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6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冯一定的回复很利落:凡未置于本军控制之下的武力均视为敌,打酱油?没门!两日内不降就战!

衍璜在等待英华大军的时候,本就已心火躁乱,便秘多日,此时更急得两张嘴同时生疮。而冯一定与部下们则摩拳擦掌,预料中的塘沽大战没有了,在这里收拾掉满清的丰台大营,也算是对得起这趟出征。

二十日,北京来人,既有满清朝堂的,也有英华通事馆的,衍璜是如释重负,据说当场就跑茅厕里痛快了小半个时辰。而冯一定则是一脸便秘的表情,通事馆来人说,陈润在北京搞定了,大势已定。联军可抵北京城外威慑,但不必再跟清军作战。

慈淳太后带着道光皇帝“北巡”时,大势其实就已定了,这些日子都是陈润在跟庆复商量具体细节,有关工商条款和赔偿事宜倒没太多分歧,山西矿工反乱的事却成了障碍,以至拖到现在。

皇帝根据国中舆论和南北大义所需,对陈润作了指示,要“调停”满清大军与山西矿工的“冲突”。谈判横生枝节,庆复、张廷玉等留守北京的重臣无法自决,只能急急向热河的慈淳太后请示。

意见来回几次,慈淳太后终于同意陈润的要求,停止围剿,由英华迁走山西造反矿工。反贼不留在大清治下,成为草民的样板,这结果也勉强能接受。

大英圣道二十二年,满清嘉庆二年,十二月末,因还增加了塘沽相关事宜,原本该是《北京条约第三次修订增约》的协定成为《塘沽条约》。

条约主要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清算之前暴乱罪行和赔偿,除了惩治凶手外,满清还要赔偿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这是满清国库和内务府存留白银的总数,同时塘沽不再驻军,同时容英华驻军,成为实质上的割让之地。

第二部分则是工商增约,满清全面开放市场,容许英华工商自由来往投资,满清不得以内务府等官方机构垄断工商金融,同时接受英华商庭裁决商业争端。这些条款大大超出了最初通事馆向满清提交的增约,可事到如今,慈淳太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第三部分则是山西矿工的处置,山西七千造反矿工将获得英华国籍,由英华政府提供贷款担保,任他们选择去处。

圣道二十三年,满清道光元年,元宵佳节之时,热河行宫里,茹喜缩在雍正曾经坐过的软榻上,扫视几乎全是满人的群臣,幽幽道:“咱们得准备后路了……”

这一场大祸之后,《塘沽条约》虽未倾覆大清,可茹喜也看到了绳索已勒上脖颈。工商垄断权被夺,就意味着栋梁开始垮塌。虽然还能通过组建商会,以潜规则暗行垄断,终究再无法牢牢盘踞工商得利。而英华通过满清大开的国门,以银弹邪道侵蚀北方的步伐必然会急剧加速。英华报纸已在公开讨论北方改造事务,满清国运其实已到最后关头。

不过茹喜自以为傲的是,《塘沽条约》终究没马上扼死大清,还有喘息的机会。再起已是迷梦,为满人寻一条生路,却还有一线可能。

“这些时日,北方大乱,燕国公却作壁上观,怕是已有所准备了吧。”

“观年羹尧野心颇大,有自立之意,可他以左未生等腐儒为襄,即便立起大业,也是如前明一般的朽物。”

“没错,关外乃我满人故地,此时也该着力经营了。”

只要不涉及英华,满臣总是冷静的,谈论出的方向也让茹喜欣慰不已,没错啊,还有老家在。

“放开关外,容汉人去关外垦殖,但得选无心南投的汉人,还得把他们编入旗籍。待个三五年,即便这里待不住,关外也能有存活之地。”

只要不涉及英华,茹喜的心智也恢复了正常水平,开发关外的政策就此拍板。与此同时,换掉锡保,戒备年羹尧,以及派员以宗主国名义入朝鲜,开始把控朝鲜局面等等谋划也同时出炉。

“终于把主意打到我身上了么?”

平壤,年羹尧收到密报后冷笑不止。

“妖婆怕是不知,《塘沽条约一立》,大清的招牌就已彻底臭了,她还以为能举着这块牌匾,行这般缜密之事。大帅,我看时机也快到了。”

左未生信心满满,还在鼓动着年羹尧。

年羹尧叹道:“还是再缓缓,就怕圣道惦记上咱们……”

他朝东望去,拍案道:“回宁古塔!咱们继续蛰伏,待圣道大业砥定时,他功盖亘古,那时应该不会太在意咱们这般蝼蚁,在苦寒之地守汉人另一桩大义。”

山东济南府巡抚衙门,刘统勋看着报上所列的《塘沽条约》,忽然有一股无比轻松的超脱感。

“大清……就快完了,我守的大义,也将破灭。”

他幽幽长叹,咕嘟仰脖灌下一大口酒,神经质地笑了起来。

“好啊,好啊,就看这楼怎么塌,就看那楼怎么起。”

涿州,一身褴褛的何智蜷缩在街头,报童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英清永世和平啦,南北再不相隔啦,看报啦看报啦,五个铜子一份啦……”

“和平?我呸!朝廷定是被卖国贼劫持了!这朝廷,没救了!”

天气很冷,何智心头却是火热的,他觉得满天下尽是奸贼,就他还揣着一颗赤诚忠心。

“以前我们反大清,就跟反大明大宋一样,现在不一样了,南蛮不把咱们当人看,等打到了北方,咱们都要当奴隶,我们就得保大清!”

正孤苦时,忽然听一群劳力打扮的人边走边嘀咕,依稀飘出的话语让何智两眼一亮,同道啊!

“南蛮妖法厉害!咱们就得练拳练法!破了南蛮的妖法!”

“不光咱们练,还得招呼起大家一起练!”

听到这,何智急急跟了上去,看啊,导师传下的事业并不是他一个人背负,还有同志觉悟了!

圣道二十三年,西元1741年,南北人心大战以《塘沽条约》签署为句号,终于落下帷幕,但对南北双方来说,这仅仅只是一个顿号,只是短暂的中场休息。

第八百九十一章 我们的战场是整个世界

崇文门城楼上,已年越不惑的冯一定脚踩城垛,眺望笼罩在雪后雾气中的北京城,华夏这百年时光淌过,一股苍茫之意充盈胸口,让他难辨悲喜。

身为武人,自不会太伤怀悲秋,但身为还未得封号的小小准将,这已是第二次领兵入北京城了,国中那些红衣宿将们还不知会嫉妒到何等地步,这让冯一定暗自有些发毛,不由自主地被北京城的雄浑阔壮之气震慑。

哗啦啦如潮水般的脚步声拉回心神,冯一定再俯视城门楼之下,肩扛火枪的士兵正列队入城,五颜六色的军服一段段拼着,像彩带一般,破开这座灰扑扑的北方之都。

蓝衣白叉带的是伏波军,灰、青、黑等色的是南洋各国仆从军,灰黄色的是日本军,褐黄色的是韩国军,个个衣着整洁,装具齐全,肩上火枪刺刀蹭亮,不时还有竖持军刀的马队小步而过,队列间还夹着一辆辆马拉炮车,一股凛冽的肃重杀气将这段段相异色彩协调地融合起来。当冯一定因北京城的大气略略失神时,下方街道两侧,无数北京城民人却是震撼得鸦雀无声。

十二国联军本没必要进北京城的,可庆复和张廷玉等留守满清大员明里暗里都向陈润传递过这个“要求”,一面是满清朝堂怕《塘沽协定》的签订再激起民变,一面是他们这些背黑锅的怕慈淳太后卸磨杀驴。总之让联军进进北京城,显示南蛮兵强势大,朝廷已经尽力了。至于南蛮会不会趁机夺了北京城……看太后跑得那么麻流,就知道她对守住北京城是毫无信心的,还不如爽快一点,把希望寄托在南蛮对条约的遵行上。

因此,联军整理出了八千仪仗队,带着几十门四斤小炮,自崇文门直趋紫禁城午门外,搞一场武装游行。

轻装步兵加营属步兵炮和若干营属哨骑组成的军队,不足万人,可跟之前北京城十数万民人躁动的声势相比,这支军队的气势凝如实质,如铅铁一般沉沉压着围观民人的心口。民人们笼着袖,缩着脖,低着脑袋,就用眼角瞄着这支大军,不敢跟队列中的官兵对视。

“怎么没见红衣呢?不是说红衣才是南蛮军么?”

“来的是蓝衣,别小看蓝衣,人家是坐着兵舰,满大洋打仗的。”

“红衣?等你见到红衣,北京城也就不是大清的了。”

还是有人私下嘀嘀咕咕议论,更有胆大的品头论足起来。

“啧啧,看那枪,看那炮,还有那马!普通小兵都带着一身零碎,还一模一样,竟是人人都发的么?”

“零碎!?真是孤陋寡闻!腰前后的皮匣子分别是枪子匣、备用铅子枪药、针线药匣、枪刀油匣、纸笔杂物匣,腰侧是皮水壶和干粮袋。就这一套皮具,原产货黑市上要卖六七两银子!”

“屁股后面缀着的是啥?各有花样,蓝衣兵是砍刀,红衣兵分得更细,像是藏苗瑶兵,都会挂短横刀,汉兵基本都挎精钢小铲子,嘿,那玩意拍上脑袋,比斧头还利!”

“脚下是皮靴子,背上是毛毯和雨具,士官以上人人都有短铳,那些兵的?他们饷钱足,自个买的。”

“你们就看这些皮面,知不知道他们的枪跟咱们官兵的枪不一样?那枪管里是镗成一圈圈的,枪子打得比炮还远!一里外说打你眼睛,绝打不着鼻子!三大营的兵为啥不敢跟南蛮打?人家一里外就打着了你,你要近到一百步才能打着人家!这还怎么打?”

“这还只是枪,看那炮,别看那炮小,十里外都能伤人,一炮百丈内无活物!塘沽是啥动静你们可没瞧见,山一般的巨舰,成百上千的大炮,大沽口转瞬就平了,还打个屁!”

这帮靠英华报纸和各式传言培养出来的满清军迷越说越起劲,劲头过之后却又是无比沮丧。

“切!无非是器利而已,当年大明啥不没有,还不是被咱大清生生夺了天下……”

“是啊,终归是朝廷吓破了胆!真拿出当年黑山白水的气势,也不是不能跟南蛮一战。”

终于有人抒发出不甘的感慨,引得众人纷纷追思“祖先”在关外的丰功伟绩。

“南蛮这器利又是哪里来的呢?”

有点思考精神的人稍想得深的,就觉份外不解。

同伴继续鄙夷:“不就是靠连通洋人么?咱们大清若不是被南蛮断了外路,能继续借西班牙那些洋人的力,引洋器中用,大局能到眼前这一步?”

思考之人再想深一层,摇头道:“为什么南蛮能借到洋人器利?为什么洋人不跟我们大清来往,而只认南蛮?”

鄙夷那人嗤道:“都是不讲仁义道德的禽兽,当然蛇鼠一窝!”

另有人嗯咳一声更正道:“先不说南蛮当年败了西班牙人才得的吕宋,之前不是还跟不列颠人在天竺大战么?我看还是南蛮打服了洋人,打败都是其次,要洋人服气可不是器利那么简单。”

一个目光迷蒙之人,一直沉默的青年一声长叹后发话了:“何止吕宋和天竺,南蛮在乌里雅苏台和北海、西域,跟罗刹人、准噶尔人已打了多年,罗刹人败得连厄尔口城都丢了。看南蛮的报纸,他们的禁卫署头目于汉翼就任北庭都护,北海怕已尽入囊中。”

“当年康熙爷在雅克萨跟罗刹人一战,擒来了百来个罗刹人,编了一佐领,逢年过节就游街彰功。可现在……南蛮居然随便一纠合,就有十二个藩国派兵跟着进了北京城。这些藩国,包括在大明时还凶悍无比,入寇朝鲜的日本这种强国,都已有藩兵为南蛮效劳多年,据说藩人为求南蛮国人出身,不惮以死相拼,这是什么?”

这青年闭眼,言语中含着无尽的向往,却又带着三分痛苦的纠结:“远夷俱来投,舍身求汉名,这就是汉唐气度啊!南蛮?当年辽金就是这么称呼大宋的,难道我们自比辽金么?”

众人沉默了,一些只偷偷拿余光瞄着行军队列的人开始微微抬头,许久之后,又有人低声嘀咕道:“其实我家从来都是汉人……”

青年再睁眼时,目光中已多出了一丝坚定,他的自语没人能听见:“华夏和上天,这本就是我等该守之心啊,可惜……这大军还不是来复土的,就不知哪一日还要等多久?”

崇文门城楼上,冯一定身边响起一个声音:“十二年前,陛下在广安门有言,他一定会回来的,就不知还要等多久。”

冯一定惊喜转身:“小白!?”

入眼正是白正理一张纠结面容:“老子儿子都入了军,女儿都嫁人了,还叫老子小白!?”

冯一定嘿嘿一笑:“我就记得在三彭海战里被我救了一命的小白,老白是你爹,噢……抱歉。”

白正理白了他一眼,脸色稍郁地道:“无妨,陛下顶了绝大压力,能容我爹精心养老,他整日感恩戴德呢。”

白延鼎不仅涉汪士慎案,还跟二陈遇刺案有关,皇帝只以细枝末节的小罪发落,容其在白城跟周宁那些老臣们一同颐养天年,此举引发了不小争议。皇帝硬生生顶住,开国元老们都心怀大慰。

皇帝在此事上容地方缉拿大将之举,也彰示皇帝不是以国法庇护开国元老们,而只以私情回护,以宿老自居的一班勋贵们都不得不掂量,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脸面让皇帝法外开恩,由此纷纷收束手脚,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国中律法体系受此鼓舞,一改之前面对勋贵们缩手缩脚的姿态,主动出击,挑着勋贵的刺,让他们不得不更谨慎居职。

白延鼎之事了结后,禁卫署也因卫护汪士慎不周而遭了发落,于汉翼以中将之阶掌北庭军政事,却只得了北庭都护,而不是之前张汉皖所任的北庭大都护。虽有北庭事已近于砥定,不必再投以大军,没必要设大都护府的原因,但怎么看都是于汉翼遭皇帝贬黜。

时势风起云涌,这些个内政已非国人瞩目之事,冯一定为白正理能对乃父之事放下心结而欣慰,但他更关心白正理所经办的那摊事。

冯一定问:“还以为你要十天半月后才来呢,日本那边就这么搞定了?”

白正理不在意地耸肩道:“小事一桩,日本那又不是韩朝,我只是跟着林鹏去看了两场礼花,让儿郎们作了两次登陆演习,剩下的就由通事馆全搞定了。”

白正理这轻描淡写的一番话之下,却压着日本无数冤魂,以及德川幕府和长州藩的无尽悔恨。德川幕府垮台,换了一个新将军,长州藩主以及跟刺杀案有关的几位藩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