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8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印度战争之后,当王元庆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在消除了最后一个切身威胁之后,共和国将逐步削减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将更多的财力用在经济建设上。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目的确实如此,问题是,减少军费开支绝对不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唯一目的。

在提出改芦的时候,王元庆就提到,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军事力量转型。

说简单一点,就是全对新的战略目标建设新的军事力量。

众所周知,自从纪佑国发起第一次军事改革开始,除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战略目的之外,共和国军事力量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地区,为创建以共和国为核心的国际同盟体系提供帮助。毋庸置疑,20多年来,共和国军队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这两个任务。随着最后一个强敌倒下,除非共和国愿意通过战争彻底打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不然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没有一个足够分量的国家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虽然有人认为,共和国与俄罗斯迟早会干上一场,但是俄罗斯是拥有大量核武器的准大国,共和国不可能像对付印度那样对付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幅员极为辽阔,所以共和国也不可能像对付日本那样对付俄罗斯。总的说来,就算共和国与俄罗斯的矛盾会愈发明显,只要美国仍然是世界霸主,共和国与俄罗斯就有和平共处的基础,在此之前,双方不大可能因为历史上的遗留问题而爆发战争。事实上,共和国在蒙古问题上一拖再拖,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想与俄罗斯翻脸,更不希望在需要集中力量应付美国的时候分心对付北面的强邻。

受现实情况的影响,军事转型在所难免。

从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内容来看,削减陆军、增强空军、提高海军的地位、设立天军都算得上是军事转型的重头戏。落到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别的不说,在大量裁减兵员的时候,共和国陆军最后一个实现了“全职业化”。准确的说,就是士官取代士兵,成为军队里的骨干力量。到2040年底,共和国陆军总兵力不到50万,除掉大约5万名军官之外,剩余的45万多名军人中,士官就有37万,其中只有11万是技术士官,其余的26万均是基层部队的士官。结合同样由第三次军事改革确定下来的军事动员机制,在共和国遇到战争威胁的时候,不需要进行国家动员,仅需要军队级别的动员,既动员预备役部队,就能在1个月之内将共和国陆军的规模扩大5倍以上。如果进行全国性质的战争动员,则能在3个月之内将陆军规模扩大10倍以上。虽然空军、海军与天军的动员能力远不如陆军,但是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初公布的国防蓝皮书,在第三次军事改革完成之后,共和国的国防动员能力将提升2倍以上,即在3个月之内将军事力量由平时的140多万扩充到800万以上,由此可以算出,除陆军之外,其他军兵种能够在三个月之内将兵力增加2倍左右,动员能力非常惊人。

从上可以看出,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关键就是增强军队的动员能力。

事实上,要想在削减军队规模的情况下,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就得提高军队的动员能力。除此之外,还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军事储备体制。

说简单点,就是国家的战略储备体系。

早在21世纪初,共和国就开始提高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建立了战略粮仓、战略油库等战略储备设施。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当局断定随着日本一步步的迈向有核国家行列,东亚地区的战争将在所难免,所以着手建立共和国的军事储备体系。可以说,半岛战争期间,共和国的装甲部队能够源源不断的开向战场,空军能够一直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与战前建立起来的军事储备地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由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建立军事储备体系。

与国家战略储备相比,军事储备体系更加复杂。

别的不说,因为军火都有时效性,且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不可能想储备粮食与石油那样,储备军事物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和平时期大量采购军火,把部队用不了的军火储备起来。

问题是,只要战争爆发,对军火的需求就会直线上升,而调整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需要时间,也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军队的需求。在此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会储备一定数量的军火,而且以弹药为主,装备为辅。

事实上,为了确保军队能在突然爆发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主要的军事强国都采取了一种变相的军事储备手段,即同时装备两代武器。拿共和国空军来说,J…16战斗机在设计的时候,就明确要求用来替换J…11与J…13系列战斗机,而不是用来替换J…14系列战斗机。美国空军也一样,其F…42战斗机将用来替换F…15系列战斗机,而不是用来替换F…22系列战斗机。如此一来,除了部署在一线部队的主力装备之外,二线部队装备的都是比较老旧的武器,战争爆发之后,就能充分利用二线部队的作战潜力。印度战争中,共和国空军投入的J…16战斗机非常有限,其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只在战争后期,对手完全丧失了制空能力之后,才开始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按照共和国空军的统计数据,整个印度战争期间,J…16与J…17等第五代战斗机只执行了不到20%的对地打击任务,80%以上的轰炸任务是由J…14与J…15系列战斗机完成的。

第二次军事改革,主要强调了这种军事储备体制。

由此可见,作为军人出身的国家元首,赵润东在共和国的国防建设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到了第三次军事改革,王元庆除了提出憎强动员能力之外,就是想强化军事储备体制。

对军队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仍然以共和国空军为例,因为不打算用J…16取代J…14战斗机,所以J…16的采购量仅有空军要求采购量的一半,不足的部分,则通过改进J…14实现;如此一来,在J…18(当时还没有立项,姑且这么称呼)问世之前,空军的一线作战部队将减少一半左右。事实上,因为J…18肯定用来取代J…14,所以从今往后,除非遇到全面战争,不然空军的一线主力部队都无法恢复到印度战争之前的水平。当然,空军的战斗力不会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毕竟通过轮番部署的方式,不管是一线部队还是二线部队,都能得到锻炼。

在整个军事储备体制中,最关键的还是弹药储备。

装备可以用几十年,没有任何一种弹药能够储备几十年。更重要的是,装备用旧了可以无偿赠送给友好国家,从而省去了销毁的费用,弹药却不可能大规模赠送,事实上也没有几个国家愿意在和平时期大规模采购弹药。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装备就好比锅、弹药就好比米,哪个家里都有几口锅、而且都能用上十多年、甚至几十年,而没有那家人会在平常时期囤积太多的米。

问题是,总得囤积一些弹药。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有超级大国卷入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爆发的周期,完全由超级大国的弹药库容纳能力决定。比如在美苏冷战期间,因为美国的弹药库在不消耗的情况下最多只能储备军火企业在10年内生产的弹药,所以美国卷入的地区战争也以10年为限,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80年代的巴拿马战争(在此期间还有由前苏联发动的阿富汗战争,虽然美国没有直接卷入,但是美国通过各种途径为阿富汗的反苏游击队提供了大批武器装备,等于消耗了美国的弹药库)、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与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战争(虽然科索沃战争在苏联解体后爆发,但是按照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该战争是冷战后转型的标志之一。

再以共和国卷入的战争为例,因为共和国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前并没卷入国际争端,弹药库的容纳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也就是共和国的军工厂加速转动之后,几乎每隔3到5年就会爆发一场战争,消耗掉所有储备弹药。

第三次军事改革中,王元庆没有设法降低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

因为已经向民营资本开放了军工领域,所以王元庆也没有理由通过行政干涉的方式让民营军火企业停工。

针对这一问题,王元庆提出的解决办法非常直截了当:增加弹药库的库存容量。

搞清楚了这一点,再来看第三次军事改革,恐怕就没有人认为王元庆削减军费开支会对共和国的军事力量造成负面影响了。

可以说,王元庆压根就没有打算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钱来维持最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将国防力量爆发出来,从而使共和国有能力打赢任何一场战争。

由这点来看,赵润东是从军队的层面上建立军事储备体制,而王元庆则是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完善了军事储备体制。虽然不能由此证明王元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但是足以证明他的政治才能,以及超人一等的战略眼光!

第37章 暗度陈仓

虽然裴承毅是第三次军事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人之一,但是没有参与具体的改革规划工作,所以在前往瓜达尔港的途中,他把精力放在了李存勋送来的资料上,特别是那些军事建设成果的资料。

众所周知,王元庆最终把顾卫民推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想借助顾卫民的力量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元庆甚至没有指望顾卫民能够推动政治改革。事实上,要想进一步推进政治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军事改革,即改变军队的根本属性,只有当军事改革取的成就,才能把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毋庸置疑,第三次军事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也许在顾卫民的10年任期内都不大可能完成。在此情况下,王元庆把推动政治改革的重任留给颜靖宇,并且想方设法的确保颜靖宇在中央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放眼整个共和国,恐怕没有谁比顾卫民更加适合推动军事改革了。

作为赵润东的得意门生、共和国的前任国防部长,顾卫民的前半辈子都在国防部的办公室里度过,而且是自赵润东之后,第二个从国防部出来的国家元首。虽然顾卫民与赵润东并不完全一样,至少他不是军人出身的国防部长,甚至没有服兵役的经历,但是在国防部工作几十年,让他非常了解共和国的军事体制、也非常清楚共和国军队的问题。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也是顾卫民的政治成果之一。

除了主观意愿与能力,客观上,顾卫民也有推进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别的不说,顾卫民要想摆脱王元庆的影响,首先就得获得军队的信任与支持,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完成军事改革,并且借助军事改革在军队里安插自己的人手。虽然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军事改草的意义,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军事改革能够顺利推进。说简单点,只要顾卫民不想遗臭万年,成为民族败类,就得认同王元庆提出的军事改革总方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正是如此,在顾卫民的主导下,第三次军事改革让很多人“看走了眼”。

可以说,那些认为共和国的军事实力正在下降的人,都受到了顾卫民的影响。具体原因有三个,一是所有人都知道顾卫民在担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就以削减国防开支、与总参谋部对着干而出了名,二是顾卫民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计算的管理型人才、其最为突出的才能就是合理利用每一分钱,三是在顾卫民的主导与推动下、第三次军事改革很快就变成了“装备改革”、大量装备发展计划被取消或者暂停。

别说外人不了解,就连很多共和国军人都不明白。

虽然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总体方针是由王元庆订下来的,因为王元庆在军队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与地位,所以在他离开元首府之前,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最多只能抱怨,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反对军事改革。但是王元庆很像纪佑国,离任后就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甚至除了负责元首安全的军情局长之外,没人知道他的行踪,所以在顾卫民继续推动军事改革的时候,就连林啸雷都开始不满了。

按照李存勋提供的资料,早在2038年初,受该财年度(从2037年开始,共和国就采用了跨年度财年制,即每个财年由当年的7月1日到次年的6月30日)国防预算影响,至少有20多个装备研制与采购计划受到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林啸雷积极推动的共和国海军的第四级航母的建造计划,如果不是叶致胜从中调和,加上阎尚隆不太过问国防的事情,恐怕林啸雷会与国防部翻脸,也就是与顾卫民翻脸。搞到最后,海军的航母发展计划保住了,其他军兵种的装备发展计划却遭了殃,陆军的损失尤为惨重。

事实上,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最受伤的就是陆军。

从一开始,王元庆就订下了由陆军大规模裁员来改变军事力量结构的改革方案。在王元庆离开元首府之前,陆军就在项铤辉的亲自主持下,率先完成了第一轮改革,裁减掉了近20万官兵(其中大部分是二线部队与预备部队),为整个军事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不是项铤辉亲自坐镇,恐怕第三次军事改革从一开始就会遇到问题。

一口气将陆军的规模缩减30%以上,在当时别说其他人不理解,就连裴承毅都不理解。

共和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排第三、人口总量派第二、国境线长度排第二的大国,还拥有全球最为庞大的经济实力,维持一支规模在70万人左右的陆军并不过分,即便不考虑对外作战,从守疆卫土来说,就需要数十万兵力。虽然按照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规划,今后守卫边疆的任务将由武装警察部队(将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进行整编,成为类似于美国国民警卫队的正规预备部队)承担,正规军的任务只有一个,打赢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但是从世界大国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