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这两个启示作为伏笔埋下,也先将古人忘记,让我们回归现代的前沿理论。就时空方面的理论而言,大爆炸理论为许多人所认可,我也觉得这种理论具备一种优美的严谨性,可信度很高。大爆炸理论说,我们的世界起源于一个零时间零空间密度无限大的奇点,爆炸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膨胀,宇宙的膨胀可以通过光谱的红移现象来得到证实。为了更好的认识宇宙的膨胀,我们将宇宙压缩成一个圆,圆的边界代表宇宙的边界,将这个膨胀圆放在平面坐标中,然后以时间轴线为空间z轴,就可以描绘出一个圆锥状的宇宙爆炸全息图。
如果你描绘出这样一个图,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很像一个沙漏,或者说半个沙漏。半个沙漏就是一个圆锥形,圆锥形的圆截面就是空间的边界,而轴线高代表时间。整个沙漏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聚合体,组成了高维视界的边界,而在沙漏中近乎无数的沙子,便是宇宙空间中的星球,岩石,分子,原子,亚原子,乃至最小的能量球,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沙漏宇宙中。假若一粒沙是一颗星球,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一颗星球表面上的裸虫,我们在沙子表面上架设望远镜,由于我们只有低维世界,所以在这样的沙海世界中,我们只能够看到时间维和我们同步的世界。
然后,我们再将星球之沙分解为微粒状的旋转能量球之沙,将能量球模型放在沙漏模型中来看。结合我们之前埋下的两个伏笔,我们可以看到沙漏中的沙从上而下流动,其实影未尝动,或者说代表空间的沙在某一时间并未移动,但是无数沙连成一条沙流,就代表了时间在流动。而且,如先前所说,我们可以“机敏”的将这个流动的速度定为光速,也就是说,如果时光是一条流沙河,那么这条河中沙水的流动速度是光速。现在,我们考究这样一个问题,将沙流中的最小的沙子在时光沙漏世界中加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按照相对论预言:当一个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周围的时间会迅速减慢、空间会迅速缩小。当物体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缩为点,也就是说出现零时空。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
我们先考究这段预言中的前面一段,当物体运动的速度等于光速,时间就会停止,空间就会微缩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时光流沙河中本来每粒沙的速度都是光速,彼此之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当它进行加速后,会在空间的扭曲下,会改变时间刻度,就好比一只能够在河中自由的鱼,原本顺流而下,和周围的鱼群小伙伴们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它好奇河岸的风景,开始游动的时候,情况就会改变。当他游动的速度足以干扰河流的流速后,他就会脱离原先的鱼群,在原先的伙伴们眼中,无论他是向那个方向原理,他的身形在他们眼中的投影都会变小,他的时间线会逃离他们现有的时间线。如果极端状态下,这条鱼以光速逆流而上,那么这条鱼就在时间之河中完全静止,那个时候他的身体会水流最大的挤压,不断缩小。
接下来,我们再来考量另一半预言:当物体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就会出现倒流即所谓负时间;空间也会相应回到过去空间,也就是所谓的负空间,这时该物体就进入了负时空,即时空倒流或时空倒转,从而该物体就实现了瞬移即瞬间移动。照先前所说,这条鱼如果向上游的速度超过水流的速度,它在沙河中的位置就会逆流而上,同时,按照沙漏世界中的空间变化,他所在的空间会由膨胀变成压缩,沙子世界与沙子世界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短。如果世界缩小了,那么在空间上,那条沙河中的鱼自然就实现了瞬移。
现在,一个关键的问题来了,如果时空沙漏真的存在,生活中的沙漏的沙子向下流是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时空沙漏中的时光以光速向未来流动,是什么什么影响,它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我给出的解释是,推动时空移动的正是先前所说的神秘的超维旋转。这种超维旋转怎么解释?结合旋转能量球理论,我们可以将这种超维旋转归结为奇点的自旋。我们将奇点视为一个奇特的自旋能量球,这个能量球自旋的速度太快,以至于自身的凝聚力不足以支持强大的离心力,从而开始剥离崩塌,形成所谓的“爆炸”。
奇点是所有时空的起点,像一个气球一样被吹开,如果奇点在大爆炸之前像大多数微观粒子一样自旋,那么它爆炸之后形成的时空球也保持着自旋的状态。如果奇点爆炸后还保持着球的形态,那么在球空间中的每一个点都会受这种自旋的影响。而我们所在的低维视界中是观察不到这种自旋的,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奇点的自旋演变成超维旋,这种超维旋对包裹其中物体的作用是通过空间效果实现的,就好像水池中的水在水管处自然形成漩涡一样,对于质量大能量小的物体,空间在奇点自旋下会形成一团涡旋,对物体由外向内进行挤压,因此表现出聚集作用。而对于部分质量小能量大的物体,自旋的空间涡旋束缚不住这样的高能态粒子,他们会脱离原来的时空,而在原来时空中留下的投影会呈现弥散状态。同样的比方是,在地球上的水会受地球自旋而形成漩涡,但是流动的风却很难形成天然的漩涡。
现在,把两种理论结合,我们再来考量时空的属性。在能量球理论框架中,我们对时空的定义是这样的:1,整体有自旋的高速运动的大量能量球的聚合体表现出时间态。
2,整体无自旋的低速运动的大量能量球的离散体表现出空间态。
在沙漏空间中,沙流流动的轨迹就代表时间,从整体上将,流动的沙是一团自旋的能量球,同时其速度是光速,同时,时光的方向是唯一的,所以他在形态上显示为聚集态。而沙子本身构成了所谓的空间,从奇点上剥离的沙子因为彼此被抛离的方向不同,因此不自旋,现有的空间膨胀的速度已经较大爆炸之初的速度慢许多,因此空间膨胀的速度是低速运动,空间呈现膨胀状态,所以它是处于离散状态。
说到这里,我要说明一点,无论是时光沙漏还是时光之河,都只是形象的比喻,用来帮助低维视界的我们理解高维世界中的形态。实际上,每个沙漏时光宇宙都只是一条单独的时光直线,奇点作为高密度,高扭曲,高维度的存在,爆炸后形成的时光之流,不可能只有一个四维的时光水流,而是一个由时光水流聚集而成的时光之河。在想象高维世界的奇点爆炸时,不能依据四维世界的球爆炸的情景。因此,奇点爆炸之后,应该会形成一个五维的时间大河,我们生活的时空不过是其中的一条水流线。
对五维的时间河和四维的时间线,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说,我们所能识能见的时空只是奇点爆炸形成的一道投影,实际上奇点爆炸后形成的时空在我们不能见的其他方向还有不同的投影,形成和我们不同的低维世界。为了让你更形象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时光沙漏进行进一步的推演,将低维推向高维。首先,我们对沙漏进行投影,假定还有很多平行沙漏存在,这些平行沙漏之间的共同点是有同一个起点,彼此之间只隔了一层薄薄的膜。先将沙漏前后进行投影,会得到两个沙漏,再进行左后投影,会得到三个沙漏,形成前后左右上下四个圆锥依次不断制造平行宇宙,将彼此之间的空间之膜紧贴,让空间之膜的间隙变得越来越小,当平行宇宙的数量足够多之后,沙漏就会慢慢聚合成一个球形。这个时光之球的维度便高于时间沙漏,接近奇点爆炸时的景象。
这样,时光沙漏模型便演化成为时光之球,就像一只鸟从飞过,从无数方向射来无数光,形成无数鸟的影子,每个影子都在移动,形成一个光影之球。我们只是生活在飞鸟中影子的存在,永远无法仅仅凭借一个影子就推测出鸟真实的模样。
看到这里,你大概知道由我们所处的四维世界推演到奇点爆炸形成的五维时间的过程了吧?借助时光沙漏模型和旋转能量球模型,你应该也能够明白经典物理所描述的大宇宙尺度和量子物理描述的微粒尺度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了吧?他们只是因为空间自旋,公旋和超维旋不同造成的不同维度视界而已,并没有明显的分别。造成量子概率性行为的元凶是超维旋,造成空间涡旋状扭曲形成引力场的魁首也是超维旋,大尺度空间和小尺度空间之间的差异在高维空间中得到统一。
如果看到这里,你已经觉得自己的脑袋不够用,那么我继续把宇宙的维度推高,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可怕了。我们将大宇宙尺度的时空沙漏模型和小尺度的旋转能量球模型沟通为一,这个世界就神奇得诡异了。想想看,五维空间的源头只是一个自旋的奇点,难道大自然中就没有其他这样的奇点么?如果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如恒河沙数般的自旋奇点,那会是什么样子?
嘿嘿,那时候每个奇点都只是一粒沙,在更高维的时空沙漏中流动,你能够明白这样的景象么?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将是一个六维的时空。
而在六维的时空之上呢?还会有容纳无数六位时空沙漏投影的七维时空之球吧?
而七维肯定不会是终结,也许宇宙可以无穷无尽的演化下去,会有尽头么?
同时,我们换个相反的方向推演,我们现在还无法认识的夸克粒子,其内部的构造是怎样呢?如果真的是一沙一世界,那么夸克粒子中是否也存在一个宇宙,就像奇点宇宙一样,是由无数的时光沙漏组成?而时光沙漏中还有更小的空间微粒,是否还有更小的宇宙?
如此一来,宇宙将走向大小的两个极致。当然,这种推演之是哲学上的推演,并不能坐实。就科学观察的角度看,我们能够观测的极致便是五维奇点宇宙,在奇点域外是一团混沌,而极小的粒子最终会归于一团无序又混沌的能量。混沌是起点也是终点,世界并非你想象的复杂。
也许,你还是会觉得理论的世界如同天上的繁星,是如此的迷眼,接下来我会向你介绍最后一个模型:投影电磁模型,你也许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简单的感官。
慢慢期待吧!我所要带你看的风景并不止,而且人生的极致也并非你所见的狭隘,我会是你的向导。
'正文 第一百零六章'
接下来的一段,是四天后的圣诞节,3053年12月25日。
看风景看到这里,物理中“物”的世界差不多结束,即将进入“理”的范畴。就好像量子力学中的“哥式解释”和“弦理论”两理论发展到极限都需要介入哲学范畴一样,想要将低维视界中的影像描绘清楚,必然要借助哲学中超验的那一部分理论,这是维度视界所决定的。“物”是对真理投影的真实描述,而“理”则是对投影浓缩式的综合。
故而,在讲诉电和磁的有意思的风景之前,我先介绍两个有些枯燥的哲学模型。一个是来自古希腊柏拉图性灵学中的洞喻理论,另一个是来自明宋理学家朱熹关于理一分殊的太极的理论。
知道你一遇哲学就头大,所以雅不了就俗,只能简要的和你解释。
首先,柏拉图的洞喻理论讲的是一群关在洞中的囚徒,只能面壁而行,看不到身旁和身后的风景,在他们头顶有一个火把,在他们身后有另一群人扛着假人假马等等假的东西在火把下走过,然后那些假的东西在壁上形成的风景,被面壁的囚徒习以为常后就以其为真。现在想想看,囚徒想要从“经验主义”的牢笼中解脱出来,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首先,他必须要不被投影迷惑,看到真实的东西,然后又要看到真实的东西在更高的层次上也是假的,最后逃出洞穴,得到更真实的风景。
我们要不被投影迷惑,得到投影后的真实,就是要经历一个这样不断提高维度视界的过程。
朱熹的那个关于太极的理论,深入浅出的说,是说明真实和投影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四个字理一分殊,所谓理便是真理,真理是唯一的,而什么是分殊呢?真理散布在万物中,是为分,不同的事物有真理不同的体现,是为殊。按朱老头的意思说天地一太极,万物一太极,分之天地,而太极不减,人人日用,而太极不增。他用太极来代表真理的本体,而万物就是真理投射出的影像,真理在低维视界中的投影都蕴含了太极的一部分轮廓,也算是一小“太极”,将太极的真理投射出一千一万个影子,真理却并不减少,在低维视界中投影又会经过反射形成新的投影,小太极经过演化会形成新的太极,但是真理的本体却并不因此增加。按照粗俗易懂的理解,真理就是我们身体中的遗传基因信息,而我们的眼睛,耳朵,四肢等等都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投影,但是奇妙的是,我们眼睛,耳朵和四肢以及种种器官中的细胞都蕴含了全部的遗传信息。细胞不断投影演化,遗传信息并不增加,投影汇聚成具体形态的组织和器官,遗传信息也并不减少。
通过朱老头的哲学模型,我们可以了解真理的投影之后形成的种种效果,通过柏拉图的洞模型,我们则可以知道透过投影了解真理的方法。将这两种模型联系起来,可以组成一首美妙的诗,真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首诗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空”。
诗的前半句对应的是朱老头的理论,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皓月当空,地上每一条江里都会倒影出一道月亮,月亮唯一,月影却不可数记。唯一的月亮是理一,而成千的月影便是分殊。先不要用逻辑去思考,仅仅是想想这明月照大江的风景,看看你是否会有所感动?
而下一句“万里无云万里空”,说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