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在火星上,氢元素并不多。

只是,在火星附近,有的是氢元素。

比如,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小行星带里,至少有一万多颗小行星或者陨石是完全由冰构成的,还有一些小行星上有大量的固态甲烷。如果再往外推,木星就是一颗主要由氢元素构成的气态巨行星,而木星的数十颗卫星中,有不少是由氢元素构成的,还有很多卫星上覆盖着固态甲烷,甚至有一颗卫星上覆盖着数十公里厚的冰层。这些,都是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能源。

更重要的是,火星离这片资源区比地球近得多。

也就是说,从火星上出发,去开采小行星带与木星的能源资源,要比从地球上出发方便得多。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在未来的两百、或者三百年内,火星很有可能取代地球,成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毫无疑问,谁占领了火星,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后来,宇宙人类能够超越地球人类,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主要就与火星有关,即居住在火星上的宇宙人类是地球人类的八倍。当宇宙人类的数量远远多于地球人类时,宇宙人类自然就成为了人类的主体。

只是,在二十二世纪初,没有人知道在一百多年后,“国家”就将成为历史性名词。

在中国做出让步之后,世界各国的抛起了“火星殖民热潮”。

当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通信问题。

为此,中国联合美国、印度等十九个参与了火星开发工作的国家,提出以国际合作的方式资助量子理论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只是,最终没有以政fu资助的方式进行,而是以企业资助的方式进行。

说得准确一些,是由政fu组织,资助科研的企业将获得五十年的专利使用权,并且从其他未参与科研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费,在五十年之后才取消专利制度,让研究成果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当然,这么做,主要就是保证企业的科研投资能够获得回报。

有趣的是,企业的积极性比政fu还要高得多,因为在宇宙经济开发上,通信手段已经成为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通信技术得不到提高,人类的宇航活动恐怕得暂时终止了。

二一二零年,中国等二十国政fu集团与来自这二十个国家的一万多家企业、以及来自其他八十多个国家的数千家企业,签署了共同建造环日粒子加速器的协议,环日粒子加速器工程正式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绝对是人类文明向量子理论发起的最后一次冲刺。

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如果设置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的环日加速器无法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就只有建造一座更大的加速器,这座加速器将部署在海王星轨道与冥王星轨道之间。但是从经济角度讲,也许到二十四世纪,人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建造如此大的加速器。

当然,大部分物理学家、特别是量子理论物理学家对环日加速器都充满了希望。

从理论上讲,这座加速器能把质子加速到极为接近光速的速度,与光速的差距不会高于万亿分之一。在达到这个速度之后,基本上可以视质子已经达到光速,也就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发现基本粒子。

从理论上讲,发现基本粒子是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突破的基础。

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二十年。

直到二一四一年,才基本上完成。

仅仅一年之后,科学家就在量子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虽然当时,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基本粒子,但是用环日加速器,得到了第一对同相同位量子。

这是一对质子。

这个收获,足以让近两万家企业在这二十年内投入的大约十亿亿经费变得有价值,因为这是获得量子通信能力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制造量子通信设备就不是问题了。

二一四七年,第一台实验型量子通信器问世。

短短三年之后,量子通信设备就在宇航中取代了所有电磁通信设备,成为了每一艘宇航飞船上的必备品。

当然,这只是量子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第一种应用方式。

二一五八年,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

虽然这台计算机的性能并不高,甚至比不上当时的家用电子计算机,但是量子计算机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

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实际上就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准确的说,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在交换信息的时候,不是以电磁方式进行的,而是在量子模式下完成的。

事实上,这也正是电子计算机永远无法超越生物神经系统的原因。

说白了,这就像算盘无法超越电子计算机一样。

当然,生物的大脑,特别是人类的大脑,比量子计算机还要复杂得多,只是在基本原理上与量子计算机相似。

量子计算机诞生之后,超级计算机的衡量标准不再是运算速度,而是智能化程度。

到二十二世纪末,量子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电子计算机,应用范围从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宇航探险。

当然,在二零九二年之前,每一台量子设备都包含了一笔不菲的专利费。

结果就是,当初投资环日轨道的企业全部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人类世界里最强大的企业。最终,这些企业通过合并、吞并、联合等等方式,形成了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的五大经济联合体。

事实上,正是这五大经济联合体,最终促成宇宙人类诞生。

也就是说,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分道扬镳,除了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之外,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然,这也符合人类的天性。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政治变革的背后,都有经济矛盾。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政治体系,本身就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不管怎么说,人类在量子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绝对是一次科技大飞跃。

只是,横垣在人类面前的科技障碍并没消除,即量子理论似乎没有尽头,庞大的环日加速器依然没有让科学家找到基本粒子。

……

正文 第二百九十五章 遗迹

第二百九十五章  遗迹

纵观人类历史,在经济利益推动下进行的科学探索,绝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每一次大规模战争期间的科技飞跃,实际上也是经济利益推动下进行的科学探索取得的成果。原因很简单,人类内部战争的根源,实际上就是交战双方的经济矛盾。

在量子理论领域的科研工作,把经济推动模式发挥到了极限。

在环日加速器制造出同相同位量子之后,参与投资的企业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决定继续资助科学家,让科学家继续深入探索。虽然做出这一决定的企业家不见得有科学常识,更不可能了解量子理论,但是他们的经济直觉,让他们知道,资助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绝对是一项极为划算的买卖。也就是说,科学家在量子理论领域所取得的成果都能转化为经济利益。

仅仅五十年之后,第二座环日加速器就建成了。

只是,这座加速器比科学家需要的稍微小一点,在天王星与海王星的轨道之间。只是在设计的时候,每一个加速结点都有独立的轨道部署能力。也就是说,今后如果有必要建造更大的环日加速器,这些加速结点都可以利用上,即直接部署到更远的轨道上,而不是重新制造。只是,轨道半径更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加速结点,因此得在建造的时候,补充一些加速结点。

当时,为了方便科学家进行研究,还在一颗天王星的卫星上建立了科研基地。

这也是在二十二世纪末,离地球最远的一座有常驻人员的宇宙基地。

问题是,如此巨大的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料中的结果。事实上,后来的宇宙人类还建造过更大的环日加速器,最大的一套甚至到达了奥尔特云之外,其轨道长度是第一座环日加速器的上亿倍。可是即便如此,人类的科学家依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基本粒子,也就没有完全揭开量子理论的神秘面纱。

当然,这些投入也不是没有回报,而是产生了很大的回报。

比如,后来被宇宙人类用来探索周围星系的“智能粒子”,就是通过在量子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产生的结果。

在二十二世纪末,已经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量子理论没有尽头。

说得直接一些,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基本粒子存在。

只是,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证明,或者说反证。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基本粒子,那么宇宙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显然,在量子理论领域,人类走上了一条歧途。

后来,当人类发现了火星上的文明遗迹,才逐渐明白,量子理论很有可能与重力场理论是殊途同归,即这两种理论的终极表达方式是完全一样,只是一个面向微观世界、一个面向宏观世界。

在联系到罗素提出的科学大爆炸理论,就不难明白了。

宇宙人类已经证明,绝大部分外星文明的发展模式都与人类文明不同,其首先接触到的是量子理论,而不是重力场理论。也就是说,文明的正常科技发展线路,应该是在量子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才会产生重力场理论,并且由此把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最终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物理理论之下。

这一点,在火星的文明遗迹中得到了证实。

根据考古发现,火星文明比地球文明早诞生了大约二十亿年。主要是火星体积更小,冷却速度更快。大概在三十亿年前,火星上就出现了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并且出现了第一批微生物。在随后十亿年间,火星上出现了高等智慧生物,并且发展成了文明。根据一些生物遗迹,基本上可以断定,火星文明也是碳基文明,即构成生命体的依然是以碳元素为主的有机物。由此可以大致断定,就算火星人在外形上与人类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不大。

大概在二十亿年前,也就是火星上出现智慧生物后一千万年左右,火星文明达到了巅峰时期。根据火星上的遗迹,当时火星人已经建造了一套环绕火星赤道的加速器,很有可能已经在量子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只是,导致火星文明灭绝的原因,很有可能也与火星文明有关。

比如,过渡的资源开发,导致火星资源枯竭。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不过都有一些间接证据。比如,根据对火星的全面考察,发现火星上有大量的金属氧化物,而这些氧化物里的氧元素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准,比火星上的氢元素多得多。在正常情况下,氧元素最容易与氢元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物就是水,而火星上的氢元素偏少。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火星文明肯定掌握了可控聚变核技术,让氢元素成为主要的能源资源,并且大量消耗了氢元素,使得火星上的资源严重枯竭,最终导致火星文明灭绝。另外一个间接证据就是,火星上的氦元素非常丰富,而氦元素是氢元素在聚变后的产物。

问题是,火星文明真的灭绝了吗?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当时,就有科学家提出,既然火星文明掌握了可控聚变核技术,哪怕没有在重力场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也应该有足够的宇航能力,应该能够向附近的行星殖民,并且在一些星球上建立殖民地。虽然在二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极为恶劣,无法让碳基生命存活,但是火星文明也不至于就这么抛弃太阳系吧。要知道,大概在十五亿年前,地球上的环境就已经大为改善了,第一批生命体、即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在这个时候出现,也就拥有了可供碳基生命生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以火星文明的科技力量,改造地球应该不是难事,而且应该是比向外太空移民更简单的事情。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相信,人类是火星文明的后裔。

当然,为了自圆其说,这些人认为,人类是火星文明的弃儿,绝大部分火星人离开了太阳系,留下来的少数也被做了限制,比如以某种方式限制了智慧级别,使人类不至于疯狂扩张。

更多的人则认为,火星文明集体抛弃了太阳系,迁往其他星系。

显然,这种理论更站得住脚。

根据考古推测,火星文明在灭绝、或者说在抛弃火星之前,应该已经进化到了极为高级的程度,比如已经了解了重力场理论,甚至掌握了光速飞行手段,因此火星文明肯定有能力进行整体迁徙,而当时太阳系里确实没有比火星更适合文明生存的星球,毕竟地球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个火热的行星呢。对于一个存在了大约一千万年的文明来说,在太阳系内等待五亿年显然是很不靠谱的事情。

当然,这些人还认为,正是整体迁徙,耗光了火星上的资源。

这么说,也确实有点道理。要知道,在理论上,火星上曾经存在的水不会比地球少,因此氢元素的总量应该与地球相差不大。如果火星文明的演化进程与地球文明差不多,那么在其离开火星的时候,应该还有比较多的可供开采的能源资源。也只有整体迁徙,才有可能耗光所有资源。

事实上,导致火星文明灭绝、或者大迁徙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与资源无关。

要知道,如果火星文明掌握了大迁徙的技术,或者是掌握了可控聚变核技术,也就有能力开采其他星球上的资源。就像二十二世纪的人类一样,已经开始开采月球与小行星上的资源了,而火星也有两颗卫星,离小行星带更近。

在科学家看来,真正的原因有可能是两个。

一是小行星带上那颗与地球相差不大的行星突然爆炸,对火星产生了毁灭性影响,导致火星文明灭绝,或者是迫使火星文明大迁徙。要知道,就算火星文明强大到能够拦截所有砸向火星的陨石,也无法改变另外一个影响,即一颗质量更大、距离又很近的伴星突然毁灭时所造成的重力场波动。由此产生的影响,足以在火星上形成地质大灾难,也足以彻底改变火星的生态环境。

从时间上推算,那颗行星就是在大约二十亿年前爆炸的。

二是火星的地磁场突然消失,导致火星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相对而言,这种可能性更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