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著作。
是的,日本人的性格就是这样的,好像有些分裂一般,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态,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于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果然是这样的,这一性格其实在楚辰宇的身上也表现的十分的明显,比如在和一般人交往时什么的有礼,虽然是冷冰冰的,但是却不会失礼,但是在他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就会表现的十分的霸道,而且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味道,起初的时候,梦菲以为只是因为他位高权重,但是现在细细的想来,其实和这个民族本身的性格就是有关系的,楼下那激昂的人群就是最好的例证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象征。菊花呈现柔美,莫不让人想起《枕草子》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以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本尼迪克特选择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正如作者所概括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民族是一个具有狂热精神信仰的民族,相信精神胜于物质的力量。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陆军大臣、军国主义者荒木大将透过《告日本国民书》,宣扬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日本的战术手册上也有这样的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军“神风特攻队”,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攻击美国军舰。这表明军人对天皇陛下的效忠。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天皇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是国民宗教生活的中心,也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并不像美国那样重视自由平等,日本社会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这是两国不同的生活准则。使用不同的敬语,鞠躬和跪拜,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日本日常生活礼节。即使家庭生活中,也必须遵守以性别、辈分及长嗣继承为基础的等级制。在政治、宗教、军队、产业等各个领域,日本都有十分周全的等级制度安排。各层各级各司其职权,逾越则必遭惩罚。此所谓“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种渗透在普遍生活中的道德伦理观,是真正的“日本制造”。日本向外输出战争,目的也是为了建立国际等级新秩序,只不过他们设想位居等级高端的应是日本人。
正想着,那个雅间已经出现在了梦菲的眼前,三个人进去坐下,招呼店小二上了茶便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等菜上齐全了便让店小二出去,三个人这才开始聊起了正事
“你去找刚刚的时候没发生什么事情吧?”云涯看的出来梦菲并没有完全的将找刚刚的经过说出来,于是又问道
于是,梦菲将遇到楚辰宇,被楚辰宇识破,以及楚辰宇所掌握的线索一一向云涯说了出来
婉儿听的眼睛瞪的大大的,不可思议的看着梦菲“这事情发展的也太快了吧,我都有点接受不了的感觉”
“你吃你的”云涯拍拍婉儿的头,和婉儿不同的是,云涯显的很镇定“这倒是也没什么我觉得他应该不会对你不利,要是他真有那个想法也不会留你到现在了”
梦菲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了,拿起筷子夹着菜往嘴巴里送,只是好像却没什么胃口,刚才的好心情被这全城戒备一事弄的很不开心,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丑陋的日本人”,想完后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再想想也就释然了
“丑陋是一种令人不快的镜像,也就是人在镜中自照时所获得的负面性感知。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这意味着一种自我反省、批判和改造的能力。它最初仅仅是一种勇气,而后就会生长为一种智慧,并且最终成就为伟大的品格。反思力的存在,或者说,拥有足够的自我批判的力量,是探查民族国家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标尺。就精神层面而言,这无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探查。”朱大可先生如是说,因此说一个民族想要伟大起来靠的不是单纯的凶狠,而是一个反省的能力,显然日本人还没有学会这一点,那么说他们是丑陋的也就很正常了
梦菲为自己的自圆其说而沾沾自喜,完全没有发现云涯正瞪着一双眼睛,满脸纳闷的看着她
“我怎么了?”梦菲抬起头,也纳闷的问回云涯
“你自己在哪里乐什么呢,跟着婉儿久了,果然是容易变傻”云涯摇摇头无奈的说道
婉儿本来好好的吃着饭,但是却被云涯鄙视了,真是躺着也中强“你说我什么啊,你说我什么啊,说谁就谁吗真是的”
“好啦,是你云涯哥哥傻,我们才是聪明的呢”梦菲笑着给婉儿夹了一筷子菜,拍拍她的头笑道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关于王羲之还有兰亭序的
一些小故事(番外篇)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这是百度百科给出的介绍,很直接的写出了王羲之的成就,还有他的一些基本信息,可是我们这里想要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关于他这个人,抛去那华丽丽的名号的这个人,其实,从一些故事中,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出,王羲之这个人是个不惧教条,俊逸洒脱之人,下面我们来说下他的生平这个故事,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他的一些经历是有着莫大的关系的
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於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於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山东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公元303年,西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弟弟王廙当了侄儿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王羲之童年时代,常随母亲从乡下到无锡城里看望堂伯父王导,深受王导宠爱。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王羲之在无锡家中学习父亲《笔论》,书法大有长进。并随母常去建邺走亲访友。316年,小有名气的王羲之作客尚书左仆射周顗(269年-322年)家,宴席上周顗面对四坐赠牛心于羲之。316年司马邺出降匈奴,西晋亡。317年,刘聪杀司马邺,在建邺,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元年,史称东晋,拜王导为右军将军兼扬州刺史,监督江南诸军事。318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大兴元年,拜王导为丞相,封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元帝在位六年,322年,优愤而亡,终年47岁。这年王敦(王羲之的另一个堂伯)攻建康,杀周顗。征西将军庚亮因见王羲之《答家兄书》,叹服之极,并与羲之书云:“……焕若神明,顿还旧观”并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行前,上疏朝廷,称羲之贵有鉴裁。不久王羲之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不料,王羲之离开无锡家母,赴江西的上任途中,却遭原江州刺史的追杀。不能上任,愤怒之余,游历庐山之后就返家,并辞官,此年,王敦谋反,攻建康,后病亡。
公元326年,王羲之在乡下家中闲居习字,经母亲劝说去建康探亲,临时寄居在乌衣巷王导家中。成帝即位,即成和元年,拜王导为司徒。车骑将军郗鉴领徐州刺史驻守京口(镇江),此时刚平定王敦之乱不久,出于政治原因,与王导拉关系,实行王郗联姻,派家丁上门求婿,步入东厢,发生《坦腹东床》的故事'4'
从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王羲之其实早年的生活是很不错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高富帅,再加上他的家庭本是书香门第,而这位先生呢又是天赋秉异,且十分有才华,不像江郎天赋虽然高,但是最后却落的个江郎才尽,而我们的王羲之则是将天赋发挥到最大,而且知道勤学苦练这一回事,最终成为大家,也就是因为这样,在东晋那个以潇洒著称的时代,对于王羲之这样的风流才子,怎么能没有些奇闻流传于坊间呢,没错,却是有的,而且以流传那就是近两千年的时间啊,那就是东床袒腹的故事了
郄太傅在京口【现江苏镇江市】,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的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见过信后对这个门客说:“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赶回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询问调查他,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嫁给了他。
为什么王羲之敢于这样呢,那就要归功于他的从小的家庭还有自己的才华出众了,主要是后者,因为自视甚高,所以很多东西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在他的想法中,自己这样的才子是不必通过这种事情来抬高身价的,这,就是所谓知识分子的清高吧,但是能真正的配的上这份清高的人还真的是不多
既然说道了王羲之是多么的才华横溢,多么的不屑于与一般人为伍,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的造诣到底有多高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看看,这样我们就能明白王羲之的那份洒脱的资本了吧,这里我们还提到了兰亭序,这份帖子可是了不得的,被称为天下第一贴,而且这一第一,这成绩就保持了上上千年,至今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不过可惜的是这份帖子已经不见了踪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少有的几分摹本,虽然水平也颇高,但是较王羲之的真迹来说还差很多
现在我们来温故下这个帖子的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搞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