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牡缱由璞钢螅绻茉谄渌矫嬗兴慕琂…14的综合战斗力将接近J…16A,具备压制F…46A的实力;根据印度战争的经验教“在与重型制空战斗机交战时,F…46这类中型多用途战斗机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利用30架接受改进的“超级J…14”与数量众多的J…14EA、J…15FA等相对先进的战斗机,阿根廷空军将在争夺制空权的战斗中取得优势,甚至能够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威胁到英国远征舰队。

布兰迪诺不懂军事,却不会怀疑杜奇威的军事才华。

虽然杜奇威对局势的判断并没有CNN宣传的那么严重,毕竟现代战争拼的不是几样先进装备,而是整个军事系统,不管装备被动探测系统的战斗机有多先进,在数量有限、没有配套力量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对战局造成影响。如同50多年前使用“飞鱼”反舰导弹的“超级军旗”战斗机一样,不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杜奇威也没有完全忽视共和国对阿军售造成的影响,除了由“海神”号运送的10多万吨各类军事物资之外,“军事援助”对阿根廷军民士气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按照杜奇威的分析,共和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点燃阿根廷全国上下的信心与斗志,让那些之前在战争问题上犹豫不决的阿根廷军民相信,得到共和国的援助,阿根廷将无往不胜,能够轻而易举的收复马岛,不用继续期待遥遥无期的谈判;二是解决阿根廷军队的燃眉之急,通过提供一批先进弹药,让那些之前持反对意见的阿根廷军人相信,共和国不是当年的法国,绝对不会在军售问题上掐脖子;三是通过此举传达某种信息,即共和国提供给阿根廷的武器装备非常有限,最多只能支撑一场规模不大的局部冲突,不会对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构成影响,也不希望由此引发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

毫无疑问,布兰迪诺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

抛开所有表象,就能发现,共和国一直在施加影响,让南大西洋的局势处于某种非常微妙的状态,即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并没使局面明朗化,而是让局面更加模糊,谁也无法准确判断出最终结局。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布兰迪诺非常清楚王元庆这么做的原因。

如果超级大国的干预使局面明朗化,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共和国元首,都会因为本国利益受损,从而采取更加极端的政策,使局势迅恶化,使两个超级大国直接对抗,最终使局势彻底失去控制,把一场原本不会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多大影响的局部冲突发展成一场给整个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全球战争。

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布兰迪诺也会这么做。

事实上,美国至今没有直接介入英阿马岛争端,就是为了避免使冲突升级。

问题是,布兰迪诺必须竭尽全力维护美国的利益,不能因为英阿马岛冲突而让美国受到损害。换句话说,如果马岛冲突让美国利益受损,就算布兰迪诺能够容忍,那些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国会议员也无法容忍,会想方设法的迫使总统采取行动,甚至想方设法的换上一个新总统。

考虑到这个问题,布兰迪诺一点都轻松不起来。

毫无疑问,采取行动之前必须搞清楚王元庆的底线,即在马岛争端中,两个超级大国的最大介入程度。如果不搞明白这个问题,哪怕双方尽量克制,也很有可能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使冲突升级。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在冷战中并不少见。

比如在美苏冷能期间,由美国参与的越南战争、以及由苏联参与的阿富汗战争,两个超级大国都划清了底线,以免因为某一方过度介入导致战争升级。

要想搞清楚王元庆的底线,最直接明了的办法就是通热线电话。

当然,通热线电话也是最愚蠢的办法。

在布兰迪诺看来,只要白宫发出元首热线通话的信号,不等两人正式通电话,王元庆就能猜出美国总统的想法,从而在两国最高级别的接触中占据优势,让美国总统不得不做出最大限度的让步。

不能通热线电话,总得想个办法把信号送出去。

不得不说,美国的政治制度帮了布兰迪诺的大忙。

4月5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份敦促联邦政府在日趋紧张的南大西洋争端中发挥作用的法案,随后该法案在参议院的表决中获得批准,在两天后送到布兰迪诺的手上,等待总统签署生效。

按照美国的制度,总统要么签署该法案,要么行使否决权。

毫无疑问,布兰迪诺没有任何理由否决这份由国会的外交委员会与国防委员会共同起草的法案,更没有理由错过向中国发出信号的机会。

4月7日,布兰迪诺正式签署《涉外法案》,并且责成五角大楼履行该法案。

美国此举立即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重大反响。

别说半岛电视台等一直盯着美国的新闻媒体,就连CNN在做相关报道时都提到,美国总统此举是对共和国向阿根廷出售军火的直接回应,是美国针对马岛争端采取的行动,也是美国即将干预南大西洋局势的明确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讲,《涉外法案》的影响比“对阿军售案”大得多。

按照该牛案的规定,在与美国利益息息相关的盟国卷入地区冲突的时候,为了捍卫美国利益,美国联邦政府有权、也有义务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为盟国提供包括情报、物资与非战斗人员在内的军事援助,无须因此征求国会意见。

由此可见,除了直接派兵参战需要国会批准之外,总统获得了不完全的战争授权。

根据这一法案,美国可毕名正言顺的为英国提供军事情报、武器装备、弹药物资,乃至军事人员。

事实上,美国确实这么做了。

布兰迪诺签署法案后不到4个小时,五角大楼就将储备在3处英国空军基地里的数千吨弹药转交给了英国空军,其中包括敷百枚专门用来攻击军事基地的远程导弹,以及上百条最先进的航空反潜鱼雷。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根据后来陆续公布的一些消息,利用《涉外法案》授予的权力,布兰迪诺在数日之内签署了数份与援英相关的总统令,以援助、赠送、租借等方式,向英国提供了包括1200枚空对空导弹、2000枚对地攻击导弹、800枚舰载防空导弹、1000枚高超音速巡航导弹、2400枚精确制导炸弹在内的数千吨军火,以及用来改进F…46A战斗机的大量设备。虽然这些援助只占战争消耗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对于正在积极备战的英国来说,美国的“无私帮助”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能振奋士气,对紧张的南大西洋局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引发马岛冲突的最后一个关键因素。

当然,布兰迪诺没有忘记此举的主要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对英援助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让共和国知道,美国不会轻易放弃英国,更不会在南大西洋争端上做出让步,只不过,美国不会单方面扩大冲突,更不会激化矛盾。

从对英援助清单就能看出,美国提供的物资更多的是在表达美国的态度。

如果从现实需要出发,美国首先就得为英国提供舰载防空导弹,特别是用于区域防空与反导的远程防空导弹,以及用来增强反导能力的舰载能量拦截系统。根据英国海军的规模与平时装备情况,可以算出,英国远征舰队至少需要补充2400枚防空导弹,而美国只提供了区区800枚,仅为需求的三分之一。其他的援助,多少都无关痛痒。1200枚空对空导弹根本没有多少意义,因为英国海军舰载战斗机主要使用国产导弹,而且有不少库存。2000枚对地攻击导弹的意义也不大,因为在夺取制空权之前,英国远征舰队用不上这些弹药。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更加不靠谱了,因为这些导弹一般由轰炸机携带,用来摧毁那些高价值战略目标,很少用在战术行动中。精确制导炸弹更是可有可无,英国海军不缺少这种弹药,而且在战争中很难用上。

美国没有提供英国最需要的武器弹药,足以表明美国的立场。

事实上,布兰迪诺在这方面有点过于谨小慎微了。

按照当时的情况,英国最需要的不是弹药,而是装备。根据英国国防部在3月底提交给首相府的调查报告,如果派遣远征舰队前往福克兰群岛,最需要的是攻击潜艇,航母与大型水面战舰、以及舰载战斗机。也就是说,英国国防部认为交战损失不会小到哪里去,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战斗损耗,就无法在马岛冲突中获胜。在这些装备中,除了F…46A可以在国内生产(英国参与了F…46的研制工作,因此获得了一条生产线)之外,攻击潜艇与包括航母在内的水面战舰就算能够自行建造,也不可能在战争爆发前服役,所以只能设法获得美国的帮助。用英国国防部在调查报告中的分析来说,美国封存了30多艘潜艇、4艘超级航母与30多艘大型水面战舰,这些舰艇都能在数个月内重新服役,虽然大部分封存舰艇的性能已经落后,但是仍然能够为英国海军所用。更重要的是,美国封存的舰艇在技术与设计上与英国海军的现役舰艇同根同祖,不存在多少规范差异,能够被英国海军官兵迅速掌握,并且形成战斗力。

也就是说,英国想要的,实际上是美国的“二手装备”。

对美国来说,把封存的舰艇出售给英国不存在任何政治问题。

换句话说,要不要为英国提供二手装备,完全由总统决定。

由此可见,只要布兰迪诺守住最后“阵线”,不拿二手装备做文章,冲突就不会扩大。

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美国不把足以改变南大西洋战略平衡的航母战斗群与攻击潜艇卖给英国,就算为英国提供再多的弹药物资,哪怕是最先进的弹药,共和国也不会主动扩大与阿援助规模,最多只是多卖点弹药给阿根廷。

布兰迪诺的选择,既表达出了美国的意愿,又暴露出了美国的担忧。

4月10日,“海神”号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港的前一天,裴承毅在上午接到了刘晓宾打来的电话,让他为登台表演做好准备。中午,阿根廷总统亲自邀请裴承毅前往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参加于当天下午举行的军事会议。

这次,裴承毅没有拒绝。

虽然裴承毅并不认为,在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情况下,阿根廷军方会在短短几天内改变对待军事顾问团的态度,但是在与刘晓宾通了电话之后,裴承毅不得不相信,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军事顾问团就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了。

吃过午饭,裴承毅就叫上东方闻等人出发了。

在前往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的路上,裴承毅一改常态,与东方闻等几个主要助手讨论了这几天的工作情况。

很明显,裴承毅有点紧张。

让这位共和国头号战将如此紧张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将抵达阿根廷首都的不仅仅有运送了大批军火物资的“海神”号运输船,还有一支从未暴露在空气下、足以让阿根廷当局做出战争决策的强大力量。

共和国加快了步伐,战争即将到来。

第42章 秘密部队

虽然裴承毅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成为看客的遭遇。

在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的战前大会上,裴承毅没有获得发言权,甚至连发表意见的机会都没有。几个小时下来,除了与塞隆聊了几句,裴承毅一直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并没获得预料中的表演机会。

某些时候,当听众不见得是坏事。

虽然裴承毅一直认为50多年没有打过仗的阿根廷军队严重缺乏经验,但是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拟定的作战计划有板有眼,很有那么一回事。

别的不说,针对英国远征舰队的部分中,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明确提出,应该充分利用空军攻击机群的快速突击能力与海军潜艇的突然袭击能力,以联合作战的方式,结合多种力量歼灭英国远征舰队,并且提出了战术计划,即首先由潜艇使用远程反舰导弹,在相对安全的海域对英国远征舰队发起攻击,消耗英国远征舰队的主动防御能力,攻击机群趁此机会发起突击,瓦解英国舰队的防御系统,最终由潜艇发动致命打击。如果不考虑现实,从“纯学术”角度来看,阿根廷的这套战术计划不但没有问题,还非常有价值,但是考虑到现实问题,结果就迥然不同了。

听了几个小时,裴承毅最大的感受就是阿军充分吸取了共和国军队的战争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岛冲突与20年前,共和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爆发的“东海冲突”最相似。虽然裴承毅不是东海冲突的指挥官,但是当时他已到总参谋部任职,参与了相关工作,非常清楚整场冲突的过程。相对而言,当时共和国的军事实力与现在阿根廷的军事实力也比较接近,即没有足够强大的海上力量,只能依靠相对强大的空军、以及潜艇部队。更重耍的是,当时共和国还未完成军事现代化,指挥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各参战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非常有限,与现在阿军的情况非常相似。大概正是如此,制定作战计划时,阿根廷三军总参谋部才充分“借鉴”了共和国海军与空军在东海冲突中采用的战术,并且认为能够凭此取胜。

问题是,阿根廷不是共和国,现在的阿军也不是20年前的共和国军队。

别的不说,阿根廷海军与空军拥有足够优秀的军人吗?更重要的是,在东海冲突爆发之前,共和国已经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锻炼了军队,打造出了一支东亚地区最强大的空中力量。

没有这些基础,阿根廷凭什么采用共和国的战术?

可惜的是,阿根廷军方并没有听取顾问意见的想法。

在裴承毅看来,阿根廷军方完全是“有恃无恐”。

上午,刘晓宾在电话中已经提到,共和国提供给阿根廷的军事援助不仅仅是一整船军火,以及一批军事顾问,而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随同“海神”号一同进入南大西洋的还有共和国海军的3艘攻击潜艇!

因为电话线路不太安全,所以刘晓宾没有说得太详细,只是告诉裴承毅,让他做好迎接几位特殊顾问的准备,并且在制订相关计划时,把共和国提供的军事力量计算进去,以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