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6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间发起反击。

战斗持续到当天下午,第391装甲旅只前进了5公里,距离港区还有5公里。

打到这个时候,继续突击的意义已经不大,印军利用上午的几个小时,在港区内部署了防御阵地,而且做好了炸毁基础设施的准备。只要突击部队进入港区,印军就会炸掉仅存的基础设施。

傅卫民不得不让负责运输弹药物资的第394装甲旅绕到维沙卡帕特南西南,从印军防线侧翼发起攻击,开辟第二条进攻路线。

打到天黑前,第394装甲旅才率先杀入港区。

印军被迫向市区撤退,同时开始炸毁港口内的基础设施。

对于维沙卡帕特南的战斗,裴承毅也束手无策。万幸的是,制定战术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考虑到印军会炸毁港口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维沙卡帕特南遭到多次轰炸,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非常严重,就算印军不主动破坏,39军占领港区之后,也得安排工程部队修复基础设施。正是如此,裴承毅早就做好了相关准备。工程部队已经在坎宁港待命,大批工程设备做好了装船的准备。因为运输船没有独立投送能力,所以必须等到39军占领维沙卡帕特南之后,由两栖突击舰队返回坎宁港,将工程部队送过去。虽然这会耽搁2天,但是比起修复港口设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关键就是39军能不能顺利打下维沙卡帕特南军港。

随着第394装甲旅杀入港区,裴承毅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印军肯定会在市区内负隅顽抗,只是以印军的战斗力,不会对39军构成多大威胁。歼灭港区内的残余印军后,两栖突击舰队就会把运载的作战物资送上岸。以39军的作战能力,在维沙卡帕特南坚守几天不是问题。

此时,38军已经开始攻打赖布尔。

干掉贡迪亚的印军后,38军在17日傍晚到达赖布尔。虽然印军发现39军南下攻击维沙卡帕特南之后,迅速调整防线,将重点放在了西面,但是在38军到达前,印军的防御部署没有完全到位。

问题是,38军的进攻准备工作也没到位。

从贾巴尔普尔出发时,38军只携带了3天的作战物资,因为贡迪亚的战斗打得比较激烈,所以38军的物资消耗速度超过了预先估计。

到达赖布尔郊区的时候,38军已经没有多少作战物资了。

当天晚上,38军重点构筑防线。

运送作战物资的列车已经在17日下午出发,预计将在18日上午到达贡迪亚。因为还没有打下那格浦尔,从贾巴尔普尔到贡迪亚的铁路线又受到了印军的威胁,所以裴承毅一次性派出了5列列车,总共向38军运送了40000吨作战物资。

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集中力量打下那格浦尔。

从攻打赖布尔的角度出发,只有首先打下那格浦尔,才能确保补给线的安全。虽然印军暂时没有对贾巴尔普尔构成威胁,但是38军攻打赖布尔之后,肯定无力守卫补给线,印军就会抓住机会破坏从贾巴尔普尔到贡迫亚的铁路线。

不得不承认,印军指挥官不全是庸碌之辈。

17日夜间,驻扎在沃尔塔的印军就开始骚扰36军。

收到消息的时候,裴承毅也非常惊讶,因为印军没有大举反击,而是以小股渗透的方式袭击36军的防线,让36军不得不疲于奔命。当然,这话说得有点严重,36军本来就是战略反应军,非常擅长打小规棋突击战,应付印军的骚扰不是问题。问题是,36军必须集中力量对付印军大骚扰部队,肯定无力攻打那格浦尔。再说了,部署在那格浦尔方向上的只有36军的第363机械化步兵旅,另外2个战斗旅分散在防线上,根本无法集中兵力攻打那格哺尔。

印军的反击行动暴露了印军的意图,那就是切断38军的补给线。

到此,强攻赖布尔已经不大可能。

事实上,裴承毅也没有想过强攻赖布尔。

36军、38军与39军在东面的表现,全都在为攻打苏拉特服务。

17日夜间,除了54军在苏拉特东面做好了进攻准备之外,21军守住了防线左翼,24军站在了54军南面,37军已经到达嫩杜巴尔,27军则守住了后方防线。也就是说,裴承毅在苏拉特方向上集中了5个军的兵力,就算除掉担任防御任务的21军与27军,仍然能够用3个军攻打苏拉特。

3个军的兵力不算多,但是不要低估54军!

此时,共和国陆军的4个重装甲军全部参战,66军主导攻打新德里的作战行动,38军肩负起了攻打赖布尔的重任,39军已经到达维沙卡帕特南,54军则是攻打苏拉特的绝对主力。同时派上4个重装甲军,即与战役目的有关,又无形中对4个重装甲军产生了压力,让4个重装甲军比拼实力。

裴承毅非常有把握,54军不会落于人后。

实际上,4个重装甲军的军长也很清楚,这场战役很有可能决定4个军的命运。

陆军裁员势在必行,战略反应军要裁减,重装甲军也要裁减。虽然早有传闻,不会一次性砍掉所有重装甲军,毕竟共和国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边界线长达2万多公里,即便从保卫本土安全出发也需要重装甲部队,但是绝对没有必要保留4个重装甲军,能够在战后保留3个重装甲军就非常不错了。

问题就在这里,到底裁掉哪个重装甲军?

虽然总参谋部与国防部都没有就裁军问题正式表态,但是按照绝大部分人的观点,38军与39军肯定不在裁减之列,因为这2个军太有名了,在陆军中的地位太高,从这2个军中走出来的将军成百上千,影响力非常大。如果不裁38军与39军,就只能裁减54军或者66军。即便54军的官兵不相信自己会被裁减,毕竟54军的影响力不在38军之下,但是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不管是54军,还是38军或者39军,都有遭到裁减的可能。到底裁减哪个军,就得看谁的表现最差了。

走到这一步,54军的地位最尴尬。

虽然66军的参战时间最晚,但是66军肩负起了攻占新德里的重任,只要顺利拿下新德里,66军就将天下闻名,其战功将得到公认。38军的参战时间也比较晚,但是在攻打博帕尔的行动中立下了重大功劳,现在又在攻打赖布尔,两场战役足以巩固38军的地位。39军参战比较早,攻打加尔各答就是一个大功劳,现在又占领了维沙卡帕特南,说不定还会担负起攻打海得巴拉的重任,战功肯定不少。虽然54军最早参战,但是在前面几场战役中都与其他军配合,被77军与24军抢走了不少功劳。攻打巴特那的行动没有什么难度,攻占安拉阿巴德则基本上靠围城取胜,如果不能在苏拉特好好表现一番,54军将是4个重装甲军中战功最少的一个。用曲茂康的话来说,要想保住54军的番号,不但要打下苏拉特,还要再接再厉,攻占孟买!

带着部队上前线之前,曲茂康让警卫员为自己准备了一条裹尸袋。

不成功,则成仁。

为了表明决心与意志,54军的3万多名官兵自发发起联名活动,将1条54米长、写满了3万多名将士姓名的“联名信”寄到了前线指挥部。

虽然这个做法有点幼稚,也有点极端,但是足以让裴承毅相信,54军不会空手而归。

似乎预感到54军会拼命,裴承毅在17日夜间调整了作战部署,让21军、27与37军的炮兵部队随时听从前线指挥部的调遣,准备为54军提供炮火支援。算上54军的2个炮兵旅,总共投入了5个炮兵旅。用袁晨皓的话来说,只要5个炮兵旅发挥正常,就算没有空中支援,54军也能撕开印军的防线。

18日凌晨,攻打苏拉特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只有2天时间,54军必须在2天之内杀入苏拉特,切断通往孟买的铁路线,占领苏拉特商港。

战斗打响后,54军的3个战斗旅一马当先,冲在了第一线。

当然,裴承毅不会因为炮火支援足够强大而放弃空中支援。更重要的是,支援54军的主要力量不是战术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而是早已待命的舰队。如果算上舰队提供的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裴承毅在苏拉特方向上投入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支援力量。

这么打还不能取得胜利,那就没什么好指望的了。

仅仅一轮冲击,第541装甲旅率先突破印军防线。曲茂康迅速调整战术,在第541装甲旅向印军纵深阵地突击的时候,第542装甲旅与第543机械化步兵旅的主力部队从突破口进入,在第541装甲旅两侧迅速展开,扩大突破口。

毫无疑问,这样的打法,只有重装甲军做得到。

如果让战略反应军担任突击任务,耍么向纵深突击,要么扩大突破口,不可能同时完成两个任务。

打到18日天亮的时候,54军已经向前推进了50公里。

这个速度不算快,但是效果非常突出。因为不仅仅是突击,所以54军不存在站不稳脚跟的问题。

当然,54军没有在此停止前进,各部队的官兵都是边吃早饭边进攻。

见到54军打疯了,裴承毅也不敢大意,立即命令24军填补54军后方的漏洞,替54军打扫战场,并且命令还在嫩杜巴尔磨蹭的37军立即跟进,让24军专心守卫侧翼,伴随54军发起进攻,免得54军孤军突前,遭到印军围攻。

实际上,裴承毅未免有点多虑。

因为54军的突击速度太快了,印军根本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所以就算24军没能跟上54军的前进步伐,印军也不可能围攻54军。再说了,在突击行动的时候,战场上的情况非常混乱,担任突前任务的第541装甲旅四周都是敌人,等于被印军包围。只要曲茂康能够用好第542装甲旅与第543机械化步兵旅,守住第541装甲旅的两翼,印军根本不可能对突击部队构成威胁。

对重装甲军来说,发狠才能让战斗力彻底爆发出来。

天色再次黑下来的时候,第541装甲旅已经打到苏拉特城外,冲在最前面的侦察部队还利用印军调整防御的机会到市区内转了一圈。

打到这个时候,裴承毅不得不叫停。

不是54军的损伤过大,而是24军与37军跟不上54军的步伐。按照裴承毅制订的战术计划,54军攻入苏拉特市区之前,24军要在苏拉特南面构筑防线,阻止孟买方向的印军增援苏拉特,37军则要掩护工程部队到达苏拉特,修复被破坏的铁路线,好把囤积在嫩杜巴尔的作战物资送到进攻部队的手中。更重要的是,54军的官兵已经打了20小时,虽然人的极限承受能力不止20小时,但是激烈的战斗对官兵的压力非常大。不管怎么样,攻入苏拉特市区之前,还是让官兵养足精神为好。

曲茂康没有违抗裴承毅的命令,不是说曲茂康不想违抗命令,而是无法违抗,因为打了一整天,各部队的弹药即将告罄,突击能力再猛,坦克战车没有炮弹,步兵没有子弹,肯定无法取得胜利。

54军的官兵开始享受冒着热气的晚饭时,印军正在急于调整部署。

战斗并没在这个时候结束,因为24军的突击部队正在54军南面向西挺进,兵锋直指苏拉特南面的瑙萨里。

因为过于关注54军,所以印军并没意识到规模小得多的24军对苏拉特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19日凌晨,24军包围了瑙萨里的消息传来。

裴承毅这时候才松了口气,第一阶段进攻打得很顺利,攻占苏拉特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第168章 软硬结合

战争打到这个时候,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出色的指挥官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手里的作战力量,绝不浪费军事资源。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从以攻打苏拉特为主要目的的“中央战役”来看,裴承毅没有采用出奇制胜的战术,仍然以常规打法为主。与古吉拉德相比,裴承毅最大的优势就是合理应有每支部队,让各支战斗力量发挥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能够做到如臂使指般的指挥前线部队作战,与共和国的军事指挥系统有密切关系。

战争爆发前,项铤辉队为应该在前线指挥部之下,成立西线与东线两个指挥部,更有效的指挥地面部队。裴承毅没有采纳项铤辉的建议,明确指出,如果设立针对战线的地区性指挥部,不但不能提高地面部队的作战效率,反而会分散有限的支援力量。因为项铤辉保证不干预前线指挥,所以没有强迫裴承毅“分权”。裴承毅不是舍不得放弃权力,而是不能为了照顾地面部队而分散指挥权。

事实上,地面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虽然在印度战争中,共和国陆军的表现非常突出,但是从客观的角度讲,地面部队在绝大部分时候扮演的都是占领者的角色。不管是在哪场战斗中,“打手”都是空中力量,或者是依靠空中力量的地面部队,比如空降部队与空中突击部队。陆军不遗余力的扩大航空兵的规模,甚至不惜与空军翻脸,大批量采购具有战术战斗机性质DW…26B低空攻击机,也是为了充实陆军的空中打击力量。根据战后的统计数据,80%的固定目标、75%的半固定目标、65%的装甲目标与70%的移动目标都是被战术航空兵、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等空中力量摧毁的,如果除掉远程炮兵的战果,一线战斗部队摧毁的目标仅占10%左右,其中由地面装甲部队摧毁的日标只有七成左右。也就是说,占参战兵力大约40%的装甲部队只获得了7%的战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除了极个别的战例之外,绝大部分地面战斗中,装甲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去占领遭到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的敌人阵地,歼灭残余敌军,然后等待下一轮火力打击。

打好战争的关键已经不是如何利用地面部队,而是如何利用火力支援。

裴承毅拒绝成立两线指挥部的理由也是如此,如果分设两个指挥部,就得分配支援力量,从而无法集中使用支援力量。虽然支援力量足够强大,就算分成两部分使用,也能有效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但是肯定无法像现在这样,在1个多月之内就扫荡大半个印度,让大规模地面战争在半年之内结束。

集中使用支援力量也不是没有坏处。

战争初期,最大的坏处就是对前线指挥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除了参谋按两班倒的方式工作之外,裴承毅与袁晨皓平均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6小时。

到了战争中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同时照顾到多个方向上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