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9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电力供应要求非常高的主动防御系统。虽然美国陆军在AV…31A服役后不久,就要求采用空军的方式,为其增添一组高能复合蓄电池,配备主动防御系统,但是作为一种本来就相对廉价的低空攻击机,不但内部改进空间有限、能够增加的可用重量也非常有限,价格问题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没有出现低空攻击机之间的空战,没人知道主动防御系统在以航炮为主要武器的超低空空战中的价值,所以美国陆军在衡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后,放弃了改装AV…31A的想法。

11日夜间,3个低空打击营集结完毕。

这个时候,李东石也知道了袁晨皓的真实企图。虽然袁晨皓利用了他的战术,但是李东石没有胡思乱想,不管怎么说,击败敌人是首要任务。

因为第十战斗单位在组建的时候就被确定为一支以突击能力为主的作战部队,而且项铤辉早就决定让李东石去指挥这支部队,所以早在2036年,李东石就去参加了相关方面的培“专门学习了低空作战的战术。第十战斗单位成立后,在西南地区持续集“而训练的主要课题就是如何充分有效的发挥低空部队的作战力量。事实上,选择在西南地区训练,就是因为该地区的崎岖地形最能考验低空部队的作战能力。

作为空降兵出身的指挥官,李东石也深知低空作战的重要性。

接到袁晨皓的命令后,李东石有条不紊的给3个打击营安排了作战任务。

这个时候,第101突击师的低空打击部队已经出发了。

相对而言,美军更加急切的需要空中支援。事实上,正是美军需要空中支援,杜奇威才会把第101突击师派过去,也才会有11日夜间的那场低空决战。

与美军相比,第十战斗单位的打击营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不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按照袁晨皓制订的作战计划,在打垮美军的低空打击部队之前,都不需要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也就是说,3个营的近200架低空攻击机将全部扮演“低空战斗机”的角色,全力夺取超低空制空权。

11日夜间的这场战斗,注定会载入史册。

站在美军的角度,只能用“出师不利”来形容。

机群正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马拉蒂亚的美军基地与被美军征用的机场就遭到了共和国战斗机的打击。虽然受实际情况的限制,梅乐驰只派来了2个大队的40来架J…17E多用途战斗机,而且全部都在几百公里外的伊朗领空使用远程弹药发起攻击,但是这次来得非常及时的轰炸行动迫使第101突击师的AV…31A机群不得不分成几个批次投入战斗,从而让美军失去了唯一的优势,最终改变了当天晚上的战斗结果。

设想一下,如果400架AV…31A同时投入战斗,以2打1的方式与DW…26D交战,恐怕完蛋的就是第十战斗单位的打击营了。要知道,在低空空战中,导弹几乎派不上用场,真正管用的就是航炮。也就是说,低空空战都发生在目视范围之内,没有超视距空战的说法。在这种战斗中,决定胜负的绝对不是性能,而是数量。这就好比一个神箭手能够在百步之外放倒好几个敌人,而在短兵相接的肉搏战中,除非实力差得太大,不然一个人根本打不过两个人。这就是双拳难敌四掌的道理。

没有了数量优势,美军就不会有多大的胜算。

第一轮战斗中,美军就损是了数十架AV…31A。虽然在激烈的战斗中美军也击落了10多架DW…26D,但是所有执行打击任务的AV…31A都没能到达战场上空、更不可能完成对地打击任务。

等到美军指挥官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改变局面了。

在11日夜间的前3轮空战中,美军就损失了大约140架AV…31A。虽然共和国陆军航空兵也损失了大约60架DW…26D,但是成功阻止了美军的打击行动,保护了正在攻打迪亚巴克尔的地面部队,从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进入12日凌晨,美军放弃了对地打击行动,全力夺取制空权。

激烈的超低空空战一直持续到天亮之前,双方才陆续撤出了战场。

按照美国陆军公布的相关消息,在11日到12日的这轮战斗中,损失了312架AV…31A与63架VC…31。按照共和国陆军公布的战报,损失了107架DW…26D。

作为第一次由低空攻击机唱主角的空战,这场战斗被写入了双方的军事教科书。

也正是在这场空战之后,双方的军事家开始研讨摸索超低空空战的战术。

事实上,在中东战争结束前,共和国陆军航空兵就暗中调整了DW…X项目的性能技术指标,不再一味追求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将超低空空战能力也列了进去,并且要求具备足以夺取超低空制空权的能力。美国陆军的动作也不慢,在放慢了AV…X的发展计划后,还暗中启动了一个专门的项目,即单独研制一种以夺取超低空制空权为主要任务的低空作战飞行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因为第101突击师没能完成作战任务,即没有能够重创围攻迪亚巴克尔的第十战斗单位与第一战斗单位,所以在12日上午,杜奇威不得不命令死守该地的第7步兵师与第82战略师(部分)开始向西突围。

事实上,杜奇威早就意料到,第101突击师改变不了局面。

在他看来,11日夜间的战斗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迫使共和国陆军放慢进攻速度,在攻占迪亚巴克尔之后,必须停下前进的步伐,重新组织进攻力量。如此一来,美军就能在锡韦雷克组织防御。

严格说来,第101突击师的行动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因为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的地面部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负责运送作战物资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也没有在11日夜间的战斗中遭受损失,所以在占领了迪亚巴克尔之后,袁晨皓完全能够让地面部队继续向西进攻,在美军部署好防御前占领锡韦雷克,瓦解杜奇威的防御部署。

问题是,12日下午,美军开始突围后不久,裴承毅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这下,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不得不停在迪亚巴克尔,等待下一步指示。

第128章 知错就改

对于袁晨皓在前面大冲大打的战术,裴承毅不是很满意。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作为裴承毅亲手培养的最重要的部下之一,袁晨皓继承了裴承毅的指挥风格,非常清楚裴承毅的作战套路,会全力配合,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裴承毅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指挥官,袁晨皓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军人,不管两人的私人关系怎么样,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两人的想法肯定不会完全一样。

谁都知道,裴承毅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更不会用作战计划去约束部下。也就是说,裴承毅往往会给手下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此一来,指挥作战的时候,裴承毅有的时候会掉转过来,即按照下级部队的行动调整作战计划。虽然这么做经常受人诟病,在某些人看来,甚至有损裴承毅的指挥官形象,但是从来没有人怀疑这种指挥方式的作用,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中的作用。

各国将领中,能够用这种办法指挥部队作战的,恐怕也只有裴承毅。

严格说来,裴承毅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这套指挥风格的。半岛战争中,身为上校参谋的裴承毅代替项铤辉指挥作战行动,面对一大帮趾高气扬的将军,就算得到项铤辉的全力支持,裴承毅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指挥作战行动。因为当时项铤辉刚刚当上总参谋长,在部队里的威望还不是很高,正是在这个时候,裴承毅掌握了如何利用部队的特点,以及下级指挥官的特点去影响战争。这种“因人制宜”的指挥方式,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指挥方式,也是最有可行性的指挥方式。在随后的几场战争中,裴承毅能让数十万大军像一个人那样去执行作战任务,与他的指挥方式不无关系。

既然是因人制宜,就要充分发挥将士的主观能动性。

袁晨皓定下强攻迪亚巴克尔的时候,裴承毅就猜到,他的目标肯定不是那座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而是要借助这次进攻作战行动,取得更大的胜利。

从一开始,袁号皓这边采用的就是“围点打援”战术。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北方战线上的作战行动都是在为南方战线上的行动服务,就算打得再好,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袁晨皓却不这么看,因为裴承毅的战前部署明白无误的告诉他,北方战线上的结果将决定整场战争的结果。与以往的战争相比,共和国面对的不是不堪一击的土耳其,也不是精小强悍的以色列,而是共和国最强大的对手。战争还未打响,共和国的中央领导与军队领导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有限目的的情况下,与美国打一场有限规模的战争。也就是说,共和国不会谋求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击败美国,只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迫使美国妥协让步。在战争性质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战争的手段、以及战争的最终目的自然会受到限制。共和国军队的任务不是打垮美国,而是“打败”美国,即让美国当局承认战败。达到这个目的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终的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争中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让美国流尽鲜血,最终不得不到谈判桌上与共和国解决问题。

袁晨皓是个非常聪明的军人,哪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正是如此,他才积极主张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因为只有这个战术才能尽可能的与敌人打运动战,而只有在运动战中,才能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事实上,这也是裴承毅主张的战术。

从10多天的战斗来看,袁晨皓把“围点打援”的战术思想执行得非常彻底。先是围住布吕歇尔的欧洲军团先头部队,然后围住欧洲军团,再围住前来解围的第7步兵师,最后围住数个美军师,每一次包围行动都能引来更多的美军。

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指挥的2个战斗单位与两伊军队已经在战场上歼灭了美军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以及大约30万土耳其国民军,还即将歼灭美军第7步兵师、第82战略师与第101突击师、以及大约20万土耳其国民军。

不得不说,袁晨皓既有能耐,又有野心。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要求增援,只是不时提醒裴承毅,把属于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力量派过去。也就是说,袁晨皓只用了2个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加上配合作战的10来万两伊军队,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绩。照此发展下去,战争结束的时候,袁晨皓还能干掉好几个美军师。

裴承毅不是不想让袁晨皓打得顺手,只是在某些时候,必须以大局为重。

在围攻迪亚巴克尔的问题上,裴承毅就持保守态度。

按照他的部署,打到迪亚巴克尔的时候,袁晨皓这边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尽量利用迪亚巴克尔牵制美军主力部队,也就是按照之前的战术,围住迪亚巴克尔,迫使杜奇威不断向前线增兵。既然是“围点打援”,就得先围住点,再对付援军,而不是一鼓作气的消灭包围圈中的敌人。

当然,裴承毅这么安排的目的,还是想在突击行动上做点文章。

根据东方闻回忆,当时裴承毅正在安排一次非常重要的突击行动,即利用即将参战的第六战斗单位,在迪亚巴克尔与伊斯肯德伦之间发动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突击行动,夺取某座至关重要的城市,从而将北方战线上的两个战区连接起来,并且把阿塔图尔克水库方向上的战线拉平,迫使美土联军向北撤退。

因为东方闻不是军事参谋,所以不清楚裴承毅的具体想法。但是从他的回忆中看得出来,裴承毅很有可能盯上了马拉蒂亚或者埃拉泽,其中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设想一下,如果能够打下马拉蒂亚,就算不能立即打下迪亚巴克尔,也能通过切断通往迪亚巴克尔的地面交通线,迫使美土联军迅速向北收缩防线,甚至放弃在托罗斯山区设置战略防线的想法。虽然从战争的总体局势来看,裴承毅不大可能继续挥师北上,而且投入第六战斗单位之后,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军安卡拉,但是只要打下了马拉蒂亚,把战线推到托罗斯山脉以北,就能在战后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筹码,甚至能够迫使土耳其当局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与共和国签署停战条约。

要想打下马拉蒂亚,就得让美军源源不断的增援迪亚巴克尔。

也上就是说,在包围迪亚巴克尔之后,只能施压,不能强攻。

当然,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裴承裴应该知道他这个计划存在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第六战斗单位送到马拉蒂亚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地面突击肯定不行,不管是从迪亚巴克尔出发、还是从加济安泰普出发,第六战斗单位都要突击数百公里,如果在战争初期问题还不大,而在这个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空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是第六战斗单位没有空降作战能力,而是没有足够的运载工具,战略运输机群的任务安排得非常满,别说抽调上百架运输机,抽调几架运输机都很困难。

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机降,即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把第六战斗单位送往马拉蒂亚,并且由陆航的低空攻击机群为机降行动提供空中支援。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会将陆军仅有的一套野战机场预制组件送往马尔丁,在那边建立前进基地。马尔丁到马拉蒂亚仅有200公里,而摩苏尔到马拉蒂亚的航程接近500公里、阿勒颇到马拉蒂亚的距离也在250公里以上。按照联合司令部做的统计,在仅动用第十战斗单位3个支援营(即装备DZ…25E的战术航空运输营)的情况下,能在24小时之内,将第六战斗单位的战斗旅与支援旅全部送到马拉蒂亚。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策划这次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守卫马拉蒂亚的土耳其军队,而是美军第101突击师。

这支足以与第十战斗单位抗衡的空中突击部队到达土耳其后,裴承毅就猜到,杜奇威没有让第101突击师立即参战,不是不信任该师的作战能力,而是不想浪费掉唯一的低空突击力量,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