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还是宿命,因为比如董伯父生前被关东士族坑了,罪魁祸首是太原王氏。所以董伯父复活后,命中注定,会再次被太原王氏坑一下。不论太原王氏是主动还是被动,这一劫是董伯父必须要经历的。”
公孙策的意思很简单,董卓想要一直活下去,就必须渡劫。最好的渡劫方式,不是等着雷劈你,而是将制造雷的发电机轰成渣。
董卓听了缓缓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所以太原王氏一日不除,咱家一日难以安眠!时常担忧来自太原王氏的种种阴险计谋,这些世家大族杀人不见血,最是恶毒!”
“可是董伯父有没有想过,太原王氏有多少人?找董伯父麻烦的不仅有太原王氏的历代兵家名将,还有儒家圣灵。甚至太原王氏繁衍至今的子孙,都会是董伯父此生的大劫!”
公孙策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做了保守估计:“这些人太多了,光遍布神州的王氏子孙,现在残存的都要比我们麾下的军民要多的多!”
“这些名门大阀历代联姻,相互通婚。所以要灭尽王氏子孙,就等于与天下为敌!这个目标,比统一天下,还要艰难!”
公孙策说完,董卓只是点点头,郭亮则是一脸惊骇。
郭亮第一次听说神将的劫,没有想到自家老头子要解除自己的劫,需要干掉那么多人!
“所以这是个长期目标,不是攻克太原郡,杀尽太原王氏就能达成。而且杀尽太原王氏后,那些沉睡的王氏名将和圣灵必然苏醒,这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在我们没有站稳之前,我的意思就是不要去管太原王氏!”
董卓脸色阴沉,他知道自己的仇很难完成,如公孙策所说,太原王氏的力量太强大。翻一下史书,王姓的名人到处都有。其中有些虽不是太原王氏,但祖籍大多在太原。
“太原王氏立足两千年,仇家不知有多少。这些仇家,都是我们的潜在盟友。等这股仇恨王氏的力量壮大后,那时候再灭太原王氏不迟!毕竟董伯父灭太原王氏,除了报仇外,还要解除后患,好好活下去,活个千八百年!”
听到公孙策说神将可以存活几百年,郭亮瞪大了眼睛,望着公孙策张了张口,不知道该怎么问。他只是鱼士疾的武技传承者,鱼士疾用自己的香火之力对将他潜力开发。
实际上他还不算兵家传承者,听到神将能活几百年,想来有神将传承的兵家子弟,生命力也不会差多少。这一刻他想了很多,有羡慕,有惆怅。
羡慕长久的生命力,是每个生命的本能愿望。郭亮也不例外,他很想活着,并且是永久的青春。作为一个很美丽的男人,他对待青春就和女人一样,很是眷恋和珍惜。
他又担心李晶,李晶只是一个普通女子。他怕自己得到长久的生命后,看着李晶慢慢老去,他只是现在一瞬间想到,就觉得心痛。痛的彻骨,痛的他不知道怎么询问。
“你说的有道理,这个道理李儒已经给我说了,我也想通了。可望着近在咫尺的太原王氏一族,我很难放下复仇的想法。我不仅是为自己和部下将士复仇,还要替我董氏一族和我娘复仇!”
董卓抹了一把脸,继续说道:“身为人子,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只有复仇,才是尽孝的唯一手段!”
先秦一直持续到三国的复仇风气深深影响着董卓,在他那个年代,社会主流就是孝。
一个人想要做官,只有四种途径,第一是孝,哪怕他杀人偷盗,只要干的事情和孝有关系,社会就会原谅他,并且推崇他的行为。
至于其他三种途径分别就是:身世、长得好看和有才能。
所以那个时代人,为了复仇,可以说是手段百出,极尽人能。
张辽一族是雁门郡本土豪强,为了避仇都要改姓。改姓有的是因为荣誉,有的却是耻辱。张辽一族改姓是什么性质,一目了然。
因为复仇的时候,杀光对方一族,社会上只会说他行事果决,不留后患。而不会说他残暴,说他没有人性。
复仇风气虽然直接爽快,就是太血腥,对生命太践踏。但有些人复仇的时候,还是很讲原则。
有个少年因为父亲被本县豪强打伤,他带了一帮朋友杀进豪强家中,结果发现这家豪强上上下下都感染了流行病,认为这种情况下杀人,有乘人之危的嫌疑。
再加上他看到这一家人已经被病魔折腾了一次,心中那口气已经出了。于是就带人走了,放过这豪强一家。
后来豪强一家病愈,自知理亏,又深感少年高义,为成全少年孝名,尽数自缚,去少年家中赴死。
少年还是没有杀他们,于是本地皆传少年至孝有信,仁义宽厚。于是少年成年后县里举他为孝廉,最后一路高升,官至两千石,等于神州正部级。
公孙策了解这种复仇风气,因为他就是这种风气的铁杆粉丝。但他现在要劝另一位铁杆粉丝要隐忍,其中的难度他自然知道会有多么的困难。
“这不仅是董伯父一人的劫,也是董氏的劫。灭了王氏,董伯父自然后顾无忧,而且夺了王氏的气运,董氏必能大兴。还请董伯父隐忍数载,等我们实力茁壮后,再灭不迟!”
公孙策不得不用那个时代除了孝之外,所有人最大的牵挂来左右董卓的意志,那就是家族!常常看到武将文臣自杀的记载,并不是因为他们绝望或者英烈,而是为了保全家族的名望。
董卓沉默了片刻,闷声说道:“这事让我心乱,我写一份信,让李儒来做选择!”
听了他的话,公孙策大喜,与郭亮对视一眼,知道董卓已经答应了。
李儒是谁,众所周知,他是西凉军的智囊!
他绝对能看出易地的好处,自然会赞成公孙策的意见。
董卓这样说,就是间接答应公孙策易地的意见,厅堂内气氛去了严肃,轻松不少。
第六十九章 战火将起
李儒接到董卓这封信的时候,公孙策已经带着五百多伤残天兵及五千左右家眷返回河东。
李儒当即写了一封奏书交给郎中令李信,这一封信让安静已久的朝堂再生波澜。
秦国最高权力在秦王赢荡手中,赢荡的权力支柱是大秦王室宗族。秦王室不仅掌握地方过半军权,对朝堂渗透掌握程度不低。
在王族内部会议中,老成持国的赢疾极力反对与董卓易地,他生前就辅佐赢荡,但赢荡因为力抗九鼎而死,是他永远的伤。所以他信任赢姓宗族,对外人充满怀疑。
“董卓此人狼子野心,公孙策又是世之虓虎。此二人皆非人臣,其易地之请求,包藏祸心,可谓路人皆知!大王又何必如此执迷?”
赢疾可谓痛心疾首,语气高亢继续说着:“只要一年,大秦再休养一年!就能称霸神州西北,晋国自会俯首称臣。到时公孙策与董卓必被困死,大秦收取河东之地,手到擒来!”
“河东郡入手,两路攻周,必能拿下潼关。以潼关天险抗中原之敌,大秦可抽调国中精锐彻底压服苻坚、高仙芝之流。再以司马错旧谋,南据巴蜀,北占关中雍凉。静待天下有变时,百万秦军席卷而出,试问天下,何人能挡大秦之锋锐?”
秦王赢荡脸色沉着,手里把玩着一串玉珠,等赢疾说完,才幽幽说道:“如此大争之世,王叔等得,孤王等不得!”
听到赢荡的话,赢疾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猛地变得煞白。赢荡生前自幼表现远超其他秦国公子,少年时期就折服军中将士,后来继位后威压周天子,入周天子宗庙如入家门。
赢荡见九鼎,举而身死,与秦国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所以赢荡必须改命,他改命成功,秦国二世而亡的命运才会更改。
“好,我大秦就在平阳郡,与李氏晋国争他一争!”赢疾一字一顿,沉声说罢,拖着疲倦的身子,入座。
“都是赢姓子孙,自我吞并,总比过被他姓吞并了要强。起码祖先的祭祀不会被断,血脉的传承不会断绝!”另一名秦国宗室起身说道,将秦晋相争扯到了祖先祭祀和血脉传承上,给了赢荡征战晋国的名分。
“我们是赢姓子孙,而他们只是李氏,如同当年的赵氏。再强大的分家,在道义上就比不过宗家!”
至于秦国王族究竟该叫什么名字,是个让人头疼不解的问题。先秦时代贵族之间都是在名字之前增加自己的氏,如赵氏、公孙氏。这样的氏大多都是以官职身份为起源,还有以国为氏。
比如秦国是嬴姓,其后分封,项羽灭秦后,秦国宗室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不同于与秦国同宗的赵国,赵国就是明显的赢姓赵氏。但秦国王族究竟是什么氏,只能推断。
先秦时代称呼贵族男子时称姓是一种侮辱,等于直呼人家的祖先。因为姓来源于上古部落制时期,代表的就是先人。姓是象征血统渊源,用来表示自己血脉高贵。
不过有个例子可以说一下,周天子是姬姓宗家,走到哪里的称呼都是姬某某;而历代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虽然是姬姓,但都是用国为氏,因为他们是分家。比如韩国,就是姬姓,但国君的名称冠之以韩。还有魏国,国君正式名字之前是氏,而不是姓。
可见,只有宗家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姓。也只有宗家才能祭祀上古时期的祖先,其他分家,只能祭祀自己那一支的祖先。分家就是再强大,也不能祭祀上古时期的祖先。
例如春秋后期的周天子,由于礼崩乐坏,诸侯坐大,周天子无论是家族还是领土,都已不如姬姓的晋、燕、郑、鲁、卫等分家,但周天子一直具有祭祀周(姬姓)先祖的权力,而晋、燕、郑、鲁、卫等国则分别只有祭祀晋(唐)叔虞、郑伯友、燕召公姡А⒙持芄⑽揽凳宸狻
赵是秦国公族的分家,国君可以在名字之前冠之以赵氏,而秦国根本不需要这样!他们是宗家,可以直接在名字事前用姓。但往往都不用,为什么呢?
因为国君只有一个,国君的其他兄弟都会被分封出去,成为新的分家。所以真正历史上叫赢某某的人没有完整的记载下来。
再想到秦国从西戎发家,与中原贵族隔阂很深。干脆学着历代周天子,不用氏而用姓这种事情,秦国干这种事情,表示没有压力!
先秦诸侯乱战,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有的诸侯国的军服旗帜都崇尚姬周火德红色,但秦国就是一水的黑色,根本不鸟事这种规则,玩自己的非主流。反正函谷关大门一关,诸侯即使联盟都打不破,他们秦人又有什么好畏惧的呢?
秦国的王族少年时只有名字,成年后被分封,就是某某君,很少用姓氏。等下一代秦王继位,他们自动失去王族身份,只能用氏。
至于秦始皇被记载为赵政,说到底那是一种黑始皇帝的手段,低级黑。
与秦国相对的是楚国,楚国为芈(音,米)姓,但国君却是熊氏。但也没有人敢在名字面前用芈姓,楚国国君用氏,唯一的作用就是在王族和宗族之间表明嫡庶。
先秦时代,“姓”以别种,“氏”以别族。实际上是划分血缘之用,同姓之人祖上在上古是一个部落,不能通婚;同氏之人,更是不能通婚。近亲结婚会产生什么恶果,古人认识的很透彻!
所以秦国和楚晋联姻的记录历史上记载了很多例子,唯独没有和赵国联姻。因为他们是兄弟之国,有一个祖先,不能结婚。
此时复活的秦国公室成员,一律都是赢姓,都是王族身份。这是一种荣耀,对先秦贵族而言,是极高的荣耀。这荣耀背后的实质利益就是,他们都有资格继承王位!
但他们自认没有人能比不上赢荡,赢荡对秦国的重要性,直接就从他的名字上反应出来。加上赢荡和秦国无比契合的命运,所以赢荡能摆脱宿命的缠绕,就代表大秦可以避免二世而亡的命运!
赢荡与大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赢荡能扛过命运大劫,他们必会全力以赴。因为赢荡代表的就是秦国,帮赢荡就是帮秦国,秦国强大,他们这些秦国王室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果大秦能一统江山,他们这些王族分封各地,当个大王什么的不在话下。他们目光看的很远,不会为了眼前这个王位而争杀。
秦国王室一致拥护秦王赢荡的选择,准备在平阳和晋国争上一争。随即李儒和公孙厉以及掌握秦国军政要害权力的官员被召入宫中,商议易地一事。
易地看起来是公孙策等人拿平阳郡交换河东半郡,实际上牵扯的东西太多。这些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易地时的平稳交接,以及易地之后应对晋国的反扑。
知道秦王准备易地,李儒当即表示,西凉军可以竭力死守平阳郡,等待秦军前来交接,交给秦军的土地,绝对是现在控制的土地,不会少了一寸!
公孙厉也只能替儿子表示,如果易地之后,晋国攻得太猛,公孙策可以率部增援,力保平阳郡寸土不失。
“王诏,任命蒙武为平阳郡守将,率五万秦军渡河经耿县入平阳郡;驻守河东郡之赢豹部两万人即刻赶赴平阳郡,协助富平君防守晋军。”
身为丞相的赢疾对列坐的文武下发命令,赢荡拿着自己的玉玺不断对新签的诏书盖印。
蒙武是蒙骜之子,秦国大将蒙恬的父亲,同时本人也是秦国重量级将军,只是史书书写的笔墨太少,他所在的时期,秦国正在休养,所以没有什么骄人战绩。但他能把两个儿子调教成功,可见本人的能力也是很强。
当然,秦王也不会平白任命蒙武做平阳郡守将,毕竟蒙武后世籍籍无名,没有强大的信仰力量加持,本身战斗能力不强。但其子蒙恬就在军中,凭借蒙恬,五万秦军战斗力不会因为蒙武名声不响,而士气不高。
“王诏,上郡蒙骜率三万秦军列于大河之西,牵制晋军河西李靖军团。同时做渡河准备,必要时自行择机过河,攻掠晋国河西郡!”
“王诏,长安君成蛟为监军,随蒙武入平阳郡,节制大河以东诸路秦军!”
“王诏,以泾阳君、富平君两路大军组建河东军团,建立征东将军幕府。主管河东郡军政要务,幕府驻节安邑。以富平君董卓为征东将军,泾阳君公孙策为征东将军幕府总管。”
“王诏,令武都侯苻坚、武威侯各遣精锐万人赶赴蒙骜大营。归将军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