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不妨碍罗家夫妻炫耀。
自从知道成绩后,只要和罗丝丝一起出现,别人的寒暄总会以“哎呀,你们家丝丝成绩那么好,以后肯定要考大学有大出息的”开场,然后无论高云还是罗于平就会看似谦虚实则骄傲的笑:“哪里哪里,我们家丝丝也就读书还行,哪里像你们家孩子那么听话啊……”
如果人家没有提到罗丝丝,高云就会貌似不经意的烦恼:“唉……我们丝丝才十二岁,去县城那么远的地方上学,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我真担心啊……”而罗于平一般先渍渍两声才抱怨:“我们家那婆娘,就是瞎操心,丝丝住校有老师管操心啥,那么好的学校……我们那会儿饭都吃不饱还不是过来了,现在还张罗着给她做什么小书桌……”
整个暑假乐此不疲,罗丝丝的配合十分简单,乖乖巧巧的跟着大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叫一声,然后就不需要出声,全场由罗爸或者罗妈发挥就可以了。
其实她的心里远没有外表表现出的平静。
上辈子的同一时间,名叫罗丝丝的十二岁小女孩应该在破破烂烂的家里扫地擦桌子做饭洗衣服,或者打猪草喂鸭子带小孩,偶尔还要跟着下田干活。面对外界的变化,她既感不到迷茫也体会不了命运转动的感觉,因为她什么都不懂。所以显得那么麻木,和周围十几岁几十岁的人一样麻木,在她才十二岁的时候仿佛就已经看到了五十岁的自己而毫无期待的麻木。
奇妙的滋味在心底滋生。
可惜没人能同她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
过去的一年,大鼓村的变化也不小。罗丝丝记忆中的柏油马路和汽车招呼站修好了。这条柏油路宽仅2。5米,它连接了比长水更偏远的几个县城,途经九盘山所在的高丘县,穿过长水,和通往省城的混凝土大马路连接。河边院子的住户和这条柏油路隔水相望,靠着新搭的石板桥连通。
在上水的下游,离河边院子五六分钟脚程的柏油路边竖起一个简单的牌子表明这里是汽车临时停靠的地方。牌子附近出现了水果摊和副食摊。
汽车的轰轰声时而响起,钻进河边院子并不严实的大门,带来了噪音和尘土,以及逐渐上涨的人气。
眼热罗家生意的人也在路边摆上了小摊档:两根长凳或者两块石头搭张木板,上面摆上了要卖的商品。
大多数是水果和副食。
副食中最常见的又是煮鸡蛋、瓜子、花生、饼干、花卷、包子、馒头。
像在大鼓村这边,去亲戚家走礼,揣几个鸡蛋或者一包白面馒头都是合适的,体面点的送白糖红糖,或者一提兜水果什么的。
河边院子前的摊子生意都还行,虽然这条路才刚刚通行,但是来往的车辆一点儿也不少。现在河边院子的人出行,只要在门口等着就可以搭车,不用披星戴月深一脚浅一脚的赶路。尤其从招呼站到县城这截,柏油路选择的是直线距离,大大缩短了路程。去县城的车程才20分钟,以前走路都要两个多小时。
总之新路带来的影响是喜超级大于忧。
河边院子的农民都去做小生意了,田里的地怎么办?公社不管吗?
没办法,公社已经变成了大鼓村村民委员会。不对,其实早就是这个名字了,但是人们口口相称的还是公社、生产队的称呼。去年,迟来的春风终于吹进了长水,连同附近的县城一起彻底废除了土地的集体使用制度,改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村民们不耐烦听那些严肃沉闷的专业词句,所以负责解释的冯卫国翻译出来就是:“按人头分田,田还是国家的集体的,但是归咱们自己用,想种啥种啥谁也不管,只要是自己分的地,但是地里的收成必须按国家规定交税,不交或者没交够的可能罚款可能没收天地。当然你要是不想种地也可以,转给别人种就行了。”大体上是这个意思。
罗丝丝知道,在外面的世界,这早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可是在大鼓村、在长水、简直如开天辟地一般。
村民开会前后,人们嘴里谈的全是它,有兴奋的有迷茫的有无所谓的有咒骂的。
他们都是普通的村民,百分之九十不识字,不知道这个政策是好是坏,看不出未来伟大的前景。他们经历过最激情的岁月,也经历过最残酷的岁月,他们紧紧想握住手中已经有的东西,让他们免于挨饿受冻,安稳度日。
反正最后一次开会时,全村没有一家不种地,就算罗于贵也没把自己家分到六亩地租给别人,反而找雷根把村里的一片荒地租了下来。
他学的是罗于平。
罗家菜摊的菜源来自十里八乡,有的农民给他送过来过称收钱,但大部分都是罗于平推着车自己去收。罗丝丝升上六年级时,罗于平就完全放弃了田里的活计,白天上午去县城出摊,下午往返于各地收菜。风吹日晒从不停歇。
新的政策一出,罗家连同三个孩子一共分了十亩地,罗于平决定全部用来种菜。这还不够,又在村子里租了二十亩,预付的租金加县城里新租的摊档几乎花去了家里全部的现金,除了三个孩子的学杂费,差点连买菜的钱都付不出。
罗于平的魄力和野心让罗丝丝震惊。
她的爸爸,老实的,不善言辞的,对一切陌生的人或事物都怀着抗拒和警惕的爸爸,什么时候改变的?
还有她的妈妈,和气到有些怯懦的高云,居然为了罗于平的决定和他大吵一架,连“离婚”“不过了”的话都出来了。
哦,罗丝丝不是认为罗于平是错的,也不是鄙视高云,她只是纯粹吃惊于高云的胆子,要知道以前她从来没有和罗于平大声说过话,在家里,连最小的罗文康都不怕妈妈。
当然,和罗丝丝挤着睡了两晚上,第三天两口子就和好了。
家里变化最小的反而是两个弟弟。
也许他们也有变化,但是罗丝丝对前世幼年的记忆太模糊太少,所以无从比较。而且两个男孩,一个才小学五年级,一个才小学三年级,未来有无限可能。
由于家庭的经济现状,罗丝丝的行李必然显得寒酸。
长水中学不是镇上的学校,对比省城或者沿海是个穷地方,但对比园里镇对比大鼓村对比河边院子绝对是繁华洋气了。
过去的一年里,它的变化绝对比大鼓村巨大好吗。
罗于平和高云忙着田里的事把罗丝丝连同行李送到宿舍就走了,多余的叮嘱一句没有。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就被同宿舍的女孩儿们归进了穷人行列。
没有大放厥词或者冷嘲热讽,更没有明显的孤立。直到开学一个星期后罗丝丝才发现自己的所属阵营。
有意无意的,家庭条件好的凑堆,家庭条件不好的成群。
长水中学没有快班慢班之分,每一个班的平均成绩在入学初都是一样的,关键看带班的老师。新来乍到的初一生们还不懂其中的门道,他们激动兴奋的观察新的环境,小心翼翼的与同学老师接触,一切都还陌生。
罗丝丝所在初一五班,一共有32个人,开学第一天发书,指定班委。是的,指定班委!民主选举什么的连影子都没有,班主任俞丰林对着花名册直接任命:班长高虹,副班长向云海,学习委员梁茵茵,文娱委员……
值得纪念的是罗丝丝捞了个生活委员。
这说明她在班上的成绩不算差嘛,呵呵。
更妙的是生活委员基本是个摆设,劳动委员还要监管每天的卫生周末的大扫除,体育委员还要听体育老师使唤,组织大家出操,就生活委员最清闲。
罗丝丝丝毫不嫌弃这个职位,她正希望多点自由时间。
新的学校男女生比例比小学适当多了,男女同桌。开学第一天的下午,罗丝丝一坐下就发现桌子中央多了一条铅笔画出来的线。
同桌的董嘉警告道:“谁都不准越过这条线。”
从来没享受过如此待遇的伪少女罗丝丝颇为无语:“要是我越过了呢?”
董嘉哼了一声没回答,大约觉得没有说出来的威胁更有效,可是罗丝丝觉得这个小孩好幼稚,他既不是警察又不是学校财务部的主任,凭什么?罗丝丝把董嘉的话当成耳旁风。
下午的课是一节历史,两节数学,最后一节体育课。
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入学以来,包括班主任在内的见过的老师开场白都是初中和小学不一样了。到底哪里不一样,每个老师说的都差不多,挺有道理。罗丝丝不想浪费自己家交的学费,努力让自己的思维进入老师的世界。
“现在把书翻到第三页,跟我读……”
然后……
“啊——”罗丝丝的痛呼淹没于朗朗书声中,她怒视董嘉。
董嘉:“哼。”把圆规放回文具盒。
卧槽,这小孩太凶残了,火星来的吗?
☆、第22章 校园
罗丝丝发现虽然自己披着小女孩的皮但是完全不懂这些小怪物的世界。
享受了圆规铅笔扎人的待遇之后,罗丝丝彻底熄灭了做一个合群的好伙伴的希望,在数学老师讲得唾沫四溅时举手告状,成功在开学的第二天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告状精典型,悲剧的是她调座位的申请在班主任那里被驳回,理由是不利于同学间的友好团结。
什么狗屎理由!
难道要她还要对董嘉说谢谢吗?
罗丝丝不爽,被班主任俞丰林叫道办公室教育了一通的董嘉也非常不爽,两人正式结下梁子,两看两相厌,进入冷战状态。
在女生宿舍里罗丝丝的日子同样遇到了困难。
长水中学的学生宿舍原本是学校旁边的民居,但是不是未来的几室几厅的公寓,而是一间一间二十几平房的房间,每层楼只有公用的厨房和厕所。除了厨房被改成盥洗室之外,别的地方统统没动。屋顶的蜘蛛网、水泥地面可疑的污渍和几乎看不出原来颜色的墙壁……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反正她们住进来第一天就打扫过,再怎么说也比乡下的房子条件好。
罗丝丝不能忍受的是一间宿舍里住了二十多个女生,天一黑,屋子里叽叽喳喳比火车站还热闹,能一直吵到熄灯。
宿管老师查寝过后,还能听见有人悉悉索索跟老鼠似的说话。乡下房子大,在许多人男男女女挤在一间房子里时,罗丝丝就独享单人寝室了。就算小学时代这种待遇也是很少见的,虽然罗丝丝的房间还兼做杂物房仓库等等。但是她结婚之前从来没有和人同住的经验,何况是二十多个女生住一起。
偏偏罗丝丝的怪癖是能忍受乡下的风吹狗叫,就是忍受不了想睡觉时有人说话走动。
在罗丝丝抗议过两次后,她明显感觉到同寝室找她说话的人少了。
还有学校的食堂……算了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偶尔李娇会跑来找罗丝丝,李娇被分在二班,宿舍就在罗丝丝隔壁。出乎罗丝丝的意料,李娇倒是适应得不错,宿舍很热闹,很有意思,食堂的饭菜种类比家里多,味道也可以,班上也好热闹,黑板好光滑,窗户好明亮,总之比她们上的小学好太多了,对了,李娇的两个哥哥也在这里读书,一个刚进高一,一个在初三。
没有计划生育的年月,家家夫妻都不止一个孩子,罗丝丝宿舍里就没有一个是独生子女,好些都有兄姐在高年级。
罗丝丝在长水中学的熟人除了李娇外,还有一个彭涛,在初一三班。罗丝丝和彭涛关系一般,碰到了会打招呼,更多的接触就没有了。
似乎看起来就她适应得最差!
白瞎了上辈子的时间。
罗丝丝不无挫败感。
随着铃声响起,老师宣布下课走出教室,又一天结束了,除了留下打扫卫生的,其余学生纷纷从桌洞里摸出饭缸成群结队的往食堂奔去。
今天轮到罗丝丝董嘉和后面两个同学做值日,劳动委员是个男生,把任务分配下去后自己先动手擦黑板,可怜的老实孩子,背着劳动委员的名头,每一天都在值日。剩下四个人一人扫一组,扫完后把扫把洒水壶堆好,垃圾倒了,劳动委员锁门。
虽然才花了半个多钟头,但是以学生们的战斗力来说,这个时候去食堂只能吃剩饭剩菜了。
去得早的都有人从食堂里出来了。
比如前面几个端着搪瓷饭缸的男生:“董嘉,今天食堂炒了肉片,快谢谢我们,不然你就错过了。”
打扫完卫生的四个人都吞了声口水。
“我先走了,我们宿舍的人帮我打了饭,肯定已经在宿舍里了。”坐在罗丝丝后面的女生说。
另一个男生是走读生,走得比前者还快。
“罗丝丝告状精,没人给你带饭吧,要饿肚子啰……”董嘉欠揍的嘲笑。他把自己的饭缸打开,一股肉香飘散在空气中,罗丝丝饥肠辘辘的肚子发出一声响亮的抗议。
“哈哈哈……”董嘉和几个男生笑了,前者肆意,后者稍有含蓄。
董嘉把饭缸凑到罗丝丝眼皮子底下:“想不想吃啊,想吃就求我啊,跟我说对不起我错了——啊啊啊啊罗丝丝你神经病——啊——”
罗丝丝看着夹杂了自己口水的饭菜,惋惜的说:“哎呀真不好意思,谁叫你的饭缸离我那么近呢,我不是故意的(才怪),对不起啊!”
董嘉抓狂,被几个男生拉住才没冲上来。“不能打女人——”“冷静——”“董嘉别这样——”
罗丝丝举起右手挥了挥:“拜拜。”把风中凌乱的几个男生甩在身后,施施然的离开。
长水中学有住校的,自然有走读的,和封闭式学校不同,并不禁止学生们自由出入学校。罗丝丝回宿舍拿了钱,走出学校觅食。
和一年前比起来,长水县城多了不少店铺,可惜卖熟食的仍然少见。罗丝丝出校门右转,走了十多分钟才走到招待所。这家面摊还是和一年前的样子差不多,罗丝丝挑了个干净的板凳坐下:“老板,小碗卤肉面,加个煎蛋。”罗丝丝决定今天奢侈一把。
开学时她身上带了两块钱的生活费,第一天换了五毛钱的饭票,然后买新的铅笔橡皮作业本用了一毛,现在总共还剩下一块四毛钱。
煎鸡蛋六分钱一个,卤肉面比素面贵两分钱,小碗八分钱。
待会儿付了钱之后还剩一块两毛六分钱。
似乎还挺多,除了吃基本没什么花销,就算罗丝丝顿顿吃肉到周末前也有剩。可是下个星期呢?
这是第一个星期,高云说她要买的东西多,罗于平也觉得她不会乱用钱才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