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补偿性协议,欧洲将支持成立一个“泛阿拉伯国家联盟”。
显然,这两条协议,绝对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是阿拉伯世界分裂的导火索,也有人认为,这是中东乱局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这是战后世界动荡的根源,更有人认为,这是东西方斗法的结果。
不管怎么说,这是两条霸权协议,是两条根本没有顾及到阿拉伯人利益的霸权协议。
表面上看,共和国受到欧洲的压力,被迫做出让步,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换取自身利益。反过来看,也可以认为是欧洲为了帮助犹太人,不得不在阿拉伯人的问题上向共和国做出妥协。
可以说,双方都不想担责。
在双方都想推卸责任的情况下,得到的结果是双方都得承担责任。
说得不客气一点,这两份协议,足以让4亿多阿拉伯人心灰意冷。
当然,在这两条公开的协议后面,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毋庸置疑,共和国与欧洲已经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去以色列”之后的中东地区、乃至整个泛阿拉伯的区的势力范围做了规划。
根据一些没有得到证实,也许永远也无法得到证实的消息,早在《开罗协议》签署之前,共和国与欧盟就达成了一份至关重要的秘密协议,对欧亚非大陆交汇处的势力范围做了明确划分。
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将是欧洲的传统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大战结束之后,共和国将从摩洛哥撤军(因为直布罗陀要塞不属于北非地区,也不属于阿拉伯国家,所以共和国没有答应从直布罗陀要塞撤军),将该地区的主导权交给欧洲。作为回报,欧洲将承诺不向北非地区扩张,即不吸收北非国家加入在战后成立的“大欧州国”。
约旦以东的西亚地区,将是共和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因为欧洲在该地区没有驻军,所以该地区的战后规划完全由共和国做主,欧州要做的,只是接受与承认共和国在该地区的所作所为。作为回报,共和国承诺在不涉及国家主权的领域,比如经济、贸易等方面,与欧洲共享西亚利益。
从埃及到约旦,将是共和国与欧洲的势力缓冲区。
事实上,这也就是所谓的“泛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核心地区。
虽然与共和国战前规划相比差了许多,毕竟叙利亚与伊拉克都被排除在了这个核心地区之外,而埃及本身又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所以共和国在“泛阿拉伯国家联明”的影响力肯定不会大到哪里去,至少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是埃及一直严守中立,而且一直在利用共和国对抗欧洲在北非地区的扩张行动,所以只要欧洲不做得太过分,“泛阿拉伯国家联盟”肯定成为一个框架组织,不会有多大影响力。
因为欧洲也惧怕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所以共和国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说得直接一点,这份秘密协议的最大受害者就是阿拉伯世界。准确的说,是除了埃及之外的其他阿拉伯国家。
因为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所以共和国与欧洲都是受益者。
大战期间,埃及保持中立,并不是战胜国,而在大战后却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国家,毫无疑问,埃及得到了好处,而且还是巨大的好处。与之相比,叙利亚与伊拉克是战胜国,而且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却只是一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虚名。
不说与埃及比,就连作为战败国的摩洛哥都比不上。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拉伯世界不在战后分裂才是怪事。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战后的阿拉伯世界会成为动荡的根源。
作为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其他阿拉伯国家。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埃及在中东地区与北非地区的地位得到了共和国与欧洲承认,并且被公认为地区强国,还得到了如同约旦、巴勒斯坦这样的阿拉伯国家的认同,但是埃及的影响力也仅仅局限在这个小小的三角地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在这份瓜分阿拉伯世界的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利益并不多。
把目光放得更广阔一点就能发现,欧洲在阿拉伯问题上做了很大的让步。在欧亚大陆上,虽然欧洲通过出兵俄罗斯、并且与共和国瓜分俄罗斯欧洲地区、以及在战后与共和国共同建立新的俄罗斯联邦,稳住了战线,并且用一个不算过于弱小的俄罗斯将共和国挡在了千里之外,但是欧洲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而且向东扩展的空间被彻底堵死了。站在欧洲的立场上,除了向大西洋对岸发展之外,唯一的选择就是渡过地中海,南下非洲大陆。而欧洲要想在非洲大陆上站稳脚跟,首先就得控制撒哈拉以北的北非地区。
事实上,这也是欧洲坚持了数十年的基本扩张政策。
说得不客气一点,欧洲在犹太人问题上死活不肯首先让步,就是不想让共和国通过中东地区染指北非。
问题是,国家间的较量靠的是实力,而不是意愿。
在必须死保以色列的情况下,欧洲只能牺牲自身的利益。
结果就是,共和国的大军在戈兰高地上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而一直对欧洲的扩张行动心存芥蒂的埃及成了共和国的打手。
说得直接一点,一个尝到甜头的埃及,肯定会给欧洲制造不少麻烦。
别的不说,在埃及的阻挠下,欧洲很难将整个北非地区收入囊中。
在埃及的阻挠之下,欧洲也不大可能越过撒哈拉沙漠,将触手伸入“黑非洲”。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和国不但没有做出让步,反而以退为进,把难题留给了欧洲,让欧洲站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对立面上,然后出面调解,从而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对欧洲的战略包围。
当然,欧洲不是笨蛋,不会不明白共和国的战略意图。
这也是欧洲为什么要积极支持“泛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原因。
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会对欧洲构成威胁,那么一个统一起来的阿拉伯世界就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共和国支持埃及在北非地区有所作为,那么欧洲就支持埃及在阿拉伯世界有所表现。
显然,这就是埃及渔利的原因。
问题是,埃及顶满天也只是地区强国,连成为准大国的基础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埃及的综合实力仅相当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成,因此就算能够利用共和国与欧洲的斗争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埃及也不可能成为阿拉伯的中心,至少不可能单独成为阿拉伯的中心。
由此可见,共和国失去的只是进军北非的机会。
因为北非就在欧洲的家门口,所以共和国从来没有控制北非的打算。
说得简单点,共和国没有失去什么。
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即在共和国与美国直接对抗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出现如同二战中的苏联那样的大国,所以共和国的霸权没有受到限制,即便欧洲想方设法的阻止共和国肆意扩张,努力的结果仍然非常有限。
阿拉伯世界的复杂问题,也就成为了共和国利用的对象。
相对而言,与阿拉伯问题连在一起的土耳其问题反而简单得多。
作为《开罗协议》的一部分,共和国承诺放弃对土耳其的利益诉求,在保证库尔德斯坦与伊朗的主权利益的情况下,共和国不派兵占领土耳其,集约集团也不出兵土耳其,并且在战争结束之后从土耳其撤军。欧洲要做的,只是在土耳其进行民主大选的时候,为共和国提供监督权。
也就是说,共和国把土耳其让给了欧洲。
当然,用“让”这个字,还是太客气了一点。
对共和国来说,土耳其是个烫手的山芋。作为一个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就算共和国能够击败土耳其军队,也无法彻底征服土耳其人,别说长期占领整个土耳其,在中东战争期间,为了控制占领区,集约集团联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平均每天阵亡近千人。战争还没结束,包括伊拉克与叙利亚在内,好几个盟国都表示将在战争结束之后把派驻土耳其的军队撤回去,不承担占领义务。如果占领土耳其的义务全部由共和国承担的话,必然会对战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与巨大的付出比起来,占领土耳其的收获却微乎其微。
在不考虑土耳其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就打了退堂鼓。
对欧洲来说,土耳其同样是个烫手的山芋。
虽然在库尔德斯坦独立出去之后,欧洲与土耳其的关系大为改善,至少法德意就不再以民族问题指责土耳其,并且在大战爆发前解除了针对土耳其的武器禁运,但是受土耳其与希腊关系的影响,欧洲在处理土耳其问题的时候一直非常小心。
要知道,希腊早就对法德意等国偏袒土耳其的做法感到不满了。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强国还不需要过分考虑希腊的感受,毕竟对于已经脱离北约集团、与美国分道扬镳的希腊来说,在共和国将触手伸入地中海之前,确实没有比留在欧盟内部更好的选择。
问题是,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共和国在地中海东部站稳脚跟,希腊有了第二种选择,那就是脱欧入亚,以加入集约集团的方式脱离欧洲。真要闹到这一步,欧州别说向外扩张,能够稳住自家成员就很不错了。要知道,希腊西边就是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前南地区,往北则是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以及经济不算太发达的阿尔卑斯国家,只要共和国在希腊成功登上欧洲大陆,欧洲就别想安宁。
希腊就是欧洲的死穴,欧洲必须守住希腊。
守住希腊,就得控制土耳其。
受此影响,欧洲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共和国不想收拾残局的情况下,不得不接下这个烂摊子。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不见得是坏事。
从战略上看,这至少将欧洲在小亚细亚方向上的战略防线向东推了1000多公里,让共和国无法通过土耳其染指欧洲大陆,也无法充分利用俄罗斯的黑海出海口,从而使共和国在能够对欧洲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地中海地区的战略空间大幅度缩小。
更重要的是,欧洲获得了一个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的机会。
准确的说,欧洲强国获得了利用塞浦路斯问题来影响希腊的机会。
虽然希腊与土耳其存在严重的领土与领海纠纷,但是两国矛盾的关键在塞浦路斯,即生活在这座岛屿上的希族与土族之间的冲突。
只要充分利用塞浦路斯问题,欧洲强国就能让希腊留在欧洲,而不是投入共和国怀抱。
当然,利用土耳其,还能提高欧洲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力。要知道,如果以人口数量计算的话,土耳其是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基斯坦的第三大伊斯兰国家,而且是伊斯兰世界里综合实力排在前五的国家。因为与伊朗接壤,所以欧洲还可以利用土耳其对这个伊斯兰世界里综合实力排第三位的国家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欧洲东面的战略防御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要想挡住共和国,瓦解共和国构筑起来的战略包围圈,欧洲的最佳选择就是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特别是伊斯兰国家,让共和国无法随心所欲的限制欧洲的生存空间。
共和国在为欧洲制造麻烦,欧洲也同样在为共和国制造麻烦。
只有当共和国不得不关注于其他事情的时候,欧洲才有机会冲破包围圈,从一个局限于欧洲大陆与北大西洋地区的地区性力量发展成全球力量。
当然,这需要漫长的过程。
如同埃及不会放下自身的利益,为别的国家卖命一样,那些有能力与大国对话的伊斯兰国家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充当大国的打手。
数千年来,中东地区就没有太平过。
事实证明,即便共和国是二十一世纪最后四十年中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人类文明的统一大业还遥不可及的情况下,中东地区仍然不会太平。
这处世界的十字路口,注定是大国的舞台!
第117章 政治决定战争
波多黎各如此重要,肯定是不得不打了。
毫无疑问,攻打波多黎各是政治需要,而不是军事需要。如果让军人来选择的话,别说不太热衷打地面战的华剑锋,就算是想让陆军再立奇功的袁晨皓,也不会选择在这座离古巴不到500公里的岛上与美军大干一场。从纯军事角度出发,在巩固小安德列斯群岛上的军事基地之后,最佳选择是用轰炸摧毁邻近岛屿上的美军基地,用舰队进行封锁,然后出兵古巴,再以古巴为跳板攻击美国本土。
问题是,战争为政治服务。
6月初,共和国与欧洲签署了《开罗协议》之后,共和国海军率先北上,按照计划进入加勒比海,封锁大安德列斯群岛东部海域,为攻打波多黎各做准备。
因为美国海军还没有恢复元气,所以海上行动以前期部署为主。
整个6月份,共和国海军都在加强前期部署。
虽然修缮小安德列斯群岛的军事基地非常重要,但是在共和国海军的战略计划中,这些军事基地只有辅助作用,并不部署作战部队,所以共和国海军的前期部署以海上基地、特别是海上基地群为主。
当然,作为支撑力量,还得考虑运输船队。
在无法保证能够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只能做最坏的打算,即不得不走好望角航线。为此,共和国海军在上半年就调动了二十多支船队。随着中东战争以妥协的方式结束(真正的结束时间是2062年11月底,即最后一支盘踞在土耳其山区里的美军向欧洲军队投降之后,共和国当局才承认中东战争结束,并且开始兑现协议中的承诺),共和国海军在6月份又向大西洋地区派遣了8支船队。到6月底,随着埃及宣布向共和国的军事船只开放苏伊士运河,加上共和国海军扫荡了地中海地区,大部分船队改走直布罗陀航线。
因为走直布罗陀航线到古巴,仅比走巴拿马运河航线到古巴多1000多公里,而两条航线的长度都在20000公里以上,所以在打通了直布罗陀航线之后,要不要占领巴拿马、控制巴拿马运河都不太重要了。
这也正是共和国海军把攻打波多黎各的作战行动放在攻打巴拿马之前的主要原因。
必须承认,在陆战队登上波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