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谪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谪仙-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候旁边的西厢传来一个冷厉的声音:“如果真如阁下所说,天下佛寺过万间,弟子数十万。信徒遍布天下。若是佛门想着法子敛财的话,想必是在里面修行可以沾上一身铜臭。久而久之,自然成佛了。”

这个冷笑话让其余众人不禁打了一个寒战。朱浩是在摆事实讲道理,而这意味就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慈航静斋、净念禅院,或者说整个天下佛门了。

“哇,跋锋寒你好有气魄,人家就喜欢你现在说话的样子!”

忽然响起的甜甜女声令人紧绷的神经为之一松,转即是一片哗然。一个女儿家在公共场合公然示爱,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地事了。

这声音朱浩不用辨别也知道就是刚才发问享受供奉而不事生产的“享乐者”是什么人地淳于薇的声音。

朱浩很想苦笑一声,或者代替武尊毕玄小小的教训一下这位打乱他苦心营造的气氛的娇娇女。而且跋锋寒的支持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跋锋寒。你是否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北厢同样传出一个冷硬的声音,口音带点胡人特有的咬舌。

“突利。我们之间终究会有一场!”

“说得好,择日不如撞日,就是今天此地如何?”

“既然你迫不及待的想要送死,跋某当然乐意奉陪!”

突利嗤笑一声:“看来你定是忘了当年在大漠落荒而逃地时候了。”

众人饶有兴趣的听着两人的矛盾冲突不断升级,已经从下战书到了口头攻击的时候了,相信再过不久就是不死不休真刀真枪地干了。

“不,我从没有忘记!”跋锋寒冷声道:“所以今天我们两个人之间只有一个人能够走出曼清院!”

跋锋寒开的这个头算不算是好心办坏事呢?朱浩就想大骂一声,你们争风吃醋打架斗殴外面去多好,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找人多地地方,怕输了丢脸就找个没人的地方。

儿就去哪儿,多么的方便。现在却偏偏在这个关头的帮助慈航静斋。

至于别人眼中的跋锋寒,这位塞外武士应该天生就是为了惹祸的。先不说在中原挑战这个挑战那个。现在故乡的仇人都追杀到中原来了。一个突利是始必可汗嫡子,一个拓跋玉是武尊毕玄的亲传弟子,草原上最强大的两个人。跋锋寒都惹上了。放现代,他这就叫做流窜作案。



众人的注意力暂时的被这场约斗转移,朱浩不得不开口道:“两位!”

四周渐渐安静下来,相比两位突厥高手的比斗,显然还是这边朱浩和师妃暄之间的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更加惹人注目。

“决斗是一件神圣而且关乎荣誉的大事情,就算是街头小混混们也要事先去递拜帖下战书。你们这样让我感觉连流氓也不如!”

朱浩毫不留情的斥责了两人一句,算是各打一巴掌,然后又道:“决斗就决斗,你们起码要约好时间下了战书,双方都做好万全准备以免一方占便宜,最后当然还要找一个公证人吧?”

大家觉得这样的决斗的确比较公平合理,这时候王薄忽然出声道:

“老夫有点薄面,能否做两位决斗的公证人呢?”

老王在江湖上的名声一直很不错,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主持决斗当然是够资格了。

跋锋寒抢先道:“跋某没有意见!”

突利也只好答道:“在下也乐意奉陪!”

突利这人明显是偏帮师妃暄的,朱浩对他当然谈不上好感。

这段插曲算是解决了,朱浩收回心思,面对北厢顶层的一个房间,出言道:“二公子,在下是否能问你几个问题呢?”

在场可以被称为的“二公子”的多得是,这么一个模糊的称呼却让不相干的人丝毫感觉不到被提问之人诘问。而大多数人本来都是屏息等待朱浩和师妃暄之间的战争,没想到几乎完全占据主动的朱浩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将矛头转向了这位神秘的“二公子”。视野可及的观众似乎看到一个指路牌一样,都将目光投向北厢顶层第三间的屋子,虽然并没有看到里面有什么人。

19。

一阵静默之后,这位二公子终于应声道:“朱兄请问……”声音中饱含着深深的无奈。熟悉的人都听出,原来是李阀的二公子,传闻中大败薛举与王须拔的李阀天才军事家。

朱浩微微一笑,出声道:“我想向二公子请教为君之道。”

四周一片哗然。朱浩向李世民请教为君之道,这实在令众人有些反应不过来。

“且莫推脱!事无不可对人言,二公子能够对别人讲,为何不能同我讲讲呢?如果说得好,有人记录下来,并且被证明实际有效,成为后世准则不就最好不过了吗?”

朱浩这句话更是引人遐想。对于李世民是对何人讲的,众人几乎转眼就猜出了答案。师妃暄答话之时没有故意隐藏自己的位置,不过因为内力高深,能听出她所在位置的人少的很,李世民的位置却已经露了出来。两者一联想,不难猜出,当然知道了问李世民为君之道的是谁了。

20。

李世民沉声答道:“世民当日回答的是‘所谓为君之道,首要懂得选贤任能,否则纵有最好的国策,但执行不得其人,施行时也将不得其法,一切都是徒然。’。”

“说得好!”朱浩拍掌赞道:“说得好,简而言之,便是任用贤能四个字。话虽简单,可是能够持之以恒的便可以称为圣明之君了。可惜的是,又有多少皇帝能够做到呢?多少人外表仁善,却是内含奸诈。有人外表装作一副心怀黎民的样子,实际上却连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都不知道。请问这样的人作为明君如何才能辨别清楚呢?所为知易行难,这任用贤能自从上古之时便以传承下来,实际上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说空话只是赵括纸上谈兵之流而已。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执着正是苦的来源,一切法唯心造,自性本空,因缘而生,也因缘而灭。师妃暄要发威了。

卷八 北上传旨-卷十 西征北伐

第二百二十二章 … 辩证唯物

浩轻笑一声,朗声道:“我并不学佛,也未修道。仰的是另一种东西,它的名字叫——辩证唯物主义!”

心中忽然闪过在苍穹地宫看到的大门上《战神图录》上乘着坐骑冲向那个巨大的红色火球的面具天神,还有手托金印立于云端,一脸慈和微笑的青袍仙人广成子。这些东西令他坚持了二十余年的马哲产生了一丝动摇。可是没有真正见过神仙,这些终究只是虚妄。

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东西,在场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听懂。有关信仰的无非是什么神通广大的神仙佛祖,天神圣人,只是这“辩证唯物主义”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灵呢?没想到一开始只是有些指向性的口辩竟然变成了真正的信仰之争。中原人一向是很排外的,而佛教传入东土也是经过了各位得道高僧们的改造,并且融合本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才形成了今日的,或者说以后的带着中国特色的佛家理论。

源自天竺的佛教在中土播下了一粒种子,后日形成的参天大树却超过了它的本土,这大概也是汉人智慧的一大表现了。

正因为排外,所以新生的宗教信仰很难在这里扎根。在场的大多是各方势力的代表,听了这句话之后却是想着,朱浩原来“谪仙人”的招牌至少还能算是道家弟子,如今这个忽然冒出的信仰,却定会让他陷入四面楚歌之势。如今在他与师妃暄的辩论几乎占尽上风的时候,抛出这样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言论,颇让人生出自作自受之感。

这时候西厢传出一个粗犷豪迈的声音:“请问阁下,这‘辩证唯物主义’是哪一路神仙呢?”

朱浩听到有人将“唯物主义”当成神仙,不禁有些想笑。不过还是忍住了,刚才出声地是他去年在彭城遇到刘黑,只是不知道素素与他到底怎么样了。抛开这些,朱浩答道:“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可以引导人们破除蒙昧,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所以才被人所信仰。”

“哦?请阁下细讲一番,这样的解释倒是很新奇。”刘黑继续追问道。

喜欢提问喜欢思考的学生才是老师最喜欢的,暂时客场老师的朱浩当然不例外,于是耐心的解释道:“我之前的先贤们将世上的哲学归纳成两大类:一种是唯心主义哲学。一种是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哲学思想在本质观念上几乎是对立的。两者各自有不同地分支,实际解释也非常的复杂。简而言之,前者认为精神至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精神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后者刚好相反,也就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这些大多是朱浩对以前马哲课的一些记忆,现在说来就像是在背书一般。可惜的是,这些东西他都没有完全理解,何况在场的没有受过系统哲学教育的听众们。所以,这番话把几乎所有人都绕晕了,就像当年老教授绕晕了他们一样。

有人说,领先世界半步地是天才,领先世界一步的却是疯子。朱浩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不过在别人眼中,他当然就是疯子一类地了。

朱浩环顾周围沉默的人们。忽然觉得,没有知己只是寂寞,而没有能够说话的人,却是孤独。

感到一阵深沉的无奈之后。朱浩只有继续解释道:“简单的说,在唯心主义观点中,世界万物都是因为我们的意识而存在。我们需要光。所有有了光;我们需要水,所以有了水;我们需要大地,所以有了大地。正是因为一切都是虚幻,所以超脱了虚幻,就能使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升华在练道之士口中被称为成仙,在修佛之人口中被称为成佛。”

这么一说,大多人都理解了。只是想到自己眼前的一切,包括苍天大地,包括万物生灵都是虚幻的东西,却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如果连人生都是虚妄的,那么人活一世还有什么意思呢?基于这一点,对佛道有些了解的人终于理解了一点为何僧人们都要断绝一切欲望,摒弃一切情绪,以求证道了。

师妃暄想了想,朱浩后半句说地破虚证道正符合佛家理论,便没有向要反驳前面关于一切物质都因意识存在而存在的观点了。

“那么唯物主义的观点呢?”这时

顶层的宋师道忽然问道。对于传说中神仙人物所信都陌生地东西,感兴趣的当然就更多了。

“这个解释也比较麻烦。言简意赅的说来,除了主张精神是依托于物质存在之外,它地主要观点在于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可以解释的。简单的说,就是八个字,破除蒙昧,去伪存真。这就是我的信仰。有一种与它直接挂钩的东西,被我们称作——科学!”

那八个字更像是信条多一些,而这唯物主义在众人眼中更像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至于精神和物质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又有谁知道呢?不过这个新鲜的“科学”,显然是一种类似儒学法学墨学之类的学说。自先秦之后,其余学说都被儒学排斥,几乎没有生存之地。这种新创立的学说,不知道又可以走多远呢?

修佛的人修的是在虚妄中寻找看破虚妄的缘法,而自然科学就是让人类发现身边或者说整个宇宙中已经存在的规则。在朱浩的认知之中,科学是可以触及可以感受的,而精神不灭这种东西却还是虚幻。如果世间人人都修佛,沉溺于幻想中的世界,那么人类将没有自己的未来。

“那么在阁下眼中,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解释的?”这时候王薄忽然出声问道。

“当然有!正是因为有些疑惑并没有被人破解,所以人类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朱浩回答了一句,转即又问道:“请问谁能回答我,一个十斤重的铁球和一个五斤重的铁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哪一个会先着地呢?”

“十斤的!个头大分量沉,当然先着地!”

“五斤的!个头小落得快,才会先着地!”

“十斤的!”



“五斤的!”

“……”

一时间争论不休,不过那几个重要人物都没有说话。

朱浩待他们声音渐渐落下的时候,才问道:“师妃暄,你是否知道呢?”

“不曾!”师妃暄坦然答道。

朱浩笑道:“信奉科学的人的第一个信条就是,实践是校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俗点说,就是真金不怕火炼。若是大家能找到合适的东西,不一定要讲究十斤还是五斤,试试不就知道了?”

“大家不要抢,我来我来!”东厢再次传出淳于薇娇气的声音,带着一丝丝跃跃欲试的兴奋。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东厢三楼的一处房间——楼台上,一身清凉装扮,露出粉臂细腰的淳于薇两只手里一边是半块巴掌大的圆圆的鹅卵石,一边是一块不知从哪儿取来的鸭蛋大小的铜球。

淳于薇身边是一脸无奈的拓跋玉,她得意的看了看朱浩,就准备扔扔看了。朱浩赶忙出声道:“两只手方平,不要施力,翻腕之后,同时松手。”

“知道啦!”淳于薇甜甜的笑了笑,然后平举双手。待众人的目光都被她吸引的时候,两只手同时松开。

三楼淳于薇松手的地方距离地面大约有八米多的高度。在众人屏息聆听的时候,鹅卵石和铜球几乎同时砸在了地上。其实两者之间落下的时间当然会有极微小的误差,不过听力出众之人都当作是淳于薇没有能同时放手。而朱浩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而已。

“哎呀,原来是一起落地的!”淳于薇娇呼道。

朱浩笑了笑,说道:“对,铜球和石块几乎是同时落地的。不过我若是将问题换成一根羽毛和一个石块从同一高度落下,是哪个会先着地的话,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

羽毛和石头谁先落地,这个不是傻子的都知道。一些人不禁被他逗笑了。

朱浩紧接着道:“可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谁能告诉我一个解释得通的答案?”

这是生活的常识,谁会刻意的去计较为什么会这样呢?正是因此,所以朱浩注定要失望了。

“所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