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士-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旁边有宦官取了圆凳来安置在下首,让郑云鸣起身坐下。
    一段短暂的沉默,显然是天子并没有想好该对这位在场年纪最轻的小臣说些什么。
    又过了半晌,皇帝方才开口问道:“近来和北方鞑靼交战,多有不利。根据使臣的奏报,鞑靼多仗马力,兵锋不可小觑。卿家怎生看来?”
    “臣以为。。。。。”郑云鸣心里一惊,没想到头一回正式面圣,皇帝就出了这好大一个题目给他,好在这个题目他早已经准备了七年了,原说不如早点逃命到澳洲去是正路,可是这话当然不能说:“北虏驱虎狼之众,因中原之巧,固然称得上是本朝数百年来第一大祸患。以金贼之坚韧强勇,犹屡次被少数蒙古精骑所破,何况朝廷边塞上那些未经操练、纪律又不甚严格的士卒?但凡事虽有天数,事情尚需人为。臣以为本国的情形,与金人颇不相同。其不同之处有五。”

第一回 痴公子筵中论策(4)
    10…31
    “本朝立国以仁,金国立国以暴。陛下仁慈爱民,金人却多有残民之举。这是民心向背的根本区别,是以虽经兵火涂炭,国土之内大抵太平无事,而山东河北则寇盗蜂起。金廷再无控制之力,中间的区别,就是仁和暴的区别。只要国家能政治清明,施行仁政,那么抵挡鞑靼大军就有了根本的依靠。”
    “金国边塞多依靠燕云险要,依托长城而守。但他们本身是夷狄侵入华夏,所用守边将士大半也是夷狄。要塞既不修筑,长城也不整修,一旦成吉思汗率领鞑靼大军来犯,替金国守边的汪古部首先倒戈,接着野狐岭对阵又是蛮部临阵哗变,三十万大军一战尽没,其他书友正在看:。残众既无依托又无斗志,才让鞑靼铁骑深入平坦之地,不可复制。而本朝不同,国家边塞以大江为依托,水军为阻碍,塞上各边司为藩屏,敌人一旦南下,首先要面对严阵以待的戎司兵马,在击破戎司兵马之后,还要受到大江的阻拦。如果他们想乘船渡江,又要遭到我江上水军的攻击,所以边塞情势,与金国大不相同。”
    “蒙古起自草原,过的是结庐而居,逐草而牧的生活。对于攻打城池原本毫无办法,近二十年来攻略北方大小城池,以及西方各国城池,颇有心得。但近来攻蔡州仍大感头疼,反而被官军斩将夺门,首先攻入。可见鞑靼尚未摸到攻城之法的精要。国家与金人征战多年,早就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守城办法。敌来之时,只要守城将士有勇气,守臣有胆略,事前有做好完备的守御工作,则鞑靼的攻击面对坚城效果甚微,而朝廷则可以利用敌人围攻城池的机会组织各种行动,甚为便利,此三不同。”
    “蒙古自成吉思汗死后,诸子分茅列土,大军分散驻扎在占领的领土上,可是臣最近听闻这些领地的居民们不堪驱迫,纷纷反叛,臣料定草原本部的蒙古诸军不日还要前往弹压。那么用于攻略我国的就主力大半应该是河北山东的豪强改编成的汉军,不过史天泽、**、李坛、张柔、刘黑马等数部而已。其中大半都有被蒙古压迫被迫投降的盗匪和金国降卒,只要朝廷着重于做这些人的工作,诱之以利,晓谕以义,只要其中一些人能够倒戈相向,则形势对我将大有利,此四不同。”
    ”蒙古多仗马力,而女贞也是以弓马起家的夷狄。唯其享受富贵已久,勇略早已丧尽。故当蒙古来袭的时候,金人不能以铁骑相抗,反而依赖各地汉儿组成的步军,以自身之短,搏蒙古之长,安能不败。而我们因为缺乏战马的缘故,反而精通山地和川泽的战斗,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就不会轻易选择在平坦地形上的决战,知道敌人的弱点所在,就能够扼守那些让他们弱点暴露的险要之处,是以我们的长处来遏制蒙古的短处。这是第五个不同。世上并没有所向无敌的军马,只有所向无敌的智慧,只要陛下有坚定抗敌,不畏强横的信念,群臣有尽忠报国、廉政为民的决心,择定大略,小心谋划,就算是灭国无数的鞑靼人,也断然不会有正视东南的勇气。”
    这一番话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口中脱口而出,引得堂上群臣啧啧称奇。莫道是这么一个还没有任何官职,哦,除了那个恩封的校书编辑的小官,完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年轻人,就算是真德秀、郑清之、史嵩之这些经理国家事务多年的名臣宿老,猝然之间也无法提出这么既宏远又详细的观点。当下不少人就拍板断定,这是郑清之在幕后指点郑云鸣的结果,目的是弥补自己因为入洛惨败而留给皇帝不通军事的印象,挽回在朝堂上的地位。
    殊不知郑清之此时正直冒冷汗,郑云鸣这一番见地,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到这么详尽。其中是对是错,全然难以分辨,如果哪一点错漏触怒了皇帝,自己这一番迎驾供奉的功夫,可就全都白费了。
    幸好皇帝只是听得津津有味,末了哈哈大笑,喜道:“卿之言语,甚合朕意。此天以卿家赐我大宋。我意。。。。。”皇帝顿了一下,眼光向座下的吏部尚书洪咨夔扫了一眼,说道:“我意以卿家为翰林院编修,配金鱼袋,可以出入内庭,为朕讲解经义。。。。。。”
    “陛下,此事不可。”下首站起来反驳的,果然就是吏部尚书洪咨夔,洪老爷子因为反对端平入洛和皇帝怄气,正在写折子辞官,索性站起来将白脸演到底:“臣曾知道郑云鸣是这一科中举的进士,吏部已经安排好了官职,如果他此时身无官职,陛下自可以翰林院出身提拔他,但如今既然官职已定,不日就将发布官牒文书,离京到任,那么陛下再加干涉,恐有扰乱官制之嫌。”
    “是本科的进士?”皇帝满意的点点头,身为天下之主,最害怕的就是被人诟病野有遗贤,不过说实话,殿试的时候是否有这么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在场,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缓了缓,皇帝又问道:“出为地方任职,不过百里之才,放在朕的身边历练,随时可充大用,不是更好吗?”
    洪咨夔默然无语,他自被史弥远打压,贬为外官,是郑清之主政之后将他召回了京城,可是端平用兵他又极力反对,因为看到了以南宋的国力无法支持这次偷鸡的行动。按说这已经算是恩将仇报了,但为了国家不得不尽力而为,而这次不过是皇帝对他的儿子的额外加恩,难道这一点的小事,自己也要出言阻拦么?
    正在犹豫间,突然听得郑云鸣朗声说道:“陛下,臣请从吏部既有安排,到地方上去任官,陛下之心意,臣当愧领,:。”
    众官又是一阵议论,当着圣驾的面拒绝御赐官职,这不是一般的勇气。若是皇帝一生气,问你一个抗旨之罪,岂不是求清名不成,反而吃了大亏?
    果然皇帝眉头一皱,口气稍微严峻了些:“卿是觉得朕给的官职太小么?”
    郑云鸣离座跪倒,说道:“不,我是觉得以自己的历练和学识,做官还是不要离陛下太近的好。”
    他本是谦退低调的想法,不了皇帝的误解却深了一层:“卿家是以朕为桀纣之主,所以就算做官,也希望离朕远远的吗?”
    一听到皇帝完全听差了自己的意思,郑云鸣也不由得惶恐起来,俯首说道:“臣绝非此意,陛下待臣以国士,至诚之心天地皆知。但臣自谓是否能有国士的资格?臣曾经听说天下由三个方面组成:天子、士大夫和百姓。若想安定天下,则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臣本出身官宦,父子都蒙陛下大恩,对于陛下自然比一般的小民要亲近许多。而臣师从当今大儒,对士大夫的德行人品也略有所知,臣所缺者,乃是对于江湖乡野的了解。这些在陛下身边臣是学不到的,一定要下到县乡里去,做县令也好,做县丞也好,做县尉也好,真真的和农人渔夫,乡绅宿老们打成一片,体察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心声,看看官吏们在下面施政的弊端,这样臣将来在辅佐陛下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下情上通,上情下达,行国士之事,助陛下成尧舜伟业。这一点心意,请陛下万勿阻拦。”
    皇帝听到这个关节,这才转嗔为喜,笑道:“难得卿家这么年轻就有如此老成持重的想法。很好,放手到地方去做事吧,不过数年之后,朕要亲自考察你的政绩,若是有疏忽怠慢之处,休怪朕责罚不留情面。”
    郑云鸣应了下来,正待退下一旁,却又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
    皇帝问道:“卿家还有何事?”
    郑云鸣心想能跟皇上说句话的机会可能五六年都未必再有,必须得捞点东西才成。不过话不能直说:“我常听父亲言说,地方任职关系错综复杂,经常会有掣肘的情形发生在刚到任的地方官身上。臣不打算在这些方面浪费太多时间,所以想请陛下稍稍帮一点忙。”
    皇帝怎能听不明白其中的关节,想了一想,从腰间解下了自己的玉带:“这条玉带赐予卿家,地方大小官员,见此玉带即如见朕旨意,予郑卿家办公行事各种便利,不得有误。只是”皇帝话锋一转:“倘若卿家所用非正途,即刻交有司论罪。”
    “臣不敢,臣当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厚恩,还有。。。。。”
    “还有何要求,一并说来。”
    臣子中当即传出不满的议论,第一次面圣就提出许多要求的,无非恃宠而骄,这郑云鸣看来也非正人君子,不过一攀龙附凤的小人罢了。
    “不敢还有什么要求。只是臣想奏明陛下,现在蜀口实有兵数不满三万,臣听说蒙古汗主窝阔台已经命三太子阔端率军十万进入陕南,鞑靼多有通兵法之辈,只恐效仿当年魏晋先灭西蜀后取东吴的故智。不可不小心戒备。若不幸被攻破蜀口,成都一带都是平原,当责四川总帅先于川东川南先建好堡垒,并撤退成都平坦地形上的百姓,早做预备。”郑云鸣依着前世的记忆,记得宋蒙战争开始没多久,以重兵全力进攻四川的蒙古西路军就消灭了宋朝在蜀口的防御部队,在西蜀的堂奥里纵横来去,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官员、士绅和百姓,使唐末以来繁花如锦的四川地区成为了尸骨遍地的修罗杀场。如果能够以这几句话提醒皇帝早做准备,能够救下一些百姓,那即使被人指责也没有什么所谓。
    (新人新书,球打赏,球红票)

第二回 江上行偶遇豪杰(1)
    11…01
    但是显然皇帝并没有准备让这个还不算初入官场的新人干预到方面军事布防这种大事上,只是随口说道:“朕已知悉,此事卿家不必多言,今后几年专注在地方的政务上,让朕好好看一番新气象就是了。”
    显然,凭着一个身无政绩的年轻人,想说动皇帝调整战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郑云鸣一试失败之后,马上认识到了现实的坚硬。随即磕头谢恩,将宴会的舞台重新让给了天子和文武百官们。
    酒过了第二巡,许多有身份的朝臣已经起身恭贺郑清之虎父无犬子,父子都有宰辅之才。在下首已经有些微醺的郑云鸣却悄悄的被一人拉到了偏廊上。
    郑云鸣晕晕乎乎的,定睛一看才发现是自己的恩师。
    真德秀自从去年感染了风寒,身体一直不好,但近来时局紧张,只是勉强抱病视事。这次赴宴也只是因为是圣驾在前,不过勉强跟随而已。但自己的门生在宴席上唱了这么一出,他不得不私下叮嘱几句了,。
    “老师还要多保重身体,您是天下士林之望,若稍有差池,对整个大宋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郑云鸣这几句话却不是一般的客气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不要说有师生之谊,光就真夫子在南宋学界首屈一指的地位,他的身体健康对于国家都算得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
    “无妨,我这老身子骨,还能再挺一会儿呢。”真德秀虽然仕宦多年,开口却免不了福建家乡的口音:“你可知道近来有地方大员在议论你。”
    “议论。。。。。学生?学生不过数百新科进士中的一个罢了,如何值得方面重镇议论?”
    “呵呵,不是别人,正是京湖的那位史制置。”真德秀就算不点破,郑云鸣也猜得出来。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前丞相史弥远的族侄,是史氏家族里出类拔萃的人才,因其多年修习事功学而锻炼出来的才识,更加上叔叔的这层官场无敌光环,一路扶摇直上,年纪轻轻就坐拥京湖方面重镇,成为朝廷倚重的栋梁之一。
    当史弥远病逝的时候,史嵩之坐拥数位前丞相朋党的支持,又身在关键地方统帅军民,自以为丞相的位置非己莫属。可是朝廷的议论却认为让这个毛头小子担当重任实在是过于年轻了一些,而皇帝方面更是不希望在一位史相公被老天收走之后,再任用一位年轻的史相公来继承他的专擅地位。
    博弈的结果,让一直以来充任史弥远心腹、从事低调的郑清之接任了左丞相的位置。从此这位史嵩之就将郑相公看作了眼中钉,每每想要寻他的晦气。
    “史制置既然已经上表乞骸骨,那他说什么对朝廷也没什么影响了吧。”郑云鸣想到这个关节,松了口气。
    “学了这么多年学问,怎么还是以人论言?”真德秀教训道:“我说过,只要说话符合事理,就算秦桧、蔡京之言,也不妨取而用之,切不可因人废言。话说回来,你当史嵩之比你做谁?”
    “老师不必跟我打哑谜了,我想他不是把我比作阮籍,就是比作嵇康吧。总而言之就是不爱国事、放浪形赅的表率了。”
    “你就错了,他把你比作王介甫。”
    郑云鸣大惊道:“怎么会是王荆公?学生既不好学,又没有经纬国家之心,诗词更是一塌糊涂,难道是因为学生跟他一样邋遢的缘故?”
    “嗯嗯,你对自己的缺点倒是一清二楚嘛。”真德秀被郑云鸣气的笑了出来:“我听说,史嵩之有一天在后堂与人议论当朝人物的子嗣们,那人以为郑丞相的衙内,也就是你,多有不羁之行,又不辨贵贱,时常和匠人商贾混在一起,是谓无德。史嵩之独不以为然,他说有人看到你每晚秉烛夜读,绝不是浪荡没有追求的富家子。而既能够屈身结交江湖豪杰,又能够下苦功读书的人,将来必然成就非凡。”
    “学生就是随便结交几个草莽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