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斯_杨霞] 哥斯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承斯_杨霞] 哥斯拉-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束特别报道时,奥莉镇定自若地强调即使他们没有撤出,大楼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加以摧毁。看来,奥莉是第一次当记者,也许是最后一次了。电脑上传来消息:战斗机已出动,六分钟内这幢大楼将不复存在。巨蜥们已经把电脑室四面包围,他们无路可逃了。菲利普挥枪一阵猛烈扫射,打碎了一面钢化玻璃墙,四个人顺着绳索滑到楼下。曲折的楼道中,他们眼看要被一群巨蜥追上,尼克急中生智,掀翻了一个个堆满足球网球的货架,巨蜥们纷纷摔倒在地,他们才幸而脱险,终于来到通向大楼出口的大厅里。但是,大厅里黑压压地挤满了准备冲出大楼的巨蜥,封住了他们的逃生之路。
    而战斗机正呼啸而来,离开火的时间只剩最后三十秒钟了。
    又是菲利普挥枪打下大厅顶上一盏盏吊灯。粉碎在地上的盏盏吊灯使巨蜥受惊,让出一条窄窄的通道。四个人这才逃出了大楼。
    导弹从机翼下飞掠而出,这座巨大的圆形大楼在凶猛的爆炸中腾起了烈焰。四个死里逃生的人趴在地上,看着一群巨蜥都被埋葬在了废墟里,这才缓过一口气来。
    可是,据悉已被潜艇炸死在湖底的大蜥蜴又出现了。它俯身在废墟上,发出了悲怆而又残忍的嗥叫,大街上立时弥漫开血腥的气息。四个人跳上一辆出租车开始拼命奔逃。绝望的大蜥蜴愤怒追赶,巨大的身躯所到之外,楼倒人亡。有时,他们觉得摆脱了怪物的追击,可它又赫然出现在面前的道路上,这让人相信,怪物是有智慧的。当四个人庆幸面前再没有出现它的身影时,它却设下埋伏,小汽车径直开进了它张开的血盆大口。这时,尼克抓到了一段断头的电缆,闪着火花的电缆刺向怪物的上颚,使它大张巨嘴,出租车才得以飞驰而出。在指挥部的命令下,出租车驰向布鲁克林大桥。大桥上,怪物终于陷入了圈套,整个身子都被大桥上像网一样密集的钢缆罩住了。
    怪物愤怒而又绝望地咆哮,整个纽约之夜都在这咆哮声中颤抖。指挥部调遣的战斗机适时赶到,一排导弹击中怪物的半边身子,又一排导弹击中它另一半身子。垂死挣扎的怪物挣脱了钢索,跃上街头,但它已经筋疲力竭,心有不甘地倒在了地上。
    尼克走到怪物身边,看着这个曾对人类生存构成毁灭性威胁的庞然大物在越来越微弱的呻吟声里闭上了眼睛。怪兽像非洲鼓一样的心跳声也消失了,世界平静得就像这种声音从未出现过一样。转眼之间,劫后的大街上拥满了欢呼的人群。
    尼克被记者包围,但他深情地看着奥莉说,不,我的新闻只提供给一个记者。这回,奥莉扬眉吐气,炒了自己老板的鱿鱼。命运让一对有情人又走到了一起。
    欢乐的人群里却没有了菲利普的身影。
    维克多为自己摄制到的历史性场景而得意洋洋,不想,摄像机里却没有了录像带。这时,尼克的手提电话响了,从欢乐的海洋之外传来了菲利普那饱经沧桑的声音,他感谢尼克的合作与支持,同时,他告诉尼克,录像带在他手上,回去作一些必要的删改后,就寄还回来。
    奥莉问尼克,那个法国人是干什么的?尼克淡淡地答道:保险公司的调查员。一个遥远神秘的日本传说
   哥斯拉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一首日本渔歌里。那是渔人传说中一种恐怖怪物的名字。
   同时,哥斯拉在此之前已是一个不朽的电影角色,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它是由日本的TOHO公司于1954年首先塑造出来,推上银幕,同年在GOJIRA与观众见面。TOHO公司至今仍享有制作版权。该片的美国版本于1956年上映,片名为《怪物之王哥斯拉》。影片使雷蒙伯尔和塔卡西·希姆来迅速走红。哥斯拉这个形象在22部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其中包括新近日本排行榜上的《哥斯拉与莫斯拉》和《哥斯拉与德斯托若亚》。事实已证明,哥斯拉这个形象已不只是一个出色的攻击者,多次目睹哥斯拉出击的东京人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哥斯拉这个不朽的形象激发了爱马里奇与德夫林。两位电影界的大腕希望继《独立日》之后再次联袂合作,拍摄一部刷新全球票房纪录的大片。
  德夫林说:“由于《独立日》带来的惊人反响,罗兰和我有幸到全球各地宣传促销。每到一个国家人们都会提出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下一部作品能否像《独立日》一样杰出?这当然是个难于回答的问题。而哥斯拉这样一个显得有点离谱的题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新的尝试的好机会。它使我们能把事业做得更大,更富挑战性,更具有惊人的魅力。”
  哥伦比亚—三星影视公司曾与爱马里奇和德夫林接触过,但他们两位并没有立即投入影片的拍摄。“有四次这样的经历,”爱马里奇回忆说,“当时,我还不能肯定,自己能否完成一个远离矫揉造作风格的宏大制作。但当我更仔细地琢磨这件事情时,我就更多地感到了这是个极具诱惑力的好差事。”
  “哥斯拉的挑战性在于,当人们一想到它,就立即会勾起愉快的怀旧情愫,而这种情绪让人们不会过于认真。于是,问题就从脑海中浮现出来,怎样重新塑造哥斯拉的形象?”德夫林补充说,“我们感到只有利用先进的特效技术才能达到预期中的效果。”“怪物顶尖大片”诞生记
    爱马里奇称《哥斯拉》是“怪物顶尖大片”。他说,“我们希望拓展每一种视觉效果的局限。电影拍摄技术年年都在更新,我们每拍一部片子都采用了新的拍摄工具。在许多方面,这部片子实际上比起《独立日》要复杂许多。简直是浩繁的工程。”
  “这样一部片子是对我们实力的验证,”执行制片人尤特·爱马里奇补充说,“拍摄涉及到各种不同视觉和机械效果的影片,使我们感到非常愉快,因为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更高层次探索的良机。”
  在《独立日》的摄制中,制片人采用了多种特效以展现其中的巨怪,包括模型、动画电子模特和电脑生成图像。随着拍摄进程的展开,电脑生成图像对于合成这个新怪物果然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比尔·费伊解释说:“同《独立日》一样,对于《哥斯拉》,我们的原则也是用最好的技巧获得最佳的效果。我们发现电脑生成动画技术拍摄哥斯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任何其它处理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更拥有一流的能够熟练操纵这些新技术的艺术家。”
    “当特效制作取得进展,尤其是引进了电脑生成图像技术使制片人能够重新塑造并在很大程度上重新阐释,从而给怪物哥斯拉这个形象注入新的活力时,那是令人振奋的。”德夫林忙不迭地插话说,“我们之所以花这样的代价来做这一切,是怀着对哥斯拉的钟爱与崇敬之情。我认为只要你是满怀爱心去完成这些作品,你就自然而然地体味到这个题材的喜剧意味。”
       德夫林对该电影表现出的个人热情直接源自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
    “我是在洛杉矶长大的。那时,星斯六的下午就会上映有关哥斯拉的老片子,随后才是星际旅行系列片。我就是泡在这些电影里度过星期天的。”
      爱马里奇说,他沉迷于哥斯拉时并没有想到要重拍这部片子。
      “我没有想重新塑造一个与从前不同的哥斯拉。我们保留了原电影故事的基本轮廓,怪物是由核辐射导致的。这就是我们从原片中获得的所有东西。接下来,我们便问自己:这样一个怪物,这样一个故事,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该怎样去做?我们把从前那个哥斯拉暂时抛在一边,然后问自己:什么叫恐怖?什么又叫新颖?哥斯拉打乱了一个城市忙碌有序的生活,但它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像一个落入陷阱的动物那样疯狂挣扎;在于你必须面对一个巨大而变幻无常的怪物。我们把创新留给了帕特里克·塔托坡罗斯。”
      爱马里奇指派帕特里克·塔托坡罗斯完成塑造哥斯拉造型的任务,《独立日》中的外星人形象就是由他设计制作的。
       出生于法国的帕特里克在戛纳与爱马里奇和德夫林会面,两位制片人当时正在戛纳为《独立日》做宣传。但接踵而来的促销旅行与影片引起的轰动,削弱了爱马里奇与德夫林立即着手拍摄下部大片的兴致。
       最后,是帕特里克的设计草图重新激活了爱马里奇与德夫林对《哥斯拉》的热情。
       “他们告诉我说,当他们第一眼看到那些草图时,顿时就对电影生出新的展望,草图本身就给你以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感到自己就是它的一部分。”塔托坡罗斯如是说。
       爱马里奇委托塔托坡罗斯依据草图制作了一尊模型,期望这个新的怪物能向哥拉斯版权的所有者TOHO施展魔力。
       “TOHO对于爱马里奇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想做这个片子,不能离开TOHO的祝福。”费伊回忆说,“我们在日本与TOHO的经理们会面,随身带去了那个模型。我们在模型上盖了一块黑布,将其放在桌子中央。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正把我们对电影的新的理解与看法娓娓道来。直到最后,我们才轻轻揭起了那块布。”
       给哥斯拉的新造型掀开神秘面纱这戏剧性的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谁也没有吱声,”爱马里奇回忆说,“只是盯着看,接下来是好几分钟的沉默,然后他们才说,明天你们能再回来吗?”
       怪物和爱马里奇的魅力感染了TOHO,当制片人踏上归途时,他们已经取得了对方对新影片想法的首肯。
      德夫林说,他们通过《独立日》同日本观众建立了极好的联系,这为《哥斯拉》的制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在日本宣传《独立日》时,日本人民和新闻界都作出了热烈了的反应,”德夫林回忆说,“这大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总统决定使用核武器,而后又为他的决定和因此引起的毁灭性灾难感到内疚;另一方面,一位英雄在千钧一发之际舍已拯救家人。我相信,这两个方面唤起了日本人民的特殊感情。正是那些对《独立日》表现出特别兴趣的人们十分欢迎《哥斯拉》的到来。”
   《哥斯拉》摄制拾趣
    影片首先是在纽约拍摄,97年5月转到曼哈顿市内和附近地区,然后回到洛杉矶。选择纽约拍外景是因为它的城市景观十分宏伟,从华尔街到中央公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为怪物提供了一个恢宏的活动场景。
    “我们需要一个与哥斯拉相配的外景拍摄地,继东京之后,只有纽约有那样的规模与气势,”费伊解释道。爱马里奇又补充说:“的确,有些城市和它们的轮廓线可以用其它外景拍摄来代替,但纽约绝非这样的城市。它无疑是美国的一大杰作。”
    但这并不是说,在纽约拍摄该片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每部影片都会生出些节外生枝的事情,”爱马里奇谈起话总是富于哲理,“有许多电影是在美国拍的,而怪物本身,即使它真不在那儿,可它实在是个庞然大物,我们做片子时不得不去拍更多的建筑群,城市街区。比起做《独立日》来工程要浩繁得多。有许多预先希望能在纽约完成的工作,事到临头却根本完成不了。电影中的混乱场景全是人工制作的。”
    具体而言,纽约城只允许他们在晚上八点清理了街道以后才能拍摄。所有的摄影机、灯光、卡车和相关设施、人员必须在这之前准备停当。一个标准的电影日通常需要大约12个小时。纽约城的特殊规定加上十分短暂的春天夜晚,倘若爱马里奇和手下没有将一切做得这样井然有序,这样富于成效,很难想像他们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我们有许多不同的、大的外景拍摄基地,尤其是在纽约。实际上,我们是在纽约完成大的外景拍摄,而把更棘手的制作拿回洛杉矶去完成。”电影摄影师耶里·斯特哥尔解释说,“每一个镜头都牵涉到一大批特别的人员,机动升降架和灯光更是必不可少。不论在什么地方拍摄,都得把笨重的设备转移到那儿去。”
    哥斯拉一路远征,摧毁万物,在街道上留下了堆堆瓦砾,根据拍摄角度的需要,美术部门总是不得不反反复复进行布景。这种复杂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对于要拍摄什么,在事先必须有清醒的把握。
    斯特哥尔和他的同仁们以军事行动般的周密来迎接这种挑战。“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事先必须把街道布置和装饰妥帖。由于我们是在纽约主干道上拍摄,做好预先计划显得尤为重要。麦迪逊大街的灯光照明是一项浩繁的工作,罗兰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减少镜头交切。我们对于这一切的安排完全不敢有任何疏忽。在如此短的时间完成这些复杂的工作正像是一次军事行动。”
    制片人助理彼得·温瑟尔和视觉效果监督沃克尔·恩格尔从直升机上俯拍,形象地展示了怪物哥斯拉眼中的曼哈顿。
    作为第二摄制组的制片人,温瑟尔也参与拍摄了一些不那么有吸引力的,更富于尘世感的城市景观。这个紧凑的摄制组整日在城里奔波,模拟摄制直升机穿越城市时在街道上空陡直飞行的场景。从地面,到天空,再到地面,大幅度跳跃摇拍的镜头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哥斯拉登陆纽约时威风凛凛的气势。一连串静止感光镜头将纽约城和城里的那些世界著名的胜地历历再现在人们不断延伸的视线面前。
    塑造哥斯拉形象一系列复杂的效果由恩格尔负责。恩格尔因成功制作了《独立日》的惊人特效获得“学术奖”。《独立日》中的数字化机械特效超过了单纯的真实表演,但在《哥斯拉》一片中,情形却有所不同。
    “刚开拍《哥斯拉》时,我跟第一摄制组交道颇多,而且整个现场表演拍摄,尤其是外景拍摄干得挺棒。我那样做是为了以后很好地配合哥斯拉进入背景。”恩格尔如是说。
    爱马里奇千方百计运用各种特效技术,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说爱马里奇与哥斯拉是有缘的。
    恩格尔曾经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