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个时候,运送陆战队的船队还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就连支持舰队作战的3座海上基地也正在南下的途中,当时为2支主力舰队提供防空掩护的就是以2艘“重庆”级航母与2艘“上海”级航母为核心的第三舰队(因为主力舰队占用了编号,所以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的编号顺延),但是美国海军却无计可施,不但没有让留在豪勋爵岛的第三舰队主动北上应敌,反而让第三舰队撤退到斯潘塞湾(即阿德莱德南面的海湾),即离开了共和国舰队的打击范围。
如此一来,美军主动放弃了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
当然,不是美军愿意放弃,而是没有办法。
不管怎么说,瓦努阿图是独立国家,而新喀里多尼亚则是法国的海外省,在此之前美国没有理由向这两处地方派遣军队,而且也没有办法派遣军队。在剧变面前,就算美军想赶在共和国军队之前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也得首先夺取制海权,而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就算美国陆战队到达了目的地,也会被彻底包围,甚至会遭到共和国海军的炮火打击与空中打击。
要说的话,只能说共和国海军的行动太迅速了。
当然,舰队进入珊明海,只是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除了“台湾岛”号、“海南岛”号与“崇明岛”号海上基地先后在瓦努阿图与新喀里多尼亚之间的海域安营扎塞之外,运载陆战队的登陆舰队也赶了过来。有意思的是,拖后腿的反而成了欧州国家。当然,考虑到美国会在欧洲宣布参战后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所以可以将共和国海军在珊瑚海的行动看成是以防范为主的前期部署。
直到2060年1月7日,在法德意的积极推动下,欧盟理事会才在英国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参战决议,并且在当天晚些时候,宣布出兵白俄罗斯、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与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到1月8日天亮的时候,欧洲军队已经进驻加里宁格勒,并且先后进入了白俄罗斯与立陶宛。虽然驻扎在加里宁格勒的俄军做了微弱抵抗,但是在远离本土,而且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3个俄军师在1月8日夜间就宣布单方面停火。当然,在接到俄罗斯当局的命令之前,这3个俄军师的官兵没有向欧洲军队投降。从稳定大局出发,欧洲军队在进驻了市区与重要城镇之后,也没有逼迫退守营区的俄军投降。
与之相比,白俄罗斯与立陶宛的反应明显要温柔得多。虽然在欧洲军队开进这两个国家的时候,白俄罗斯与立陶宛当局都没有表示欢迎,更没有前去迎接,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两国政府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并且命令驻守边境地区的军队撤回军营,在没有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不得进行抵抗。与在加里宁格勒的行动一样,欧洲军队并没冲击白俄罗斯与立陶宛军队的营地,而是非常礼貌的控制了主要城镇,然后派遣联络军官前往军营,要求对方合作。
1月8日,欧洲军队开进摩尔多瓦,并且在当夭傍晚进入乌克兰。
摩尔多瓦只是一个小国,在白俄罗斯都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进行抵抗。
相对而言,乌克兰最为积极,毕竟乌克兰已经是参战国,而且半个国家在集约集团联军的占领之下。虽然欧洲军队不是来帮助乌克兰战斗的,但是这支来自西方的军队至少能够保证另外半个国家不会沦陷,至少不会落入同一个敌人手中。受此影响,在执行占领任务的欧州军队开进乌克兰的时候,乌克兰当局不但没有抵抗,还非常配合,沿途的乌克兰军队也积极合作,甚至主动为欧州军队带路。看上去,欧洲军队不是来占领乌克兰的,而是来拯救乌克兰的。
1月9日上午,共和国军队按照约定,即在欧洲军队越过边境线后48小时,在大陆战场上发起了战略总攻。
毋庸置疑,早已杀红眼的俄军进行了最疯狂的抵抗。
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军的抵抗没有任何意义。
发起进攻之后,南北两个方向上的共和国军队就兵分两路,从南北两面向莫斯科的西面穿插。共和国陆军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欧洲军队进入俄罗斯之前,尽量把战线向西面推进。原因很简单,按照共和国与欧盟达成的秘密协议,双方地面部队会师的地方就将成为双方实际占领区的边界线。虽然共和国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足够的纵深,但是考虑到南面战场上,顿河以东的半个乌克兰已经在掌握之中,而该地区成为了明显的突出部,从拉平战线考虑,共和国陆军都应该将俄罗斯这边的战线往西面推进几百公里,将欧洲军团挡在莫斯科的大门之外。
按照袁晨皓与苏劲辉制订的战役计划,此次进攻的目的地就是莫斯科西面的斯模棱斯克,即把战线顶到俄白边境附近,让欧洲象征性的占领俄罗斯西部领土之后,就让欧洲军团收起脚步。
毫无疑问,这么做,肯定有点绝。
要知道,欧洲需要的是战略安全,而不是象征性的占领俄罗斯。
比较有意思的是,欧洲军团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的行军速度甚至还比不上共和国陆军在战场上的突击速度。虽然陌生的环境对欧州军团的行军速度产生了影响,加上白俄罗斯当局的不合作态度,也制造了一些麻烦,但是要知道,欧洲军团根本没有受到威胁,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欧州军团的素质确实非常糟糕,快50年没有打过仗的部队与连续打了近半个世纪的部队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也证明,决定部队战斗力的绝对不是装备,而是官兵素质。
因为共和国陆军推进得太快了,所以欧盟首先坐不住。
1月10日上午,法国总统就代表欧盟跟共和国元首通了热线电话,要求共和国当局切实兑现承诺,即将俄罗斯莫斯科以西地区让给欧盟,而不是出尔反尔。在保证会兑现协议中的承诺时,裴承毅在电话中非常委婉的提到,以法国为首的欧盟也应该兑现承诺,即在太平洋战场上给予共和国军队应有的便利。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袁晨皓与苏劲辉在大陆战场上策划的进攻行动与裴承毅有关,而且袁晨皓一直特立独行,甚至经常不拿裴承毅的命令当回事,但是以苏劲辉的为人,特别是苏劲辉在大陆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只要这次作战行动有他的份,就有理由相信,裴承毅至少利用了袁晨皓,即借助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行动向法国等欧洲国家施加压力,让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获益。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1月10日下午,法国当局就宣布将新喀里多尼亚上的军事设施与法国政府拥有的国有设施有偿祖借给共和国。
几乎同时,大陆战场上,已经绕过莫斯科的共和国陆军的2路大军同时转向,没有继续向斯模棱斯克挺进,而是在莫斯科东面的维亚济马会师。因为欧州军团在2天之后才进入俄罗斯,并且派遣先头部队与共和国陆军会师,所以共和国陆军有足够的时间勘察战场,确定严格按照承诺,将占领区的军事分界线划在克里姆林宫西墙西面的200公里处(这是共和国与欧盟达成的秘密协议中,对“大莫斯科地区”的准确定义。即以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为基线,向四周延伸200公里,“大莫斯科地区”由共和国占领,并且由欧洲参与管辖,以西地区由欧洲占领、以东地区则由共和国占领),而不是等待欧洲军团到了之后扯皮。更加重要的是,在共和国与欧盟的秘密协议中,只规定了双方占领区边界线的南北延长线不得超过“大莫斯科的区”东西两端顶点的经线,所以提前2天到达的共和国陆军有时间向南北两边拓展占领区,即尽可能的扩大占领区。虽然在后来实际勘定占领区边界线的时候,共和国陆军的战线并没当真,即共和国当局为了稳住欧盟,在占领区划界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但是共和国陆军在这个时候的举动绝对不是白费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具有侵略性的扩张行动,欧盟肯定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也会更加的嚣张跋扈,从而使共和国在战争期间做出更加重大的让步,甚至交出整个莫斯科。
到这个时候,留给俄罗斯当局的也就只有最后的48个小时了。
1月11日,在莫斯科被合围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宣布战败,并且向集约集团联军与刚刚踏足俄罗斯的欧洲军团投降。
要知道,欧洲军团是在俄罗斯宣布投降前30分钟越过俄白边境线的。
由此可知,俄罗斯当局一直撑到这个时候,就是不想仅向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联军投降,以免在投降后的安置上吃亏。不管怎么说,只有向多个集团投降,才能让俄罗斯在战后的利益得到保障。
当然,同一天投降的,还有被赶到了俄白边境地区的100多万美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盟要求共和国军队晚48小时发起进攻,不是为了能够及时到达俄罗斯,而是要让被困在莫斯科的美军能够从容撤退。换句话说,这是美国提出的要求,而且必须得到满足,不然美军就不会投降,俄罗斯当局也就不可能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向共和国投降。
事实上,早在2059年12月份,美国当局就开始按计划从俄罗斯撤军。
根据美军的一份档案,仅在2059年12月31日之前,从俄罗斯撤走的美军官兵就超过了40万。有意思的是,在这40万军人中,除了一部分女性文职人员与驻俄罗斯的军事外交人员之外,其他的都是主力战斗部队的官兵,而且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原本应该得到优先照顾的非战斗人员反而没有能够走成。由此也看的出来,美国当局并不对俄罗斯抱任何指望,优先撤走主力战斗部队才能保全美军的战斗力。
到1月11日,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投降的时候,又有大约30万美军离开了俄罗斯。
可以说,这1个多月,美军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因此保存下来的近70万主力部队并没给美国带来最后的胜利,但是这次战略大撤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象征意义对美军官兵的士气与斗志产生的影响,肯定不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下。如果从对战争的影响来看,这次战略大撤退也算的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即之前还认为能够凭借战略优势稳保不败的美国军民由此猛然认识到,所谓的战略优势只是水中花、镜中月,不但不会给美国带来胜利,反而会让美国走向失败。
事实上,大撤退之后,吏国当局就进行了广泛宣传。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从俄罗斯撤退的不是美军,而是共和国军队。当然,在宣传的时候,美国当局并没提到,还有100多万军人在俄白边境地区缴械投降,而且欧盟将按照与共和国达成的协议,要到战争结束之后才遣返这些美军官兵。有意思的是,因为欧盟没有向美国宣战,也没有与美国彻底断绝民间往来,所以在美国的宣传下,有几十万欧州国家的热血青年飘洋过海,借道墨西哥、加拿大前往美国,并且以志愿军的方式加入美军。更有意思的是,因为担心在这些欧洲青年中混有间谍(这也是事实),在志愿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欧州兵团”。
不管怎么说,到2060年1月11日,大陆战场上的战斗宣告结束了。
在这场持续了2年多的战争中,除了俄罗斯付出了将近1200万人的伤亡代价之外,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联军也付出了220万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其中包括74万共和国将士(阵亡的大约有30万,伤残的在45万左右),而美国也在这个远离本土的战场上付出了伤亡与被俘近140万人的惨重代价。
即便在战后,都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当局用140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让俄罗斯在苦难中多支撑了18个月,并不是划算的买卖。甚至有人认为,如果美国当局将这140万兵力投放到其他战场上,比如中东战场,收获肯定会更加巨大。当然,这些人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除了俄罗斯之外,还有哪个战场能够容纳140万美军,或者说在原有兵力的基础上再增加140万大军?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管怎么说,美国当局在俄罗斯做出了努力,而且是最大的努力。虽然结果与美国需要的相去甚远,但是对于美军的表现,特别是在与共和国军队交战时的表现,仍然有很多人给出了客观评价。
用一位欧洲战史学家的话来说,即便除掉2059年4月到年底的这段“休战期”,140万美军在战场上的贡献大致相当于1000万俄军。也就是说,美军的战斗力基本上是俄军的7倍。更重要的是,在与共和国陆军对抗的时候,只要准备充分,美军基本上能够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守住战线,或者以2到3倍的兵力投入突破共和国陆军的防线。可以说,正是美军在防御作战中的顽强表现,迫使共和国当局不得不一再向大陆战场增兵,从而忽视了中东战场上的战斗。设想一下,如果美国没有出兵俄罗斯,共和国军队在大陆战场上摧枯拉朽般的打垮了俄罗斯,那么在2059年底之前动员起来的大约300万大军,就算只拿一半过去,也早就在中东战场上压垮西约集团联军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能在2059年4月份之前为李东石增派相当于25万兵力的10个战斗单位,并且提供充足的物资,共和国陆军肯定能够在年中发起战略大反击,光复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甚至能够在集中兵力的情况下打到安卡拉。
由此可见,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不只是让俄罗斯晚了18个月战败。
当然,这一切并没改变美国的被动处境。
共和国军队与欧洲军团在大陆战场上收拾残局,就实际控制线讨价还价的时候,共和国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已经登上新喀里多尼亚,并且按部就班与法军换防。虽然按照约定,法军将继续留在新喀里多尼亚,只是得离开军营,并且解除重武装,仅负责地方治安。与作战有关的行动,全部由共和国军队负责。
不是法国想交出权力,而是法国不想得罪美国。
当然,这对共和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并无实质影响。
第94章 主次有序
共和国陆战队顺利获得新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