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掷弹药12000吨,进行了三轮全覆盖炮击。随后,6艘航母出动近200架战斗机,向帕德巴拉投掷炸弹近千吨,完成了第四次全覆盖打击。
不得不说,攻打帕烈巴拉的前期火力准备最为猛烈。
即便如此,空突171旅的先头部队到达时,仍然遭到了印军的顽强抵抗。
战斗开始后,空突171旅的官兵不得不在本旅的航空支援火力与第3902炮兵旅提供的炮火下一步一步的推进。用参加这场战斗的第1711营战地指挥官的话来说,几乎每前进几米,部队就得停下来,呼叫火力支援,打掉那些突然冒出来的印军防御工事,如果不是火力支援及时充分,恐怕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官兵倒下。
突击战变成了攻坚战,让裴承毅很是意外。
直到3点30分,裴承毅才获得了前线反馈回来的消息,得知驻守帕德巴拉的3个印军师中,至少有1个装甲师。显然,情报出了问题。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军情局与侦察部队提供的情报都证明帕德巴拉只有3个印军步兵师,没有装甲师。
战局突变,裴承毅调整战役计划的效果显现了出来。
4点过,空突151旅出动,参加攻打帕德巴拉的作战行动。
为了避免进攻部队过于集中,空突151旅没有以预备队的方式,在空突171旅的方向上发起进攻,而是在帕德巴拉南面机降,切断了帕德巴拉与加尔各答的联系,与空突171旅包围了帕德巴拉,然后再向北攻打帕德巴拉。
如果按照袁晨皓的战役计划,此时裴承毅最多派几个营上去,无法派1个旅上去。
派出空突151旅之后,裴承毅也就不太担心帕德巴拉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了。
如果2个旅都打不下帕德巴拉,空中突击部队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即便提前派出了空突151旅,裴承毅手里仍然有2个空中突击旅与1个空降旅,也就是说,预备队的规模相当于进攻部队的50%。虽然按照传统战术理论,进攻注重一次性投入,也就是在进攻开始的时候必须投入足够多的兵力,才能打开故人的防线,但是在火力决定胜负的现代战争中,进攻更加注重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大纵深进攻中,如果没有可持续投入的作战部队,进攻将变得后继乏力,即便能够在战役初期打开突破口,也没有能力扩大进攻范围,从而失去进攻的主动性。
派出空突151旅之后,裴承毅的战役布局基本完成。
5个方向上的突击作战,等于在故人四周插入了5颗钉子,拉开了一道疏而不漏的天罗地网,笼罩住了印军东部集团军群。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正面进攻。
4点30分,54军的第541装甲旅从吉申根杰出发,持续了2个小时的试探与牵制性小规模袭扰战转变为全面进攻。
作为54军的“第一旅”,第541装甲旅当仁不让的肩负起了撕开印军防线的重任。
安排54军打正面主攻,是裴承毅与袁晨皓再三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能否迅速撕开印军防线,对后面的进攻行动有决定性影响。
也就是说,只有迅速突破印军防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扩大突破口,投入更多的作战部队。如此一来,首轮突击更重视质量,而不是速度。虽然77军也有能力撕开印军防线,但是77军的突击行动往往偏重速度,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打垮正面敌人。只有54军这样的重装甲军,才有能力在取得突破的同时,打垮正面敌人,为后面的突击部队创造更多的机会。
战斗打得很顺利,驻守第一道防线的印军第一集团军的第47步兵师根本挡不住第541装甲旅的锋芒,仅抵抗了不到1个小时就被第541装甲旅突破,随后开始向后收缩。虽然第47步兵师的指挥官做出了正确决策,利用收缩防线、增大兵力密度的方法拖住第541装甲旅的前进步伐,但是第47步兵师面对的不是装甲突击旅,而是极为擅长扩大突破口的装甲旅。发现印军开始收缩防线之后,第541装甲旅立即向两侧扩张,扩大进攻宽度,使印军的收缩行动演变成全线溃败。
5点45分,54军军长曲茂康中将不失时机的投入了第542装甲旅。
虽然驻守第二道防线的印军第56装甲师与第45步兵师已经进入防御阵地,而且部分第47步兵师的作战部队已经撤退到第二道防线上,但是在2个装甲旅的突击下,印军根本守不住脆弱的防线。
6点过,曲茂康投入了手里第三个战斗旅。
第543装甲突击旅没有加入正面进攻,而是从东北方向上投入战斗,猛攻印军右翼防线。为了配合第543装甲突击旅的进攻行动,第541装甲旅在到达印军第二道防线时,将正面主攻任务交给了锐气正盛的第542装甲旅,迅速向西机动,对印军左翼防线发起猛攻,摆出了合围印军的态势。
打到这一步,别说守住第二道防线,印军能够在布尔尼亚站稳脚跟就很不错了。
在正面进攻已经取得突破,而且即将提前完成进攻任务的情况下,裴承毅马上把另外一支主力部队派了上去。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打到布尔尼亚,是如何增加进攻路线,让聚集在一起的作战部队展开。
6点15分,天色快要放亮了,在后方等了几个小时的77军终于收到了参战命令。
凌云霄没有耽搁一秒钟,立即让整装待发的部队出发。
77军有两个任务,而且都是快速突击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攻占吉申根杰东南面的赖根杰,打通从孟加拉国到吉申根杰的铁路交通线,为后面获的来自孟加拉国的作战物资打下基础。因为印军正面防线已经崩溃,驻守赖根杰的2个二线步兵师肯定不会比主力师更加善战,甚至会在全线崩溃之后主动撤退,所以凌云霄只派出了第773装甲突击旅,并且明确无误的告诉该旅旅长,占领赖根杰后,如果印军向南溃退,就留下1个战斗营守卫赖根杰,主力不许追着印军南下,直到攻占了英吉利巴扎尔,才停下来等待补给与增援。
不得不说,凌云霄是个很有主观能动性的战地指挥官。
按照裴承毅的计划,攻占赖根杰之后,并不需要急着打下英吉利巴扎尔,只有在印军妄图从英吉利巴扎尔向孟加拉国推进的时候,占领赖根杰的部队才应该尽快南下。以当时的战场情况,留在赖根杰就能确保获得来自孟加拉国的作战物资,攻占英吉利巴扎尔的行动没有多大必要性,即便为了尽快打通前往巴哈兰布尔与帕德巴拉的地面通道,也可以等到54军在正面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是占领了布尔尼亚,印军全线溃退之后,再兵不刃血的占领英吉利巴扎尔。
凌云霄不是没有耐心,他只是不想让54军抢了风头。
除了第773装甲突击旅南下攻打赖根杰之外,第771装甲突击旅与第772装甲突击旅均沿着54军的前进路线,在到达印军第一道防线之后,迅速向西转向,度过伊拉姆河,向布尔尼亚方向发起突击。期间,第772装甲突击旅还要分出一支部队,攻占位于布尔尼亚与焦格伯尼之间的阿拉里亚,打通从焦格伯尼到布尔尼亚的地面通道。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裴承毅的这一部署有点画蛇添足。
54军有足够的能力打到布尔尼亚,有必要让77军发起重复进攻吗?
回答是肯定的,非常有必要。
布尔尼亚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攻占布尔尼亚是地面进攻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换句话说,占领了布尔尼亚,等于在恒河北岸立下了足根,打开了通往巴特那(比哈尔邦首府)与瓦拉纳西的入口,也为前往达尔彭加打下了基础。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完成战役包抄与分割之后,首先歼灭恒河北面的印军。
即便从小范围来看,尽快攻占布尔尼亚,就能切断印军第一集团军3个主力师与5个二线师的退路,完成第一轮战术包抄行动。
由此可见,越快占领布尔尼亚,后面的战斗就越轻松。
让54军在正面吸引印军第一集团军的主力部队,然后让77军奔袭布尔尼亚,充分利用了2个军的优势。
正面进攻,77军不如54军,快速突击,54军肯定不如77军。
按照裴承毅的命令,亲自率领部队突击的凌云霄没有招惹路上遇到的印军。用裴承毅的话来说,能不打就不打,把消灭印军的任务留给后面的作战部队,77军不能在路上耽搁半点时间,如果不能在54军之前攻占布尔尼亚,就别吹什么战略反应军比重装甲军更擅长打突击战的牛皮了。
这句激励的话有没有起到作用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凌云霄不会让77年输给54军。
第107章 风暴中心
12日9点30分,77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布尔尼亚,与守卫该地的印军第319步兵师展开巷战,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这座位于恒河下游地区,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小城市。
虽然布尔尼亚的战斗还在进行,但是印军第一集团军的末日已经临近了。
77军的第773装甲突击旅已经攻占了赖根杰,并且派出主力向南推进,攻打英吉利巴扎尔。只要英吉利巴扎尔落入共和国军队手中,不但被77军与54军围在北面的印军第一集团军将彻底完蛋,留在布尔尼亚南面格蒂哈尔的第二集团军的第52装甲师、第43步兵师与第312步兵师也在劫难逃。
战役仅仅开始几个小时,共和国陆军就包围了印军第一集团军,速度不可说不快。
与以往一样,一些鸡毛蒜皮的麻烦事总会恰到时机的分散裴承毅的注意力。
为了宣扬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国防部派来了3个记者团,要求前线指挥部尽快把记者团送往前线。当然,裴承毅不会把记者送往空降153旅与空降173旅,不是战地记者的胆子不够大,而是裴承毅不想让非军事人员冒险。如此一来,只能把那些叫嚷着要上前线的记者送往布尔尼亚。
正是如此,共和国的电视台才对本尔尼亚的战斗进行了全程现场报道。
不得不承队,那些有服役经历的战地记者都有很高的职业素养,一个个都不怕死。
为了让观众过足战争瘾,1个由3名记者组成的战地报道小组到达布尔尼亚之后,一直跟在77军的尖刀部队后面,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布尔尼亚的大街小巷内,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战事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血淋淋的战斗中。
在攻打布尔尼亚市区的时候,担任主攻任务的第772装甲突击旅不但出动了大批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还动用了很多专门为城市巷战准备的高科枝装备,比如配备了自动武器的全地形战斗机器人、能够从窗户飞进屋内的微型侦察机、可以穿透墙体探测墙后情况的单兵雷达、能够一下摧毁整栋建筑的温压火箭弹。如果说20年前,巷战能让战斗力最强的部队都感到头痛,那么在各种技术的支持下,巷战已经变得对进攻一方有利,特别是在防御一方没能充分利用城市复杂环境的情况下,进攻一方拥有很大的优势。
军长的性格,决定军队的性格。
77军的官兵没有与印军缠斗,除了每次在进攻前向躲在建筑屋内的印军喊话之外,没有给负隅顽抗的印军太多的机会。很多时候,为了避免战斗伤亡,77军的进攻部队会在喊降无效之后,用最直接的方式摧毁印军固守的建筑物。等到助攻部队上来之后,再派工程兵去清理废墟,搜寻残存的印军。
军人战死乒场无可厚非,可是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军人,而是平民。
面对布尔尼亚的居民,77军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进攻前,77军会出动携带了高音喇叭的无人机,向该区域内的平民喊话,让平民前往由77军控制的路口,然后用车辆把平民送到临时设置的难民营。虽然有部分平民拿起武器参加了抵抗战斗,但是绝大部分平民都没有听从印军的召唤。
优先安置平民,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战地记者的现场报道,凌云霄不会考虑那多。问题是,在全世界都看着77军攻打布尔尼亚的情况下,就算凌云霄再残酷冷血,他也不敢拿共和国的国际形象,以及他与77军官兵的前程冒险。
现场报道不但有好处,也有坏处。
当天上午,一些西方新闻媒体就根据共和国电视台播放的战场实况指出,参加攻打布尔尼亚战斗的只有第772装甲突击旅,没有第771装甲突击旅。由此断定,77军猛攻布尔尼亚的目的是要迫使北面的印军第一集团军加速南下,与正面进攻的54军配合,争取在布尔尼亚成为歼灭印军第一集团军。部分西方军事评论员还认为,77军猛攻布尔尼亚,将给留在格蒂哈尔的印军第二集团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就算印军第二集团军不会北上救援第一集团军,也会为了获得更多的防御准备时间,派遣部队袭扰77军。如果印军第二集团军反攻布尔尼亚,正在向英吉利巴扎尔椎进的第773装甲突击旅很有可能转向,趁印军后方防线空虚的机会一举攻占格蒂哈尔,围住印军第二集团军的3个师(其中2个为主力师),扩大第一场歼灭战的战果。
真要走到这一步,印军整个东北防线都将彻底崩溃。
不管西方军事评论员的分析是否合理,裴承毅确实在考虑要不要扩大包围范围,一口气吃下第二集团军。
关键问题不是第773旅要不要及时转向,而是扩大歼敌范围对整个战役造成的影响。
最应该考虑的就是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战役前5天的后勤保障。
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是完全矛盾的。
如果仅动用77军与54军,虽然能够有效控制作战物资的消耗速度,但是作战时间必然延长,对2个主力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役计划。如果派上已经到达吉申根杰的其他作战部队,比如战斗力很强的24军,虽然能够有效缩短战役时间,确保主力军的持续作战能力,但是会加快物资消耗速度,最终仍然会对整个战役计划产生负面影响。
在考虑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还得考虑印军的行动。
第二集团军的实力并不强,其主要任务也不是正面防御,而是守住第一集团军与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虽然第一集团军还在奋战,但是全军覆没已成定局。如果拯救第一集团军的意义并不大,第二集团军的任务就不成立了。也就是说,第二集团军再也不用守在原来的阵地上。在此情况下,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