗随时有可能爆发。从各种情况来看,美军抢先攻击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美军要想取得胜利,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共和国舰队在发起攻击时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确定共和国舰队的大致方向,赶在对方的反舰导弹导弹之前,让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升空,对共和国舰队发起反击。不管怎么说,美军舰队指挥官有理由相信,由7支航母战斗群组成的舰队肯定要比由3支航母战斗群组成的舰队强大得多。如果能够顶住对方的攻击,并且在反击中击败对方,获胜的就是美军!

关键只有一个,那就是能不能让舰载战斗机及时升空。

当然,要想使胜利变得更有意义,就得顶住地方的攻击,尽量减少自身损失。

正是如此,在命令执行攻击任务的舰载战斗机做好起飞准备之后,美军指挥官调整了战术,让执行护航任务的重型战斗机提前起飞执行舰队防空任务,而把留下来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战斗机派去执行护航任务。

这个时候,北面大约1800公里处,即马尔代夫群岛中部海域,共和国海军印度洋舰队也在做同样的准备工作。只不过,印度洋舰队没有增派舰队防空战斗机,并且把第一波攻击机群的数量定为108架,即每艘航母之出动36架战斗机。如此一来,第一波攻击机群可以在接到命令后的5分钟内升空,以最快的速度扑向美军舰队。

最重要的是,第一波攻击机群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前进护航。

前面已经提到,印度洋舰队只有重型战斗机,没有多用途战斗机,如此一来,在安排攻击力量的时候,舰队指挥官可以更加灵活的决定攻击与护航力量,甚至能够让攻击与护航力量相互转换。正是如此,印度洋舰队才没有安排专门的护航战斗机,而是让第一批攻击机群的战斗机都只携带2枚反舰导弹,然后以最大限度的方式携带对空弹药。在安排作战任务的时候,舰队指挥官也说得非常明确,即在攻击美军舰队的时候,如果与美军机群遭遇,可以放弃攻击任务,全力拦截美军战机,特别是美军的防空战斗机。

受此影响,决定成败的第二波攻击机群的规模达到了216架,即每艘航母出动72架战斗机。为了不对第一波攻击机群的起飞作业产生影响,第二波攻击机群中半数以上的战斗机在机库内进行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其余半数战斗机在飞行甲板的尾端做起飞准备。按照“重庆”级航母的航空作业效率,只要提前做好起飞准备,就能在10分钟内让72架战斗机全部升空。

与第一波攻击机群不同,第二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全都携带了6枚反舰导弹,2具副油箱与2枚格斗导弹,放弃了远程对空弹药。按照印度洋舰队指挥官的判断,即便面对的是拥有7艘航母的美军舰队,只要第一波攻击机群的108架战斗机能够忠实的完成使命,就有很大的把握冲垮美军的防空网。原因很简单,每艘美军航母上只有36架重型战斗机,7艘航母也就是252架重型战斗机,即便不考虑之前已经派出去的72架侦察机,美军也就只能动用半数战斗机,即126架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另外126架要么为攻击机群护航,要么留在飞行甲板上待命。因为前进护航战斗机的任务是冲散对方的防空战斗机,而不是夺取对方舰队上方的制空权,所以用108架护航战斗机挑战126架防空战斗机,不是什么稀奇事,完成作战任务的把握不会小到哪里去。

必须承认,经林啸雷与华剑锋调教20年,共和国海军的指挥官个个都是狠角色。

因为印度洋战区司令部已经发来消息,岸基战斗机已经出动,很快就能到达印度洋舰队上空,为舰队提供防空掩护,所以舰队指挥官将剩余的108架战斗机动员起来,编成第三波攻击机群。受航母作业空间影响,第三波攻击机群的战斗机暂时只能留在机库里面,要等到第一波攻击机群起飞之后,才能进行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因为第二波攻击机群肯定会紧随第一波攻击机群起飞(因为载重较大,巡航飞行速度较慢,所以不会与第一波攻击机群同时到达美军舰队上空),所以第三波攻击机群最快也只能在第二波攻击机群起飞后30分钟才能升空。

不管怎么说,一次性投入全部航空力量,绝对是“大手笔”。

要知道,“重庆”级航母最多也就只能搭载152架战斗机,其中8架还是以“零件”方式储存在机库里的备用飞机,只有144架战斗机能够随时动用。当然,3艘“重庆”级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一同出动,即便分成了3个攻击波次,其打击能力也非常惊人。考虑到搭载的全是重型战斗机(在执行对海攻击任务的时候,如果在最大半径上作战,重型战斗机可以携带6枚反舰导弹,多用途战斗机受航程限制,只能携带4枚反舰导弹),有理由相信,印度洋舰队的攻击力不在美军舰队之下。

相对而言,美军的优势只有一点,那就是7艘航母的出动率肯定比3艘航母高。

14点20分,第二架远程海上巡逻机被美军战斗机击落。

在接下来的10分钟之内,又有3架远程海上巡逻机遭到攻击,而且无一例外的被美军战斗机发射的拦截导弹击落。

到这个时候,印度洋战区海军指挥中心已经能够大致计算出美军舰队所在海域了。

14点35分,印度洋舰队收到了攻击信息。

因为还没有得到美军舰队确切的位置信息,所以印度洋战区司令部没有下达命令,而是把攻击决策权交给了舰队指挥官。这也是共和国海军的规定,即在没有完全掌握目标信息的情况下,战区指挥官不能越级下达作战命令。当然,作为战场指挥官,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作战行动。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万幸的是,印度洋舰队指挥官不需要面对这个考验。

14点40分,一架到达甘岛南面大约700公里处的远程海上巡逻机打破无线电静默,用长波电台发出了一组带有特别含义的信号。

电报非常短暂,内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