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因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因缘-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后,便是回向等结行,后面的程序,在《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说,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们从每一样东西上面,都获得了空性的感受,那么,我们证悟空性的智慧强度就会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个东西都要思维、剖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白色的花思维完以后,还要对红色的花进行思维,而是可以把所有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对于人类,就只需对自己特别执着的个别人进行单独观察;对外界的物质,则可以尽量归类,从而抉择出同类物质的空性。以水为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水,但我们却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个整体去思维:原来我认为水是存在的,但这样观察以后才知道,无论是在一条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个海洋里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刚刚修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其他境界,这种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词时常会把人搞糊涂,一看到境界,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就慢慢证悟了空性,这些都是修行上的诀窍,虽然理论上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所讲的,是对色蕴的一部分——肉体以及外界物质的观察,下面宣讲如何对精神,以及肉体与精神的运动进行观察。 

前面讲了空性修法的一部分——对色蕴的剖析,下面抉择受、想、行、识四蕴。 

2、受即是空的修法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着,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作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要讲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开始思维。 

首先,是观察受蕴,看受蕴是不是单独、实有的一体。上面说了,通过思考我们也很容易知道,作为受蕴,它至少包括痛苦、快乐和无记的三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到,受蕴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实有的一体。 

再进一步,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明白很多问题,原来不但受蕴不是一体,而且作为受蕴一部分的快乐感受,也不是一个实有的整体。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 

什么叫做一刹那呢?佛经当中讲过,先把六十张很薄的鲜花花瓣叠加在一起,然后由大力士用箭头上插了尖锐细针的弓箭去射击花瓣,针尖在一眨眼的瞬间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仅凭我们的肉眼,只会觉得针尖同时就穿过了六十张花瓣,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针尖是井然有序地穿过花瓣的,但实际上针尖却是一步步逐渐穿过花瓣的。其中针尖穿过一张花瓣的时间,叫做一刹那。 

当然,这只是对基本时间单位的一种粗大定义,并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在此时段概念下面,还有无数个更小的时间单位,但因为如果再往下细分,就会有无数种刹那的单位,大家就会搞糊涂,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短的时间,这样刹那的单位也就无法确定。比如说,因为一分钱、一毛钱与一块钱所代表的价值数目大小都不一样,因此就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个价值概念来计数。同样,不同层次的时间概念也不能相互混淆,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用针尖穿过六十张花瓣所需的时间,来界定一刹那的概念。 

但这种概念还不够细微,为什么呢?以这本书为例,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个厚度呢?因为它是由很多张纸叠加在一起的。同样,即使是我们的眼睛看来已经很薄很薄的花瓣或纸张,它们的厚度也是由无数个微尘、微子或者夸克组成的。这些微粒前前后后排列在一起,才组成了一定的厚度。当针尖穿过薄薄的一张纸时,用我们的肉眼,就更不能看出针尖是依照先后秩序而穿过这些微粒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出物质的真相。 

假设一张纸或一片花瓣的厚度,是由一千个或者一万个微粒组成的(当然,这只是打比方,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目),那么,针尖穿过一片花瓣的时间也可以先分成一千或者一万个等分,而这一千或者一万分之一的瞬间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分到最后,时间会消失无踪,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 

我上次也讲过,如果是无限的东西,则无论怎么分,也无法确定它的增减;但世上所有的东西,包括一张纸的厚度等等,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就必然会越分越小,最后只会分到空性。 

举一反三,快乐的感受与痛苦的感受等等,也可以依照上述次第进行分解,直至最后消失于虚空当中。 

每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这是佛的逻辑,真正通达这一切的,也只有佛。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如此透彻地洞察出万事万物的真相。 

前面也说过,现代人认为最先进的科学之一——量子力学,已经把物质分解到很细微的地步——没有什么物体的性质,只是一些能量而已,但他们对能量仍然有执着,而佛陀却把这种所谓的能量也毁坏了、打破了,打破之后,潜藏在能量背后的是什么呢?就是虚空。构成万事万物的第一步是虚空,其次是能量,最后才是五根所感的这些粗大物质。 

这就是我们天天念的“色即是空”,这才叫真空。虽然现在科学家也说真空,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由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只有佛讲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因为在这种空性当中一无所有,包括精神、物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运动,什么都没有。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当我们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时,心里会有一种感觉,但如果去追踪它的来源,就会知道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并没有实质上的东西。同样,如果去追踪我们心里的每一个念头——舒服的、哀伤的、恐怖的……,最后都会追到同一个起点——完全消失而成为空性。 

我上次讲了一个印度中观论师的比喻,我认为那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你们也许还记得: 

在一个湖面上,长满了一种黄色的鲜花。从远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艳灿烂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鲜花的根源,却发现花根并没有与地面连接,而是从水中长出来的。同样,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所有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坚稳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所有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于虚空。我们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可靠的。不仅佛教这样认为,包括现代科学也承认这一点。 

比如,我们每天抬头所见的太阳,并不是太阳当时的面貌,而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有些离地球很远——几十、几百甚至几千个光年的星球,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爆炸,现在早已不存在了,但我们现在在地球上仍然能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那些星球,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所见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是因为,虽然那些星球已经消失毁灭了,但它们在爆炸后所发出的光芒,却要经过很长时间——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年,才能传递到地球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很早以前出现的现象,从现在而言,只是一种并不存在的幻觉而已。 

虽然这些理论前面也讲了,但目前还是要通过这些理论来观察。当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无论痛苦的感觉,还是快乐的感觉,虽然在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认真去观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后只能消失于虚空而变成空性。当这种思维达到与亲眼所见的感受一样强烈之际,就不再往下观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这种体会当中,把这种空性的感觉保持下来。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这种状态之外,既没有什么别的安住,也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安住者、安住处、安住境界等等。 

虽然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坐在床上打坐,应该可以有安住者、安住处、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别。在哪里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谁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么状态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状态中安住。但实际上,所谓的安住并不存在什么安住者、安住处等等。心和空性的状态并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没有这种空性的体会,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安住不安住了。 

由于我们的修行深度还不够,所以这种状态只能停顿很短的时间。当这种状态消失的时候,我们又会产生杂念。当杂念产生的时候,我们又回过头去观察。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一再观察。 

刚才我们观察了快乐的感受,接下来再观察痛苦的感受。 

当我们生病或被别人打骂的时候,就会有痛苦的感觉。那种痛苦的感觉也可以进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前面也讲了:先把这种感觉分解为很多的一刹那——针尖穿过一张花瓣所需的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当时间被一再细分之后,最终会一无所存而成为虚空。我们最终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空性感受。 

当然,因为我们刚刚开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马上进入这种状态,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两天没有什么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长期观察来、观察去,一直都没有什么感受,那就是有问题了,那时就应该去找找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环境、思维方法等等都没有问题的话,则也许是我们的方法不对,也许是因为刚刚开始观察,人的情绪等等还没有调整好,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业障过于深重。 

对治这些情况的方法,首先是念修金刚萨垛,以清净我们的业障,然后再去思维这些内容;如果不修金刚萨垛,而直接去思维、修持上述内容的话,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罪业,不过,我们最好还是先修金刚萨垛,然后再去思维,这样如理如法的结果,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 

虽然经书关于空性的修法说了一大堆,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就是这一瞬间——无论观察快乐的感受也好,观察外界也好,观察自己也好,最后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都是空性,都是幻觉,这种感觉越强越好。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去“惊动”这种感觉或者状态,尽量让它延续、保持。 

前面也讲了,在保持的时候,所有的注意力都要集中在这个状态当中,全神贯注地专注于此,然后从侧面去监督,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有没有胡思乱想,这就叫做修空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修法了。 

在观察了痛苦和快乐的两种感受之后,再继续观察无记的感受。 

所谓“无记的感受”,就是在平时身体健康、心情平和的状态下所有的,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的普通感受。观察的方法也像前面一样,在分解完毕之后,深深地体会到空性,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 

保持的时间越长越好,书上讲过,一些有经验、有成就的修行人也说过,修行修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有没有侧面的监督。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如果没有这种监督,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失控,想让它专注的它不去专注,不要它思考的它偏要思考,随随便便地就跳出这种状态,想别的事情去了;在有了这种监督之后,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只要一发现心走神,就立即让它转身,并赶回到空性的境界当中。 

当空性感觉慢慢消失,其他杂念产生以后,就停下来修下一个修法。 

3、想即是空的修法 

受、想、行三者,都属于精神的运动。因为精神是活跃的东西,所以它会活动——胡思乱想、前思后想、东想西想等等,都属于它的活动。 

所谓“想蕴”,不仅是指第六意识的思维,也包括其他五识所产生的观念等等。比如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朵花的时候,这朵花上面的每一种颜色——白色、红色、绿色等等,都属于不同的想。 

如何观察想蕴呢?这很容易。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红色的花以后,就可以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去分解这个红花的念头,当分解到底的时候,这朵花的念头就变成了虚空。同样,当听到一个刺耳的声音之际,对声音的感觉,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分解。依此类推,对鼻子闻到的芬芳恶臭、舌头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触到的柔软粗糙的感觉,也可以逐步分解为空性。 

请大家注意,在听声音时,并不是作为肉体的耳朵在听,耳朵只是一种工具,真正在感觉声音的,是耳识。当感觉到高、低、粗、细的不同声音时,每一种感觉都是一种属于耳识的想。还有,动听刺耳、芬芳恶臭、酸甜苦辣、柔软粗糙本身并不是想,只有对它们的感觉才是想。 

所谓第六意识的想,是指我们的思维、念头、想法等等。在每一个小时当中,我们心里都会像河流一般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念头层出不穷地闪现,所有的这些念头,都可以分解到空性。 

如果真正能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