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军震得七荤八素,宋军水军舰队趁机入城,边用舰炮轰击两岸的守军,边将搭载的步军送上了岸,控制了城中的水陆码头,切断了城中两岸的联系,也断了高顺贞从水路出城的念想。
随着高顺贞应诏,宋军入城,善阐城的战事也落下帷幕。李泉一边接手城防解除大理军的武装,一边向都帅高宠报捷,并请示如何安置高氏一族。次日高宠和马扩率领狼翼军二旅并亲卫队进入善阐城,当夜在营中秘密会晤了高顺贞,两人商谈良久,至于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第二天高顺贞带领一家老小并一众族人离开善阐府前往高氏的另一块封地——会川府,宋军控制了全城。对于高宠放走高顺贞,还准许他们带走自己所属财产及族人,不仅那些随军征战的大理蛮长不解,连李泉等人也是一头雾水。谁都知道控制了高氏就等于控制了大理国,现在却轻易将其放归,岂不是养虎遗患,给大宋带来麻烦。
但高宠却另有打算,他放走高顺贞一是告诉其大宋并不惧他,能放他走也能再抓住他,攻打善阐府并不是想要他的命,只是促使他放弃与大宋为敌的想法,同时也显示了大宋的宽仁;二是高氏经营善阐府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让其退出正如龙游浅水,实力必受折损;其三就是大宋想要长久控制大理国,就不能仅仅是扶植段氏上台,使其一家独大,高氏还有其利用价值,能作为制衡段氏的一股力量……(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 震动
占领了善阐府驱逐了高氏,高宠将目光转向了罗婺部,对于这种总是趁火打劫,喜欢搞事儿的搅屎棍子,处理方式与高氏又是不同,他们这种势力往往不会安分,有机会就会站出来闹事,打乱大宋整合大理国各方势力的计划。因此高宠的做法就是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击,借以震慑那些还心怀侥幸的部落。
在高宠的统一调度下,除留守善阐城的狼翼一旅和东川郡的部分州军外,其余所部兵分两路。一部出善阐府向西穿插迂回为锤,广南西路州军并狼翼三旅出横山寨借道自杞国自南合围为砧,如同铁锤砸核桃一样给予其迅猛一击,速战速决结束战事。
罗婺部族长杨金堂想着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没想到高氏平时看着气势汹汹,没想到却如此不济,只用了三天便丢了善阐城被迫应诏撤离,丢了自己的老窝。但是他并不想就此放手,将到手的东西拱手让出,当然更不想当下一个高氏。而现在宋军显然已经将他当做了下一个重点照顾对象,他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杨金堂一面派人联络周围部落欲和他们结盟共抗‘外族’;另一方面却派人带着礼物前往羊苴咩城拜见国主表忠心,想借段誉之力摆脱宋军的打击。可人品太差鬼都不会帮他,周围的部族饱受罗婺部的欺压,如果是过去可能还会应付一下,可现在大家巴不得他被宋军灭了出口恶气,当然无人响应。而前往都城的使者连国主的面都没有见到战斗就打响了。
李泉将本来用来攻打善阐城的火炮这下全用到攻打罗婺部上,凶猛的炮火夷平了一个有一个罗婺部的城寨。部民们被驱赶着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往它处。而杨金堂见事不好,带着人钻进了大山中逃出了包围圈在山中东躲西藏多日后。吃喝全无便想着投奔其它部族,可此时谁敢收留他。终于在一个夜晚被敌对部落抓获送到了宋军帐前……
宋军先败高氏,后平罗婺部,两仗便改变了滇东的局势,震惊了大理国诸蕃。一时间各部悸若寒蝉,皆不敢妄动,段誉随即下诏命大理国三十七部蛮长前往善阐城会盟共商国事,高宠派李泉领一千军兵前往羊苴咩城迎接段誉前来。十日后,段誉到达善阐城,国相高顺贞也随其到达。他知道短短几日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这里再不是高氏的地盘,国主也不是原来的国主了。
三日后,各部蛮长齐聚善阐城,大会在宋使的主持、**师金赫的见证下召开。在座的人心中都明白,大宋欲扶段氏重掌大权,高氏必然会被削权,这符合大家的利益,也是权力重新整合的良机。因此纷纷支持段誉主持军政与大宋交好。在内外巨大的压力下,高顺贞不得不俯首同意交出权力。
段氏独断朝政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当然也不是各部所愿。于是在宋使的斡旋下各部达成协议,大家尊段氏为主。接受其领导,但是撤销国相一职,改由左、右两相辅佐国主理政。左相由国主任命,右相由三十七部蛮长选出。共同处理国政。同时成立部族联盟,国有大事需共同商议再做出决定。
由于大理护军一直由高氏掌控。几成其私军,必须予以改编,几经讨论决定由国主担任‘三军都统长’统领全军,兵丁由从各部招募选拔。鉴于当前情况,段誉请求大宋派出人员协助大理整编军队,训练新兵,培养军官,同时将善阐城作为宋军驻兵之地,所需由大理国一力供给。
对于段誉的这个提议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是担心自己刚刚掌权,手里没兵少将,一旦有变他毫无办法,留下宋军一来可以帮助他组建新军,二来也可以给自己壮胆。高宠对于这个建议十分欢迎,他知道皇帝也会答应的,大理军在宋军一手训练下将来必定心向大宋,而且也可从其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而驻兵善阐城则取得了立足点,可以建立自己的基地,周边有事都能迅速反应。
就在各方达成共识,皆大欢喜之时,东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诸部‘突然’提出要求脱离大理国,归附大宋。这个问题一下让各方陷入了尴尬之地,大宋显然无法对倒向自己的人用兵,而大理国又暂时无暇顾及,就是想管也管不了,多年他们前他们就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了,不纳贡、不出兵。而这次高氏的讨伐让他们彻底倒向了为他们出头的大宋。
大宋一方显然不愿意因为这点事儿影响到刚刚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宋使百般‘规劝’,但是各部归意已决。大宋建议暂不接受他们的归附,三郡设立特别区暂由他们自治以三年为期,届时再由他们自己决定去留,那时两国都不得干涉。事已至此,段誉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点头了。各部蛮长却有的动了心思,想看看三年之后三郡情形如何,如果好的话也想学学,当然也不会真心反对。
段誉看看坐在一旁失落的高顺贞,他们‘共事’多年,当然知道其担心啥,也明白这个曾经权臣的需要,眉头一皱,为了安慰高顺贞能让他以后安心,不必担心被清算而想着造反,便宽大为怀的任命其为左相继续参与国家的管理。高顺贞听到任命,擦擦头上的汗珠子,松了口气,躬身受命,对国主不计前嫌依然重用高氏深受感动,表示定会尽心尽力辅佐国主,
各部蛮长却对国主的任命多有微词,好不容易将他弄下去了,又将他提拔了上来,虽说其权力与当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大家心里还是不舒服,他们担心高氏再次得势不利于各部,便将成纪郡董弥陀推为右相。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祖辈董伽罗曾助段氏开国,先为军师后为宰相,权倾一时,但是后来被日益强大的高氏取代,两族势如水火,把他弄上去正好予以牵制。
诸事议定,各部在大宋使臣和高僧金赫的见证下,写了誓约,喝了血酒,表示共同遵守盟约,如有违背,各部共讨之。其后段誉亲笔书写了国书上报大宋皇帝,对老大拔刀相助是感恩戴德,好话说了一火车,最后赌咒发誓世世代代效忠大宋,岁岁纳贡……
赵柽接到大理国书心中石头落地,下旨加封段誉上柱国,赐金千两,绸缎百匹,玉带一条,盔甲一副,佛经百卷。随后以收大理有功晋升高宠为上将,袭祖爵冀国公,赐地百顷,马扩晋升银青光禄大夫,赐金五百两,其以下有功皆有封赏。同时任命金赫为情报司副司长,因其身份特殊不能封赏,便荫其二子,赐进士出身,授五品中侍大夫,依其能力加官。
大肆封赏同时,赵柽令从狼翼军中抽调官兵组建驻大理部队,其编制为一个旅,下辖步、炮、骑和辎重各一指挥及水军分舰队,负责整训大理新军并协助大理抵御外敌、平息内乱、保护大宋利益。而早已做好准备的商队立刻按照计划进入东川郡开山炸石,建立矿场冶铜供应军需。
大宋以宗主国的身份出兵调停大理各部,平息了内乱,扶国主亲政的消息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引起的震动不下于大败女真。过去各国向大宋称蕃不过是看上了大宋的富庶,以入贡为名通商,赚取暴利,而大宋也只享受着‘万国称蕃’的荣誉,从没有利用过老大的身份干涉他国内政,为他们出头,所以只是个名义上的老大并无其实。
现在却不同了,出兵大理使大宋迈出了‘君臣之间’实质性的一步,说明大宋是个敢于负责的老大,藩国有事他不会再坐视不理,而会采取实质性的‘行动’,不再是那个供在桌子上的宗主国。这使各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定位自己和大宋之间的关系,谨慎对待这位中兴大宋,带领国家再度崛起的新君!
最快做出反应的是大宋的宿敌西夏,宣和年间后两国的关系随着女真人的崛起和衰落时而紧密,时而疏远,在赵柽这个克星即位后变得更加微妙,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又严加防范,不敢有丝毫懈怠给日渐强盛的大宋以‘入侵’的借口。而现在西夏内部也不稳,国主李乾顺和王弟察哥两人的关系也日渐紧张,‘大理事件’让他们看到大宋已经开始插手他国内政,有能力左右一国走向。
李乾顺哥俩儿当然不想学大理国,让赵柽这个小子钻了空子给自己‘上课’,最后闹得两败俱伤不说,还让大宋得了利。左思右想之下哥俩儿决定还是要暂停内斗,强强联手搞定赵柽,免得再打他们的主意,看看现在已经是十月了,新年又要到了,于是决定由察哥带队前往大宋入贡,拉拉关系……(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六章 屁事太多
赵柽现在就觉得自己像一只被人抽打着不断旋转的陀螺,他自觉十分擅于偷懒,但每天还是总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可还是被御史们几次‘警告’惰于朝政,李纲等人也隐晦的劝导皇帝不要沉迷于那些‘奇巧’之事,把心思多用到治理国家之上来。
赵柽知道他们都是在怪自己管了大理国的闲事,而且手段不那么光明正大,这让他觉得自己真是冤死了,这又搭功夫又搭钱的自己还不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啊,虽然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家的江山,但也很不舒服。他一气之下给自己放了假躲到后宫中哄孩子玩儿去了。
“二爷,李相已经多次请求觐见,今日一早又来了!”见喜看着皇帝抱着二公主正咧着嘴乐呢,知道他心情不错,上前禀告道。
“闺女,他是不是很烦啊,不让爹跟你玩儿!”赵柽双手托着孩子让她在自己膝盖上蹦跶着说道。
“二爷,不是我烦,是他们烦,今天李相要硬闯宫门还是我给拦下了,揪着脖领子还要打人!”见喜十二分委屈地说道。
“还反了他们啦!这天下人谁不知道你是老子最亲近的人,打你就是打朕呢!”赵柽眼睛一瞪说道。
“二爷,他怎么会不知道呢,可能也是真是有急事,别吓着二公主!”见喜心中一暖,皇帝还是心疼自己的,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那些士人明着对自己爷长爷短的,其实是打心眼儿里瞧不起。若是再不自重,就给皇帝添麻烦了。
“切。彩儿的爹妈都是上阵杀敌,刀斩敌酋的勇士。怎么会那么容易受到惊吓呢!”赵柽听了赶紧回头看看女儿,只见她正对着自己乐呢,他撇了撇嘴冲见喜说道。
“二爷说得是,您大小胆子就大,六岁就亲手毙了刺客,那天都快把我的魂吓没了!”见喜笑笑说道,老子英雄儿好汉,皇帝那么点杀人都不眨眼,没准也生出个胆儿大的。
“嘻嘻。你哪天也不错,起码没有撒腿跑了,还知道挡在我的前头!”赵柽笑着说道,对于这个伙伴他是真心喜欢,过去还爱贪个小便宜,可当了内侍省都知后却改了坏毛病,做事愈加周正真给自己长脸,“他打着你了吗?回头我教训他!”
“二爷,没有。李相只是虚张声势罢了,若是为了我而惩治李相岂不坏了规矩,您若是心疼小的,还是去见见李相吧。否则他们又该以为是小的向您进了谗言呢!”见喜更加感动,当然更得为皇帝着想,数日不朝毕竟不是好事。
“彩儿。咱们看在喜爷的面上就去见见那老倌,好不好!”赵柽摇摇闺女笑着说道。起身抱着孩子就要走。
“二爷,天已渐凉。别冻着公主!”见喜看着皇帝真是哭笑不得,衣服也不换,抱着孩子就要去和宰相商讨国家大事,就是早教也有些太早了。他知道这还不能提,否则皇帝拗劲儿上来了,还真做得出,只好一边给折美鸾打眼色,一边拿孩子说事儿。
“陛下,还未更衣呢!”折美鸾也乐得不行,拦住皇帝接过孩子,让人赶紧给他更衣…
赵柽来到文德殿,见李纲、许景衡等几位宰执早已等候多时,也不理他们径直坐下,众人施礼后也没有按惯例赐座,就让他们站在殿上,几个搬着绣墩的小黄门颇感意外,可皇帝不说话他们也不敢往下放,只好讪讪地又退了下去。
“陛下,身体可复原了?”李纲见皇帝来了就想劝谏几句,许景衡急忙拉住他上前施礼道,他一看就知皇帝气还未消。其实他很理解皇帝,在西北的时候他是副手,皇帝往往都是将下边送上来的文牍甩给他批阅,自己在外东跑西颠一年在府中也待不了几天,现在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有很大进步了。
“嗯,偶感风寒,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赵柽面色稍缓点点头道,他知道许景衡是给自己台阶下,不能不接着。
“陛下日夜为国操劳,还需保重龙体啊!”许景衡又一本正经地施礼道,他知道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整天让他干活,还嫌他干得不够卖力,肯定也要闹脾气,先捋捋毛再说吧!
“嗯,有何事如此着急觐见!”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