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血- 第6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今在赵大将军眼皮子底下,与金人议和,两人担着的心事只有更重。

而两人在解州,闻得太原府大战方酣,心里有些惊骇,又有些窃喜,惊的是,赵柱国好大的胆子,太原那里陈有金人重兵,他竟也敢率兵溺战,一旦失利,河中必然糜烂,之前的战果可也就烟消云散了,而且,这次议和也必定是波折重重,真真是让人恼恨。

喜的则是,赵柱国自为官以来,虽屡有错处,但总是能得当今圣上心意,每每皆能化险为夷,又兼功勋卓著,实在是不好相与。

但如今冒然率兵北进,不论胜败,都算是逆了圣上的意思,再大的恩宠,于领兵大将来说,有些忌讳也是不能犯的,显然,赵柱国恃宠而骄,终于留下了一个不小的把柄。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两人身为议和钦使,能做的其实并不多,两人在这个上面,到是有志一同,听得赵大将军真个率兵与金人大战于太原,便不约而同写了奏折,命人急送回京,接下来便是静观其变了……

只是这次朝廷旨意还没有下来,赵大将军大破金兵于太原府,尽歼太原金兵精锐的捷报却已经到了解州,两人不敢怠慢,细读战报,各有心思……

王老大人是个文臣,于战事上不懂太多,先且不说,但段德是什么人?战报只看了一遍,心中便已大喜。

果然不出所料,赵柱国与金人战于太原,虽大胜,却也损伤惨重,所谓大捷,不过一场惨胜而已。

不同的人,想的自然不同,也许旁人会想,这大捷来的着实不易,应是一场大功劳,但像段德,便只会想到,赵石轻兵冒进,虽胜犹败,对于他与王老大人来说,真真是件好事。

一来,金人大败之下,议和之事定能顺遂,可以省下许多唇舌以及计较。

二来呢,赵石损兵折将,功劳也难掩其过错,若非其有开疆拓土等大功在身,说不定这一次就能治他不听将令,擅自用兵等等罪责,不过这次就算不能治罪,也定能使陛下转换心意,召其回京,只要将其召了回京,其实和治罪也没什么区别,军前大将,奉召回京,与治罪何异?

三来嘛,尚书大人深厌赵柱国,这一次若能使赵柱国待罪回京,尚书大人那里必有章程,而他这次出京为的是什么?最终还要靠尚书大人举荐……

可谓是一举三得,好的不能再好了,当然,这些阴暗的心思,绝对不可能向旁人提起,连亲儿子也不成的,所以他一边写就奏章,明送于朝廷,私下里,却也给李承乾送了一封书信回去,至于尚书大人怎么做,他这里就管不着了。

而礼部侍郎王老大人这里,虽看的并不分明,但心思也绝对不会比段德少,送信回京也是必然的,至于书信都送到了谁的手上,就不必细说了。

两人心中各有算计,却也不能再呆在解州不动了,火烧火燎的启程,往汾州而来……

两人打算的挺好,但坐镇解州的南十八和孙文通是什么人?两人的种种举动,皆都落入眼内,警惕之心随之而起,几乎是立即便命人快马送信往汾州,言明其中利害,好叫赵石善加提防,再有,就是请赵石拿个主意,断不能让两人的一面之词惑乱朝廷耳目。

两位智谋之士并未慌了手脚,但无奈的是,此时却无多少手段可以施展,国丧之时兴兵,本就授人以柄,加之未能靖功于一役,更是雪上加霜,而朝中来使,又是派来的这么两个人,想到这里面的意味,两人心惊之余,也只能劝赵石早做打算,其余嘛,离京千里,也是无法可想的了。

而此时,车厢中的两人苦中作乐,说着些闲话,身子冷的有些吃不住,但也只能硬撑着,话题也慢慢转到了此次和议上来。

其余心思再多,这却才是他们此次奉旨河中的使命,与金人议和,其实两人就此事商议了已经不止一次,两人奉旨而来,目的地绝对不是汾州,可能是要去太原或者大同的,当然,就算金人有议和之心,你来我往的商谈也是少不了的,换句说话,两人此行,只为向金人提出和议,其余的,就非是两人能够做主的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充其量,两人只是使臣而已。

而两人也算是一文一武,与金人提出议和,唇舌上的功夫一定是要做好的,不止如此,太原大战对于他们来说,虽有诸般好处,但难保金人不会输红了眼,不允和议也是有的,而这,就是见功夫的地方了。

一个呢,要探听金人动静,二个呢,还要说服金人权贵,允了和议,这样一来,要做的可不止一桩一件,说起来,准备的颇为仓促,来的人也不算多,这个也不奇怪,要说大秦立国百余载,出使敌国,以为和议却还是头一遭,准备不足也是难免。

而最让段德有些头疼的是,不管心里怎么不愿意,此次和议,却还得赵大将军鼎力相助才成……

是的,就得赵大将军鼎力相助,按照朝中的意思,与金人议和,可以稍稍退让几分,河中大部,可以还于金人,只留解州等几处立足之地即可,在这个上面,若没有赵大将军点头,恐怕根本不可能说于金人知道,那么和议也就少了八分成算。

其余种种,要赵柱国伸手的地方还很多,有的可以用皇命来说话,有的却也需好言相求,和这位年轻的大将军打交道,两人也都加着十二万分的小心呢。

两人就这个没少商量,段德要强硬一些,觉得朝廷圣旨未曾明言让大将军赵石参与和议,加之他有观军容使之职在身,所以不需怎么看赵柱国的脸色。

但王老大人却不同意,赵大将军率兵北来,前些时朝廷明诏其执掌河中军政,若无此人相助,议和之事如何能够顺遂?事事以皇命压之,赵柱国完全可以以上奏朝廷为由,拖延和议,最终让两人骑虎难下,获罪于朝廷。

以他看来,更为可怕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阴使手段,让两人客死异国,或是如那苏武一般,成了金人阶下之囚,给人放牛牧马,想要魂归故国都不可得……那才是最让人恐惧的结果,当然,这话不能宣之于口,但确实也是王老大人最担心的……

两人商议多次,也只能商量个随机应变的结果出来,两人嘴上不说,其实心底里,最盼着的,还是朝廷能够下旨,将赵柱国召回京师去,那样一来,才算为和议扫清最后的障碍……

剩下的路途之上,两位心机深沉的大秦朝臣商谈着议和诸事,眼见天色将暮,不觉间,汾州城那高大的身影也终于出现在了视线之内,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金人议和使臣,却也已经走在了路上,比他们或许要晚上一些,心思却要比他们还要急切百倍……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782章 议和(一)

“下面的人都还算安稳吧?”

大厅之中,坐着的人并不多,出了主座的赵石,便是杜山虎,张锋聚,种怀玉几个人了,而这几位也正是北渡秦军中兵权最重的几个,又可以说都是赵石心腹中的心腹,不过从这里也能看的出来,赵石根基虽然日渐深厚,但比起张培贤,折汇这等从军日久的大将来,还是显得薄弱了些。

“要说这一次,确有轻兵冒进之嫌,也使得大军伤亡不小,这些时日,也多亏了你们,不辞劳苦,安抚军心……”

赵石说的很慢,好像在斟酌着词句,杜山虎张口欲言,却被他挥手止住,并接着道:“百战之功,当赏,我这里正琢磨着……也是该到向朝廷请功的时候了,此战杀敌不少,功劳赏赐下来,军中将士都少不了,哪怕少了一个,我也不会答应……”

“至于其他的,我都担下来……”

“大帅……”几个人脸色顿时齐刷刷一变。

赵石笑了笑,随手一拍桌案,站起身来,“军中之事,务要赏罚分明,这个咱们都懂,不必多说什么,今次伤亡不小,肯定不是只有功劳的了,朝堂上的都是些聪明人,想瞒也瞒不住,多少人盯着呢……不如大大方方担下来……”

话虽说的慎重,但赵石神色间却很轻松,顺手从书案上拿起一封信笺摇了摇,接着道:“不用多说什么,我已经想的很清楚,这里是南先生的来函,信中多有忧虑,想的嘛,和我方才所说差不多,咱们都是行伍出身,朝中之事本不欲多管,但……有些时候,却不能不管……”

“大帅,朝廷可是来了什么消息……”杜山虎终于忍不住问道。

赵石摇了摇头,“都是意料中事,还用什么消息?”

这时张锋聚却是愤愤道:“那大帅是要自承己过了?这算什么?此战我军伤亡虽重,却也杀的太原金兵精锐几近全军覆没,这等大功,谁比的了?张培贤还是折汇?又有什么错处遮盖不住?末将觉得……南先生过虑了吧?”

种怀玉左右瞅瞅,连连点头,接着颇为鬼祟的压低声音道:“大帅,这人啊,太实诚了吃亏,不若……来个报喜不报忧……若是有人不愿咱们功劳太大,那也好办,少报些战功便是了,就让张大将军那边压咱们一头,想来也就不会有人再说什么了吧,要是还有人揪着咱们不放,那就是故意刁难了……陛下英明神武,善纳良言,还真能信了这些他们?”

他到不愧是久居于长安的世家子,说到朝堂之事,很有些条理在的,但其他几人又哪里有那么简单?

不用赵石开口,杜山虎眼睛一瞪,闷哼了一声,“小聪明而已……讳过冒功不是这么干的,这一战动静如此之大,谁能瞒得过,又有谁敢瞒过去?以末将看来,为今之计,也只能据理力争,大帅,直承己过可以,但也不能不争,不能不辩,我就不信,大帅军功赫赫,朝廷还真能降罪下来……”

种怀玉脸上一红,心里虽是连连撇嘴,但嘴上却不再说什么,眼前这位,他惹不起……

其实,几个人心里也都明白,说起来,这次功劳不小,自大秦立国以来,这样的大胜也并不多见,损伤即便重了些,但也谈不上什么降罪的。

不过话说回来,之所以让人忧虑,不过是因为这一战实乃大帅自作主张,所以即便胜了,味道也有些不对,这样一来,伤亡也就无法掩盖,也就有可能成了罪名,而这并不算奇怪,自古以来,多少军中大将便是受累于此,最终不但无功,且还受过?

实际上,也无关对错与否,朝廷若没有这点手段,任由军中将领自行其是,还怎么掣肘军中大将?所以啊,说到底,还是胜的不够利落,胜的更不够彻底,这才是根源所在,而此时此刻,事已做下,后悔也是无用的了。

所以别看杜山虎也是寒门出身,但为官这些年,在此事上看的却分外的透彻……

赵石微微点头,杜山虎所说,与南十八所想却是不谋而合,区别之处在于,照南十八的意思,不用在奏折中争辩什么,只需将奏折与表功文书一同送上朝廷即可,扎扎实实的军功,比什么辩白之语都要管用,所以赵石对这个并不担心。

负着双手在那里走了两步,赵石接着道:“此事就是跟你们说说,你们也不必有什么烦恼,今时今日,那么多的性命换来的东西,谁要想只凭一句话就抹杀了去,我也不会答应……”

说到这里,赵石神色变得肃穆了下来,“叫你们来,想说的不是这个……朝廷钦使已经过了临汾,不日便可到汾州,来的是观军容使段大人以及礼部侍郎王大人……”

赵石话音顿了顿,接着说话,便带了几分明显的讥讽,“这两位来河中,不是来酬咱们百战之功的,而是来跟金狗议和的,你们说说,咱们该怎么应对?”

其实,这也是意料中事,杜山虎几个听了,到没怎么奇怪,只是觉着来的快了些罢了,但几个人脸色还是变得难看了起来,到不是因为对这两位有什么成见,而是作为军中之人,天生觉得议和这两个字别扭罢了。

想想也能明白,自己等人打生打死,在两军阵前杀的尸山血海,轻飘飘两个字,就让人罢手不前,对于百战余生的将军们来说,没有比这两个字更让人愤懑的了,所以即便是意料中事,也绝对不会觉着有多愉快便是了。

张锋聚随即便嘟囔,“狗屁的议和,死了那么多的人,还要咱们跟金狗称兄道弟不成?”

种怀玉这回抿着嘴唇不说话了,他心里虽也有些不舒服,但却是觉着议和也是不错,总归不能常年累月的这么打下去吧?那得死多少人才成?不过心里话,议和是不错,就是不知道金狗那边答应不答应?金狗吃了这么大的亏,要是恼羞成怒之下,砍了议和使臣的脑袋送回来……嘿,来的这两位,到真不怕死……

而这时,杜山虎又开口了,“大帅的意思是……”

短短几个字,种怀玉却闻出了不详的味道,心里立时便是一惊,扭头望向大帅,心里怦怦直跳,别是大帅要抗旨吧?那事情可就不好收拾了……

显然,张锋聚也想到了这个,有些吃惊的望过来,喉头滚动了几下,胆战心惊的道:“大哥,议和乃是大事,真真乱来不得……上阵杀敌,咱们没话说,但其他的……就随他去吧……”

赵石瞅了他一眼,微有暖意,摇了摇头,语气变得很淡,“你说的不错,咱们领兵上阵,乃是本分使然,我当年从军,不过也是为了能让家里人吃得饱,穿的暖,什么保家卫国,扫平天下的,都未想过……”

杜山虎几个人愣愣的听着,这时才察觉出,今天的大帅好像与往日有些不同,但哪里不同,却又有些说不上来,如果非要说的话,好像……比往日少了几分威严和决断,却多出了几分人气儿来……

这样的大帅让他们觉着有些陌生,要知道,包括种怀玉在内,他们随在赵石麾下,可惯了赵石令行禁止,杀伐决断的一面,即便是他们官位日高,也都成了总领兵权的大将,但在赵石面前,却皆觉得赵石威严日重一日,凛凛然间,竟是让人一点冒犯之心也起不来的。

而今天的大帅,轻声漫语,与往日大不相同,让几个人都觉着分外的别扭,就更不敢轻易插话了,只屏气宁声,静静听着。

其实归根结底,交情再是深厚,地位使然,便是那亲生父子兄弟,也要战战兢兢,就更不要说他们了,就算听得出来,这是大帅要跟他们几个交心了,但他们却都加了小心,不肯轻易开口说话了。

只听赵石继续道:“时至今日,不论家人亲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